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所帮联的贫困户分析农村深度致贫原因及精准扶持策略

何梅子金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h3>(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文中观点仅为个人粗陋看法。若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讨论)</h3><h3><br></h3> <h3>  在这一轮的全国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个人共帮联了6户农村贫困户。在两年多来的帮联工作中,我先后28天次下到农村,走到群众中去,在完成帮联工作任务的同时,也趁着这个便利列出专题开展了一些农村调查研究,尤其对农村深度致贫原因、帮扶策略等都有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现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并就教于专家学者。</h3><h3><br></h3> <h3>  为更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不至于产生不必要的误读误解,本文拟从帮联贫困户基本情况描述、农村致贫的主要原因分析、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扶贫工作中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思考的一些现象罗列、对深入推进精准帮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方向性策略性措施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部分:帮联贫困户基本情况描述</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分别用贫困户A、贫困户B、贫困户C、贫困户D、贫困户E、贫困户F的代号来表示这六户贫困户,隐去真实姓名。每个贫困户只谈家庭、人员、工作、生产、收入等简略情况,侧重现象和事实的客观性和本真。</h3><h3><br></h3> <h3>  <b>贫困户A:</b>有户籍人口5人,包括40岁前后的户主夫妻二人,十多岁的两个女儿,74岁的母亲;实有家庭人口8人,户主的父亲76岁,户口在弟弟名下,70多岁的岳父母户口也在娘家兄弟名下;户主夫妻都出生在70年代,但都没读多少书,仅上过小学、初中,也没有什么技能;户主外出务工,以做简单的苦力散工劳务为主,时间不确定,以事定期,每年在七八个月间,年收入2-3万元;妻子身体不好,常年生病吃药,不能正常劳动,多年在镇上租房照顾两个女儿读书;农村建有三间砖混平房,为地震之后重建,还漏雨,实住时候少;农村土地较少,仅有的2亩多土地也基本搁荒;双方父母都年老体弱,多病,常年不离药物诊疗,父亲患多种慢性病,尤其受严重的腰椎骨质增生折磨,母亲一只眼盲,是十多年前在劳动中被植被刺伤致盲,为三级残废;两个女儿一个读小学,一个读中学,小女儿有慢性胸膜炎,常年生病吃药不断。全年入不敷出,纳入建卡贫困户扶持,5个户籍人口享受教育、医疗扶持政策,住房纳入项目进行了简单的维护改造,享受帮联单位每年在种养业方面一定的资助,有1亩田按产业扶持政策入股由村统筹纳入统一改田改土发展集体经济,母亲享受残补1200元、农保900元资金帮扶。</h3><div><br></div> <h3>  <b>贫困户B:</b>家庭人口5人,户主43岁,配偶34岁,文化程度都不高;两个女儿一个13岁一个4岁,大女儿上中学;父亲早逝,母亲64岁,跟随他们一起生活;农村土地有两亩多,只种了几分的粮田和菜地,基本搁荒;农村三间土墙瓦房,破败又漏雨严重,无法正常居住;常年不在农村,全家在市城租房经营一个小餐馆10多年,在市城购买过一套住房,算是小康之家。一年多前,妻子查出患白血病,先后在省、市、县城医院救治,共花去医药费用60余万元,不但卖了市城的房子,还到处举债,亲戚朋友熟人到处借支,目前还尚欠省城医院七八万,市城医院三万多和县医院一部分。这一年多来,户主只能照顾病人,两个子女分别托寄给别的亲戚照顾,乡镇村都分别组织筹了款,也多次在网络上众筹,全家生活极度贫困,纳入贫困户帮扶,申请了医疗救助、教育扶持和低保,易地搬迁改造因没有年度项目指标暂不能实施。</h3><h3><br></h3> <h3>  <b>贫困户C:</b>插花贫困户,户籍人口4人,包括户主和配偶,年龄在三十七八岁,两个子女均末成年,分别读初中和小学;实有人口6人,父母俩年龄在60岁前后,独立户口,尚能协作从事一些农活和家务;丈夫常年在外务工,从事建筑行业,零工苦力为主,年收入三至四万元;妻子身体有病,腿残疾,常年在家照顾父母及两个上学的孩子,顺带从事简单的常规种养业;家有5亩田地,自家栽种二三亩,离家远的搁荒;前两年借贷将原土坯房改造为一幢三层砖混楼房,已于去年实现户脱贫。享受残补、教育医疗扶持政策和产业扶持发展基金帮扶,实施危旧房改造项目。</h3><h3><br></h3> <h3>  <b>贫困户D:</b>插花贫困户,家庭人口3人;户主及妻子年届60,文化程度低,常年在家务农为生,多年从事简单的传统农村种养业,种三四亩田地,喂二三头猪和十数只鸡鸭;户下有一孙女,10岁,尚在镇上读小学;夫妻二人无生育,抱养一儿,四五年前出意外事故去逝,媳妇改嫁远走他乡不通音讯;于去年实施易地搬迁项目将原土坯房改造为砖瓦平房,享受教育、医疗帮扶和产业发展基金扶持。</h3><h3><br></h3> <h3>  <b>贫困户E:</b>插花贫困户,家庭人口2人,户主40多岁,散偶早,间歇性精神疾患,文化程度低,常年在外飘荡,偶尔做做零工;户主的儿子18岁,初中未毕业,遗传精神疾病,常年跟随父亲在外做做小工;两间土坯房因不常住人破败不堪;3亩田地部分搁荒,部分由别人无偿耕种。数年不回老家一次。</h3><h3><br></h3> <h3>  <b>贫困户F:</b>插花贫困户,户籍人口2人,年龄分别为75岁和73岁;户主多年前双目失明,生活不能自理,全由老伴照顾,也不能从事生产劳动,完全没有生活来源;老人养育2男2女,均离户在外地工作生活;多年来二位老人在场镇上大儿子家居住,没有回山里老家;两间土坯房已完全破败。户主享受残补,二位老人纳入低保扶持。</h3><h3><br></h3> <h3>  以上是对贫困户现状的一个简单描述。之所以不厌其烦的一一罗列,就是要清楚的呈现情况的实际,作为分析原因、思考策略的逻辑起点,并时不时的与之进行回顾、照应和联系。离开这个基础,我们对扶贫的理解可能会流于肤浅,可能当成一种近几年范围内的短暂行政行为和政府功绩,而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沦为形式,空谈或设想,只剩一些良好而热切的愿望而已。</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部分:农村深度致贫原因分析</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现象容易看得见,分析现状的原因,往往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有的时候有的人却做得过于简单,不讲究“原因”本身严密的科学逻辑性,往往注意了表面现象却回避了深层予盾,看到了主观不足却忽视了客观规律,死板的推演理论却不顾实际现实和产生的新问题,导致结论出现偏差。</h3><h3> </h3><h3> 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的要求,要“精准”识别、“精准”发力,力劲用在刀刃上,如果没有精准深刻的原因分析也是不行的。</h3><h3><br></h3><h3> 致贫返贫既是一种客观现象,也有主观不作为不努力因素;既有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也是部分家庭个别偶然性事件的遭遇;既受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形成,也有农民综合能力素养价值诉求造成,有复杂性。这里,综合起来谈我认为比较重要的五个方面的主要原因。</h3><h3><br></h3> <h3>  <b>其一,农村深度致贫,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必然结果。</b>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多年的历程,改革进程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第一产业快速萎缩,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作为后发产业优势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逐次得到迅猛发展。大家知道,三次产业中传统农业的劳动强度最大,生产效益也最低,市场作用使生产资源要素自然选择脱离农村向工业、服务业涌入。这样的发展既挤占了农村发展空间,又抽挖了农村青壮劳力资源,甚至牺牲了农业发展前途,导致农村迅速凋弊。从产业结构来看,2016年全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56%,产值很低,而依附的人口却不少,平均产值极低,收入也自然可以预见。再看农业的收益,据专家测算,一亩田地一年的产值为1100余元人民币,除去生产成本后的利润为650元左右(含农民工工资)。如果农户按4口人4亩田地计算,一年种田的收益为2600元。单纯从事传统农业生产,肯定处在贫困线的边缘。在农村调研中,我们发现,凡是只从事简单农村种养业(5亩地、3头猪羊出栏以内)的农户,基本上都是比较贫困的。</h3><h3><br></h3> <h3>  <b>其二,农村深度致贫,是政府方针策略轻缓有别产生的一种暂时现象。</b>重点开发发展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再开发发展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带动发展战略,必然会要求政策优惠、财政支持、资源供给、要素配备等有轻重先后。在不平衡战略带动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总体上迈入小康社会。但东西部差距太大,这种差距又集中积淀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和农业上。一度大力推进工业、第三产业等经济增长快的产业门类发展,没有控制个别行业不合理利润,对经济增长贡献弱的农业产业等行业重视不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负面作用,中心城市的强劲发展占用了过多的国家资源,同时城市又畸形抽吸了农民工创造的可以用于农村发展的资金,农村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效率提不高。举一个例子,一个农民在农村侍奉粮蔬一年的收益,不及在城里侍弄花草管理收入的十分之一!</h3><h3><br></h3> <h3>  <b>其三,农村深度致贫,是农村户籍、产权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滞后的负面效应。</b>先说户籍。应当说,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后户籍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原有的户籍管理体制尚存,导致人、户、业、居等严重脱节且怪诞不稽。一个农民工在一个城市固定稳定就业生活二三十年,甚至发财致了富,但他还是某地农村的一个农民,就业养老及子女读书甚至将来的居业还得回去。城市接纳了农民工的劳动、奉献和一生的付出,却容不下农民工的生活!这是一件多么奇怪而又残酷的事啊!换个角度看,一个农村区域户籍人口很多,但村镇却是空壳,房屋没人住,田地没人种,这些灵魂般的栖鸟一年难得回来一二次。就是这样的农村,还得承担户籍人口中小儿的管带和教育,容纳老弱病残者和城市淘退农民工的休养生息!能堪其重吗?</h3><h3><br></h3><h3> 次说产权。农民主要的权产有两宗:一是土地,一是房屋。但是土地集体所有的概念和权属很模糊,集体的范围和个属不清楚,集体的作用发挥不显,农民权益没有体现,大部分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中所得收益很低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一些地方大规模开展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立,三十年五十年租赁承包权,算不算对农民的变相掠夺?长久性可持续性有好强?还值得深入观察考证。农村房屋物权一直是个怪胎,房子是个人的宅基是集体的,不一致,无法买卖和正常交易,也不能发挥产权应有的作用,与我国《宪法》《民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章冲突,早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其实追根溯源,农村建房和房产属性是与建国之后全国城乡住房政策相一致的。当时城市工人干部,均由企事业机关单位或房管部门提供住房,仅按工资收入比例交缴数目相当少的一点房租,在这种情况下才在农村实行向农民提供集体土地自建房自居住。城市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已经30多年快40年了,但农村住房制度却一成不变,其不合理性不辩自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大多经历过三次以上的房屋改修建。有一户主60岁左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由于弟兄姊妹多原有的2间老式全木架房不够住,父母主持将2间旧房拆建为4间新式全木架房;待到户主成家结婚的时候,又另择址修建了3间土木结构的新瓦房;包产到户解决温饱稍有余的那几年,又将土墙土地面改成砖石彻墙和三灰地面,还平整了院坝,进行过一次维护改造;九十年代末打工挣了点钱,回家彻底把旧房拆了修起3间3层砖混楼房;前几年儿子要结婚了,按农村惯俗和女方要求,又通过挪兑土地和付些补偿的方法在距村2里开外的镇上取得一块几分土的地,修了一间街房。户主慨叹,一辈子就全修了房了,而每一次修房都花尽积蓄还东挪西借,辛苦好多年!将这个案例换个角度看,要是在城里,按城市的住房体制,5次投资房建,他会没有财产财富积累吗?</h3><h3><br></h3><h3> 再说保障。无可否认,城市工人干部按工作的工资报酬获取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城镇居民按就业或自谋职业收入获取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农民依靠耕种土地的收益获取生活医疗养老等保障。但是,这种政策隐含的前提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的基础之上。一旦比较效益低下的时候,这种保障又从何谈起?剩下的就当然只是忍受贫困了!就只能接受搞农业生产不是工作、不算工龄、农民永远不退休的现象和现实了!农民普遍的难以获得老年之后的优抚和快乐的晚年生活,和城市离退休干部,和城镇居民天壤之别!</h3><h3><br></h3> <h3>  <b>其四,农村深度致贫,是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行业收费奇高发生的连锁反应。</b>考察农村贫困户,大多属于阶段性贫困。尤其是当遭遇上教育消费医疗消费等必然的高消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时候,往往贫困就出现了;这些阶段性高消费一过,往往就自然退贫了。农村主要从事简单农养种业的农户,一旦有2个孩子读书或严重的慢性病、重大疾病患者或伤残人员,大多是贫困户。</h3><h3><br></h3><h3> 教育收费有多高?虽然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生活费也给予了一些补助,但总体上看,农村一个小学初中生一年的花费在3-5千左右,倒还不算贵。但一旦进入高中大学,每年的花费1-3万,甚至更高更多,已经不是一般的农村家庭能承受的了。一个孩子大概读16-19年书,家有两个孩子前后读书25年左右,就是一对农村夫妻从二十七八岁一直连续到五十二三岁不间断的高额付出!我不知道,某地一中学校收取的择校费从数千数万元到十数数十万元不等,分别曝出18万元和39万元的收费单!这到底是在挑战老百姓的接受底线呢?还是在讽刺我国的教育价值取向和方式的可笑呢?大家还能在同样的年龄、穿着清一色的校服并肩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平静的聆听教师的孜孜教诲吗?简直高到不可理喻。但就是有人愿意这样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居然也敢这么要和这么收!让人往往要怀疑这世道是不是完全变了?</h3><h3><br></h3><h3> “辛苦劳累一辈子,一病回到解放前”的调侃,完全是对过度医疗和医疗费用悬高的申诉,有的就是哭诉。生病住院,尤其是一些稍重大的疾病,轻则折腾十多二十万,重则烧钱五十六七八十上百万。奇怪的是,较重大的疾病近年来偏偏又较普通性的发生。正是应了一个老百姓有天在我面前讲的这句话:“生命难以忍受病痛折磨之苦,更不能承受医疗费用昂贵之重。”</h3><h3><br></h3><div> 从总体上看,人们进行教育、医疗、住房等消费是必然的,只要教育、医疗、住房等服务性费用和办事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深度贫困的问题现象将始终存在。对个体来讲,挣不到钱,大家可能更多的只是归咎于自身遭际,但挣来的钱还远不够支付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支出,人们的付出就失去了意义和动力,就会产生焦虑,降低幸福感和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美誉度。</div><div><br></div> <h3>  <b>其五,农村深度致贫,是长期以来没有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种下的恶果。</b>曾一度时期,我们对农村的发展是放任自流的,待到社会结构、要素组成、价值观念、风俗乡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几乎临近不可控边缘时才重拾乡村治理,才充分重视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这里,单从在贫困户个体身上的表现角度来看,建卡贫困户人口,尤其是户主夫妇及青壮劳力,他们大都文化知识水平不高,没有技能专长,不能跟上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能拓展眼界思路创新思虑和谋划发展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没有能力突破传统思维、封闭落后条件和病残遭遇等困扼,以致于习惯于贫困,满足于贫困,因此积贫积弱,深度贫困,不帮扶就可能一直持续贫困下去。客观的不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和交通、讯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就转化成农户个体因素导致贫困在哪些具体家庭发生的偶然性。扶持工作中我们也要引导农户深入查找自身原因,激发内生动力,提高决胜脱贫攻坚向全面小康跨越的主动性。</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部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b></h1><h3> </h3><h3> 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全党全社会要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h3><h3><br></h3><h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论,让我们明白:<b>解决好贫困问题,彻底消除深度贫困,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根本要求。</b>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不同,是全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发展富裕。回顾邓小平老人家曾说过的一句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进一步推绎:贫困户大量存在的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能不能消除大面积的贫困现象,一定程度上成为评判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方面的标尺。</h3><h3><br></h3><h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论,让我们明白:<b>消除深度贫困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b>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其它任何特权和一己私利。党执政的根基在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然包括要解决部分群众的深度贫困问题,不能落下一家一户甚至一个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指导,坚定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和决定力量,也不容许有一部分群众的极度贫困出现。</h3><h3><br></h3><h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论,让我们明白:<b>消除深度贫困,是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的必然要求。</b>建国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成为名付其实的经济大国。再有三五年的奋斗,我们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还将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部分群众的深度贫困必然影响我们继续前行的步伐。</h3><h3><br></h3><h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论,让我们明白:<b>消除深度贫因,是考量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攻坚克难能力、水平、信心、勇气的一场硬仗。</b>大家知道,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各级党和政府部门、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付出了艰辛努力,也取得了辉煌成就,彻底改变了国家和人民贫穷落后面貌,各行各业也竞相发展,发展不足、发展不快、发展滞后的问题总体上得到根本性解决。而深度贫困致因复杂,矛盾突出交织,任务更繁重更艰巨,不下一番深工夫,没有超常举措则不能从根本上消除。</h3><h3><br></h3><h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新思想新理论,让我们明白:<b>消除深度贫困是树立我国国际地位和世界良好中国形象的重要举措。</b>我们要看到,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超出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内范围,走到国际前沿和世界前列,树好中国形象,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不但彻底解决了我国占世界五分之一多人口的温饱小康问题,而且还带动和援助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来都没有放松对我们的打击、攻击、破坏和污蔑。只有彻底解决了诸如深度贫困之类的一些国内问题,让世界人民两厢对比选择,以铁的不可辩驳的事实给那些污蔑破坏中国事业的“小丑”们一记响亮耳光,让我们在国际上腰板更硬更直,脚步更快更稳。</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部分:扶贫工作中值得特</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别关注和深入思考的一些现象</b></h1><h3> </h3><h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宏心大志落于细节关键,全党上下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优异的骄人成绩。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受这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关联性等特点影响,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和进一步深入思考的现象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诫过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也历数了: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的问题;还指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是个别现象,带有一定普遍性等现象和问题。另外,也存在形式主义、繁文缛节、花拳绣腿、表面文章的问题。</h3><h3>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也都看到和感受到了这些问题的存在。这里,我仅从我个人感之于肤、发之于心的一点感受和看法,罗列出一部分简单展示给大家。</h3><h3><br></h3> <h3>  <b>(一)扶贫工作行政系统的高度重视与部分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性不强形成反差。</b>无容置疑,各级党和政府及广大党员干部高度重视,周密部署,高调启动,大规模实施,立说立行,树杆见影,行动快,声势大。但是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方面仓促,不深入,部分群众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内生动力和需求没有深刻激发出来。部分农村居民普遍一付“事不关己”的心态;部分贫困户“等、靠、要”,甚至对自己的事也作壁上观;不是在帮扶指导下“我”要做好,而是“你”要给我做好;个别项目实施方式与老百姓需求不一致,对部分群众帮扶时间太短,扶贫的政策性任务性特征过重过浓;一些帮扶部门和干部帮扶不得法,重点不突出,门不对路,费力不讨好。</h3><h3><br></h3><h3> <b>(二)扶贫工作深入扎实,效果明显与农村群众普遍满意度不高的现象并存。</b>首先是农村非贫困户产生一种被排斥的感觉,对扶贫工作不关心,态度漠然,村建项目实施完全没有激情;其次是经常听到农户表达前几年家庭遭遇重大事故但运气不好没遇上扶贫政策的不平;再次是大量的临界贫困户对扶贫政策没有被惠及而有怨言和埋汰;此外,一些贫困户也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项目实施与自身要求不一致、与其他地区的贫困户相比受益少也有不满意,导致扶贫工作社会整体满意率不高。</h3><h3><br></h3><h3> <b> (三)建卡贫困户的确定性与临界贫困人员的模糊性造成对贫困的准确认定困难。</b>同一个地区从事大体相同的生产劳动和收入来源,往往生活水平都差不多,具体到某一年可能有些微的高低上下多少的变化,但这给有一定名额比例和严格标准的贫困户认定带来了困难,也给扶贫惠民的效果造成不利影响。</h3><h3><br></h3><h3> <b>(四)以户为贫困认定的最小单位导致出现一些低级可笑的乱象。</b>一般来讲,户籍人口与实际人口数是一致的,但出于农村赡养抚养权责的划分特点,加之由于一些原因个别成员出生或进出变化后没有在户口薄上表现或及时表现出来,因此,家庭实有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不一致,收入支出算账难以准确。一些农户也见机取巧,助推其将年老的父母、身弱体残的弟兄姊妹独立成户,搬进老旧破败的住房,申请为贫困户,单纯依靠国家扶持,或套取项目经费,推卸应当由自己承担的赡养抚育帮扶的义务和责任,树了一个不仁不孝的形象。</h3><h3><br></h3><h3> <b> (五)会议、表册、汇报、检查的形式成本与扶贫攻坚实效不对称。</b>层层安排部署、及时总结汇报、开展检查督导是重要而有效的行政工作方式之一。但也要看到,精准扶贫工作刚启动的那阵,基层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层层加码压责,确实存在会议多检查多、表册资料多,基层干部尤其是帮联干部疲于应付的问题。中央三申五令之后有所改善,但行政成本仍较高。</h3><h3><br></h3> <h3>  <b>(六)帮扶单位人员的热切积极和可帮扶支助措施作用的不同造成的尴尬。</b>实行部门单位联系帮扶贫困地区和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制度是我们一贯的做法,能有效加强机关企事业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血肉联系,也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但是如果帮联的村镇和贫困户数量过多,任务过重,精力的确顾不过来,同时还对部门原有职能的正常开展有一定的影响。部门性质不同,利用和调动、分配资源的能力不一样,帮扶效果也有不同。抽查那些帮扶效果好的典型示范镇村,往往不是领导和领导部门直接帮联,就是项目资金调配部门在帮联!而一般的职能部门要资金没资金、要项目不能直接带来项目、要技术又不对路,只能更多的在艰辛、汗水和感情上付出!</h3><h3><br></h3><h3> <b>(七)教育医疗伤残和突发事故越来越成为农村致贫返贫的核心因素。</b>调研分析发现,贫困户致贫或者脱贫之后又返贫的原因往往就是家里读书的子女多、家庭人口多又无青壮劳力、有因伤残而散失劳动能力的中青年、有严重慢性病患者、突发意外事故或重大疾病手术,导致短时间内付出大额资金,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正常经济收入行为不能完全恢复。</h3><h3><br></h3><h3> <b> (八)国家无偿的经济扶持与促进农村群众形成忠厚善良品质和勤劳拼搏精神的不一致。</b>总的来讲,就是在贫困认定时,把极少数在农村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务正事、不思进取、不孝奉父母、不好好尽抚养幼小的义务,甚至有不良品行的人作为建卡贫困户纳入扶持范围(从贫困角度看完全是正确的),更助长了不正之风,打击了忠厚老实的良民。</h3><h3><br></h3><h3> <b>(九)不以贫为耻,反以贫为荣,争着当贫困户,赖着不退贫。</b>这种极端的做法,在有的地方还较为普遍。当一般农户和临界户与贫困户享受国家优惠差距过大时,内外矛盾更为突出,出现对贫困户和基层干部的不满,甚至上访缠访,诬告陷害。</h3><h3><br></h3><h3> <b> (十)产业扶贫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同质同构重复的矛盾突出。</b>大力扶持发展增收产业,是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穷问题并向致富迈进的根本出路。但如前所叙,市场经济自然选择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了部分淘汰,传统种养业原本市场已经饱和,而且效益也不高。这一轮针对贫困户脱贫的帮扶产业,也大多是传统业,量大质弱,层次浅水平低,重复同构,市场前景不看好,尤其是投资的大量小规模传统种养业违背了市场原则和经济规律,后期将出现一些矛盾,产生不良影响。</h3><h3><br></h3> <h3>  <b>(十一)因一人之故致贫导致全家生产生活陷入绝境的凄惨现象。</b>这种情况很令人痛心,一个家庭,只要一人发生意外遭遇,全家人跟着受累,积蓄没了,房产卖了,生活有可能从小康一下子跌入赤贫,还影响孩子的正常上学及未来发展,甚至发生辍学,家庭原有的事业产业生产也不能再顺利续续下去,甚至中止。总之,一个人往往毁了一家,连累了很多人,值得高度关注。</h3><h3><br></h3><h3> <b> (十二)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发挥不了调节贫富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b>实行包产到户后,农村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发展受阻,尤其在深度贫困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发挥不了调节农户贫富均衡发展的作用,致使贫困叠加累积,造成深度贫困、代际贫困。另外,近年来一些地方推行农村财政助农资金入股分红机制,一定要高度重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发挥集体经济多方面的作用,不能单纯为分红而分红。</h3><h3><br></h3><h3> <b>(十三)贫困户生产生活基础条件的改善与实际效用的不一致。</b>主要表现在一些贫困户帮扶项目标准要求与农户生产生活实际需求有差距,比如安全住房问题,地方政府部门在作设计时单纯重视居住职能,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环境、农业生产和简单养殖等情况,反而造成诸多不便,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h3><h3><br></h3><h3> <b>(十四)解决眼前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没有很紧密的联系起来。</b>主要的表现,比如农村交通,再远再偏的农户都修通标准水泥路,一年也难得过一二辆车,使用效率并不高。比如就地就近易地搬迁,农房仍是分散修建和居住,水、电、气、网全通,成本太大太高。一些农户房屋修得好,面积又大,但大多时候是闲置的,一年住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有的几乎不住,浪费惊人。有的改土改水项目效果不佳,重复建设。这些都反映了一个应付性的短期效应,急功近利,值得关注。</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部分:深入推进精准帮</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扶的方向性策略性措施建议</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党和国家精准施策深入开展扶贫攻坚,措施得力,方法也有效,效果很明显。这里我想从个人的浅陋认识出发,再补充性的谈一点方向性策略性的措施建议的思考,供那些从事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的部门同志进一步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作一些参考。</h3><h3><br></h3><h3> <b> (一)准确研判农村发展的未来方向,明确功能定位,长远规划建设发展,统筹深度贫困问题的根除。</b>第一位要考虑的是粮食主产保障区和耕地红线保障区,第二位要考虑的是生态功能区保障,第三位要考虑的是特色农牧渔业、品牌农作物原产地、产品地理标志保持区,第四位要考虑的是不同的农村地区将来(5年、10年乃至20年后)在全国各项事业发展布局中的位置、作用、意义,第五位要考虑一个地区的区位、环境、物产特质和可能的劳动者、生产者对象和吸引人才、资金,创造价值的方向性。</h3><h3> 我国城市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生活,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空壳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实际人口的锐减,对一些确实不宜人居的部分高寒高危无价值地区的逐步人性化退出,都应当促进我们重新思考农村的功能定位,准确谋划和推进科学发展。我调研过的有些村组,现在常居人口不及八九十年代的十分之一,且多为老弱病残,土地抛荒有的高达70%以上,90%的农户在外地或城镇置有住房,98%以上的青少后辈表示将来除可能养老之外不会回农村生活和从事传统农业生产!退耕还林、退居还山、退滩还湖是一些地方的必然趋势。我们这些地方的农村工作,包括扶贫,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而始终拿户籍人口薄上的虚数做计划的基础,始终觉得走出农村的人还可能在将来城里呆不下混不下去了会再回到农村,回到传统农业生产生活中来,导致施策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一定要科学研判,把一个地区放到将来会有、应当有的功能中去规划,分层分类有主次逐步建设,引导产业、交通、水利、改田改土、住房及经济、文化、精神价值取向良性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切忌用单纯城市观念、城市生活改造农村趋势的蔓延。</h3><h3> 农村的未来发展,要坚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产业方向、功能作用、城镇布点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彻底改变盲目性和随意性,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要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探索融合产业、生态、绿色、环保、休闲、体验、康养、旅游等多业态一体化的乡村发展道路,重塑中国美丽乡村形象,坚信农村不是贫穷凋弊落后的代名词。</h3><h3><br></h3> <h3>  <b>(二)加大投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益是农村工作及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b>总体上来说,虽然影响农业劳动生产效益的因素很多,但针对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加大投入无疑是当前中国农业首要的重要措施。投入够了,效益高了,利润空间大了,市场导向自然会发生转变,资金、人才、技术和资源等要素自然会向农村农业及优质农产品聚集,供给侧结构也容易调整,何愁农村面貌不改、贫穷不除、现代化建不成?这也是当今一些发达国家保持农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不二法宝。</h3><h3> 首先是加大政府投入。当前政府投入要研究突破农业直接投入的瓶颈制约和国际合约限制,加强国内保护,拓宽投入的渠道,创新投入方式,增加投入的门类,发挥投入对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和直接收益的比率。国家财政投入要体现主导性和方向性,引导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实施,推动农村良性健康有序发展。也可转借实行的省市结对帮扶、部门企事业单位帮联制的方式加大财政投入。</h3><h3> 其次要引导社会投入。社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投入,受到要素放开、体制自由、利润空间三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农业各要素、体制的全面放开,来去进出自由和一定的利润收益三者缺一不可,这必须靠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取得成果。大家也知道,近年来一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环节多,成本高,亏损面相当大。</h3><div> 此外,加大投入必须彻底扭转农业农村收益反而被城市吸附的怪异现象。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大量人口到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务工,的确挣了一些钱,但这些钱却没有用在改变农村发展面貌上,没有投入到农业再生产上来,只是通过教育、医疗、购房等方式转手又交给了城市。更有甚者,连农村务农的微薄收益也都交给了非农,农村农业就象是被压汁的甘蔗,一步步萎缩和干枯。一个方面政府想方设法大量注入,另一个方面社会又毫无顾忌全面抽取,这叫农业农村如何积蓄发力?</div><div><br></div> <h3>  <b>(三)深度贫困地区要把发展产业和拓宽增收渠道放在首位。</b>国家应当从总体上调整不同生产部类行业的利润收益,统筹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健康发展。</h3><h3> 就深度贫困地区来说,往往是条件相对艰苦,生产相对落后,环境保护压力大,基础设施薄弱,贫困人口较多的连片贫困地区,致贫因素多,矛盾复杂交织,应当花大力气创新发展新型支柱产业,以支柱产业为带动,催生和形成一系列二级产业和相关产业链。这些扶贫产业,可以考虑围绕农牧业战略产业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同时大力加强社会宣传,立足于扶贫特色,营建良好的社会配合协助的机制。</h3><h3> 培育农村新型产业必须与发展集体经济紧密联系起来。要改革农村基层治理,积极发挥村民委员会自治组织的独立性和基层组织发动管理运营等职能作用,让集体经济发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重建、扶贫济困、社会服务调节中的积极作用。可以这样设想:农村乡村的社会主义性质,更多的要从农村集体经济中来体现。也可以这样设计: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建设性、改造性、保护性、补贴类项目投入,可以经由集体经济组织形式来实施,一般不直接投向个人,不由私人公司组织实施,还能有效减少管理成本和行政腐败。</h3><h3> 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也是扶贫工作的难点之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还农民资源、资产财产权和经济收益是一个方面。国家直接面向贫困人口开办扶贫产业、企业、事业,更多的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和效益,也是可以切实考虑和有效实施的一个方面,这类产业的产品可以试行定点定向收购采购。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作用,被确定的参与帮扶的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多少有一些能量,大多能切实实施一两个帮扶项目,比如,通过以购代补、参加义务劳动、改善基础条件、提供专业知识智能技术服务和组织多方式或异地产品促销等的经济转换,也可以助推贫困户实实在在增收。</h3><h3><br></h3> <h3>  <b>(四)做好农村减负工作,是全面脱贫的关键之举。</b>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老百姓的间接负担是很重的,也是致贫返贫的重要原因之一。扶贫既要做增收的加法,更要做减负的减法。若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可能扶不了真贫;若只做减法不做加法,扶贫也必不深入,因此,要加减结合。</h3><h3> 分析贫困户生产、生活的状况,可以看出,农户的负担主要有必要的生活支出、生产成本支出、产业发展支出、社会交往支出、子女抚养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家庭成员医疗卫生支出、老人赡养支出、子女婚嫁直接间接支出、养老储备和意外变故支出等。这其中,子女教育、医疗卫生和伤残支出往往数额巨大,成为不堪承受的繁重负担,未成年子女的抚养、重病成员的看护和老年人养老,是困扰农民的难题。此外,外出务工人员的是否稳定就业,也导致农民工在贫困的边缘左右徘徊。</h3><h3> 每一个孩子都要接受教育,甚至力求公正公平的接受优质教育;每一个人都将面临医疗卫生保健问题,都期望有更健康的体魄;任何一个人也不能保证不遭遇意外变故:这些诸方面,理性的角度看,应该要求国家和社会提供相应的自然而然的服务保障,而绝不是繁重的负担和拖累,不能将农民不致于滑向贫困的原因仅是侥幸自己没有遭遇重大疾病和变故!因此,下决心再一次设计和开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的改革,大面积大幅度降低收费,显得何等重要和必要!</h3><h3> 农村未成年人的抚养和老人养老等,成为当前农村农民的难中之难,难中最难,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农村问题专家学者和农村政策研究制定人员能感受体会到?反正,农民兄弟说起来,都是眼泪和辛酸。这其中,有多少的奉献牺牲,有多少的无助无奈,有多少的生命和血的代价!因此,切实做好农村社会服务,完善伤残、养老等保障,切实减轻青壮劳力创新创业创造更多更好社会价值的负担,社会才是进步的,才是良善的社会,朝阳社会。</h3><h3><br></h3> <h3>  <b>(五)从改变一些帮扶方式入手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和整体效应。</b>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更注重立足于解决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温饱和小康建设问题,注重立足于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发展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战略发展视野,对一些社会治理乡村建设方面的问题来不及认真思考和建构,模糊对待,导致了一些现实问题和困扰,实质上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促进其正规化建设发展。</h3><h3> 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服务助扶贫。比如,生育小孩的问题根本上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作为家庭个人问题处理,国家层面更多的是审批和限制性规定,而又把人口问题当作社会问题来对待,产生很多不对等,生殖养育就没有经济扶持和社会服务,甚至有的连休假权都被克扣,不能保障。又比如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主要由家庭承担和家庭成员负责,是法律规定约束的义务,但当有的家庭不自觉履行义务或因为收入等原因不能完全尽责时,不但惩治不力,社会救助也跟不上,同时问题还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要说是家庭承担,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外加伤病,一两个青壮劳力还能从事事业,还能挣钱吗?没有经济来源,一切开销供养从何而来?外出挣钱去了,带小侍老护病的事又谁来做?就问题看问题,就是二难问题,怪圈效应。总的趋势应该是从家庭义务为主转向社会服务为主。幼托、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病护等的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将决定转变的疾缓和质量。</h3><h3> 改变以户为帮扶对象的方法而以个人为对象。在精准扶贫中以家庭户为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弊端也很多。虽然,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有抚育赡养扶助的义务,但是,现代社会更加突出每一个成员在社会上的角色定位和创造的社会价值。传统家庭关系向现代家庭关系转变已成趋势。正如前面陈述的那样,一个人陷入困境,全家陷入困境;一个人遭遇不幸,全家赤贫;一个人散失劳动生活能力,剥夺了全家人参与社会创造更多更大价值的权利和能力,甚至已有的产业和事业也受伤害摧毁。这是不正确的,这样的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h3><h3> 不再以人平收入衡量贫困。以全家人平收入的绝对数做贫不贫困的评判标准,也不够科学。首先,年人平收入是相对的,并不一定有一个逐年增减的梯度,而事实上考察贫困户的收支情况往往有一个断崖式的陡降或者较大幅度的提升。其次,由于就业门类方式的不同和不完全稳定,农户的收入开支情况也做不到科学评估。再次,绝对的一个红线标准,太过机械,导致机会主义。对农村来讲,可以从实际就业的性质和人员、读书人数及负担情况、门类重大疾病手术治疗开支、重大伤残情况、遭遇重大意外变故导致失业等、上了一定年纪退出劳动人群、散失生活自理能力及吃、穿、住等基本生活确有困难者,分类采取措施给予相应的保障和扶持,实行农民个人或监护人申报制。一旦满足扶持的相应条件改变,即退出相关帮扶。</h3><h3> 贫困是一种生存现象。我们不能容忍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贫困和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现象存在,但对那些极少数的身体没毛病、家庭没拖累、社会没负担的个别好吃懒做,不积极参加社会劳动,不努力拼搏,不思变不思进,等着别人送小康,或是个人品质差、恶意伤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故意违法犯罪,挑战善德良序等的人,固贫,该贫!精准扶贫的重点要转向,落到扶困、扶弱、扶幼、扶学、扶残、扶老,进而扶德、扶智、扶勇、扶进、扶强上来。</h3><h3><br></h3> <h3>  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似乎还有很多没有说清楚,没有说到。我想,这可能主要缘于我本人也是农民出身,对落后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村农民生存状况有亲身经历和切肤之感。但出于理性思考,有的又不能说得太直白,说得太细节,因此,欲言又止,止而不断。不过,我的初衷和出发点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硬仗,切实改变深度贫困地区的面貌,实现向全面小康跨越,促进中华民族的又一次伟大崛起。我的价值追求,是通过一些体制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人尤其贫困农民也都能过上更加有尊严的生活。</h3><h3> 我的理解,有尊严的生活,就是每一个人快乐的有亲情护育的童年,轻松而没有过重经济压力的求学历程,正确对待运动保健和无负担的病患治疗,个人的伤困不成其为其他人伤困的原因,有最低标准的维持最简单生活的伤残保障,正直而便捷高效周到无微的社会服务,积极努力能全身心投入拼搏一生的事业,团结友爱平等尊重互帮互助的和谐人际关系,诚实信用忠厚孝悌坚毅向上良序的社会风尚和舒适安顺有价值的老年生活。有尊严的生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昂首挺胸,站起来走,不愧于境,不失于幼,不苦于学,不困于病,不痛于孤,不伤于老,不叹于废,去浮躁,去享乐,去奢靡,每一个人的劳动都是有意义的,每一个人都力所能及的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h3><h3> 以上算是一点补充。</h3><h3><br></h3> <h3>  最后,回到主题上来,条条式要点式的重复一下深入推进精准帮扶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方向性策略性措施的思考建议。</h3><h3> (一)帮扶措施与贫困人口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由贫困人口的需求带动引导开展帮扶,调动贫困人口盼望帮扶措施的迫切性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h3><h3> (二)生产可能只需要一季,但产业培育需要三五年甚至更长。集中一段时间攻坚扶贫后再花一些时间巩固提升,用时间检验效果。</h3><h3> (三)用科学的方法全面分析测定贫困程度和帮扶效果。按指标分配、按计划脱贫、按抽查过关就算完成任务,也是形式主义。</h3><div> (四)贫困对象的认定全面取消名额指标分配,从计算人平收入转向导致贫困的特定事项认定。实行个人申报、公示、审批制。</div><div> (五)一个人伤困不应该成为其他人也跟着伤困的原因。帮扶对象从以户为最小单位改成以具体需要帮扶的个人为最小单位,有针对性的直接帮扶。</div><div> (六)相信乡镇村级基层组织和帮扶单位以及党员干部能做好事。帮扶力量直接沉到基层,做在实处,忙而有功。行政不作为和违规违纪的,以查处为主。减少层层会议安排部署和汇报检查,减小行政成本。</div><div> (七)帮扶单位不走过场,进一步加大自主帮扶力度,针对具体问题有实实在在的举措和实效。</div><div> (八)贫困帮扶措施要保护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特别是不能让贫困人口原有的增收产业渠道事业受损受挫,也不给下一步农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添堵。</div><div> (九)深入研究帮扶工作如何用一定的机制维护公法良序,不能养了白眼狼。</div><div> (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方向开展产业扶贫,力避同质同构、重复建设和短期效应、眼前利益,而可能引发更多的经济问题和矛盾。</div><div> (十一)解决深度贫困问题,更多的靠集体经济的调节。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成为帮扶的重要举措。</div><div> (十二)纠正农村零散化发展倾向,把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等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div><div> (十三)准确研判不同农村地区发展的功能定位,按人口承载、耕地红线、生态保持、退耕还山还滩、品牌品种保护等不同功能作用全面规划和引导农村发展。</div><div> (十四)深入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绿色、环保、有机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益。</div><div> (十五)高度关注和统筹解决农村户口空挂,农民不从事农业生产,农村空壳化荒废趋势等问题。</div><div> (十六)破除农村产权制度难题,是解决深度贫困的重要举措之一。</div><div> (十七)公民应当平等享有社会保障。</div><div> (十八)大力调整全社会产业结构,加大农村的财政投入,增加农业收益。</div><div> (十九)坚决遏止教育、医疗等消费的高支出,也是解决深度贫困的关键之举。</div><div> (二十)扶贫也要扶智、扶德。</div><div> (二十一)探索未来农村融合产业、生态、绿色、环保、有机、休闲、体验、康养、旅游等多业态一体化的乡村发展道路。</div><div> (二十二)重塑中国欣欣向荣的美丽乡村形象。</div><div> (二十三)投入,投入,再投入。多方式多途径多渠道加大投入,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div><div> (二十四)斩断城市伸向农村抽钱的“黑手”。</div><div> (二十五)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必须要有大产业带动。</div><div> (二十六)在贫困地区帮扶中探索发展特有的扶贫产业。</div><div> (二十七)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财富的蓄水池和贫富的调节阀。</div><div> (二十八)放到农村的项目可以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来实施。</div><div> (二十九)参与帮联的单位部门应当独立发展至少二三个增收帮扶项目。</div><div> (三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脱贫的重中之重。</div><div> (三十一)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服务助扶贫。</div><div> (三十二)强化乡村治理改革和创新,增活力。</div><div> (三十三)扶贫重点是扶困、扶弱、扶幼、扶学、扶贫、扶残、扶老,而绝不是扶懒。</div><div> (三十四)抉贫要扶勤、扶勇、扶强。伸张正义,祛除陋恶。</div><div> (三十五)贫困、伤病、残老和灾难,这都不是“我”的错。</div><div> (三十六)贫困有伤尊严。既是贫困人口的尊严,也是国家的尊严。</div><div> (完)</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div> <h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h3> 非常感谢您:能有这么好的耐心和隐忍,不厌其长,不厌其烦的读到这里!</h3><h3> 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谢谢!</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