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十国行-明媚的黑山

莲娜

<p class="ql-block">  黑山共和国,拥有与克罗地亚一样的蓝宝石般的海滩;拥有能与瑞士攀比的陡峭险峻的山峰;拥有如同美国科罗拉多一般深邃的大峡谷;拥有犹如威尼斯一样优雅的广场;拥有宛如希腊的古老小镇和岛屿。一个2006年才独立出来的多山小国,在大巴穿过阿尔巴尼亚边境抵达这个国家时的瞬间,就向我们展示出了其整洁干净,殷实富裕,风貌多姿。</p> <p class="ql-block">  斯库台湖是巴尔干半岛最大湖泊,位于黑山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边境。原为海边潟湖,后因地壳轻微下沉而加深。离亚得里亚海12公里,湖面海拔12米。长40公里,宽6.4-12公里,面积370平方公里(其中222平方公里属于黑山),最大深度44米,由河水及少量地下水补给。冬季水量增多,湖面可扩大三分之一。湖水经布埃纳河注入亚得里亚海,盛产鱼类,可通航。(摘自网络)湖岸有很多小村庄,像我们登船游湖的小镇维尔帕扎尔(Virpazar),人口只有百来人,历史倒已有600多年了,湖的南岸是阿尔巴尼亚的斯库台城。</p> <h3>黑山境内我们的第一个旅游点-斯库台湖</h3>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国内类似的江南水乡太多,游湖显得不那么惊艳。</p> <p class="ql-block">  首都波德戈里察位于黑山东南部斯库台盆地莫拉查河畔,靠近斯库台湖。1326年首见于史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于战火,仅存土耳其钟楼、清真寺一处和几处房屋,现重建为一座新城,成为首都之城的日子不太久。</p> <h3>首都街景</h3> <p class="ql-block">  离波德戈里察40公里的奥斯特洛修道院非常著名,建于陡峭的悬崖之上。此修道院上半部分的建筑工作在1665年完成,用来供奉圣十字,下半部分供奉着巴索的奥斯特洛的遗体。修道院里面依然保存着17世纪末完成的壁画。它是巴尔干半岛地区参拜人数最多的修道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线路上没有这个景点,所以附上一张网上修道院的照片。这多少有点让我想起了希腊境内的梅黛奥拉悬崖峭壁之上的修道院,而这一处却是镶嵌于岩石峭壁之中。</p> <p class="ql-block"> 科托尔 Kotor</p><p class="ql-block"> 科托尔,美的虽不至于惊世骇俗,但在那蔚蓝港湾映衬下的红顶小城,绝对是看一眼就让人爱上的地方。这座被评为欧洲最应该去的30个小镇位于黑山南部,是南欧地区最深的海港。科托尔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中世纪古城原貌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它那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像迷宫一样,将一处又一处的小广场与古老的教堂和昔日名望家族的豪宅连在一起。在此旅游就是要在弥漫着古老气息的街巷里心甘情愿地迷失,而古城后山长达4.5公里城墙是观赏古城全貌和海湾的绝佳地点。</p> <h3> 从城墙上方的观景台眺望科托尔湾,谁能不赞叹它的美!</h3> <p class="ql-block">  蔚蓝的海湾,白色的大邮轮,鳞次栉比的红顶屋,还有蜿蜒伸展在山坡上的"小长城",真美!借用团里唯一爬上城墙的驴友拍摄的照片,因为天太热我们只能望墙兴叹,回来后当然是后悔莫及。登城墙的门票3€,说实在:不贵。</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是从靠近武器广场 (Square of Arms)的城门开始的,城门建于500年前,顶部原先是威尼斯狮子造型的雕塑,后改为象征哈布斯堡王室的双头鹰,下面的石匾刻着1944年11月24日,这是铁托领导的军队把古城从纳粹手中解救出来的日子。而城徽和石匾之间则是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名言:别人的我们不要,我们的也别想拿走。感觉好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 城门内的武器广场,面积虽不大,但已是老城最大的广场。科托尔的市镇格局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城镇特点,即整座城市由若干广场构成,每个广场四周环绕着建筑物,广场之间由街或巷连接。这样的布局在无公共交通的时代较好处理了市民活动空间的问题,广场既是休闲场所又是贸易集市,甚至还有教堂和学校,普通市民无须远走就能解决日常生活所需。位于钟塔对面一排长阳台的建筑是威尼斯人统治时期中最高行政长官Alvise Foscarini公爵的官邸,因而取名公爵宫。Foscarini公爵德高望重,不过1667年大地震掩埋了他和家族的所有成员。公爵宫是简约和现代风格的建筑,特别之处在于与宫殿的外墙一样长的木结构阳台,文艺复兴风格的石托架支撑。1979年改建后被水泥板结构取代。1785年由军队征用,改作兵营。军火库大楼和拿破仑剧院也都在这个广场上。(摘自古城介绍资料)</p> <p class="ql-block">  钟塔是城内地标性的建筑,位于武器广场,始建于1602年,还未建成就遇大地震,重建时西移至海边。但是在1979年的地震时再度遭毁,于是又被搬回现在的地方重建。几度的修建使塔的外貌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是一座即保留着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同时又渗透着巴洛克元素的钟塔。看见照片中下方的那个尖尖的柱子了吗?它是耻辱柱:据说古时候是用来惩罚罪犯的。当罪犯被抓后就会带到这里,锁在石柱前,颈部悬挂木牌示众,任由市民围观羞辱。</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面粉广场(Square of Flour,这个广场曾有一家面粉加工厂)的途中座落着Vandar酒店,很巴洛克的建筑,侧面那栋楼有些残旧,是贵族Bizanti的故居,Bizanti家族11世纪移民来到这里,13世纪已成城中豪门,拥有大量物业,Bizanti宫连同面粉广场周围建筑都是家族的财产。1667年大地震震塌了城内大部分房屋,重建工作由Nikola Bizanti负责,他把自己住的楼腾出供公爵临时居住,鉴于他的杰出贡献,1691年城里为他立了一座雕像。Bizanti宫属14世纪建筑,17世纪加建了北翼,两翼之间由一个小院连接,内有哥特式的石楼梯。楼内内窗户、大门、内楼梯和镌刻着族徽的墙身展现着巴洛克风格。</p> <p class="ql-block"> 面粉广场上的Beskuca宫建于18世纪中叶,外表朴实,唯一显得豪华的是大门上方Bizanti家族的族徽。Bizanti祖先是从外地流浪来到科托尔的,家族名叫Beskuca,意思是“没有房子“,后来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巨大财富和贵族的地位,他们在巴尔干半岛、威尼斯和伊斯坦布尔等地建造了大量房子,家族成员中有一位叫Count Jozo Beskuca的,雄心勃勃,发誓要盖100栋,并把姓改成Stocuka,懂俄语的都知道Sto就是100,意思是“100座房子”,不过这个愿望最终未能实现。19世纪初,家族成员全部死于地震,房子都由市政局接管,奥地利统治时期这里用作地方法院,里面收藏不少14-18世纪的法律文献。</p> <p class="ql-block">  Buca宫位于Beskuca宫一旁,建于14世纪,经过数次大的修葺,外貌发生了根本变化。Buca家族也是贵族,出了3个名人,一位是曾任塞尔维亚和法国国王使者的Trifun Buca,他为家族赢得法兰西国王颁发的百合花徽号;另一位Nikola Buca在1330年velbuzd战斗中任塞尔维亚国王的指挥官,后成为财政大臣和威尼斯公爵;还有一位Mihailo Buca(Nikola的兄弟),曾任杜布罗夫尼克和威尼斯国王的使节,是当地富有的公民。1667年大地震宫殿被毁,此时家族财政窘迫,无力重建,宫殿被一分为三出售,新业主按各自意愿重建,仅有北面的部分保持了原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79年大地震后重建的,属文艺复兴和哥特式混合样式。Astoria Bar & Restaurant 就在这房子里。</p> <p class="ql-block"> Buca宫对面是Pima宫,外表陈旧但很特别,尤其是两排长阳台。Pima家族崛起于14世纪上半期,这个家族也出了几个名人:Jeronim Pima是17世纪初人文主义诗人,擅长拉丁文和意大利文的通俗诗; Ljudevit Pima生活于17世纪中叶,法学博士,Padua大学副院长兼教授,不少科托尔的年轻人从语法学校毕业后都进该院深造;还有一位Bernard Pima是15世纪中期人文主义诗人。有关Pima宫的文字记载到17世纪才出现,但据最新发现它早在中世纪已存在,最初的建筑属罗马和哥特式的混合风格,现在的外观有很大改变,正门、内院和扶手楼梯还都属哥特式,而正面长阳台的托架、正门上的族徽都带有巴洛克装饰。20世纪时这里改建为海事学校,1979年地震后学校迁出。游览古城那天导游将我们的午餐安排在Buca宫旁边的餐厅,不过记得当时告诉大家说是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  我们就这样在弯曲的巷子里穿行,天空变得狭窄,可往往走到尽头时却又豁然开朗,一个又一个广场加上教堂和四周的建筑呈现在眼前,让人驻足欣赏。</p> <h3>这又是哪家的豪门呢?</h3> <p class="ql-block"> 拍下这张照片一是因为圆台上水盆和水龙头很有年代感,二是百思不解小空地上方由悬挂着的扫把而组成的"装饰"表达何意?</p> <h3>可爱的科托尔小姑娘</h3> <p class="ql-block">古城不大,教堂却不少: 圣特里芬大教堂(St. Tryphon Cathedral)、圣卢卡斯教堂(St. Lucas Church)、圣尼古拉东正教教堂(St. Nicholas Church)、圣克拉尔教堂(Church of St. Clare)、圣米歇尔教堂(St. Michaels Church,现为海事博物馆)、圣保罗教堂(Church of St.Paul)和圣玛丽教堂(Church of Blessed Ozana)。</p> <p class="ql-block">  圣特里芬大教堂(St. Tryphon Cathedral),建于1166年。教堂上方两座造型不相同的塔楼,也是因为1667年地震受损后重建时因银子等因素左塔身只能草草收场了,不管怎样此教堂是黑山仅有二座双塔教堂中的一座,同时也是亚得里亚海沿岸被公认的最古老最漂亮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  红瓦石屋,镶着墨绿色的木窗,更显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  玛丽亚酒店深藏巷内。外观平平,但当年奥匈帝国的皇帝佛朗茨;约瑟夫(Franjo Josif)曾在此住过。</p> <h3>  与酒店相邻的是圣克拉尔教堂。</h3> <p class="ql-block">  圣克拉尔方济会教堂在14-17世纪之间进行了好几次重建。其外观简朴,但教堂内却有一座华美的巴洛克祭坛,它是由五颜六色的天然大理石和雕塑组成。祭坛是威尼斯雕塑家Francesco Cabianca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走过玛丽亚酒店,接着就来到了圣卢卡斯广场,这里因一座基督教教堂内存有二座祭坛,一为天主教,另一为东正教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  圣卢卡斯教堂建于1195年,19世纪经过整修,它是古城内最为古老的基督教堂。早期为罗马风格,从教堂正面和后面的圆顶的正殿可以看出后来改为罗马和拜占庭混合式的,里面保存着13世纪的壁画。在17世纪改作为东正教堂,因此现在神奇的有着两个祭坛。上世纪30年代前,所有死去的教徒都可以葬在教堂的地下,因此教堂的地面是由大理石墓碑铺设的。历次地震中,它是唯一一处没有倒塌的建筑,也不知这里面是否存有因果关系🤔</p> <p class="ql-block">  圣卢卡斯教堂旁边的这座18世纪中的建筑是1804-1806年俄国顾问的住所,沙皇彼得一世和二世都曾在此会见过科托尔市长及宗教领袖。</p> <p class="ql-block">  圣尼古拉东正教堂建于1909年,在古城里显得又大又新。猛一看顶部还以为就如莫斯科的洋葱头式,细看才发现是双六角型的新拜占庭风格。顶部十字架与正门上方的有所不同,它们是三个十字相连的造型,这是东正教十字架的特点,多出的两横表示耶稣被直接钉在了十字架上,象征耶稣承受着更大的痛苦。</p> <h3>东正教教堂里是没有一排排座位的。</h3> <p class="ql-block">目前科托尔近80%的居民信奉东正教。</p> <p class="ql-block">  圣玛丽教堂(Church of St.Mary)座落在古城的东北角附近,始建于1221年,教堂的主体结构确立于16世纪。</p> <p class="ql-block">  圣玛丽教堂也是科托尔古城不得不说的故事。为了向Osanna of Cattaro致敬,教堂又被称为the Church of St. Ozana。Osanna是一位16世纪的天主教修女和隐士,在1934年被宣圣。Osanna出生于一个东正教牧师家庭,少年时梦见自己在科托尔祈祷的效果更好。到科托尔后,她放弃东正教皈依了罗马天主教,改名为Katarina。十几岁时受到隐士生活的召唤,在圣巴塞洛缪教堂附近成为一名隐士,仅开一扇窗子接受人们祈祷的请求和食物。地震破坏了她的第一次归隐,在震后搬往圣保罗教堂继续隐居,更名Osanna,此后52年遵循多米尼加令(Dominican rule)传教。据说是她拯救了瘟疫中的人们,也是她的祈祷解救了被海盗巴巴罗萨•海雷丁袭击的城市。因有功于城市和平、善于调节家庭矛盾、有许多神圣幻景故事,被称为“和平天使”和“神秘主义教师”,拥有众多追顺者还成立了修道院。她的遗体置于圣约翰教堂直至1807年法国军队将教堂改为仓库,人们将遗体搬至圣玛丽教堂。(摘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从这个石板门小道就可以登山,探索欧洲的"小长城"。</p> <p class="ql-block">  安康圣母教堂(The Church of Our Lady of Health)位于古城背后的山坡上,建于1518年。虽没登山,但是还是被我的照相机给收入了。</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便是科托尔最高一段城墙。城墙也是古城的一个看点,它始于海边,沿着山坡蜿蜒向上,形成之字状,最高处就是飘扬着旗帜的要塞。</p> <h3>  虽然规模气派无法与万里长城相比,却是欧洲最为完整的长城。科托尔为修建这项工程付出了几世纪的努力,据说建设成本高过欧洲任何一座宫殿。长城9世纪动工,到18世纪形成现在的规模。厚度从6英尺到50英尺不等,墙身最高达65英尺,最高的一段建造时间最早。令科托尔人引以为豪的是长城在历史上经受了考验,1657年科托尔人依靠坚固的防线抵挡了奥斯曼军队的入侵。</h3> <h3>护城河-什库尔达河</h3> <p class="ql-block">老城外景-巨人椅,我们离开了科托尔。到古城游玩一是可以从克罗地亚参加一日游,二是可以乘坐地中海邮轮,它们在此是有停靠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大巴车在山道上沿着科托尔湾盘旋,景色迷人。在巴尔干高温下游览已经让我们体力消耗很多,驴友们上了车后都开始打盹了。可我因事先看过一些游记,不愿错过在黑山佩拉斯特小城附近两座风景尤为美丽的小岛,坐在车上左顾右盼,但不知何故还是错过了较小的那座St.George岛。它是从暗礁上伸展出来的,岛上有一座笼罩在柏树绿荫下的本笃会修道院,不对游客开放。在佩拉斯特湾边上的诸多小岛也同样是科托尔附近最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p> <h3>海岸边的佩拉斯特小镇</h3> <p class="ql-block"> 看,当这座岩上圣母岛(Our Lady of the Rocks)出现时,我迅速拿起手机,换到对面座位上抓拍。可惜车晃的厉害,窗上玻璃还有反光,距离又太远,只能是模糊地急拍一气。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看一下,该岛真的是很美:它静静地矗立在海面上,几乎是与海平面平行的。远处是险峻的山峰及茂密的植被,岛上有座东正教教堂。它与另一座小岛一样,面积小如篮球场,宛如上帝摆在海面上的二枚棋子。从科托尔的码头搭乘游艇可以到佩拉斯特小镇,登岛游览,来回一趟15€。</p> <h3>来上小视屏一段😛</h3> <p class="ql-block"> 布德瓦(Budva)</p><p class="ql-block"> 布德瓦是黑山的海滨胜地,有一条条狭长的海滩,后面是宏伟的海岸山。布德瓦最值得一去的是还保留着城墙的老城区。1979年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直到1987年整体重建才得以回归原貌。其最特殊之处便是中世纪古城和海洋、沙滩共存的奇妙景象,前一分钟还在城墙下的石板路踱步着,怎么穿过一道拱门就是绵延的沙滩及碧蓝如洗的海洋,那是一种时空错乱的美感。布德瓦古城没有科托尔大,但条石板铺就的巷道,精致的石头屋加之红色瓦片的屋顶与科托尔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布德瓦因其2500年的悠久历史而成为亚得里亚海岸边最古老的定居点,现在是黑山第二大城市。</p> <p class="ql-block">  去布德瓦的路上,一车的人望着窗外的海景不断惊叹,快门声此起彼伏,但由于山路陡窄,估计好的照片留下的不多。这是我单反机里的布德瓦附近最有名气的Sveti Stephan小岛,也有人称之为"公主岛"。从布德瓦到该岛只有20分钟的车程。小岛在20世纪60年代光芒璀璨,接待过索菲亚·罗兰、伊丽莎白·泰勒、玛丽莲·梦露、英国玛格丽特公主等,后来随着南斯拉夫政局的变化,渐渐被人遗弃。不久前安缦度假村看中了小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黑山共和国的旅游发展潜力,以修旧如旧的手法,完好地保留了整个小岛,并再度让黑山共和国纳入矜贵旅人的版图上。原为渔村的小岛上也有几座教堂,粗粝坚实的石块和原有的岩石融为一体,光可鉴人的石板路将村民的房舍串联起来,恍若住进那个中世纪的古老渔村。二战之后这里成为画家聚集地,同时也成为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的度假胜地。这是一座三面望去皆是湛蓝无垠的亚得里亚海,四处散发着迷迭香和长满橙树的小岛。当年德约克维奇将自己的蜜月地也选择在此。想想也是,每天早上在橄榄树下享用早餐,让亚得里亚海温润的阳光晒着,让掠过海洋和灌木丛的风带着地中海的气息吹着,日子可以过得像猫一样,实是一件惬意的事。</p> <h3>眺望布德瓦的老城与新城,山路车上拍摄。</h3> <h3>远处是布德瓦老城</h3> <h3>  古城海滨码头停泊着各式各样的小游艇。</h3> <h3>过了拱门的那片沙滩</h3> <h3>以旧修旧的城墙</h3> <p class="ql-block">  白石板铺地,走在上面十分滑溜。咖啡店,冰激凌店,旅游纪念品铺前不时都有员工用水冲洗路面。</p> <p class="ql-block">  是主人刚回家了吗,骑着它走街串巷,掠过石梯,石头房?</p> <p class="ql-block">  在如此民风的小铺歇歇脚,喝上杯水是不是也挺惬意啊😃</p> <p class="ql-block">  无处不在的石头房,无处不在的歇脚小店,与古城相融相嵌。</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布德瓦在当地已被称为黑山的科威特,相比于城市较少的人口,这里居住着数量众多的百万富翁。</p> <p class="ql-block">  在欧洲,城堡和教堂还有广场均为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如果说教堂是神权的象征,那么城堡便是世俗权力的符号。教堂的演变标志着宗教历史的演变,而城堡的兴衰则表述着王朝的更迭和社会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  圣伊凡天主教堂(Katedrala Svetog Ivana)建于17世纪,教堂高耸的塔楼随处都能看到,是布德瓦地标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建于1804年的圣三一东正教堂(Crkva Sv.Trojice),位于圣伊凡教堂的西侧。</p> <h3>  蓬塔圣玛丽教堂(Santa Maria Punta)坐落在老城的西侧海边,历史可以追溯到840年,采用了拜占庭风格,是城里最古老的教堂。</h3> <h3>外面就是亚得里亚海。</h3> <h3>最好的烟店广告</h3> <p class="ql-block">  我们徜徉在透着中世纪气息的古城里,穿来走去在深窄的巷子中:一栋又一座的白色石头房以及众多的特色小门面,咖啡店,啤酒屋.....虽然游人如织,但依然能体悟到那份安宁,那份阳光。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你真的会放慢脚步,抬头仰望: 真是品不完的是那份古老的韵味。</p> <h3>附上一段去黑山小镇住宿地途中的视频,地点是尼克西奇(Trebinje-Niksic)</h3>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科托尔与布德瓦当晚我们入住的黑山小镇依然给人一种宁静纯朴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塔拉大桥 </p><p class="ql-block"> 南斯拉夫电影«桥»是中国一代人的记忆,电影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充满爱国无畏的精神。它的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脍炙人口,一直萦绕在那一代人的心底。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这个真实故事的发生地,位于重山峻岭中的塔拉大桥。这也是我们在黑山共和国的最后一个观光点。</p> <p class="ql-block">  看,这就是南斯拉夫电影《桥》里被炸掉的那座钢筋混凝土拱桥。为纪念二战时期的铁血抗战,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69年拍摄完成电影《桥》电影讲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在“老虎”的带领下,经过一系列周密安排和惊险斗争,将德军撤退途中必经的一座桥梁炸毁的故事。电影里背景的那座桥,就位于黑山共和国北部的塔拉河峡谷上。该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全长365米。在其完工之时,为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这座桥在1942年被炸,1946年修复,至今仍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70年代电影«桥»在中国放映,很多当年看过此部电影的人不仅对其中的台词倒背如流,更不说哼唱其主题曲: 啊,朋友再见!</p> <p class="ql-block"> 桥头上的南斯拉夫军人雕像,是电影里游击队长老虎少校的原型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生于1915年,牺牲于1941年。纪念碑是由他母亲玛丽亚所建。</p> <p class="ql-block"> 铜牌上刻着桥的剖面示意图;建于1938-1940年;桥的设计者是米亚特·斯·特罗亚诺维奇工程师,教授; 建筑师为安东诺维奇</p> <p class="ql-block">  另一侧的墓碑是1946年大桥重建时,为纪念当年参与炸桥的工程师拉扎尔·亚乌克維奇而立的,他于1942年8月2日被法西斯枪杀在桥头。</p> <p class="ql-block">  桥共有5个桥拱,主桥栱114米,桥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没有这座桥,这里就是天堑。</p> <p class="ql-block">  环望着这座大桥,电影中的场景顿时浮现在脑海里:谁能料到,多少年后我们这些观众竟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它的尊容!可如今当年剧组的成员因为宗教,民族和政见的不同基本上是不相往来。电影之外这个已经解体国家的历程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p> <p class="ql-block">  从桥上远望,钴蓝色的塔拉河穿过玉米地和林间奔向远方。在欧洲最深的峡谷上有世界排名第七的蹦极跳台;你也可以租上皮艇在水面上激情漂流。</p> <p class="ql-block">  离开了著名的塔拉大桥,我们这辆52座的大巴又开始在山区里沿着内角极小的U型路上下盘旋,穿山越岭,路面十分狭窄,轮盘几乎是压着悬崖边,好惊险!但是沿路的风光美的实在是让人疑惑究竟身处何地? 包括塔拉大桥在内的整个杜尔米托尔山区都是受保护的国家公园,区域内最有名的景点是黑湖,这个高山湖泊背靠2522米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峰,湖水平静澄澈呈现出翡翠般的颜色。冬季长时间积雪,每年有120天会形成光滑的斜坡,是条件绝佳的滑雪胜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自然遗产目录。</p> <h3>以下的照片全都是在车里所拍。</h3> <p class="ql-block">  林间谷地青翠而丰饶,喀斯特地貌奇伟而俊美,还有积雪的山脉沉默而雄壮。</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国家公园的区域里没有做任何停留,因为行程里没有这个景点,大家只是在车上游览,赶路。在高部山路往下看突然落入镜头的那一池水一定不会是黑湖,但还是能看到水面平静而清澈。</p> <p class="ql-block">  山水相依,蓝天白云,成片的郁郁葱葱,还有那星星点点,漫不经心地散落在岭间树下的大三角木屋,分明就是一幅自然绝佳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 扎布利亚克是位于黑山北部的一个城市,是巴尔干半岛上海拔最高的城镇。它是黑山的旅游中心,滑雪中心。</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显示我们行进在塔拉-扎布利亚克-萨夫尼克地区(Durdevica,Tara-Zabljak-Savnik)</p> <p class="ql-block">  塔拉河在黑山境内只有80公里,但却有着高达1300米深的峡谷。</p><p class="ql-block"> 黑山之名,名副其实,绵延不绝的山脉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绿到浓时却是黑,整个国家都笼罩在一片片墨色的山峦之中。在黑山,60.5%的国土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川,植被覆盖率高达80%,其中还有欧洲尚存的两大原始森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  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我们终于来到了黑山与波黑的交界处: 在此我们的黑山之旅结束了。三天的时间我们穿过那绿郁森林的山川,领略过平静如镜的湖面和错落有致的峡谷,饱享了存有中世纪风韵的古城气息,这座称为巴尔干的山地小国无处不在低调展现其雅致的美丽和奢华。黑山,你给我们这些匆匆的驴者留下了是多么难忘的一瞥.....</p> <p class="ql-block">  美国杂志(Travel & Leisure)形容黑山共和国是:与世隔绝的沙滩和彷彿从时光机送来中世纪的村落。这里已经成为欧洲旅游的新宠儿。深藏在崎岖的巴尔干心脏地区的黑山共和国确实有点“藏在深闺人不知”的感觉!有人说,尤其那段海岸线,比意大利著名的阿马尔菲海岸还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