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设军用高压线

TH 彬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于一九七零年十二月报名参军,一九七五年三月复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所在的部队是战略定位很高的机密单位。在部队,我和战友们经历过极其艰巨的施工任务,打过坑道,开凿岩机、填药、爆破、排险、出渣、被复、回填,样样都干过;抢修过被山洪冲毁的军用公路,确保了西北某军事指挥中心的正常运转;架设过军用高压线,为兄弟部队提供了电力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和战友们构筑的国防工程,是军中利器的一部分,至今在国家军事威慑力量中发挥着有效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部队,我苦练军事本领,投弹考核始终在三十米以上,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冲锋枪射击考核全部是优秀;我在国防施工中不怕苦不怕累,走在前面;我也曾面临危险,与死神擦肩而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的艰苦生活磨练了我,把我由一名青年学生、知识农民变化成一名坚强的解放军战士,练就了军人应有的忠诚、勇敢、机智、坚毅、干练,为以后走进社会,做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兵一次,受益终生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三年九月至一九七五年三月,我们十二连全体官兵奉命进驻了陕南一个叫十里堡的村庄,执行了一项艰巨的国防施工任务~~架设军用高压线。线路由西至东,经沙河坎、马踪滩、桐家坝、贾家河、古城,全长约 **公里,属军用 ** KV的专用供电线路。</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部队营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老房子,谁也不会想到,它曾经是部队的营房,里面住过我和战友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老房子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是生产队的仓库,我对它有着刻骨铭心的印记。为了完成架设军用高压线的任务,我们十五班、十六班的战友在里面住了一年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恋军旅生活,回忆当兵时的影子,这一情结驱使我先后数次来到陕南十里堡,寻找并看看这座营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营房前,我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脑海里满是我们当兵的曾经。陈旧、破敝、低矮的老房子,与现代化军营的明亮的宿舍、宽敞的操场、标准化训练场地、时尚的文体设施相比,那是天壤之别 !别看营房破旧,但是里面的每个角落都写满了解放军战士对国家的忠诚和身上的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8年4月在部队营房前留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通过媒体了解了解放军将士在汶川地震和南方抗洪抢险中的英勇无畏的事迹。我们在架设军用高压线中的困难程度、施工强度、危险系数和艰辛的付出,一点儿也不亚于抗震救灾、抗洪抢险中其他部队的战友们,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往山上抬电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高压线路的塔杆分别由龙门杆和单杆组成,每组电杆长 **米,由两根各 * *米的电杆焊接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大巴山北麓与秦岭南坡之间,山岭连绵,起伏不断,深林密布,架线的沿途地段,连个一百米见方的平地都极为少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杆的运送由七工区运输营和团运输连负责,我们十二连的任务是把电杆运到图纸标记的位置,然后再挖基坑,把电杆立起来。这期间,战友们吃尽了苦头,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施工作业基本是以排为单位,一个排的兵力大致 40 来人,大家站在电杆两侧,抬着三四千斤重的电杆过牧马河,那场面是相当壮观 ! 战友们把电杆用绳索固定好,用六尺杠子抬起,闷住劲,憋着气,随着排长喊的号子,一步一挪,缓缓走进牧马河。可是,河床不是平的呀,说不定哪位战友走进坑里,肩上的承重立马转移到其他战友身上 ! 战友们被沉重的电杆压得咧着嘴、咬着牙,在齐腰深的河水里慢慢移动着脚步,不可以停下,更不能倒下。当地村民看到战友们运送电杆过河的场面,在心疼战士们的同时,都齐声给予了由衷的赞叹:不怕苦、不怕累,这是一群铁打的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陕南的冬季也是寒冷的,需要穿绒衣绒裤才能御寒。冬季的牧马河是枯水期,流量稍小,但不会断流。为了解决战友们运送电杆过河的体能问题,连首长准备了白酒。过河前,战友们先用白酒把胸部以下擦抹的通红,然后穿单衣单裤趁着体热抬着电杆过河。有许多战友因此落下来腰疼腿寒的病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运送电杆还有一个难点,那就是把电杆运到山顶上。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直升机、吊车、铲车等机械设备,运送电杆一律由人工完成。电杆这东西看起来粗笨,运送过程却要轻抬轻放,小心在意,不能破损,更不能变形,否则会影响到将来的高压输电线路的运行质量和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往山上运电杆的时候,一部分战友用绳索捆住电杆前段用力往山上拉拽,另一部分战友站在电杆两侧或尾端,用撬杠一点一点的推送。设立电杆的位置多数在山峰上,距离山下大都有几百米或上千米,坡度都在四十五度以上,不但没有路,而且野藤、杂草丛生,树木也成了障碍。每一次的连拽带推,电杆只能向斜上方移动二三十厘米,战友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一根根电杆运送到山顶。运送一根电杆,一天不可能完成,地理条件不好的,遇上雨天,山上泥泞湿滑,运送一根电杆,有时候需要两三天时间。</span></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在部队驻地的山涧旁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挖电杆基座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杆运到山顶之后,接下来要挖电杆基座坑。基座坑的规模尺寸,视龙门杆、单杆的杆距及基座坑岩石硬度来确定,一般说来,每个基座坑是边长两米五、深一米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挖电杆基座坑,施工工具主要是大锤、钢钎、铁锹。力气小的用8磅大锤,一般的用10磅大锤,少数战友用12磅大锤。施工工序是一人手扶钢钎,另一人抡大锤打钢钎,把洞打好了,再填炸药、雷管、爆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班班长张荣挺带领全班的战友挖电杆基座坑,险些发生事故。那一天,基座坑挖到一米五深的时候,现场清理干净了,炸药在孔里填实了,雷管装上了,张荣挺点燃了导火索,准备撤离基座坑,但因体力透支,加上坑壁陡峭,张荣挺往上窜了几下,怎么也上不来了。基座坑里的几根导火索嘶嘶嘶地冒着蓝烟,炸药随时有起爆的可能,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坑外的战友万分焦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冯新民、王庆林、朱广祥、彭书功等几位战友合力握住张荣挺的双手,愣是把他从坑里拽了上来 ! 随后战友们迅速卧倒,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碎石升向空中,再纷纷砸落在战友们身上。 张荣挺战友捡了一条命。</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张荣挺战友走在陕南老部队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6年10月在部队驻地的乡亲家里做吊锅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立电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立电杆,是大学问。**米长的电杆立起来有*层楼那么高,如何把电杆立起来是颇费脑筋的技术活和力气活。毛主席说:"最聪明、最有才能的,是最有实践经验的战士。"毛主席的这段话用来形容我们十二连的战友们是最恰当不过了,立电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战友们的聪明才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立杆之前,战友们先把基座坑收拾平整,放进一块钢筋混凝土的预制件。往山上抬这个预制件,特别费力气。预制件有一米多见方,三十厘米厚,三百来斤重,往山上抬时,先把预制件平放,用绳索固定好,挑选两个身强体壮的战友把预制件抬起,另外四位战友用绳索往山上拉,那个累挨的,别提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预制件中心部位有一个直径五、六十厘米、深十几厘米的浅圆坑,战友们把电杆根部放进浅圆坑内,再用长木杆立好三脚架,支住电杆,然后用绞盘把电杆徐徐立起来;在电杆的顶端,用绳索分不同方向掌握住电杆角度,直至把电杆立直立稳,再用砂石泥土或水泥把基座坑填满,固定整个电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架电缆导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顺利完成军用高压线架线任务,上级派来了兄弟部队一个排的兵力配合我们,分别完成架设避雷针、电缆导线、绝缘子、安装金属配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首先,在电杆上安装避雷针。避雷针是钢制的,位于电杆的顶端,直接接地,主要功能是將雷电电流引入大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装绝缘子。绝缘子用来支撑和悬挂固定导线,并使导线与电杆保持一定距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架设导线,这是整个线路施工的收尾工程。在十里堡架线中,使用的是钢芯铜绞线,直径略小于军用水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杆的档距是不同的,根据电缆导线的材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由设计单位确定。在铺设电缆导线时,战友们或肩扛,或手拽,沿着山坡,跨过河流,越过树林,谁会想到,在陕南山峦起伏、人烟稀少、郁郁葱葱的山区,有这样一些敢打硬仗的人民子弟兵在为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地奉献着青春年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为2019年4月在部队营房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9年4月部分战友和家属与十里堡驻地乡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官兵一致,首长下连队,是部队的优良传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团部郭副政委是抗战时期参军的老革命,抓军队政治建设相当有经验、有办法。在批林整风教育中来到我们连队蹲点,抓典型、树标杆,总结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不起眼的营房见证了郭副政委帮助我进步成长的过程。郭副政委和我在房檐下、房山头,池塘边,坐在小板凳上促膝谈心。首长鼓励我要树立远大抱负,不断提升军人素养,力争文武兼备。首长热情推荐我在连队批林整风大会上做辅导性发言。至今,我还记得郭副政委和我在油灯下并肩解读“尺蠖之屈,以求伸也”这一典故的情景。郭副政委在我们连蹲点有半个月左右,临行前,首长送给我一盏台灯做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九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偌大的沈阳城的茫茫人海中我竟然巧遇到了郭副政委 ! 那时,我骑着自行车下班,在和平区南五马路两洞桥附近,忽然看见郭副政委带着警卫员走在马路上,我连忙放下自行车快步向前,向首长郑重敬礼。简单攀谈几句话后,方知郭副政委到沈阳开会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两天,郭副政委买了水果来到我家,我汇报了自己复员到地方以后的大体情况,首长看到自己曾经器重的战士在地方上有了进步,复员仅一年就被提拔为大型国营企业党委办公室秘书,非常高兴。当首长看见桌子上摆放的那盏台灯和我工作用的材料,眼神是赞许的,微笑是会心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沈阳的战友冯新民、沈道顺、朱学礼、宁千顺、张树文等,得知了郭副政委来沈阳的消息,相约来到迎宾饭店,看望首长。首长关切地询问每个战友复员后在地方上的情况,看到战友们生龙活虎,有所作为,开怀大笑,鼓励大家说,你们好好干,给部队争光 !</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郭副政委赠送给我的台灯,四十多年了,一直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崔副团长也在这座营房里住过。那时,崔副团长就住在靠右侧木板门里面。崔副团长没有架子,与战友们同吃同住同施工。他作为军事干部,仪容仪表庄重、威严,施工之余,崔副团长很注意观察我们的军事训练和军容风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次,崔副团长参加我们班的班务会,战友们觉得闷热难熬,就解开了风纪扣。而崔副团长依然是军装整齐,正襟危坐。战友们看见了,又悄悄的扣上了自己的风纪扣。部队首长严格要求,以身作则,对战友们养成良好作风起到了表率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十三班战友的住处,是当地社员李廷福家紧挨着猪圈的装杂物的库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任你发挥无穷的想象力也不会想到战友们生活条件的艰苦程度。我们四排十三班的战友就吃住在这样的穷屋陋室里~~低矮、阴暗、潮湿、无门无窗、臭味难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库房见证了战友们献身国防建设的动人事例,从这间房子走出来的战友也是让人佩服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景仁战友入伍时只有十五岁,在部队累没少挨,汗没少流,因为年轻幼稚,有时说话不注意场合,在部队连党都没有入上,更别说提干了。李景仁战友回到地方后,当上了警察,业务精湛,业绩突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刻苦学习,取得了大学文凭,不但入了党、提了干,还担任了相应的领导职务,被授衔三级警监。在铁岭市一万多名警察中,被授予高级警监警衔的只有十来人,说李景仁战友千里挑一是恰如其分的。</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6年7月在十里堡村委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8年4月与张荣挺、冯新民、朱学礼、闵杰战友在十里堡村委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架设军用高压线是十二连战友军旅岁月中的浓重一笔,我和张荣挺、冯新民、沈道顺、朱学礼、营部测绘班闵杰战友,都曾回到十里堡,看看当地的乡亲们(特意从沈阳带去茅台酒招待老房东);看看我们住的房子,寻找当年连部、炊事班、各排班住处、方位;坐在大巴车上或列车上,向远处眺望我们架设的军用高压线。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牢牢地记在了战友们的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为2016年10月沈道顺、冯新民、田洪彬回到十里堡部队驻地,站在公路上回忆连队方位及布局)</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2017年3月我和张荣挺战友(右)与原十里堡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厚荣(中)留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十二连在架设军用高压线中,最常用的工具有大锤、钢钎、撬杠、木杠、绳索、铁锹 ;最常用的劳保物品有垫肩、手套、安全帽 ;最常见到军装上露出破洞、缝上补丁的部位是肩部、肘部、膝盖部、臀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们都说,部队的战友感情最真挚,最厚重。我想,这都是缘于战友们朝夕相处,互相照应,通过艰苦的集体生活和艰巨的施工,日积月累,点滴浇灌形成的。施工中,战友们宁可自己多流汗多出力,也尽量让其他战友多轻松一会儿,尤其在出现险情的紧要关头,更是奋不顾身,冲在前面。我的这些战友们是多么的可亲可敬 ! 我记着我们四排好多战友的名字呢,李景仁、张金城、赵财、孙柏林 、李玉林等 ;我们十五班的战友,赵国武、龙中正、陆长德、刘成文、李建勋、孟宪杞、郭吉春、赵继忠等。他们都是我的好战友,我的亲兄弟,我会永远记住他们的音容笑貌和身上展现出来的良好的军人素养、优秀品德 !</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本人1974年10月在连部后面阳安线铁路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1973年6月18日,我被营党委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高川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参加了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42年后,我辗转数千里,不辞舟车劳顿之苦,于2015年8月15日,来到了这所学校门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简介】田洪彬,为原辽宁省实验中学1966年初二·四班学生。1968年9月,作为知识青年下乡到辽宁省昌图县东嘎公社高家六队。1970年12月应征报名参军,在**部队任战士、班长,1975年3月从部队退役后,当过工人,从事过管理工作。2010年退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