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访陈独秀先生旧居</b></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 Yongningzi 文/图 ·</span></p> <h1> 8月,骄阳似火。<br> </h1><h1></h1><h1> 我和家人顶着炎炎烈日,于4日中午由重庆出发,专程去陈独秀先生旧居参观访问。</h1> <h1></h1><h1> 陈独秀先生旧居全国共有两处,一在重庆江津区的五举村鹤山坪石墙院,另一在北京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9号)的院落。</h1> <h1></h1><h1> 我们这次要去参观访问的就是在重庆江津的陈独秀先生旧居。了却2009年途经江津就想去陈独秀先生旧居而未能前去,至今已是5个年头的夙愿。</h1> <h1></h1><h1> 小车冲破热浪的包裹,走成渝高速,经绕城高速,转渝泸高速,在一个叫先锋的地方下道后,一头扎进山里,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区水泥公路奔去。</h1> <h1></h1><h1> 尽管是高温酷热天气,但车内空调送出的丝丝凉风,营造出了一个空间,倒也还不觉得炎热。一个小时后,我们就来到了江津五举这个小山村的鹤山坪 ,陈独秀先生旧居呈现在我的眼前。</h1> <h1> 一下车,午后炽热的空气就包围了我们,令人酷热难当,浑身立刻就冒出了热汗。尽管如此,但我还是一下就感觉到这里不失为一处风水宝地。鹤山坪风光秀丽,青山绿水,空气清新;四周的田野里,农人种植待收割的水稻一片金黄。陈独秀先生旧居就坐落在这风光如画的恬静山乡中的一个小台地上。<br></h1><h1> </h1><h1> </h1><h1><br></h1><h1> 踏着石阶,我来到陈独秀先生旧居前新建的广场,迎面看见广场上矗立着一仿古新建的气势恢宏石牌坊,上书并镌刻着“陈独秀旧居”五个金色大字。</h1> <h5><font color="#808080">陈独秀先生旧居(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穿过石牌坊,一幢具有川东民居建筑风格,青瓦白墙、皂漆大门、门两旁悬挂着对联的瓦屋,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就是当年陈独秀先生在此最后的寓居地——石墙院。</h1><h1><br></h1><h1> 陈独秀先生旧居石墙院,原是清光绪进士、江津鹤山坪人杨鲁丞的古宅,四合院布局,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俗称“杨家大院”;因院墙四周以条石圈砌有丈余高的石墙,当地人又称之为“石墙院” 。</h1><h1><br></h1><h1> 1938年7月,陈独秀先生辗转来到重庆,受邀去江津白沙聚奎书院鹤年堂寓居讲学。1939年应杨氏后人的邀请,陈独秀先生去到距江津城十五公里的鹤山坪这个叫石墙院的杨氏古宅,帮助整理杨鲁丞的遗文。隐居石墙院的陈独秀先生,深居简出,潜心著述、清苦自持,不为国民党政府利诱,忍受清贫生活煎熬; 在这个院落里,陈独秀先生抱病写下《小学识字课本》这部近代史上的文字学杰作,用科学的方法,将中国文字重新分类; 在这个院落里,陈独秀先生还奋笔写下多篇政论文章:《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被压迫民族之前途》、《我的根本意见》……直至1942年5月27日在此病逝。</h1><h1><br></h1><h1> “石墙院”——这个作为陈独秀先生旧居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处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陈独秀先生晚年生活的居住地,受到世人瞩目。尽管陈独秀先生旧居地处偏远的小山村,慕名前往参观访问的游人还是不少。就在我去到陈独秀先生旧居参观访问期间,先后就有几批游人,其中有老人,还有儿童。这些游人也像我一样,顶着烈日,来到陈独秀先生旧居参观。</h1><h1><br></h1><h1> 可惜的是,石墙院的石墙已被打开,代之而起的就是广场上那个矗立着的仿古新建的石牌坊。不免让人心生遗憾。</h1><h1><br></h1><h1> 跨入陈独秀先生旧居,室内凉幽幽的,浑身的暑热立刻褪去。 哦,原来安装有空调,怪不得会这么凉爽。</h1><h1><br></h1><h1> 参观陈独秀先生旧居是免费的,只需签名领取参观券就行了。大厅里面的三位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她)们负责着陈独秀先生旧居的管理和参观接待工作,是居住在陈独秀先生旧居附近的当地人。</h1><h1><br></h1><h1> 他们告诉我:你现在参观的陈独秀先生旧居,是重庆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陈列馆,已经对陈独秀先生旧居的文物建筑进行了第三次修缮,并利用旧居现有建筑进行了重新布展,最近才对外开放的。</h1><h1><br></h1><h1> 重新布展后的陈独秀先生旧居,堂屋正中偏左塑立着陈独秀先生青年时期的雕像,雕像前摆放着花篮和花卉装饰;看着正面墙上“独秀一生”四字主题,我马上就感到立意非凡,它揭示了陈独秀先生不平凡的一生;既是对陈独秀先生一生主要经历的概括,又是对陈独秀先生一生的高度评价。</h1> <h5><font color="#808080">陈独秀先生塑像和装饰(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独秀一生” 主题展览,注重了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内容的真实性和丰富性。</h1><h1> </h1><h1> 室内以文字、图片、绘画、雕塑、实物和复原场景,介绍和展示陈独秀先生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h1><h1> 陈独秀先生,1879年10月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17岁考中秀才。曾留学日本。</h1><h1> 1915年9月起创办主编《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h1><h1> 1917年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h1><h1> 这期间,陈独秀先生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h1> <h5><font color="#808080">陈独秀先生旧居内的《新青年》编辑部雕塑(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陈独秀先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h1><h1> 1920年初前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它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h1><h1>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没有出席会议的陈独秀先生,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其后在中共二大、中共三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在中共四大、中共五大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主要负责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h1><h1> 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根据共产国际指示,重新改组中共中央,陈独秀先生被停职,共产国际没有放弃对陈独秀先生的追究,作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现领导犯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错误。” “党的个别领导人提出了明显的机会主义口号。”的决议。 于是,右倾机会主义作为政治结论,涵括了陈独秀先生自中共一大至五大的整个历史过程。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陈独秀先生被撤销总书记职务。</h1><h1> </h1><h1> 共产国际考虑到陈独秀先生在中共党内和中国的影响,曾让鲍罗廷、瞿秋白、李维汉等人多次劝说陈独秀先生,希望陈独秀先生去莫斯科,与共产国际讨论中国革命问题。对此,陈独秀先生断然拒绝,一再表示“中国人的革命,总得要中国人来领导”。</h1><h1> “中国人的革命,总得要中国人来领导”——这在当时那个奉共产国际为神明,教条主义盛行的历史时代,作为中共早期领袖的陈独秀先生,发出了理性的呐喊。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h1><h1> </h1><h1> 此后,陈独秀先生接受托派观点,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活动。 </h1><h1> 1929年11月,陈独秀先生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同年,陈独秀先生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出版刊物《无产者》。</h1><h1> 1931年5月,陈独秀先生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 ,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h1><h1> 1932年10月,陈独秀先生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抗日战争爆发后,陈独秀先生于1937年8月出狱,辗转去到重庆,然后去到江津的石墙院,以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h1><h1> 在石墙院居住了4个年头,晚年的陈独秀先生在贫病交加中,于1942年5月27日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独秀先生最后岁月所在的鹤山坪石墙院,留给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陈独秀旧居。古老而陌生的江津城,也成为了当年曾傲然宣称“我不代表任何人,我已不隶属于任何党派”的陈独秀先生,这位思想巨子的最后归宿。</span></p> <h5><font color="#808080">晚年生活在石墙院的陈独秀先生雕塑(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5><font color="#808080">陈独秀先生旧居厨房(yongningzi 摄影)</font></h5> <h1> 我徘徊在陈独秀先生旧居里,看到陈列展出的很多珍贵素材和资料,感受着陈独秀先生这个历史人物的一生,于是也就改变了我头脑中,对于陈独秀的印象。对于历史上的很多事情,也就慢慢地更加理性。回想着陈独秀先生当年发动和组织“五四” 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 ;重新了解和认识了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的陈独秀先生。</h1><h1><br></h1><h1><br></h1><h1> </h1><h1> </h1><h1> 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先生!</h1><h1> 人民不会忘记陈独秀先生!</h1><p class="ql-block"><br></p><h5> </h5><h5><br></h5><h5><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2013年8月9日于四川泸州,今编辑后发送到美篇</span></h5>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作者简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Yongningzi,实名周世华,四川叙永人。早年曾下过乡,扛过枪,后供职于叙永的政府、县委部门。闲暇时,喜欢拍拍照片,写写故乡过去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外出游山玩水所见所闻,以此感恩养育我的故土,自娱自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