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 2017.07.27-08.04</h3><div>地点: 非洲肯尼亚</div><div>人物: 董事长、舵主、迪拜酋长等一行20人</div><div>行程: 内罗毕>肯尼亚山>甜水>纳库鲁>玛萨玛拉>那瓦莎>安博塞利>内罗毕。</div><div>我们一行20人从广州白云机场经停泰国曼谷(1小时)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踏上肯尼亚探秘之旅!</div> <h3> 肯尼亚国旗 · 是根据独立前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旗帜为基础而设计的。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红色长方形上下各有一白边。旗面中间的图案为一面盾和两支交叉着的长矛。黑色象征肯尼亚人民,红色象征为自由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自然资源,白色象征统一与和平;矛和盾图案象征祖国统一和为捍卫自由而斗争。</h3><div><br></div> <h3>肯尼亚国徽</h3><div> 1963年制定的肯尼亚国徽以一枚与国旗色彩一致的梭形盾徽为中心,两侧各有一只金狮,一肢持长矛,一肢扶盾徽。后面中央持有斧头的白色公鸡,是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徽记。根据当地传统,公鸡象征新的生活。两只雄狮体现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也暗示肯尼亚与英国的联系。双狮足下是非洲第二大山——肯尼亚火山,它踩着肥沃土地,结满咖啡、柑桔、剑麻茶、玉米和菠萝,到处是果实和芬芳,这是肯尼亚人民生活安宁、国家兴旺的缩影。国徽下方的咖啡色饰带上写有斯瓦希里语的“共处”字样,表达出肯尼亚人民对和平、友爱、自由和平等相处的愿望。</div> <h3>肯尼亚是野生动物的世界!野生动物的乐园!</h3> <h3>肯尼亚是野生动物的世界!野生动物的乐园!</h3><h3> 象,通称大象,是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属于长鼻目,只有一科两属三种,即象科(学名:Elephantidae),非洲象属和亚洲象属。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以至中国南部边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h3><div> 大象是现存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栖息群居性哺乳动物,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活动。大象的皮层很厚,但皮层褶皱间的皮肤很薄,因此常用泥土浴的方式防止蚊虫叮咬。象牙是防御敌人的重要武器。</div><div> 大象的祖先在几千万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大象家族曾是地球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类群之一,目前已发现400余种化石。但由于历史上气候和人为原因,导致这个族群的种类越来越少。目前地球上大象仅剩下2属3种:亚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且它们也正受到严重的威胁。</div> <h3> 到肯尼亚就是要看野生动物。首先前往内罗毕以南200多公里玛萨地区的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入住园内的酒店。安博塞利占地300多平方公里,毗邻坦桑尼亚,能远眺“赤道雪山”乞力马扎罗的雄奇壮丽景色。</h3><div> </div><div><br></div><div><br></div> <h3> 在肯尼亚追踪野生动物多数在早晨和傍晚,天气比较凉,这时动物比较活跃。乘上专用车辆,就去追寻体型最大的象群。现在是旱季,干燥的草原广阔而平坦,从容的大象、跳跃的羚羊、健壮的角马、优雅的长颈鹿们对游客已习以为常,仅仅保持一定距离,不攻击也不逃走。</h3> <h3> 河马(学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是淡水物种中的最大型杂食性哺乳类动物,体型巨大,体长4米,肩高1.5米,体重达3吨,躯体粗圆,四肢短,脚有4趾,头硕大,眼、耳较小,嘴特别大,尾较小,下犬齿巨大,长50-60厘米,重2.5千克,皮较厚,约40-50毫米,除吻部、尾、耳有稀疏的毛外,全身皮肤裸露,呈紫褐色.胃三室,不反刍。</h3><div> 生活于非洲热带水草丰盛地区,常由10余只组成群体,有时也能结成上百只的大群,单独的河马多是由群中被逐出的成年雄兽;白天几乎全在水中,食水草,日食量100千克以上,水草缺少时,便在夜间上岸觅食植物或农作物;性温顺,惧冷喜暖,善游泳,可沿着河底潜行5~10分钟;在交配季节,雄性间时有争斗,妊娠期约8个月,每胎1仔。哺乳期1年,4-5岁性成熟,寿命30-40年。分布于非洲。</div> <h3> 斑马(英文名称:zebra):是现存的奇蹄目马科马属3种兽类的通称。因身上有起保护作用的斑纹而得名。没有任何动物比斑马的皮毛更与众不同。斑马周身的条纹和人类的指纹一样——没有任何两头完全相同。斑马为非洲特产。非洲东部、中部和南部产平原斑马,由腿至蹄具条纹或腿部无条纹。东非还产一种格式斑马,体格最大,耳长(约20厘米)而宽,全身条纹窄而密,因而又名细纹斑马。南非洲产山斑马,与其它两种斑马不同的是,它有一对象驴似的大长耳朵。除腹部外,全身密布较宽的黑条纹,雄体喉部有垂肉。</h3><div> 斑马是草食性动物。除了草之外,灌木、树枝、树叶甚至树皮也是它们的食物。适应能力较强的消化系统,令斑马可以在低营养条件下生存,比其他草食性动物优胜。斑马对非洲疾病的抗病力比马强,但斑马始终未能被驯化成家畜,也没有能和马进行杂交。</div> <h3> 鸵鸟为爱而战,求偶之战!</h3><h3><br></h3><h3> 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成鸟身高可达2 .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行,也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后肢粗壮有力,适于奔走。</h3><div> 生活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div> <h3> 猴子。是三种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成员,灵长目是动物界的种群,猴子一般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眶间距窄,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包括原猴亚目和猿猴亚目。</h3><div> 猴并没有形成一个“自然群组”,现存并所知的有264种猴。另外由于猿类似猴,黑猩猩、长臂猿等在非正式场合也常被称为猴,但生物学家并不认为它们是猴。猴没有任何显著的特征,因为它们的特征都是源于类人猿和猿。</div><div>猴种类的部分特征差不多,例如很多新世界猴会有缠卷的尾巴,这样当它们爬树时就可以用来抓着树枝,相反旧世界猴就没有缠卷的尾巴,而是有较小的鼻孔,鼻孔之间的距离也较近,部分的背部有硬皮,就像嵌入的座椅靠垫般;部分也像人类有三色的视力;其他则是两色视或单色视。虽然新旧世界猴,像猿,都有向前的眼睛,但二者的脸部却是不同的;而每种类的猴仔都有某些特征一样,例如鼻子,颚部和臀部的类型。因此如果要明白猴的话,必须去学习它们的个别不同的特征。</div> <h3> 瞪羚,属于偶蹄目,牛科。瞪羚属(Gazelle)是羚羊亚科的一属。之所以叫瞪羚,是因为它两只眼睛特别大,眼球向外凸起,看起来就像瞪着眼一样。瞪羚是非常敏捷的动物;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跑下来,1小时都不觉得累。大多数瞪羚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但是也有少数生活在亚洲(例如鹅喉羚)。大多数瞪羚都是群居动物,以嫩的,容易消化的植物为食。牛科有49属59种。瞪羚属的分类有很多争议,有些专家认为瞪羚属只有12种,而有些专家认为瞪羚属有几十种。大多数专家认为瞪羚属有16种。红瞪羚(1894年灭绝)、也门瞪羚(1985年灭绝)和阿拉伯瞪羚(1993年灭绝)已经灭绝,而野生的沙特瞪羚也在1993年灭绝(只有少数生活在动物园)。阿拉伯瞪羚由于灭绝得比较晚,所以在网上仍然可以看见阿拉伯瞪羚。其它瞪羚也都是濒危物种,尽管格兰羚和汤普森瞪羚很常见,但是由于分布太窄,数量仍然不是很多。</h3> <h3> 野牛是脊索动物门、它有60条染色体和56条染色体的家牛无生殖隔离, 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动物。野牛体形巨大,体长200-300厘米,肩高达2米,体重450-1000千克。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亚洲水牛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在沼泽地区中,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欧洲野牛数量稀少,现处于半野生状态;美洲野牛因商业猎杀和居住地的丧失而逐渐灭绝,目前处于保护恢复期,同样也是最大的野牛种类。喜欢群居,草原亚种群体庞大,数量多达数千头。森林亚种群体不大,由数只到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 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h3> 獴(Herpestes;mongooses)獴科动物的通称,是一些长身、长尾而四肢短的动物,它们以吃蛇为主,也猎食蛙、鱼、鸟、鼠、蟹、蜥蜴、昆虫及其他小哺乳动物。獴是蛇的天敌,它们不仅有与蛇搏斗的本领,而且自身也具有对毒液的抵抗力。</h3> <h3> 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h3> 长颈鹿(学名:Giraffa camelopardalis)是一种生长在非洲的反刍偶蹄动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长着豹纹的骆驼” 。它们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陆生动物。站立时由头至脚可达6-8米,体重约700千克,刚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颜色花纹有斑点和网纹型,头的额部宽,吻部较尖,耳大竖立,头顶有1对骨质短角,角外包覆皮肤和茸毛;颈特别长(约2米),颈背有1行鬃毛;体较短;四肢高而强健,前肢略长于后肢,蹄阔大;尾短小,尾端为黑色簇毛。牙齿为原始的低冠齿,不能以草为主食,只能以树叶为主食;舌较长,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肤覆盖。</h3><div> 生活于非洲稀树草原地带,是草食动物,以树叶及小树枝为主食。在野外长颈鹿的寿命为27年左右,动物园里的能活超过29年。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非、埃塞俄比亚、苏丹、肯尼亚、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等国。是南非的国兽。</div>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 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h3> 疣猪 (读音:yóu zhū ,英文:Hyaena),野猪的一类,分普通疣猪(非洲疣猪)和荒漠疣猪,因面部有疣而得名,属偶蹄目猪形亚目猪科疣猪亚科疣猪属。其嘴角长有獠牙,一般用于自我保护。身上有稀疏的毛,头占身体的三分之一。疣猪在自然界中的天敌为狮子等。疣猪数量众多,暂时没有灭绝的危险。</h3> <h3> 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h3> 转角牛羚(拼音:zhuǎn jiǎo niú líng);英文名:Topi;学名:Damaliscus lunatus。转角牛羚,又称南非大羚羊或黑面狷羚,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是一种生活在苏丹、乍得、坦桑尼亚及南非大草原及氾滥平原的狷羚。</h3><div> 转角牛羚是群居动物,族群可以是三两成群,但也有十多二十头一起的。族群由一或多头雄性领导,领导权通过追逐和打斗产生。领导的转角牛羚会负责保卫领土,并随时保持警觉性,在危险来到时提出警告。</div><div> 转角牛羚也会逐水草而居无定所,但不会像黑尾牛羚 (wildebeest) 那样走那么远,声势也远远不及,最多只有一、二百头左右聚集一起。</div><div> 转角牛羚头体长150-205厘米;肩高100-130厘米;尾长40-60厘米;重量75-160公斤。转角牛羚的毛皮一般都是锈红色,黑色的脚部及胸部,并在前额至鼻尖有一黑带。角呈竖琴形,并且明显是环状角,雄性及雌性的角都长达70厘米。</div> <h3>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 <h3>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h3> 角马(属名:Connochaetes Zimmermann,1780,英文名称:Wildebeest/gnu),也叫牛羚,是一种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在生物分类学上,它属于牛科的狷羚亚科的角马属。角马属有两种,白尾角马和斑纹角马。</h3><div> 角马是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大型羚牛 ,长得牛头、马面、羊须。头粗大而且肩宽,很像水牛;后部纤细,比较像马;颈部有黑色鬣毛。全身有长长的毛,光滑并有短的斑纹。全身从蓝灰到暗褐色,有黑色的脸、尾巴、胡须和斑纹,颜色也因亚种、性别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角马个头硕大,体重可达270公斤,一般寿命都在15到20年左右。</div><div> 主要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div>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 犀牛(学名:Dicerorhinus)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 有4属5种。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动物,犀类动物腿短、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000-5000千克。前后肢均三趾;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h3><div> 栖息于低地或海拔2000多米的高地。夜间活动,独居或结成小群。生活区域从不脱离水源。食性因种类而异,以草类为主,或以树叶、嫩枝、野果、地衣等为食物。母兽妊娠期18-19个月。寿命30-50年。因犀牛角的装饰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捕捉,除白犀外均为濒危物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div><div> 9月22日是“世界犀牛日”(World Rhino Day)。2010年,“世界犀牛日”由南非世界自然基金会创办(WWF-South Africa),现已为全世界广泛接受。该活动旨在关注全球稀有动物。</div>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 甜水国家公园</h3><h3> 鹿科(Cervidae)是哺乳纲偶蹄目下的一科动物。体型大小不等,为有角的反刍类,分布于欧亚大陆、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北美洲、南美洲的南纬 40°以北地区及西南非洲,全世界约有34种,共16属约52种。</h3><div>鹿科动物其特征是生有实心的分叉的角,一般仅雄性有1对角,雌性无角,体长0.75~2.90米,体重9~800千克。</div> <h3>纳库鲁国家公园</h3> <h3>纳库鲁国家公园</h3> <h3>纳库鲁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纳库鲁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甜水国家公园</h3> <h3>纳库鲁国家公园</h3> <h3>纳库鲁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 <h3>玛萨玛拉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h3>牧归</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h3>牧归</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牧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h3>牧归</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h3>牧归</h3> <h3>安博塞利国家公园</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