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记忆

威妈格蕾斯

<h3>  秋天伊始,回了一趟家乡,整整一个礼拜,都在下雨。凉凉的秋雨,使人陷入往事回忆,对德福巷老街的往事回忆中......</h3> <h3>  百度上说,德福巷原来是一片老房子,因为街巷又窄又黑,所以老人们都说,它象一只蛰伏的黑虎,讲迷信的人们也说这里是"好风水"。解放前,这里不叫德福巷,而叫"黑虎巷"。如果我没有看百度,对于这条巷子,我脑子里是怎么也联想不到"窄,黑,黑虎" 这样的词的,这跟我童年的记忆是完全相悖的......</h3> <h3>  城市的建设,速度如同火箭般,日新月异,瞬息万变。可是现在,中国相似的城市太多了,每个城市都是那样的商业中心,步行街和酒吧街,这让我时常想起改造前的德福巷,小时候的外婆家,记满了我们童年的往事......</h3> <h3>  93年改造前的德福巷,整条街的明清古建筑,德福巷14号的外婆家是其中保留最完整的三家明代建筑之一。我不是很懂中国的古建筑,可是外婆家的这幢建筑却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因为它满足了所有我从电影上看到的,对古代建筑认知的亲临感受。</h3><h3> 圆门,拱门,长廊,青砖绿瓦,木梁雕刻......三进院落,前面四合院解放初期出售给了四户人家。穿过长廊和大大的拱门就是外婆家,东西厢房,正厅三间。印象最深的,是正房前面两颗粗壮参天的梧桐树,老人们常说,梧桐树上招凤凰,这是吉祥的象征。还有一个印象深的,是正厅上面的二楼,整排的木质窗格,总让我想起古代小姐们的闺房。而这样的建筑有一次也的确被一家电影制片厂相中,以此为背景拍了片子。最后面的后院,种满了石榴树和夹竹桃,每年6~10月,你方唱罢我登场,姹紫嫣红,开花结果,石榴树上挂满晶莹剔透的果实,配着旁边大舅,二姨和母亲曾就读过的五中的朗朗书声,如同一幅写意的书画作品。</h3><h3><br /></h3><h3>雨中的德福巷</h3> <h3>  外婆家位于整个巷子的中间地段,应该就是在今天这家日料店的位置。小时候母亲带着我回外婆家,不管是从湘子庙街进来,还是从另一端的粉巷进来,我记得我当时的心情都是急吼吼的。我总是期待着王婆婆又做了什么好吃的......</h3><h3> 王婆婆不是我的亲外婆,她是在日本人打到花园口,黄河决堤逃难的过程中与家人走散,而从此跟上了外公外婆的。外婆是个职业女性,生了母亲兄弟姊妹5人,从此,王婆婆也就帮着外婆把母亲她们一个个的拉扯大。</h3><h3>  母亲一家后来曾经帮着王婆婆寻找过她的亲人,找了很久找到一个侄子,王婆婆正犹豫着走不走,结果母亲她们五个孩子抱着她的腿哇哇大哭,不舍她离去,而她也放不下这些亲手带大的孩子们,最终不忍离去……</h3><h3> 外公外婆去世后,王婆婆一直和大表哥大表嫂住在这个大院里,有个头痛脑热的,母亲她们五兄妹会请假轮着照顾,直至最后在这个院子里给她养老送终离开尘世......</h3> <h3>  王婆婆做得一手好菜,我最喜欢她烧的卤鸡,在老式的炉灶上咕嘟咕嘟地炖上一晚上,整个院子香飘四溢,让人口齿生津,至今我觉得母亲这个大家庭好像还没有人完全掌握了这门手艺,并把它传授下来,真可谓王婆婆的独门绝技!</h3><h3> 父亲最喜欢吃王婆婆做的炸酱面,一边呼哧呼哧香得来不及吃,一边还要腾出嘴夸赞:"好吃好吃!" 我总感觉他每次吃完就力大如牛,一趟一趟扛着扁担把水缸加的满满的,极力在丈母娘家表现!</h3><h3> 每年过年的时候是王婆婆大显身手的时候,一大家子二三十号人,大人一桌,孩子们一桌,其乐融融。大年的早上总是很早就有人放炮,我也会兴奋地早早起床,钻进北屋,去找我的小表弟,他穿了一半的衣服,棉乎乎地窝在被窝里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忆犹新。</h3><h3> 有一年夏天,兰州的三姨一家回来,热闹得不得了,因为三姨生了三朵金花,与我和梅表姐年龄相近,这样的暑假,玩伴是足足滴啦!</h3> <h3>  这几天雨中漫步,偶遇了一对冒雨在巷子里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这样冷冷的秋雨,可是,从新人的脸上看到的却是执着,幸福,和快乐!这也让我不由地想起多年前外婆家大院里的婚礼......</h3> <h3>  是的,一年一年,生活的车轮慢慢地碾过。在这个院子里,我们迎来了我们的大表嫂。婚礼那天,这个大院子被围得水泄不通,我跳着脚也完全看不到新表嫂那天新娘子的样子。</h3><h3> 很多年后,我带着先生与我们这个大家庭聚会,每每先生总会念叨:"你这个表嫂像南方女孩......"。我总是一边揶揄他,这么有南北方偏见,为啥找我这个北方女孩?!一边又非常赞同他,的确我这个表嫂温柔婉约,很有南方女子的气质。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认为她姓陶,大家称呼她"小陶,陶姐,陶"的时候,我固执地认为,应该是"桃",灿若桃花的"桃"......</h3><h3> </h3> <h3>  现在的德福巷,虽然还是古建筑,但古文化的根和韵味已经被仿古仿成了另一种味道,越来越多地成为了生意,休闲,小资的场所。城市原有的古老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印记早已不复存在,连我的外甥也在这里开了一家小服装店,满街放着现代的流行乐曲。我们总是一边在感叹着城市的发展,岁月的流逝,一边又在怀念着我们逝去的乐趣和自然的气息</h3> <h3>  也许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阻止的自然发展规律,一个家庭,从父母到子女,像一颗大树,不断地开枝散叶,越是枝叶茂盛,枝叶就会越多地向不同的方向生长,飘零,一代又一代......所以我们有时会出现"似曾相识","相投有缘","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这样的感概。也许正是因为多年以前,我们真的就曾是一颗大树上散开的枝叶,本就曾是一家人呢!</h3><h3><br /></h3><h3>德福天地</h3> <h3>  我其实也是一个飘零在外的落叶,每年漂回来延续大树的亲情。不过今年是头一次碰到了天天下雨的情况,平日里不喜欢下雨,不过,在这样的故乡,在这样的亲情回忆里,暮然间发现德福巷周边,雨中的钟楼,鼓楼,回民街,也别有风味……</h3> <h3>雨中的钟楼和鼓楼</h3> <h3>雨中的回民街</h3> <h3>  在雨中漫步,吃吃家乡小吃,陕西的小吃上百种,我只是照下了自己爱吃的几样。走街串巷,解解馋。</h3><h3>打不出来的Biangbiang面,扯面,和百年老店樊记腊汁肉夹馍</h3> <h3>稳坐关中甜食"头把交椅",由米、红枣或蜜枣、红豆,花生置铁甑上蒸制而成的甑(jing)糕,"不爱吃就不是陕西人"的凉皮,岐山哨子面,和陕西名菜葫芦鸡</h3> <h3>  每年就是这样,把同样的东西轮番吃一遍,虽然从未觉得腻,不过总还是觉得欠缺了什么味道,是的,"妈妈的味道"!吃遍世界,最怀念的仍然是"妈妈的味道"!然而母亲年岁已高,越来越少地下厨了,我不能对母亲要求什么,只能把母亲的手艺记在我的心中,永远默默贪婪地怀念了......</h3> <h3>  越来越多地写一些文章,为了自己的怀念,也为了留给后辈。尤其在这样秋雨濛濛的时节……</h3><h3>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的擦肩而过",那么,一家人又是怎样的说法呢?</h3><h3> 世界总是在轮回,太多无法解释清楚的未知领域,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可能在某个角落存在着你所不知道的亲情,更多地宽容待人吧,因为,没准儿你就会与上辈子的亲人相遇;给家人更多的包容和爱吧,因为,没准儿下辈子你们可能再也不会相见......人世间的轮回,永远是我们无法解开的谜......<br /></h3> <h3>配上优美而怀旧的民谣歌曲《老街》,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世事如何沧桑,德福巷,老街,你依然温暖地停留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