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金乡李楼村在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城西三里处,随着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李楼村现已并入金乡县城,成为了城中村。</h3> <h3> 在明朝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间,明王朝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涉及到全国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中心的十八个省的四百九十多个县。当时山西是全国人口稠密的省份,而洪洞县又是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山西《洪洞县志》以及洪洞县《大槐树志》记载,在明朝移民期间,洪洞县有大量居民移迁。洪洞县官府曾七次在大槐树左侧的广济寺集中被迁移的居民。在那里官府给迁往山东、河南、河北等中原的移民登记,发放耕牛、种子和路费。由于移民人多,登记和发放路费时间较长,移民们就在广济寺庙旁边的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树下等候,等候最长的时间有时可达几十天。登记领完路费后被迁者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恋恋不舍地离开家乡故土时凝眸老槐树,听着栖息在树杈间的白鹳发出的叫声,想着自己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就悲哀的指着大槐树和上边的老鹳窝告诉自己的子女:“不要忘了,以后若能回来,如果找不到咱的家,先找到这棵筑满老鹤窝的大槐树,然后慢慢的就能找到家了…。"因此,从洪洞县迁移出去的人们都在后世将大槐树和"老(野)鹳窝"称做老家。</h3> <h3> 广济寺旁的大槐树,当年洪洞县移民多数是在这里集合登记离开故土的…</h3> <h3> 洪洞县移民寻根祭祖大典现场</h3> <h3> 洪洞县移民涉及以山东、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十八个省的八百八十二个姓氏…</h3> <p class="ql-block"> 山西洪洞县寻根大典中查证的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的李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李 氐 家 训</p><p class="ql-block"> " 耕夫役役,多无隔夜之粮,蚕妇波波,少有御寒之衣。日食三餐,当思农夫之苦,身穿一缕,毋忘织女之劳。</p><p class="ql-block"> 寸丝千命,匙饭百鞭,</p><p class="ql-block"> 无功受禄,寝食不安。</p><p class="ql-block"> 乐 本分之财,戒 无名之酒,交 有德之朋,绝 无义之友。常怀 克已之心,闭却 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p><p class="ql-block"> 人主之体,如山岳高峻而不动,如日月贞明而普照。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奉先思孝,处位思恭。倾已勤劳,以行德义。此为君之体也。"</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方查找没查到李楼的李氐家训。我们认可,以唐朝太宗李世民立下的李氐家训为我们的李氐家训,望请各代李氐子孙恪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多方资料查证: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李氏一枝从山西洪洞县迁居山东省郓城县巨野今太平集,故后人将洪洞县迁往山东郓城的李氏一枝称为"太平李"。太平李氏家族在山东郓城代代单传,至七世祖在明正德五年,即公元一五O九年永泰公迁居金乡县城西三里石堂邨,即今李楼村后方子孙繁茂。</p><p class="ql-block"> 据传,石堂邨更名为李楼起源于明正德初年。明正德六年在金乡县城西三里有村庄名“石堂邨“,当时在此居住的居民中有三户大姓(即同姓族亲较多)。七世祖永泰公率家人迁居此处后,此地发生了石堂邨以谁家姓氏命名的纠纷。后几大家族签赌约定"谁先富盖楼者以谁姓居之"。签约后七世祖发奋努力,带领家人以榨油作坊为基础发展经济,在一年后率先盖楼而居之,后"石堂邨“更名为"李楼“。</p><p class="ql-block"> 七世祖永泰公为李楼李氏家族之始祖。</p><p class="ql-block"> 这是李楼李氏家族的后辈给始祖李永泰和孺人李氏修立的墓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墓碑后铭刻《族源》…</span></p> <p class="ql-block"> 《 族 源 》铭文(原文):</p><p class="ql-block"> 族谱载吾族於明朝洪武四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奉上令由山西洪洞县野鹳窝迁居山东省郓城县今巨野太平集,后人故称为“太平李",后迁倪堂族。传前七世先考至明正德五年,即公元一五O九年八世祖贵公留居倪堂同枝祖永泰公迁居金乡县城西石堂邨,即今李楼村。永泰公为李楼村太平李氏家族之始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楼始祖永泰公育有三子,故从八世开始李氏家族分为三枝。三枝八世祖李淳娶妻邱氏,娶妻后八世祖抱病不起,不久无后离世。邱氏年方十九守节不嫁,生活清苦,后过继八世长枝子安顺,并视继子为己出,苦心教养。安顺头脑聪颖,学习刻苦认真,乡试中举,成为秀才,后补博士弟子员外郎。孺人邱氏治家勤俭、严谨、持家有道,逐渐将家产丰富,田地扩展至三千余亩,成为金乡县富甲一方的李氏家族。邱氏治家持家、教养、培育子女有方和守节不嫁的家风感动县府学政使,并上报大清朝庭请求褒赏,后大清乾隆帝御批"旌节孝坊"予以褒奖。</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大清乾隆皇帝御批的"旌表节孝李淳之妻邱氏坊“的原始牌坊,三枝后辈在文革期间将其埋藏于土地中保存了下来</p> <h3> 孺人邱氏享寿八十,得见孙子三人、曾孙八人,两辈中有六人考中州县秀才。</h3> <p class="ql-block"> 金乡李楼村在明末清初和清朝末年曾有人才辈出,距今最近的人才是清光绪年间的李步沆,他在光绪十一年乡试中举,光绪二十一年进京会试中进士,后官居刑部审录司员外郎。</p> <p class="ql-block"> 从明末清初到现在,历经300多年的李氏家族在金乡李楼已繁衍子孙十一个世代。我们家族属于李楼李氏家族的第三枝,八世祖是我们三枝始祖。十二世祖李克绍是我的曾祖父,十三世祖兄弟四人,分别为有琦、有常、有三、有金。</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李有常、祖母周氏(城西隋楼)膝下有二子一女,父亲肇祥、伯父肇吉和姑姑李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是祖父的墓地</p> <h3> 这是伯父的墓地。</h3> <h3> 父亲李肇祥、母亲赵淑芳和我们姐弟跟随来黑龙江支援边疆的二姐在一九五九年来到伊春定居。父母分别在一九七六和二00八年离世,我们姐、弟、妹将二位老人安葬在伊春秀美的北山公墓。</h3><div> 下图是我父母在伊春的墓地。由于父亲在世时写信或办事时常用"李兆祥“签署名字,因此父亲去世后墓碑也采用了"兆"这个字。</div> <p class="ql-block"> 57年7月我在李楼出生,是李氏家族第十五代″昌″字辈,59年随父母和三个姐姐迁居黑龙江省伊春市,1982年成家娶妻周 萍,满族正黄旗,辽宁省北镇县人氐。83年育有一子李维想。</p><p class="ql-block"> 2017年5月我偕妻回李楼寻根拜祖,见到了四爷爷有金家的叔父李肇旭,他老人家现已七十多岁了,身子还很硬朗,每天的开着电动车走东走西的游玩,很是潇洒。也看到了伯父家两个孙子的全家,他们家庭美满、工作、生活的很幸福,真为他们的富裕和幸福而高兴,也很羡慕他们城中村的丰富多彩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叔父李肇旭的生活照</p> <p class="ql-block"> 现在,在我国北方,特别是一些移民城市的居民,家族观念较为淡漠。但在长城以南的省份,家族和供奉祖先的观念很强,特别的感恩祖先带给他们的生命和福份。在过年和重大节日很重视对孩子灌输不忘祖先恩德的思想。因此,大的家族都有本族祠堂或是宗祠堂,定期的修编族谱和家谱,以防止后辈忘记祖先。</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楼李氏三枝家谱中有关我们家的内容 。</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李楼李氏三枝家族,从十三世起为后辈子孙遗制了起名的十个排字辈,也称"派语" :</p><p class="ql-block"> 肇 昌 维 国 运 </p><p class="ql-block"> 光 世 念 中 传 </p><p class="ql-block"> 从十三世起至今已按辈衍用了五个字辈,尚有五个字辈备用,十个字辈用完可循环启用,切不可串用、滥用排字辈。</p><p class="ql-block"> 祖先遗制的起名字辈的目的,一是让后辈子孙一定要用字辈派语起名,防止串、乱了辈份,以利修编家族谱; 第二也是为了后辈在给子女起名时,能避开祖先的名讳,防止重名。</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与伯父家昌来哥哥的两个儿子维腾、维考拍照的全家福。右起维腾、中间穿红衣的是嫂子,左边是二儿子维考,后边是两儿媳和女婿陈府,几个小孩就是孙子、孙女和外孙女。</p> <h3> 金乡李楼李氏家族在中南部地区不算大家族,但在金乡县还是很有名气的。通过回乡拜祖把了解到的我们李氏家族的历史整理出来,也是为了让我们家族成员和后代能更好的了解自己家的历史,知道祖先创立家族的艰辛和荣耀,树立对自己祖先的敬仰感。了解家族历史並不是要求我们对祖先创立的家族做多些事情,而是我们李氏后辈在知道家族史后更应该努力发扬光大家族的优良传统,为光宗耀祖多做贡献!</h3><h3> 祝我们金乡李楼李氏家族青山常在,永远兴旺发达!</h3><h3> 祝我们金乡李楼李氏三枝家族的后辈们人丁兴旺、家业发达、事业成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