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167efb">来源: 互联网</font></h1> <h3><br></h3><div>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见于<孟子&#8226;梁惠王上>的对话中,即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也,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div><div><br></div><div>其实孟子在此对话中引证孔子的这句话并不是很切题,并且他也没有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表述清楚,而是话意一偏,说到“为其象人而用之”的那个问题上去了,而没有说出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div><div><br></div><div> 而随后两千多年历史中的各主流解释,如汉朝的赵岐,宋代的李樗、朱熹,清代的程大中等等,以及当今最高学府的那些权威们都把孔子的这句话理解和解说为这样的一种意思--即:“最先制作人俑(即陶或木俑)去搞陪葬的人,必会断绝其后人也!”,而这种解释的直接寓意和直接引申就是:最先作某项坏事的人,必会绝其后也。</div><div><br></div><div>——而这样解释及其引申就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和解释。</div><div><br></div> <h3>若按上面这个意思解释的话,至少存在两个说不通的问题:</h3><h3><br></h3><div>其一、从逻辑上说“始作俑者”的人未必就会没有后人或断子绝孙。</div><div><br></div><div>即使那些干着坏事、开着坏风气的“始作俑者”,所损害的事对他们来说也只不过是别人的、是社会的、是民众的、是国家的利益,他们可能正使用着能干坏事的特权正在大量繁衍着和庇护着他们的子孙呢。所以这种不符合实际逻辑,仅仅只是从一种祈愿上、从情绪化的角度上去解说出来的解释是不符合孔子这句话的实际意思的。</div><div><br></div><div>其二、若按这样解释,孔子就是在诅咒和怒骂那些“始作俑者”的人了,而这样的诅咒和怒骂就与市井村妇那种诅咒和辱骂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了;那么孔子会不会像一般常人那样只要一生气就怒骂或诅咒别人呢?</div><div><br></div><div>而对一个思想深邃有理性的人来说,他是不会那样去做的,因为诅咒或怒骂不但不能说明想说明的问题和道理,反而把自己也搞得很低级、很庸俗,更何况理论性的东西和理论性的指导不是靠诅咒或辱骂能确立得起来的,而根据孔子一贯的修养和一贯的思想这种咒骂式的话语是不符合孔子的人格的。</div><div><br></div><div>而上面所说到的这两点就是 “断子绝孙解”说不通之处。</div><div><br></div> <h3> 那么孔子这句话该作何解呢?</h3><h3><br></h3><h3> 是不是孔子无意间说了一句不打紧要、不够缜密、不合逻辑的话,才造成这种解释上的困顿呢,还是世人都没有孔子那样的意识倾向和思想境界而理解不到孔子的话意呢?</h3><h3><br></h3><h3>其实孔子的这句话意并不深奥,只是这句话所触及到的问题却是中国这个特色社会中极其普遍而又严重和永远也避不开的问题,所以孔子也是在一个正派思想家道义责任感不能回避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他通过这句话说出了这样的一种意思:在中国这个君权(即特权)架构的社会里,那些始作俑者(即作坏事、开坏风气)的统治者,难道不怕后人(即国人)也跟风作俑吗?</h3><h3><br></h3><h3> ——而这个意思可简单直接地翻译为:你在前面干了坏事,难道后面的不跟着干吗?或:你在上面干了坏事,难道下面的不效仿你吗?</h3><h3><br></h3><h3> 所以孔子的“其无后乎”本身是一句肯定语气式的反问句,而只有按肯定式的反问句翻译和解释才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本来意思;而把“其无后乎”翻译解释为“会断绝其后人”的说法除本身解释错误外,也显示出世俗主要的意识倾向(即人生旨趣)和价值追求与孔子的境界是多么的不同。</h3><div><br></div> <h3> 在解释和理解 “始作俑者”这句意思时还有这样的两种说法:</h3><h3><br></h3><div>其一、认为孔子说“始作俑者”这句话应该是在人殉现象发生之前,似乎先有了俑陪葬,才会进而发展出人陪葬来,这样推测虽有逻辑性的道理,但却没有弄清楚中国人殉发生的原因和规律以及它的几次起伏变化。</div><div><br></div><div>其二、认为孔子不应该谴责俑陪葬,因为俑陪葬要比人陪葬(即人殉)人道多了。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div><div><br></div><div>在中国,人殉主要大致始于商代并盛行于商代,大的人殉数百上千,小的人殉数十或几人,只要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人(即诸侯、贵族、大官僚)就享有人殉之资格,人性的自私与恶在人殉的恶习上显露无遗,并也在人殉之事上发展到了顶点,而这顶点就是最为残暴、最为愚昧、最为封建极权的惨绝人寰的事,商朝也因这些毫无人性的极权的固化和泛滥而走向了败亡。商王朝的腐败和灭亡换来了历史的经验和警醒,并也换来了周朝的理智和仁慈,周朝废除了人殉制,并把它定为不可触犯的天规。周朝这个制度大约保持了三百年左右,后被一些诸侯权贵们或明或暗地破了戒。</div><div><br></div><div>最先破戒还不敢直接用人殉,而是用俑殉代替,进而俑殉现象发展泛滥,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孔子看到历史中和现实里发生的这种破坏周朝礼制、并毫无仁义民生的作俑趋势,才不得不提醒并指责那些手握极权而又极端自私自利的极权者们:你们这样干坏事、开坏风气(即“作俑”)难道不怕后继者更效法于你们吗?孔子的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随后的历史也证明了人殉又死灰复燃、大量发生。而统治阶级(某部分人)权力的极端化和绝对化加上愚昧和迷信就是人殉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反反复复死灰复燃又公然发生的原因和规律。</div><div><br></div> <h3> 所以要想中国的官僚们和中国这个社会不步“始作俑者”的后尘,就只有先杜绝其“始作俑者”那样的事;要杜绝“始作俑者”那样的事就只有先杜绝其极权的形成和极权的发生;而只有杜绝了极权的形成或极权的发生才能最终杜绝各种形式的人殉的再发生。</h3><div><br></div><div> 所以这也是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的终极意思和终极意义,只有解析出孔子这句话深含着的这种本意才能以史为鉴,也才能在国家的政治选择上知道赞成什么、追求什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