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邢台奇石第一品--骞秋琴
一个“品”字,本有两义,一是譬如兰香与茗香的味道之品,一是譬如古士鼓琴,而音有高低的格调之品。广陵一散是绝高的,自惭不及。而藏石人骞秋琴女士私自却也给自己定了两条原则,品石之韵,不流于浊。
一、品石之韵
石,本身便是有味道之物,譬如香兰,茗。
取石,必知其美,晓其韵,通其神。石如千里马,如良将,千古静默而待伯乐。石不是普通的玩物,而是有品性的人。对人自然要谦虚和善,敬重有加,录为其知音。和氏美玉放在六七稚子手里可能也会摔碎掷石子儿玩,街头无赖也只知将琥珀翡翠雕了颗颗白菜送给店掌柜的卖钱,可惜了这白玉良玦!可见遇到明君,实在重中之重!秋琴女士便是一位能够遇石且识“马”的人。
家中到处都堆满了光洁素雅的石,燎以沉香,漱以清水,植以兰草,调以琴音。既有“天马行空”的诗仙豪迈,又有“松下教学”的夫子亲和,既有“玉兔寒宫”的清澈透底,又有“黛玉葬花”的浓情绮身;既有“圣世观音”的慈悲祥和,又有“雅典远眺”的温雅智慧;既有“秦皇汉武”的雄才伟略,又有“雨后一荷”的婷婷复亭亭…
每块从山涧河滩捞捡来的石头,都自凝成一个典故,一个印象,恰如中国水墨的写意与逼真,传达出一股味道,一份情愫…
人与石相对,譬如苏东坡隔江邀和尚佛印来喝茶,嬉笑怒骂一回,又互相赞赏学习。一块奇石,总想查遍所有的古诗文献,经史典故去对等其画面,神韵,场景。不知不觉,从白丁变鸿儒或许都有可能。秋琴女士自从以石为趣以来,又爱上了收藏,收藏又必懂历史,于是《国宝档案》《百家讲坛》和各类文史网站,书籍刊物便成了必修课程。
或紧或闲,偶尔捡一两块石头置于眼前,配以自家根雕座底,水灌石面,真真一股幽幽远远的美感…
二、不流于浊
石,本身便是有气节秉性之物,譬如古琴,譬如高山,譬如人。
当年汉武帝登泰山,叹曰:“危乎高哉!”极声竭力地赞美了山石之严正肃穆。石, 自古便有一种方正的气节。水如笛芦,其声柔软百转,有洲渚云烟之感;石如古琴,其声厚重高亢,有临崖之感。骞秋琴女士虽为女流,却如石一样坚韧顽强,清朗正直。不仅一手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对赏石玩墨也自有一番见解和态度。
石的优劣处,她有自己的评断。不做空赞溢美之词,也不随声附和,不媚俗,不流浊,知则言,不知则不言,虚心学习,广听建议。藏石便应与石共勉,石方人正,互以为鉴。
谨此作诗以献:
太行有菊,生于幽谷;
朝食河露,暮餐夕渚;
斫石为琴,织霞为服;
其声清越,其貌端庄;
其株亭亭,其容严正;
琴兮瑟兮,愿君安康。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