<h3> 家乡吉林市城东江边有座小山,叫东团山子,它既无奇峰,又无秀岩,仅有200多米高,却因一直雄踞在这个城市通往祖国"更东北"的铁路桥头,乡亲们对它都抱有一种亲切感,另加一份崇敬。</h3><h3> 由于多年来必经的铁路桥守护森严,以及紧贴滔滔江水而呈险象,再加上直到十年前都是考古研究的重点对象,所以至今它未被辟为正式的旅游点。不过,前些年它作为实景表演项目"吉林乌喇″的主要背景而着实炫过一阵子。</h3><h3> 上中学那6年我喜欢走团山子对面的江边小路,因而它可谓是我那段成长的监护神。少不更事,我曾做过至今想起来都十分后怕的一件事:那就是带领小伙伴们渡江。我们在造纸厂下面的江边脱光衣服,只穿一条裤衩沿江南行,爬上铁道线,走过大铁桥,到团山子脚下的俗称"王八炕"的岩石上跃入江中,然后顺流连漂带游横渡松花江。</h3><h3> 登上团山子山顶俯瞰大江是我多年的愿望,但因山势险峻而一直未能成行。上初中时曾到山麓挖过野菜,却未敢登顶。</h3><h3> 30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自恃胆子大了,便领着尚未上小学的儿子走过铁桥进行了一次试登。那时大江后面的山麓多被开垦为田地,山上好像也没有一株像样的树,光秃秃的,雪后的山上找不到路。我们俩踏着没过脚踝的积雪盲目地往上爬,有时由我推着儿子屁股前行,但终因担心儿子体力吃不消而中途作罢。</h3><h3> 2017年8月25日,业已跨过"古稀″门槛的我"聊发少年狂",邀上同为退休的大弟、早已下岗的大妹到山顶一看究竟,还带上了大妹家年仅3岁半的外孙小宝。来到团山子后面下了车,还未往山上走,就发现我们已经被林海吞没了。这些年团山子可是大大改变了模样,山上山下,郁郁葱葱,树木密密匝匝。山毕竟不高,没费多大气力便登上了山巅。</h3><h3> 山顶上大风阵阵,林涛与山下流水的声音惊心动魄。想到仅几步之遥便是陡峭的石壁,下面就是大江,不由得心虚腿软,几张较理想的照片拍下来委实不易。其实,周围树木十分茂密,人即便跌倒了也滚不下去。 </h3><h3> 我手持手机,为躲开高大榛子棵的遮挡,小心翼翼地站到突兀的岩石上眺望,感觉心胸立码开阔:连绵起伏的长白山余脉在蓝天白云下青翠怡人,市区高层建筑林立,因暴雨而浑黄的江上接连横卧着高铁双桥、旧铁路桥和远处的雾淞大桥、龙潭大桥,好不壮观!</h3><h3> 那天回来,高兴之余,总觉得还少得什么,实际上就是为未能到水边一睹山水交接的近景而遗憾。大弟了解我的心思,隔了3天,看我没有其他日程安排,提出一起去团山子水边一侧探险。这对我来说正中下怀,大妹和她的小外孙小宝也高兴地嚷着跟着去玩。我们一行从小区东门乘公交车仅两站便来到铁路桥下,大家兴致勃勃地登上大铁桥。如今时代变了,科技发达了,守桥士兵已经撤走,大桥表面上形成了无人监管状态。因旁边另修了两座高铁大桥,这座老铁桥也退休闲了下来,偶尔有货车通过时可以发挥一点余热。</h3><h3> 大铁桥一侧供行人走的路仅有1米多宽,铺的是约30多厘米宽的钢筋混凝土板,两板间隙有一二厘米,有的地方因破损间距达二三厘米,几十米下的江水清晰可见,这对初次走上去的人可是个考验。虽然我打小已走过一些个来回,但今天一上桥仍有两腿迈不开步的感觉。可是乖小宝却亳不在乎,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h3><h3> 下桥走到江边许有二三百米。来到江边看对面的市区另有一番感觉,既熟悉又陌生。水边宽阔处有人在阳光下晾晒从江中捞到的蚂蝗,据说这是一味价格不菲的药材。江边成群的鸭子对我们这支老幼探险队视而不见,照旧时而扑打翅膀、时而钻入水中觅食。</h3><h3> 在山下朝上看是望不见山顶的,惟见连枝搭柯的树木,偶而可以见到于浓绿之中探头的淡粉色花团。沿水而行可谓坎坷,右面要提防脚陷进软泥和插入尖岩锐石间的水中,左面则要力避被突岩峭石与干树枯枝刺伤。</h3><h3> 我们连拉带抱(抱孩子)于犬牙交错的峭壁巉岩下艰难前行,同时辨认着当年下水游泳的"王八炕"。山下沿江乱石嶙峋,看到稍显平坦的巨石便认为是"王八炕",最后算起来竟有四五处之多。当走到如果跳下去再难爬上来一处巨岩前,我们停下来稍作休息。再往前,可以看到峭壁紧贴江水,几乎无路可走,水中却有更多的鸭子在水中游弋。曾经辉煌一时的"吉林乌喇"主背景人工瀑布设施就在眼前,那都是一些竖着排列的茶杯口粗细的管道。</h3><h3> 沿来路返回后余兴未消,从铁桥西头下去后我们没有回家,而是背道而驰,漫步至水边,隔江欣赏团山子的全景,眺望和寻找一个时辰前到过的地方。随后,我们4人沿江而上,走过闭门停业的"乌喇"和东局子江边,直至上中学时午休戏水的八家子离江而去。</h3><h3> 回到大妹家,看手机屏幕,这天共走了1.3万余步,成为此次盛暑抵吉以来之最。</h3><h3><br></h3> <h3>大学同学诗友王宝柱来电:</h3><h3> 从《东团山子探险》可见一个熟透了的国家级老记的深功厚力!相形之下,则见吾拙,君视野之开阔,视角之独特,视线之深远,视力之及微均是我们业余舞文弄墨者所不及!望兄多发些好文美篇来,赐余一飨以享,不亦乐乎!</h3> <h3>中学同学肖继昌来电:</h3><h3> @达君 每次看到你提起东团山子,我都感同身受,激动不已。</h3><div> 对于没离开过家乡的人而言。也许它并不算什么,也不过就是个普通的山头罢了。可是对于你、我、永健等人来说。就不仅仅是对少年的回忆,同时还有对故乡的留念和憧憬。所以更觉得你的描述是那样的美妙动人、出神入化!</div><div> 我也回忆起小学六年级参加冬令营在东团山子打雪仗的情景:在山上的一伙人专门防守,在山下的多数人向上面进攻。积雪深可没腰。两只手团起雪来就可投弹。手冻得通红,可谁也不觉得冷,还满身出汗!躲不及中弹者却被打得越来越精神。那畅快劲儿就甭提了。由于西面是大江,战场当然只能设在东面。</div><div> 我回去经常特意走一走大铁桥的便道。</div><div> 在修建高速铁路桥的时候。我曾经带我弟弟沿着下面临时搭的便桥过江去浏览……</div><div> 看了你的文章,真是一见如故,感慨万千!有着说不尽的衷肠,道不完的故事……</div> <h3>大学同学吴学斌来电:</h3><h3> 达君老弟,今天一天在和高中同学在一起,回复很晚,见谅!拜读后,感触很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充满着爱的气息,东团山子的探险,看出笔者的乡情,乡愁。从照片也看出了家乡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耸立,高架桥,通过隧道的火车沿线,这都看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美文,美图加上赞美家乡的歌曲,太美了,读完后真是一种享受啊,佳作,美赞👍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强][强][强][强][强][强]</h3> <h3>吉林乡邻赵金华来电:</h3><h3> 一位70岁左右的邻居,大学毕业后一直居住在北京,退休后每年都回家乡来,他写的东团山探险很好,就收藏起来,发到朋友圏了。</h3> <h3> 感谢您关注垂顾!</h3><h3> 欢迎您点击作者旁箭头分享敝人其他《美篇》拙作!如有留言,则倍感荣幸!</h3><h3> </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