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说论语》生命觉醒的心灵课 ——记北师大学习历程

婉秋

<h1><b><font color="#010101"> 2017年8月23_27日,每天都是这样,在晨光熹微中出发,辗转三趟地铁,历时两小时,赴北京师范大学西城区辅仁校区参加首届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师资班,国学经典学习,每天都是安排得满满的课程,晚上七点多才能迈进家门,每天都很累很累,很赶很赶,但是内心却是无比充实。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于远方会朋友,不亦乐乎!</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每天看见校牌,都会倍感亲切,每当踏进校园,便会感觉到安宁,葱郁,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百年校园充满着东方文化的庄重气韵展现在眼前,潜入进心里。</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第一教室,读书研讨的地方。每天下午就是在这间教室,开展读书研讨会,大家齐诵论语。<br> 学而时习之……<br> 吾日三省吾身……<br> 贤贤易色……<br>  静心书写论语,畅所欲言谈对论语的理解心得,分享从论语中获得的感悟……<br>  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r>  当五天的学习生活结束时,心中那丝丝留恋便是从这里悄然而生……<br>  </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领资料,找座位,我被安排在中华经典传习坊</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我被分在礼组。</font></b></h1> <h1><b>开幕仪式正式开始。</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忽然在教授席看见了这位红衣老人——游本昌老先生(电视剧《济公》主演),他已是一位85岁高龄的老者,但是依然谈笑风生,并且将承担京师人生戏剧社的五天课程。</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揭牌仪式正在进行!</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游老说起人生,滔滔不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济公济公,天下为公,大公无私,自在无忧。</font></b></h1> <h1><b>  这位老先生是台湾国学大师辛意云,师承钱穆先生,牟宗三先生,方东美先生等多位大师,习治中国哲学文化哲学。也是75岁高龄,他长期在台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被称为海峡两岸传播经典文化的义勇军。<br></b><b> 他将承担经典传习坊五天的课程。</b></h1> <h1><b><font color="#010101"> 中华经典传习坊,京师书法传习坊,京师人生戏剧社三个学习坊的学员们,纷纷列队,依次登场与大师专家们合影留念。</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开始授课!<br></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 辛意云先生第一课《中国学术之源》,深入浅出的阐述,舒缓流畅的节奏,恰似一首抒情曲,真是一声一颦入耳入目,一字一句拨动心弦。<br></b><b> 感恩能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恩国学大师用心的传承!</b></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b>课间休息,忍不住漫步校园……<br></b><b> 小草茵茵……</b></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绿树成荫</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百年槐树</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大学》</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幽静的走廊</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后花园小路</font></b></h1> <h1><b>古朴的教学楼走廊。</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走在走廊里,使人心灵宁静,安详,似一股清泉自心间汩汩流动……</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被北师大的校园的美丽风光深深吸引,拍个照把美丽留住,让瞬间成为永恒。</font></b></h1> <h1><b><font color="#010101">在校园里留个念</font></b></h1> <h1><b>哈哈😄</b></h1> <h1><b><font color="#010101">  记住这次学习!记住这个校园,记住这次学习之旅!</font></b></h1> <h1><b>  辛老先生从来都是站着讲课,左手就是这样拿着话筒,一直这样,两个小时都这样拿着,可你却感觉不到他累,因为他讲课时,有着十分丰富的身体语言,如孩童般,一会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一会儿,走来走去。脸上笑容可掬,嗓音宽厚沉稳,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br></b><b> </b></h1> <h1><b>  课间休息,老师们都和辛老继续探讨,也纷纷与大师留影,亲其师,信其道。当我和大师合影的瞬间,我忽然觉得这样说也可以哦:信其道而亲其师。</b></h1> <h1><b>  组织这次活动的夏老师问:辛老,我看您每天都那么高兴,您是怎么做到的?辛老笑言:我每天做的事都是我最喜欢的事,我当然高兴啊!</b></h1> <h1><b>  辛意云教授讲《论语》,他说:一部《论语》就是一部生命喜悦的学说。教人如何学习,如何成人。他从《论语》中仁切入阐述品德教育的意义,一切文明国家以品德为成人之本。他诠释仁即是忠和恕。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就是要达成对人的爱,推己及人,实现德满天下,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仁的达成要从自我觉醒开始,自我觉醒的入手处就是爱,在爱中觉醒才是真正的生命。在自我中觉醒,获得生命的大道,生命的喜悦,让品德自然建立。<br></b><b> 听辛老讲《论语》真是如沐春风,怡然自得,这固源于他学贯中西的渊博知识,更来自他质朴而谦逊的学者品质!</b></h1> <h1><b>我们每天上午学习的地方叫格格楼。</b></h1> <h1><b>  今天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课间休息了,学员们依然围拢在教授身边,依然在探讨学术,绵绵细雨,卿卿我心。</b></h1> <h1><b>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辛老先生讲到此句:五十而知天命,我五十岁那年。知道自己这一生的职业也就是老师了,所以从那时起,我更加全力以赴,做好教师。<br></b><b> </b></h1> <h1><b>  每个人每天都这样静心倾听,没有人看手机,没有人交谈,都在认真记录,许多人不住地轻轻点头以示赞许。</b></h1> <h1><b>沉醉</b></h1> <h1><b>相融</b></h1> <h1><b>  楼宇烈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85岁高龄。组织这次活动的中华文明传播中心副主任夏红老师说:楼老,您讲两个小时,中间可以休息十分钟。楼老说:不用,两个小时时间不长。<br></b><b> </b></h1> <h1><b> 朱翔非,字孔阳,曾是北京四中国学教师,2009年成立北京四中国学社。先生于儒学,称自己是国学爱好者,然而却投入全部精力从事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先生于史学,主张要延续中华文化的精神血脉!<br></b><b> 他传承经典,弟子众多,最小的五岁,最大的七十多岁。</b></h1> <h1><b>朱教授说,我的学生最小五岁,我说,我的学生七岁!</b></h1> <h1><b>  辛意云教授和朱翔非教授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文化访谈。</b></h1> <h1><b>  北京的天空如此湛蓝,正如辛教授所说:风轻云淡,凉风习习,心情大好!<br></b><b> 这样的好天气,这样好的学习资源,忽然有点流连忘返!</b></h1> <h1><b>  每天途径这个地处北海北的一个北京小胡同,红门,小院,牵牛花,静谧,安宁,古香古色,仿佛是在这个熙攘现代化的大北京留下一脉经典之作!</b></h1> <h1><b>  牵牛花每天清早我来时展开小喇叭,热情迎客,下午我走时关闭了小喇叭!欢送我这个远方客人回家!哈哈😄!</b></h1> <h1><b>砖墙,小窗,大树…</b></h1> <h1><b>旧舍,新绿,芍药花!</b></h1> <h1><b>  (这是中华文明传播中心的副主任夏红老师,正在与我们分享学习体会。下图)</b><b><br></b><b> 时间飞逝,转眼五天的学习结束了,然而我认为真正的学习却永远不会停止。子曰:里仁为美,智也,我感觉:学仁为美,亦智也!意思是,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是明智的,学习在很有氛围的环境不也是很明智的事吗?所以我觉得学习才刚刚开始,不管在哪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学习,智者也!我想许多人都愿做智者!<br></b><b> </b></h1> <h1><b>再见,北师大辅仁校区!</b></h1> <h1><b>  虽然劳累,也很不舍,但是在地铁站里,看见老北京的建筑,依然来了情趣,还是忍不住拍一张!😄哈哈,请进!</b></h1> <h1><b>这就是依微萨先生。</b></h1> <h1><b>  匆匆间又融入熙攘人群,然而我却在不断思考:我想起那位依微萨先生(儿童剧导演)说的话:许多国家也有着自己的经典文化,但是,在战争中,在历史里,他们都被灭亡了。只有中国的经典文化,经得起历史考验,经得起战争的磨难,至今依然保留下来,并且熠熠生辉,这是我们及其敬佩的!我对我们曾经对中国文化的破坏表示诚恳道歉!<br></b><b> 我又在想: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国学大师,不远千里,万里,忘记年龄,忘记所有困难,用生命在传承!我想这都源于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br></b><b> 我们每个人既是学习者,更是传承人,我是一名教师,年近五十,我也可以说,五十而知天命,全力以赴做好教师!<br></b><b> 感谢学校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