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人间四月天”——深切怀念我们的班主任吴汝玉老师

iAdmin

<h3><font color="#167efb"><b>吴老师不爱照相,这是从他和我们的合影中截取出来的……</b></font></h3> <h3><br></h3><div> </div><div> 正当我们翘首期待母校昆明第一中学(昆一中)11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4月21日传来了我们敬爱的班主任吴汝玉老师离开我们的噩耗。痛失恩师,把我们拉回到“恰同学少年”的五个春秋,汝玉老师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重新浮现在我们眼前。面对38年前的这张毕业照,我们不禁思绪万千。吴老师在我们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无疑起到了良师益友,甚至是亦师亦父的重要作用。在大家的记忆中,有说不完的往事,令我们终生难忘,在此略书一二,谨以表达我们对恩师的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div><div><br></div><div> 吴老师出生在云南鹤庆的一个纯朴的白族农民家庭,自从大学毕业后即在昆一中教书直至退休。他淡泊名利,专注教学,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批国家需要的建设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我们班的同学无论是生活在昆明,还是外地,甚至海外,都不约而同地在追忆感念这位平凡而伟大的老师。</div><div><br></div><div> 车巍是我们班的男生班长,曾在中央部委和央企任职,后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文学硕士,现在一家专注节能业务的跨国工业集团公司任中国区副总裁。他回忆道:我们中学五年,时值“文革”后期,经历了“批林批孔”、开国元勋相继辞世以及粉碎“四人帮”等重大历史变故。那时“读书无用论”依然甚嚣尘上,学校里极左思潮弥漫下的政治气氛浓厚。而我们印象中的吴老师,从来没有向我们灌输过任何应时应景的教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认真读书,踏实做人的正面引导。尽管有政治运动和各种影响教学和学习的活动频繁干扰,我们基本文化课的学习并未放松。吴老师对我们班的学习抓得很紧,其他班同学下午大都放野马,可以不去学校,而吴老师却要求我们必须到校,在教室上自习。而他则会每天坐在第一排空座上,静静地抽烟,守望着我们。</div><div><br></div><div> 李津子、周筑南和李伟同学讲述了印象颇深的一件事:临近毕业了,我们的课程还没有学完。这时候学校安排我们去学农,同学们希望继续上课而不愿去学农。吴老师询问了大家的意见后果断决定不去学农,而是留在学校把课上完,使我们的基础教育得以圆满完成。在那个年代,做出这样的决定必须承担多大的政治风险啊!幸运的是,几个月后,我们作为高中应届毕业生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全国高考。恢复高考后,我们班同学考上大学的多达十余人,占全班总人数五分之一强,升学率居昆一中年级之冠,这在当时全省同届毕业班中也是凤毛麟角。取得这么好的成果应归功于吴老师五年的默默奉献、扎实的教学作风和严格的班级管理。</div><div><br></div><div> 初、高中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我们身心成长的重大变化、“三观”的初步形成,均是在吴老师精心的呵护、培育下度过的。正是因为吴老师多年的谆谆教导、严格要求,我们从不谙世事、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今天能为国家、社会默默奉献的一份子。经徐文、樊宇、李福有、李桂芝、何华、陈虹、杨东红、那永林、张玉华、何绚平、鲁玉清、王渝明等同学粗略统计,我们这个自始至终受“文革”动乱影响的班级,从中学毕业后,经过进一步深造,全班55名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获得学士学位,6人获得硕士学位,3人获得博士学位。同学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中有全军优秀律师,民间诗人,全国游泳冠军,全省首批滑翔运动员,昆明市公交行业新闻发言人,省级科技奖章获得者,积极乐观面对生活的抗癌勇士,行业“三八”红旗手,古董收藏家和成功创业的企业家等。</div><div><br></div><div> 严谨认真,低调务实,不苟言笑,但内心深处充满对学生火一般的真诚挚爱, 正是受过吴老师教诲的全班同学为恩师共同勾画出来的素描。在与恩师最后告别的现场,赵云珠、许友琼、范超英、王竹华、陈丽华等几位女同学眼含热泪深情地讲述:我们是1972年秋季入学,1977年夏季毕业的。刚刚进入中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吴老师教的数学课。四十出头,身材魁梧,不苟言笑,手持米尺,深凹而炯炯有神的双眼,仿佛可以覆盖洞察教室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吴汝玉老师。我们来自昆明不同小学,因受“文革”初期“停课闹革命”的影响,两个年级合二为一,年龄在12到13岁之间。我们这群少不更事、青春躁动的孩子,一进中学马上被这位因个头高大而被称为“吴老大”的老师镇住了。吴老师讲课没有废话,单刀直入,一节课在他带大理口音的几何图解和公式运算中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严师”,是我们对吴老师第一也是永久的印象。在此后的五年中,我们最守纪律的课,无疑就是吴老师的数学课。</div><div><br></div><div> 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的病理学专家魏万里、生物学家赵梦涛、国企领导人代路萍、图书编审王林艺、战斗在反腐一线的贾豫明、企业家金怡等同学讲述了令人难忘的往事:吴老师一贯以严师的形象而著称。课间我们几个同学会在教室里叽叽喳喳地交换各种信息,有时也会小打小闹一阵,缓解一下上课的疲劳。可这时如果吴老师出现在门口,哪怕上课铃还没有响,我们也会立刻紧张起来,不再说话,回到座位坐好,看看书,静待下一堂课的开始。吴老师严谨的治学理念给了我们很深的影响,使我们终生受益匪浅。</div><div><br></div><div> 令人仰视敬畏的吴老师,课堂上严肃认真,课下让我们感受到的则常常是可亲可敬的另一面。他为人豪爽好客,家里经常高朋满座,也非常欢迎学生到家里谈话开会。最有意思的是他的“门户开放政策”。他家住在校园里有名的“黄房子”平房区里,不仅大门从不上锁,我们可以长驱直入,而且面向菜畦离大路更近的窗户也是常常洞开的,我们去交作业,喜欢抄近道,爬窗而入。更有甚者,吴老师为了我们的安全和方便,还垫上几个石阶。 我们班几乎所有同学都有越窗入室到吴老师家拜访的有趣经历,时至今日,大家每每讲起此事,依然倍感亲切,回味无穷。</div><div><br></div><div><br></div> <h3><font color="#167efb"><b>吴越同学所作的插画,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吴老师鲜活的生动形象。</b></font></h3> <h3>  古董收藏家赵文洪、武装部干部周庆生、企业保安专家康永林说起这样一件事:我们班里有位身材高大的同学患有癫痫病,发病时威胁生命。吴老师耐心细致地事先交代其同坐和周围同学,要帮助他应急,给他掐按人中穴位救助,使他避免受到伤害;而这位同学每遇发病,首先想到的就是吴老师;如果在场,吴老师总会以最快时间为他进行救助。</h3><div><br></div><div> 我们班唯一一位继承吴老师衣钵的姜晓梅同学感慨地向我们说起了影响她一生的往事:“文革”期间,她父母受“划线站队”错误思想的影响而受到冲击,她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吴老师了解情况后,总是对她进行正面的引导与鼓励,并给予了更多的关心,这无异于给她的心灵洒下了一抹温暖的阳光。她回忆道,那个时候总是能从吴老师深邃而坚毅的目光里获得自信和力量,深深地感受到老师的信任与关爱,这对她的成长产生了巨大影响。高考时,她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中学任教。四年后,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调到昆明市官渡区教师进修学校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如今已是一名高级讲师的她曾荣获区级“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姜晓梅说,吴老师是我人生中的贵人,我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工作,健康生活,才不愧为吴老师的学生。</div><div><br></div><div> 一中教师子女邬东同学进校后担任学习委员,成绩优秀,特别是数学成绩,与吴老师相当熟悉,是吴老师的得意门生。但有一次,上课时讲小话被吴老师抓到,当时吴老师要邬东当着全班认错,他起初不肯,最终屈服于吴老师严厉的目光勉强认错了。邬东私下发牢骚,老师一点面子都不留,心里觉得别扭。后来发生的一件事令他改变了看法。学农劳动的一天,班上十几名同学去划葫芦船,男女生都有,其中还有班干部。吴老师得知此事后立刻赶去,说服并保护同学上岸,回到教室后,责令所有划船的人写检查,并在几天后当众念检查,还要其他同学评定检查能否过关。通过此事,邬东同学终于认识到吴老师不徇私情,也不是有意跟自己过不去,而是谁有错误就要批评谁,不管你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也不管你与他的关系如何,这样全班才会有纪律性。</div><div><br></div><div> 杨高明、赵春生、罗亚萍、杨东红、贾秀华和杨洁回忆起吴老师在历次学工学农活动中,总是身体力行,和我们打成一片。坐落在滇池边的观音山,是昆一中的学农基地,我们多次到那里参加学农锻炼。在观音山上残垣断壁小庙内,吴老师与十来个男生共同挤在临时搭起的大通铺上过夜。 因为同吴老师在一起,男生们不敢造次玩闹,只能老老实实地早早休息,清早起床再跟随吴老师下地干活。现在想来,那时的吴老师何尝不是扮演了家长父亲的角色在呵护着我们啊!</div><div><br></div><div> 男生夏苏明、李云海、彭忠良、范开云、和匠宇、赵京辉等人在学农劳动中开小差跑去掏鸟窝,被吴老师从麦秆堆里揪出时,赵京辉还身披伪装用的麦秆草,回答老师的询问答非所问,避重就轻。此时他的言行让吴老师哭笑不得,竟至冒出无奈而怜爱的警语:“赵京辉,你人小诡计多!”之后,吴老师又找几个当事人谈话,对无组织无纪律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吴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当兵打仗需要纪律,学校教学管理也需要纪律,只有遵守纪律,才能明理树信,一个人才能有信念、有出息。至此,“人小诡计多”成了赵京辉的诨名。若干年后,“人小诡计多”没有辜负老师的厚望,毕业后上山下乡,参军打仗,上大学,在全国最高立法机关任职,最后回到部队成为全军优秀律师;是拥有过工农兵学商阅历,经历最为传奇的一位同学。和匠宇从一名工科高材生转变为人类学博士,撰写出了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人类学专著。</div><div><br></div><div> 我们的女生班长徐敏在部队医院从事医疗救护工作,自己身患癌症多年,退休后在云南省抗癌康复会任常务理事兼艺术团团长,心怀大爱,带领众多病友战胜病魔,健康阳光地生活。她与多次荣获省级科技大奖的陈文,移居南京的画家吴越,移民新西兰的“地产女王”申晓红等同学在微信群中共同回忆起在观音山农场的激情岁月。由于所处年代的特殊原因,我们在初、高中时期开展学工、学农的活动特别多,占用了大量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为了多进行一些教学工作,语文老师徐宜征和吴老师考虑把单纯的体力劳动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把在艰苦环境磨练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相结合,把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于田间地头。于是抽调部分学生到观音山林场,让学生真正体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还要将所感所悟以文字的形式加以描写、再现。刚到林场第一天,从不与女生说话的一帮男生,因不满女生受到过多的照顾,青春萌动的他们,竟然发动了一场用包谷核攻击女生的“大战”。事发当晚,吴老师、徐老师和陈志聪老师就召集他们开会并进行了严肃批评,使他们认识到错误所在。后来,在半个多月的采风实践活动中,同学们与林场农民一起劳动生活,通过亲生体验,大家激情爆发、灵感飞迸,在这次教学实践活动中创作出了多部文学作品,仅成稿文字就达6万余字。形式多样,包括散文、诗歌、相声、三句半、顺口溜、快板书等等,并自编、自导、自演了其中的相声、三句半等节目。之后在观音山的乡村登台演出,回昆后还到了昆明师范学院演出,受到大学师生的广泛好评,很多大学生都自叹弗如。事实证明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教学实践活动,其意义非同一般,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来说大有裨益。吴老师为我们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为遇上这样的好老师感到幸运。</div> <h3><font color="#167efb"><b>昆一中百年校庆时同学们与吴老师的合影。</b></font></h3> <h3>  </h3><div><br></div><div> 吴老师任我们这个班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从初一直至高中毕业,共五年时间。五年中他的一言一行完美体现了昆一中校训“诚敬勤朴公勇严毅”的精神。昆一中,这所历史上曾有过闻一多、吴晗、楚图南等优秀教师执教,培养了从哲学家艾思奇,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到作家张天虚,诗人柯仲平,科学家戴永年以及企业家侯松容等一代代优秀校友的摇篮,正是我们人生启蒙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课堂。吴汝玉老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的言传身教,默默耕耘,秉承并践行了昆一中的优良传统,则保证了我们在人生观形成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得以健康成长。</div><div><br></div><div>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77年盛夏我们毕业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吴老师的清癯精神的形象分明就在我们眼前。吴老师,依然并将永远活在我们中间,活在我们心里!再次端详这张毕业照,带领我们顺利完成五年学业的班主任,居然谦虚地站到了最后一排最边上(后排左一),不能不说是对吴老师高尚品格的永恒的定格注脚。</div><div><br></div><div> 良师已去,精神永存。今天,我们缅怀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和恩德,追思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既是我们对汝玉老师个人的深深礼赞和敬意,也是我们对母校昆一中110华诞的献礼。</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 </div><div>(昆一中77级2班全体同学 2015年5月谨记 此文写成于2016年8月)</div> <h3><b><font color="#167efb">他站在最后一排边上,我们的毕业照。</font></b></h3>

老师

我们

同学

学农

一中

教学

观音山

毕业

吴汝玉

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