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 </font></b></h3><h3><br></h3><h3> 杭州在<b><font color="#39b54a">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之首都</font></b>。金朝灭北宋后,皇族赵构逃往南方,令当时称为临安的杭州成为<b><font color="#39b54a">南宋都城</font></b>。其为都共计210年</h3><h3><br></h3><h3><br></h3><h3><br></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于杭州的十大古城门,有这样一曲民谣</font></b></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武林门外鱼担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艮山门外丝篮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凤山门外跑马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泰门外盐担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望江门外菜担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候潮门外酒坛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清波门外柴担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涌金门外划船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钱塘门外香篮儿,</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庆春门外粪担儿。</b></h3><h3><br></h3><h3> 沧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多数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门遗址的石碑</h3><h3><br></h3><h3><b>历史</b></h3><h3><b>南宋杭州</b></h3><h3> 杭州城墙达到顶峰,是在赵构到杭州建立南宋王朝的时候。当时大量修建城墙,目的当然是为了保命,抵御金兵入侵。赵构刚来杭州那会,还特别穷,只能把皇宫定在凤凰山上,一来这里风景不错,二来这是当时杭州的制高点,方便他控制全城。赵构完全是省钱省力的做法,沿用早些朝代的皇宫遗址修筑,整个皇宫内城只有三个城门:和宁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如今,在万松书院这一带还能找到当时城墙的遗迹。</h3><h3> 杭州作为当时的首都,人口倍增,于是只好把城区往外扩张。杭州外城的城墙共有旱城门13座、水城门5座。旱城门的东城楼有便门、候潮门、保安门、新开门、崇新门、东青门、艮山门;南面的城楼有嘉会门;北面的城楼有余杭门;西面有钱湖门、清波门、丰豫门、钱塘门。此外的水门五座,分别为保安、南水、北水、天宗、余杭。为何要特别修建水门呢?“既出于关防的需要,也是城内生活用水、水利灌溉和舟船交通之需。杭州古时的河道就是通过水门穿越出城的。”负责给古城墙布展的风雅颂扬文化传播集团的工作人员解释道。</h3><h3><br></h3><h3><b>明朝有了如今的十门</b></h3><h3> 南宋亡后,元朝明文规定禁止修建城墙,杭州的21座城墙毁坏了很多。到了元代末年,军阀张士诚占领了杭州,于是更换和废除了一些城门,杭州的城门变成了13座: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余杭门、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北新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永昌门、候潮门。</h3><h3> 后来自明朝起,杭州城门名称又有了更改:清波门、涌金门、钱塘门、候潮门、艮山门、庆春门、清泰门,这7个城门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和宁门、清平门、天崇门改为了凤山门;余杭门改称武林门,因关外有“北关夜市”,也被称为北关门;永昌门因在附近有草桥,也被称为草桥门,后因“永昌”为李自成号,此处又是观赏钱江潮的佳地,故改称“望江门”。</h3><h3> “改名后的这几个城门一直沿用到了如今,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杭州十门。”</h3><h3><br></h3><h3><b>城门拆除</b></h3><h3>拆清泰门造火车站</h3><h3>光绪年间,沪杭铁路从东城墙穿城而过,清泰门城墙被拆毁,接着武林门、凤山门也因筑路而拆除。民国之初,也因建设之需,钱塘、涌金、清波等门拆毁,纳西湖与城市为一体,修筑湖滨路、延龄路马路。1959年,因建环城东路,最后一段城墙被拆除</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杭州十大古城门地图</h3> <h3>沧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多数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门遗址的石碑</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1清波门</font></b></h3><h3><br></h3><h3> 古清波门,在如今的铁冶路口。城门地形,在杭城10大城门中唯1尚可清晰辨认。吴越钱王时,此地只是水门1座,东通流福沟。时称“涵水门”,也称“暗门”。北宋,清波门建成,时人依然以“暗门”相称。比方,陆游《夜泛西湖》,有“骑马出暗门”1说。</h3><h3> 1913年7月,杭城大范围拆城墙,但清波门1带,仍留有半壁残垣。1916年8月18日,清波门有幸,孙中山先生旅游完虎跑、雷峰夕照,从清波门缓步入城。第二天上午,先生兴趣盎然,再次步出清波门,游净慈寺、谒张苍水墓。唐德刚先生有文字以下:“孙中山先生在大总统解聘以后,无官1身轻……浩浩荡荡,4处游历报告,所到的地方,士女争睹风采,辄至万人空巷(见《袁氏当国》)。”可见,当年清波门,也曾如此。</h3><h3> 由于出了清波城门,除水路,就是山道,山外有山,连绵盘亘。所以民国时期,清波门虽则半截,却相当倚重。进了城门,右手就是警察3分局的派出所,进出山民船夫,谨慎有加。这在当时杭城的10大城门中,独一无二。日伪时期,残垣城门布的是铁蒺藜。1早敞开,晚上通电,戒严森备。</h3><h3> 古清波门有1处遗址仍可觅,这就是城门内则的关帝庙。如今,该建筑在孝子坊巷口,白壁黑瓦,修缮1新。据陈景钟《清波类志》载:此庙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当时,杭城“祠刹如林”,但“宏敞高崇”的关帝庙就这么1座。1958年,关帝庙成了大明煤油灯社(杭州千斤顶厂前身)。据当年的老工人说:某日,院内突然地陷,见1渠道。有人说这是当年小康王南逃的暗道,其实,这正是古清波水门的遗址。</h3><h3><br></h3><h3>-------------------------------------------------------------------</h3><h3><br></h3><h3> 清波门在五代吴越时为水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杭城,为门十三,清波门是西城门之一,门濒湖之东南,取“清波”之意名门,历代沿用。因流福暗沟引湖水入城,俗称暗门。清波门一带古迹多,历史上曾是诗人墨客及书画家寓居之地,又因门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从此门运入,故有“清波门外柴担儿”之民谣。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挖地道破清波门城垣数丈,进杭州。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及城墙均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浜路。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h3><h3></h3><h3><b>简介</b></h3><h3> 清波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增筑杭城,为门十三”,清波门就是西城临湖的四城门之一。元末,临湖四城门中的钱湖门被废置,西城只存清波、涌金、钱塘三门。明清时期,清波门更是成了城西南人们出入的唯一孔道。辛亥革命以后,清波门也在轰轰烈烈的拆城筑路过程中被彻底毁掉。清波门直街与南山路相交处以南的清波门故址也早已消逝在历史的尘埃里,只留下那么的一个地名尚可由人们去凭吊。南宋高翥在《春日湖上》写道:“清波门外放船时,尽日轻寒恋客衣。花下笑声人共语,柳边墙影燕初飞。晓风不定棠梨瘦,夜雨相连荠麦肥。最忆故山春更好,夜来先遣梦魂归。”描绘出了那时清波门一带的诱人景色,如今我们只有在文字里去想象了。旧时,清波门一带,诗人、词客、散文家、画家云集。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的旧庐,就在清波门外的柳州。南宋末,周煇寓居在清波门之南,他所著的笔记集子便也就名为《清波杂志》。周密,曾创作了《武林旧事》,他也在附近居住。南宋四大画家之一的刘松年更因住在清波门而被后人称为“暗门刘”。</h3><h3></h3><h3><b>民谣</b></h3><h3>清波门外柴担儿</h3><h3> “清波门外柴担儿”,自宋以来便是清波城外独有景。旧时杭人烧饭煮茶,燃料主要是木柴和木炭。而杭州木柴来源主要是西南方面的富阳、桐庐等山区山民挑柴进城售卖,故清波门附近柴炭行较多。不过,据老辈儿说,这话到了晚清,少说了。到了民国,几近无柴可买。日伪时期,为了防备抗日武装,坚壁清野,城外山林,被砍伐殆尽。</h3><h3> 清末民初。还有“清波门外马保儿”。“马保儿”就是养马、租马、陪游客遛马的人。这不仅是因此处为坐轿骑马游览西湖的通道,也是清朝后期,为激励八旗子弟崇武善骑而演化得来。</h3><h3><br></h3><h3><br></h3><h3><br></h3> <h3>1-1、古清波门</h3> <h3>1-2、古清波门</h3> <h3>10-3、清波门外柴担儿</h3> <h3>1-4、清波门</h3> <h3>1-5、清波门</h3> <h3>1-6、清波门</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2涌金门</font></b></h3><h3><br></h3><h3> 涌金门,位于旧杭城正西。即从南往北数过来,第2座城门。说门,并不是1门。不是朝朝暮暮在无数细节上与人休戚相干,几草、几水、几墙、几门,总嫌寡情乏灵。以下故事,不过如此。</h3><h3> 杭城10大城门,9座城门都有重城(城门外的护城,呈4方形),而涌金城门独无。这也是它依附了西湖作为外势,可御可守。</h3><h3> 所以,宋江领诏征讨方腊,攻涌金门的1路,只能屯兵湖对面的北山。半个月里,毫无进展。水军将领张顺立功心切,想潜泅西湖,经涌金水门暗入城去,按掠城劫舍的惯技,到敌人后方去,纵1把火,城外的军队乘机攻入。张顺不等李俊上报宋江,藏1把蓼叶尖刀,饱吃1顿酒食,当晚来到西冷桥边,下了湖,横穿到了涌金门边。</h3><h3> 这时候,更鼓正打1更4点。张顺伏在水里,见城墙上不见1人,便潜入涌金水门。他上下1摸,水门全是铁窗,里面有水帘护定,上有绳索,缚1串铜铃。张顺伸手去扯水帘,1时绳动铃响。城上的兵勇闻声下来,以为是条大鱼。张顺在水中又伏到3更,再潜向城边,爬上岸,摸1土块掷了上去。守城的兵勇又下来看了,说:怪了,定是个鬼!睡去,休要睬他!说这话的人倒真是个鬼,暗中嘱咐众人伏在雉堞后面。</h3><h3> 张顺又把土石抛掷上去,不见消息,便手执城墙石缝,爬了上去。爬到1半,只听1声梆响,城上众人发起喊来。张顺情急,跃身跳入墙外水池,城上强弩硬弓、苦竹箭、鹅卵石1齐射打下来。可怜,玩了1世水的好汉,就这么暴死在了水中。</h3><h3> 这水,就是涌金水门的水道,不是涌金池。涌金池在城里,位于涌金水门的南面。水门之前是直通浣纱河的,就是现在正对着开元路的那1截水道,在大华饭店的园内,《水浒》中的张顺,应当死在这里。看来,施耐庵写这1段,还是查看过涌金门的地形。</h3><h3> 之前,进了涌金门就是涌金门直街。杭州的10大城门内,都有这么1段当时较为宽阔的市街。涌金城门的位置,在现在的遗址石碑往北,约1两百米。离城门不远的直街北面,有1座金华庙,位置在现在索菲特酒店的中部。拆去之前,曾是杭州道教协会。</h3><h3> 小时候,1直听人说这庙供的是张顺。这说法,也是杭州人对张顺归入正果的追崇。若是草寇,就无这份殊荣了,可见后人的正统。其实,这庙供的是曹杲,曾在吴越王钱元瓘时期(936年)做过金华县令。后来的吴越王钱弘俶入汴京参见宋太祖赵匡胤(976年),拜托曹杲临时主持国事。那1段时间,曹杲为解决杭城百姓咸水之苦,凿沟渠过城墙,筑涌金水门,引西湖水入城,建1池,便是涌金池。涌金池在金华庙的正北。</h3><h3> 现在的涌金池,1999年筑。池中的张顺,是浔阳江中打鱼的装束,也算是回归到了他自然的本身。</h3><h3><br></h3><h3>-------------------------------------------------------------------</h3><h3><br></h3><h3> 涌金门为古代杭州西城门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吴越王钱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开凿涌金池,筑此门,门濒湖,东侧有水门。传说为西湖中金牛涌现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增筑城垣,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涌金门历来是从杭州城里到西湖游览的通道,为市区繁华地段,城门楼上有楹联曰:“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 闹市烟火万家。”西湖游船多在此处聚散,故有“涌金门外划船儿”之谚。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来杭,从城内河道出涌金水门游西湖。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拆城,继拆除“旗营”之后,涌金、清波、钱塘三门间城墙均拆除改建为南山路、湖滨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h3><h3></h3><h3><b>历史</b></h3><h3> 涌金门原是古代杭州西城门,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南宋时改称丰豫门。明初,仍复旧名。遗址在今天的南山路与涌金路相交一带。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说,传说西湖曾涌现金牛,故将此城门命名为涌金门。涌金门原有旱门 与水门各一。旱门故址在今涌金门直街与南山路交接处;水门故址在旱门稍北,今儿童公园北端。清代,涌金门城楼大方威严,为重楼歇山式建筑,灰筒瓦顶,涌金门城墙高12米,倒U字形的门洞高约8米,宽约5米。清代城楼上有一副楹联:“长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楼连闹市绕烟火万家”,形象地概括了涌金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繁荣景象。城门于1912年修筑南山路和湖滨路时被拆除,雄伟的城楼在旧时的照片中尚依稀可见。公元936年,吴越王钱元瓘引西湖水入城为池,称为涌金池。钱元瓘曾亲笔题了“涌金门”3个大字,立石在池旁,池名旁还刻有“清泰三年,丙申之岁,建午之月,特开此池”。水门原有闸,称“涌金闸”。《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涌金门张顺归神”中的涌金门,即指水门。 “山腰轻束一绡云,湖面初颦半蹙痕;未说湖山佳处在,清晨小出涌金门。”正是南宋时涌金门外美景的真实写照。</h3><h3></h3><h3><b>民谣</b></h3><h3>涌金门外划船儿</h3><h3> 从柳浪闻莺一路过去,到了现在的涌金池,西湖在此向东突出了一块,形成一个天然的港湾,正对着以前的涌金城门。拆除城墙之前,涌金门外游船码头的旧址,老杭州人称“第一码头”,从城里出来坐游船,这是惟一的码头。那时候的划西划船(游船)的船民各以居住地为帮,有茅家埠帮、丁家山帮、岳坟帮等,各有地盘。涌金门属于郭家湖头帮,所以,各处过来的游船,到了涌金门码头,见到郭家湖头的游船与游客谈不拢价钱,都不敢轻易上前压价接客。</h3><h3><br></h3><h3><br></h3><h3><br></h3> <h3>2-1、古涌金门</h3> <h3>2-2、古涌金门</h3> <h3>2-3、涌金门外划船儿</h3> <h3>2-4、涌金门张顺像</h3> <h3>2-5、涌金池</h3> <h3>2-6、涌金门浮桥</h3> <h3>2-7、涌金门</h3> <h3>2-8、涌金门</h3> <h3>2-9、涌金门</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3钱塘门</font></b></h3><h3><br></h3><h3> 钱塘门,1个与杭城渊源相继的名字;1截与佛事盛行相接的记忆;1段与民族突起相干的往事。钱塘门位于旧城的西面,从南往北数,第3座城门。</h3><h3> 杭谚:钱塘门外香袋儿。 钱塘门外的香市,在早闻名9州。1个观世音菩萨的圣诞,就有3期香会:第1期2月109;第2期6月109,第3期9月109。其中,3月3是玄天上帝的诞辰,7月初1到106是东狱大帝的朝圣。7月105是中元节。</h3><h3> 这日子里,城里的人从陆路出去,要走钱塘门;松木场落船的下3府(杭嘉湖)香客进城采买,也要走钱塘门。1座城门整日川流,几成堵阻。香客中最牛的,是下3府的土财主。肩挂黄包,腰系红带,银钱丰足,出手大方。那时候,天竺3寺指定要烧大烛炬,数10斤1支。土财主雇人用小车从城里推来,同乡的香客们围着巨烛,牵拽着呈放射型的黄布白布,从钱塘门1路祷告徐徐走出(310年前的彩车,也是如此)。这1仪式,行的人1本正经,看的人非常崇敬。钱塘门内的市民,羡慕得啧啧有声。</h3><h3> 杭州城里的3百610行,每一年都盼着这1个香市,实期望靠它坐吃1年。家住湖墅北路,84岁的宋坤祥老人,祖传有1手箍桶技艺。他说,老底子,每一年的2月109之前,宋家就要雇好1只船了,装了脚盆锅盖粪勺饭桶,从卖鱼桥摇出去,到松木场上岸,赶快租房设摊。那时候香市规定,每一个行当的摊位,不能超过10家。就这10家,还不说3百610行,便使得松木场水岸往昭庆寺的路上,店摊林立。只见灯笼雨伞、香烛土产、经佛珠罄、素食糕点,比比皆是。</h3><h3> 《杭俗遗风》说,西湖的香市,不单单是松木场。从钱塘门到昭庆寺,再到灵隐、天竺,自朝至暮,道路整天为之梗塞。香客的大烛炬挤挤挨挨从人群中穿过,到了天竺寺庙,1点燃,马上要吹熄的。吹熄的烛炬带回家去用作晚上照蚕,能保佑蚕茧无灾无难,壮实饱厚。所以,光是这大烛炬的1进1出,就够这1条路热烈了。“借光借光!”“谨慎揩油!”整日此起彼伏。</h3><h3> 另外,松木场往西溪路走,从道古桥的地藏殿算起,直到小和山,沿途共有108处灵官殿,处处也有香市。这1路的香客,也是摩肩相继,“不下数10万”人。</h3><h3> 明时,张岱的《陶庵梦忆》,说起昭庆寺香市,更加热烈:“昭庆两廊,无日不市”。“殿中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门内外,有屋则摊,无屋则厂(临时搭的露天棚),厂外有栅,栅外有摊,节节寸寸”。以致“岸无留船,寓无留客,肆无留酿(饭店里的酒都卖光了)。”</h3><h3> 白天看庙,晚上困觉,这是后来讲的话语。当年的晚上,也是相当闹猛。单说7月105,乘着云遮雾挡的浩月,大家妇女争艳争华,小家碧玉惹蜂沾蝶。张岱在《西湖7月半》中说到钱塘门外的夜景,归纳了5种人,其1就是;“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其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顾盼,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h3><h3><br></h3><h3>-------------------------------------------------------------------</h3><h3><br></h3><h3> 隋朝筑城时即有钱塘门之称,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后钱塘门为杭州西城门之一。清顺治七年,在杭州建旗营,钱塘门位于旗营西北角。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出昭庆寺、看经楼径通灵隐、天竺。往灵竺进香者,多由此门出入,故有“钱塘门外香篮儿”之谣。民国二年,杭州开始有计划拆城,继拆旗营之后,拆除钱塘、涌金、清波三门的城墙,改建湖滨路、南山路。从此西湖与市区连接。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1] </h3><h3>钱塘门遗址于2008年进行了考古发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钱塘门遗址成为了世界遗产名录中杭州西湖的24个核心景点组成部分。</h3><h3></h3><h3><b>历史</b></h3><h3>古钱塘门</h3><h3> 钱塘门在隋朝杭州建城就有,1400多年以来,它和杭州城墙相终始,是杭州唯一一个从未改名易地的城门。为杭州的西城门之一。据史料记载,宋代钱塘门一带的城墙,西薄霍山(在宝石山北),东折至北关(武林门),形势多曲,也称为九曲城。至元末,城墙去曲取直,这段城墙几近拆尽。明代,有所修复。民国二年(1913年),为了修建湖滨路,拆除了钱塘门至涌金门之间的城墙。上个世纪50年代,为修建延伸环城西路段,残余的西城墙北段也被拆除。</h3><h3> 宋元时期,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园囿,是杭州的人物风情繁华之地。最有名的看经楼,又名望湖楼,初建于宋乾德二年(964年)。是观赏西湖水景的绝之佳地,苏轼有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看经楼后面是佛教名寺昭庆寺,香火如云,其时有 “钱塘门外香篮儿的说法”。</h3><h3></h3><h3><b>民谣</b></h3><h3>钱塘门外香袋儿</h3><h3> 钱塘门外的香市,闻名江南。一个观世音的圣诞,就有三期香会:第一期二月十九;第二期六月十九,第三期九月十九。其中,三月三是玄天上帝的诞辰,七月初一到十六是东狱大帝的朝圣,七月十五又是中元节。香会不断。</h3><h3> 香会的日子里,城里的人从陆路去出,要走钱塘门。松木场下船的下三府(杭嘉湖)香客进城,也要走钱塘门。城门下整日人如川流,热闹非凡。</h3><h3> 杭州城里的三百六十行,每年也都指望这一个香市,靠它坐吃一年。有的商家早早的雇好船只,装了货物,从卖鱼桥摇出去,到松木场上岸,租房设铺。去得迟了,就得冷僻处设地摊了。</h3><h3> 西湖的香市,不仅仅是松木场。从钱塘门到昭庆寺,再到灵隐、天竺,道路终日为之堵塞。香客的大蜡烛到了天竺寺庙,点燃一会,是要马上吹熄的。吹熄的蜡烛要带回家去用作晚上照蚕,说是能保佑蚕茧无灾无难,壮实白胖。</h3><h3> 松木场往西溪,从道古桥的地藏殿起,到小和山,沿途共有十八处灵官殿,处处也都有香市。每年,这一路的香客,摩肩接踵不下数十万人。</h3><h3><br></h3><h3><br></h3><h3><br></h3> <h3>3-1、古钱塘门</h3> <h3>3-2、古钱塘门</h3> <h3>3-3、钱塘门外香袋儿</h3> <h3>3-4、钱塘门遗址</h3> <h3>3-5、钱塘门遗址</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4武林门</font></b></h3><h3><br></h3><h3> 武林门,位于杭州旧城的西北,又称北关门。历朝历代,这是1座可用得“价值”2字来衡量的城门。它,奉尊、要津、有序、富裕,1如它“北关”的旧称。</h3><h3> 武林门外1路,历朝历代都是黄土铺地,清水遍洒。为啥?由于“朝廷恩泽自北而来”,由此入的杭城。</h3><h3> 为此,有碍观瞻的行动,就绝对制止进出了,特别是“居人之槥”。“槥”就是棺木,强调“居人之槥”,估计寿材还是可以的。元代后期,天下虽然大乱,规矩仍无人敢破。至正年间,有1个京城的高官,“死而返其乡”,要从武林门进棺材,这轰动就大了。杭城的最高主座也只有“姑曲从之”,西大街1时观者如云,都道是破了天荒。 西大街的市容也称得上“奉尊”,明《客越志略》说:西大街上“悉是冬青树”,有如拱门,“人从树里行,不见赤日”。沿街的房子,瓦是绿的,门是黑的,门外还有短扉。院子用蒿草编织,又用白土装潢。街上的妇人,梳着低低的环型发髻,用的是进口的美容品(“胡粉敷面”),都像少女1样受看。龆年小儿,肤如白雪;街上走的,“甚多美少年”。</h3><h3> 如此地杰人灵,传到紫禁城里,风流天子就座不住了。康熙6下江南,5次来了杭州;乾隆6下江南,次次都没拉下。御船顺运河而来,在卖鱼桥霞湾港驻跸。霞湾港,本是富义粮仓码头,如今仓门上尚剩的朱红漆色,仍映出它旧有的官家霸气(惋惜,北面的厢房,前几年失火毁了)。不过,皇上的船队1来,富义仓就寒酸了,御船队有“近千”只,霞湾那1段河港,全停满了。</h3><h3><br></h3><h3>-------------------------------------------------------------------</h3><h3><br></h3><h3> 武林门西接环城西路桃花河,与西湖相望;北面是万向公园也称武林小广场,杭州十大古城门“武林门”的古迹依稀可循,古新河绿化带风姿绰约,武林门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门,始建于隋代,有1300多年历史。五代吴越时筑罗城,建北关门,在今夹城巷;宋高宗时移城门于此,称余杭门;明代改称武林门。武林门外自隋代以来一直是沟通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大集市。古时“北关夜市”为钱塘八景之一。从武林门至湖墅一带,历来是杭嘉湖淡水鱼聚散地,所以有“武林门外鱼担儿”之说,卖鱼桥也由此而得。民国初,因筑路拆除武林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b>历史</b></h3><h3> 武林门,亦名“北关门”。因“北关”在杭州话里同“百官”发音相近,民间俗称为“百官门”。由于杭州旧称“虎林”的原因,它原本是被称为虎林门的。因为旧时城门外有山,据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记载:“土阜陂陀,高可三丈,广不满百步……弄虎出焉,故名虎林。吴音承讹,转虎为武耳”,故讹传为“武林”,最终这座城门名称变为武林门。</h3><h3> 作为杭州的北城城门,武林门始建于隋朝。吴越国王钱鏐修建杭州城垣时名为“北关门”。南宋高宗建都杭州,将它称为“余杭门”,是作为北城的唯一旱门(另外还有“天宗”“余杭”两座水门以通舟楫)。其后,杭州城城门虽屡有兴废,但此城门始终未变,明代,改余杭门为武林门。辛亥革命后城门被拆除,故址在今武林路与环城北路相交处,也就是今天的万向公园。武林门地近京杭运河一直是商贾云集之地。每当夕阳西下,“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加上游人集宿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形成热闹的夜市场面,素有“北关夜市”之称,亦被元人列为“钱唐十景”之一。因武林门到湖墅一带历来是杭嘉湖地区的淡水鱼集散地,故民间有谣传唱“武林门外鱼担儿”。 秦汉时钱唐西部群山总称“武林”,所以“武林”也是杭州的古称。武林门,则是杭州古代最重要的北城门,交通要道,军事关口,五代吴越为国都时号称为“北关”。从前,杭州与浙北、苏南的联系,要靠大运河,进入大运河就必须要出武林门。所以,在没有铁路、公路的时代,杭州人往北远行,必须出武林门。武林门宋代称“余杭门”,宋人有词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h3><h3><br></h3><h3><b>民谣</b></h3><h3>武林门外鱼担儿</h3><h3> 武林水门外是京杭运河,每当运河水涨,河水潺潺南流,于是,沿途就有了“武林桥河下”、“狮虎桥河下”这一些让后人遐思的地名。附近的百井坊巷,当年是满清后裔的集中居住之地,那时候的武林门外,一是米店多,二是鱼行多。</h3><h3> 武林门外也称“银湖墅”。有了火车,米仓多移向铁路沿线,“武林门外鱼担儿”,也就成了风景独秀。每到后半夜,来自塘西、德清水乡的鱼船,便早早地到了卖鱼桥卸船过秤。大兜路上,鱼行林立,灯火通明,吆喝记账声,隔了河都能听见</h3><h3><br></h3><h3><br></h3><h3><br></h3> <h3>4-1、古武林门</h3> <h3>4-2、古武林门</h3> <h3>4-3、清末武林门</h3> <h3>4-4、武林门</h3> <h3>4-5、武林门外鱼担儿</h3> <h3>4-5、武林门码头</h3> <h3>4-7、武林门</h3> <h3>4-8、武林门</h3> <h3>4-9、武林门</h3> <h3>4-10、武林门</h3> <h3>4-11、武林门</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杭州的10大城门之5艮山门</font></b></h3><h3><br></h3><h3> 艮山门,位于杭州旧城的正北偏东。宋元以来,此门虽非兵家必争,却为丝绸业集中之地。以此为雏,杭州的工业,后来大都出于此地。</h3><h3> “唱唱唱,洋机响,洋机开了5百张;角子铜板不算账,大洋钞票来进账。” 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是丝绸制作中炼、染两道工序后的漂洗,挽竹篮去河港的女人。另外,也说投售土丝的蚕农。他们的竹篮,不是挽,是挑,那竹篮的直径有两尺多。</h3><h3> 那时候的东街(现建国北路),相对武林门的西大街,其实不算窄。成心思的是,却不能相应的称为“东南大学街”。固然,这不是说东街构成的时间,而是说它的地位。1条东街的丝行绸庄,在重农抑商的年月,只是另类。这也是意识决定事实。</h3><h3> 东街的丝行每一年正月106开张,4月的小满1过,才是东街真实的黄金日子,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相继。近到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远到南浔、湖州,老主顾带来了新户头,某某丝行的口碑,就这么被人看得1清2楚。蚕农们1般是上午看货作价,交割结账,吃8菜1壶黄酒的接待餐,下午返回。1时走不掉的,丝行也会提供1宿两餐。多住天把的蚕农,吃住就在船上了。那几天,要是无风,从艮山门城墙上北望,炊烟起处,河港中就生生的逸出了千百杨柳。</h3><h3> 东街上最风光的要数银号送款的伙计,挑两只装了银圆的细篾竹篓,风风火火的赶。固然,这1种赶不是怕挨打劫的鎯头,是赶时辰。竹篓的外面贴两张封条:某某银号,大洋壹仟,送某某丝行。这1天,要是某某丝行的解款在东街上反复出现,这丝行的上上下下,脸上就像涂足了油彩,是忙,也是兴奋。资金少的丝行,只能高挂“告满”的牌了。</h3><h3> 东街的土丝收购价1高,德清、海宁的蚕农摇船赶来了。这1赶,就赶到了7月。也就间隔了几天,艮山门外的夏蚕,又开始上市。东街的丝行,从骆驼桥到宝善桥,每一年要忙到秋风起时。有的丝行,本身就是织坊。周代阳老人说,当年最大的织坊有3家:纬成、庆成、虎林。日进斗金。童谣唱:“唱唱唱,洋机响,洋机开了5百张;角子铜板不算账,大洋钞票来进账。”</h3><h3> 周代阳老人唱这首童谣的时候,电有了,织丝的土机已换成了电动的洋机。大街小巷,唧唧复唧唧的土机声,几近全被“嚓啦啦”的洋机声替换。从茅家埠迁出,建在艮山门火车站旁的都锦生丝织厂,也在这时候候引进了第1台法式织锦电力机。</h3><h3> 有文字说,都锦生厂房后来毁于日本人的烽火。但据周代阳老人所见,当时的艮山火车站和都锦生厂房都阔别民居,日本飞机的炸弹并没有投中。沦陷以后,日本兵虽然火烧了艮山门外的民居,却没有烧都锦生厂房。由于留守工人的保护,厂房1直完好。这1说法,与以往的文字虽有差别,我认为也在情理当中。在日本有过“考察”生涯的都锦生,遭到日本人的重视也属固然,否则日本人也不会委任他为伪政府科长。为此,爱国的都锦生谢绝接受,他宁可舍弃事业,躲避到了灵隐天竺,以示抗争。</h3><h3> 要说近代的杭州工业,是从艮山门外起始,1点没错。除电厂、铁路,后来的杭州轻重工业,几近全在这里日益扩大。如今,随着1个时期的过去,它们又将逐渐消失。1个新的“会展”中心,正在这里勃勃地兴起。</h3><h3><br></h3><h3>-------------------------------------------------------------------</h3><h3><br></h3><h3> 艮山门是杭城古代的东北门,五代吴越时筑罗城,为十城门之一保德门,南宋绍兴二十八年,移门址于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门。</h3><h3>《易》:“艮”为“北”,艮山,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岳”,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国之思。门内有顺应桥,俗称坝子桥,故而也名坝子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门毁。至正十九年将城外展三里,在保德国门故址得建艮山门。艮山门一带,宋元以来个体丝织与机纺作坊遍布,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为弛名中外的“杭纺”主要产地,故有“坝子门外丝篮儿”之谣。艮山门于民国初期因筑路拆除。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h3><h3><b>历史</b></h3><h3> 艮山门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是当年杭州城的东北门。它的原址位于今天的建国北路环城北路路口的西北角。艮为八卦之一,为“东北之卦”,象征山,亦引申为“东北方”之义。古代杭州城的东北角有一座小山,为“南山之尽脉也,高不逾寻丈”名为艮山,门近艮山,故名为艮山门。明代的时候,这座小山就“已陵夷,莫可指索”了。另有人认为,汴京有 “万寿艮岳”,建都杭州的赵构在营建都城时效仿名之。艮山门的东面,宋代曾有座“顺应桥”,又称“坝子桥”。后来,也就有人因此将艮山门称为“坝子门”。艮山门的西面,原有一座水城门,可通舟楫。自宋朝开始,城中的人若出城去游览东北郊的临平山、超山、皋亭山(今称半山)、黄鹤山等胜景,多乘小船从这座水门出去。而上船的埠头,则在城中断河头(今河坊街新宫桥附近)处。古时候,艮山门一带,经济也很发达,自宋元以来,就一直是杭州的丝织业集中地,个体丝织户与机坊作场遍布,是驰名全国的杭纺的主要产地。厉鹗《东城杂志》里,就有“杭东城机杼之声,比户相闻”的记载。因丝织品买卖兴盛,因此,就有了“坝子门外丝篮儿”的谚语。</h3><h3></h3><h3><b>民谣</b></h3><h3>艮山门外丝篮儿(坝子门外丝篮儿)</h3><h3> 艮山门外丝篮儿,说的是女人们挽竹篮去河港漂洗炼丝,还有蚕农们在此兜售土丝景况。</h3><h3> 小满一过,就是东街(现建国北路)各丝行的黄金日子,兜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笕桥、乔司(方言“茧桥”“缫丝”的谐音)算是近的,南浔、湖州的也有。蚕农们上午看货作价交割结账,吃八菜一壶黄酒的招待午餐,下午返回。一时走不了的,便吃住在船上。东街上最风光的要数银号送款的伙计,挑两只装了银圆的细篾竹篓,风风火火。竹篓的外面贴两张封条:大洋壹仟,送某某丝行。丝行的老板、伙计,这一天,脸上像是涂足了油彩,是忙,也是兴奋。</h3><h3> 艮山门内最大的丝绸织坊有三家:纬成、庆成、虎林。日进斗金。东街儿歌:“唱唱唱,洋机响,洋机开了五百张;角子铜板不算账,大洋钞票来进账。”唱这首儿歌的年代,电已经有了。艮山门一带咿咿呀呀的土机,全被“嚓啦啦”的电动洋机替代。从茅家埠迁出,建在艮山门火车站旁的都锦生丝织厂引进了第一台法式织锦电力机,厂里生产的《宫妃夜游图》还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荣膺过金奖</h3><h3><br></h3><h3><br></h3><h3><br></h3> <h3>5-1、古艮山门</h3> <h3>5-2、古艮山门</h3> <h3>5-3、艮山门外丝篮儿</h3> <h3>5-4、艮山门雕塑</h3> <h3>5-5、艮山门雕塑</h3> <h3>5-6、艮山门</h3> <h3>5-7、艮山门</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6庆春门</font></b></h3><h3><br></h3><h3> 过去的,总也有留下了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与所有的城门1样,庆春门所表达的其实不是以往的文字和城市的踪影,和如今在大街1侧的古人铜像所占有的全部信息。只是1个有关“春”和“春”过后的其他日子,生出的喜、怒、哀、怨。 杭谚:太平(庆春)门外粪担儿。</h3><h3> 满清入关,兵分8旗。杭州的10座城门,从顺治年起,9座城门的钥匙由8旗的门卒掌管,汉人的巡抚都不能染指。钱塘门由正黄旗掌管;武林门由镶黄旗掌管;凤山门由正红旗掌管;望江门由镶红旗掌管;候潮门由正蓝旗掌管;涌金门由镶蓝旗掌管;清泰门由正白旗掌管;清波门由镶白旗掌管,艮山门由旗人专管。惟独庆春门由汉兵把守,为啥?由于这城门洞内进出的,多粪担,属“污秽之门”。 《清史稿•年羹尧》说年羹尧遭雍正皇帝猜疑,调任“杭州将军”,后撤职授“闲散章京”。“章京”是满语的读音,相当于高级别的文秘,不过前面加了1个“闲散”的定语,也就晾起来了。民间野史说这1段就热烈了,说年羹尧开始守的是“污秽之门”庆春门。后来落实政策,又改守了涌金门和钱塘门。</h3><h3> 510年前,“污秽”1说,也是庆春门的记忆。劳志鹏先生当年住在庆春门内,在他106岁的眼中,庆春门内有3多:死伢儿多、蛇虫8脚(蜈蚣)多、清水茅坑多。</h3><h3> 此时,历经6百余年的城墙仍然存在,但只是1道高不可攀的泥墙,没了表面的砖石。城东的人家死了婴儿,常常到城墙脚边1扔了事。荒草丛生,阴潮凛人,城墙脚边多的是蛇虫8脚。就连城墙外面出了名的络麻地蟋蟀,叫得也是嘤嘤的森人。钻出城墙的破口,城河里的虾清晰可掬,水却凉得逼人。</h3><h3> 与此相比,清水茅坑算是城墙内最大的亮色了。菜农挑1对大腰鼓似的粪桶,城里城外收来粪便,稀哩哗啦倒进了菜园的粪缸,贮存、沤化。大粪喂过的菜,油绿。固然,城里的粪便也不是随意收的,城里有粪行,人称“金汁行”;城里还有“粪霸”,各有“领地”,谁破了规矩,事就大了。南宋《梦梁录》说:“杭城户口繁夥(多),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逐日自有出粪人瀽(倾倒)去,谓之“倾脚头”,各有顾主,不敢侵夺;或有侵夺,粪主必与之争,甚者经府大讼(严重的是上官府大打官司),胜而后已(不成功决不罢休)。”看来,这也是1个历史的遗留问题,老实巴结的菜农,只能沿袭上1辈留下的粪户,沿袭守旧了。</h3><h3> 劳志鹏老先生小时候住的是楼房,大门、2门,房门,不锁的,最多就是门后戤(gai,靠)1张凳儿。后半夜,菜农上楼梯来了,轻声轻气。马桶是放在床头的,菜农从床边走过,打开马箱,取出马桶。马桶也不是低矮带环的那1种,那形状犹如绍兴酒店烫酒的“汆桶”,半人高,上有边沿。菜农将马桶夹在腰间,下楼。菜农的腰上缠了“单梢”,之前费劲气饭的人腰上都有,丈把长的白布,用来“杀力”,用来擦汗。“汆桶”似的马桶不管多满,搁在“单梢”上不会滑脱。 马桶倒净洗清,又端了上来,放进马箱。马桶盖和马箱盖就竖立了,这是告知主人,马桶净了。菜农的去,也如他的来,猫1样的行走,悄声无息。这么1种世代相袭的来往,极信任的,哪怕住家是夫妻同房,哪怕房间里摆了值几个钱的物事,极无陋闻。</h3><h3> 后来的马桶,各家就放到天井了,这是上个世纪610年代。再后来,马桶放到了墙门的外面,这是上个世纪710年代以后。不知道这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还是人开始生出了防人之心。等到这1个日子的出现,有1个惯例也就破了:那就是每一年的立冬,菜农给各家送上的大白菜1担,做冬腌菜用的。</h3><h3> 那时候,庆春门内菜园上空的气味是有那末1点遭人厌弃,但雨后的7彩飞虹,却常常在净空中显现。高楼林立的今天,只是记忆中的事了。</h3><h3><br></h3><h3>-------------------------------------------------------------------</h3><h3><br></h3><h3> 庆春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为杭州古代东城门之一。原名东青门,因门外有菜市,又称菜市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州,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东拓展三里,新门近太平桥,改称太平门。明时始名庆春。门内庆春街,历来为繁华街道之一。门外弥望皆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故有民谣“太平门外粪担儿”。 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h3><h3><b>历史</b></h3><h3> 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它有着好几个名字,诸如“东青门”、“菜市门”和“太平门”。 “东青门”是庆春门始建时的名字。“菜市门”的由来是因为门外有菜市。而“太平门”则是元末张士诚改筑杭城之后的俗称,庆春门之称始于明朝。由于杭州东面城垣几次扩大、故地址亦多有变迁。庆春门内的庆春街,历来为繁华街道之一。惠济桥位于庆春门的西面,俗称 “盐桥”,是宋时盐船待榷(卖)处”。东面则有菜市桥,因宋时的蔬菜集市而得名。北面有潮鸣寺,是始建于五代后梁的古刹。寺北有回龙桥,据说是因为高宗赵构曾路过这里题诗而致。庆春门一带,历来就是文人的寓居之地。如唐朝的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以《长生殿》留名于世的清代剧作家洪升,都曾在此一带居住。旧时,庆春街的西端,还留存有纪念岳飞的“忠烈祠”。那时,庆春门外弥望皆是菜圃,菜农运菜进城,担粪出城,均由此门而过,故民谣有“太平门外粪担儿”。 明人高濂曾描写门外的田园景象:“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垄,高下竞秀。风摇碧浪层层,雨过绿云绕绕。雉鸣春阳,鸠呼朝雨。竹篱茅舍,间以红桃白李,燕紫莺黄。”</h3><h3></h3><h3><b>民谣</b></h3><h3>庆春门外粪担儿(太平门外粪担儿)</h3><h3> 庆春门内南宋时为皇城的花园,此后一直以民居和菜地为主,成为旧时杭州主要的蔬菜供应地。"庆春门外粪担儿"的说法也源出于此。菜农们早晨挑菜进城沿街叫卖,中午卖菜完毕即将市民家中马桶粪便倒去,供作种菜的肥料用。明代作家杭州人高濂曾这样描写春日东郊所见:"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垄,高下竞秀。风摇碧浪层层,雨过绿云绕绕。雉鸣春阳,鸠呼朝雨。竹篱茅舍,间以红桃白李,燕紫莺黄。"可见当时好一派田园风光</h3><h3><br></h3><h3><br></h3><h3><br></h3> <h3>6-1、古庆春门</h3> <h3>6-2、古庆春门</h3> <h3>6-3、庆春门外粪担儿</h3> <h3>6-4、修复后的庆春门</h3> <h3>6-5、修复后的庆春门</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7清泰门</font></b></h3><h3><br></h3><h3> 清平、安乐,这是城门的原意;沪上的开埠、铁路的兴修、帝制的衰败,这是中国的近代。清泰门,它所具有的细节,更多的属于近代,这是中国从不变到万变的开端。就像以这个城门命名的立交桥,多多少少的剧变,从此开始。</h3><h3> 杭谚:清泰门外盐担儿。</h3><h3> 挑盐担挑出伟业的,是吴越王钱鏐。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中说到民国早期浙西的私盐贩子,1根扁担,两头是溜尖的乌铁,1旦与官兵遭受,常有万夫不挡的枭雄出来。读这1段,我想起了在东北插队,当地的盐,是在粮站按户售卖的。其实,清泰门外盐担儿,说的就是官府对盐的统购统销。前面说到龚自珍在北京时的宣南诗社,社中有1个魏源,近代史上“师夷之长技”这话,就是他提出的。后来,这人见改革无望,靠倒卖“食盐许可证”,倒同样成为先富起来的人了。</h3><h3> 《3刻拍案惊奇》是晚明的话本,作者署名西湖浪子。第2106回说到清泰门外的产盐,是将挖来的江沙,放在搭起的“灶炉”中泡煮,“煎沙成盐”。这与沿海的晒盐大不相同。宋之前,杭州的“盐榷”(盐专卖所)在盐桥旁;元、明时期,称盐业批验所,(在东河太平桥附近)。盐商盐贩,都要到此得了官府的确认,才能“称掣放行”(“掣”就是抽取检查),“分行各地”。所以,清泰门外的盐民,常常在1个大好的艳阳天下,挑了白花花银子似的晶盐,委蛇行走在城墙的外面,从庆春门进城,以待官府稽核。</h3><h3> 清时,杭州府辖下的盐场,在清泰门外有“3保”(这“保”,是不是就是现在清泰门外“堡”的由来,尚需考证)。“3保”设有灶保3名,役使4名,属于杭州府的“干部”编制,负责盐场的“稽煎缉私”。盐的制作,全在这些稽缉人员的眼皮下进行。盐场的产出,除配给仁和、钱塘、余杭3县的“肩引”(“肩”挑夫;“引”销盐凭证)每“引”1百斤外,剩下的盐全由官府出币拉拢。这1种“引”,每8天1换,核对盐贩的身份。</h3><h3> 省会杭州,民食殷繁,盐贩纷杂。钱塘与仁和两县的食盐销售,可以相互调解,听凭盐贩“互地行销”,这很有1点计划经济下市场经济的意思。只有余杭来的“肩引”,走的线路是有规定的,就像现在的出租车管理,只准盐贩走清泰门外前往武林门,再出观音关直至余杭,“不准饶道越走”(旧观音关在武林门外的观音桥),这也是余杭不同于直属县钱塘、仁和的区分。</h3><h3> 不过,清时还有1条贩盐的规定很人性,这就是杭州府另拨仁和、钱塘两县的老年人贩盐名额3百个,凭“筹”逐日“止许负盐310斤”,使无依无靠的老人能保持“易米生活”的生活,这也是1689年康熙南巡杭州时尊老精神的发扬。</h3><h3> 清泰门外盐担儿,一直挑到了1937年的12月,日本佬举着膏药旗从东面来了。进了杭城的日本佬将旧城门作为固守的凭仗,盐担儿1度被封闭在城门的外面,统配盐店在杭城出现。</h3><h3> 当时,清泰门外的产盐地已东移到了翁家埠。搭灶煮盐,仍然因袭。这也是江南多雨,不得为的方式。这1方式,制约了盐的产量,也一定将成为新的生产关系改革的对象。1949年共产党来了,这1年的11月8日,由浙江省盐务局军代表张元勤批发的76号文件,就是在“改煎为晒”的改革中,对翁家埠盐场1只“9号灶”要求保存的质疑。当时,翁家埠驻有1连盐警,对改革的增进,也有1定的威慑。 杭州盐务分局局长罗义文在1949年的工作总结中说到杭城的盐担儿,尚有“2百余名”。说这个数字,罗义文满怀感激。他说:国民党时期,盐“全部实行官收”,“我们接收以后,由于资金和粮食的匮乏,因此实行自由运销,就场征税的政策”。“这个政策,盐区的封建大板主(产盐以‘板’为单位)和盐商是乐意的”。但在翁家埠宣布这政策时,也有很多的盐商与盐民代表反对。</h3><h3> 罗义文说,事实证明,反对的人是正确的。“而很多在会上不吭声的人,他们对共产党却是抱观望的态度。”为何?由于后来的几个月,大盐商垄断,囤积抬价,导致杭城1度出现盐荒。分局动员了“2百余名食盐零售肩贩(盐担儿),争取这些人来供应杭市市民的食盐。”应当说,盐担儿为新政权的巩固,有过功劳。</h3><h3> 盐担儿,1副衬了箬叶的竹篾盐筐,1步1脚从翁家埠挑进了清泰门,上到江头,下到湖墅。“卖盐嘞!”的叫声,悄然中略显急促。这担儿挑进了卖鱼桥的鱼行,隔日的鲜鱼也就成了鹞儿1样的鱼干。现住德胜东村的84岁老人何立人,解放早期就是盐务局的。他说,当时杭州城里的盐担儿,“7到8”都是私盐,国民党手里就有,你要管他,他说你们条儿码子(指公众人或警察。出自洋泾浜语:“moulds”)为啥不去管管大老板?管我们穷人!何老先生说,当时我们也是开1只眼闭1只眼。</h3><h3> 盐担儿的最后消失,应当是在1949年以后。1份杭州盐务分局1949年10月12日第173号文件规定:在杭市及杭县地区开设正式盐店、酱园店或兼营盐业,“均应向本局申请登记……结保……经查核认可,发给登记证盐摺,方得营业。”从那以后,盐担儿就陆陆续续地步入杭城的盐店和酱园店了。</h3><h3> 这1年的11月3日,省盐务局有一个51号文件,对余姚盐贩的走卖定了行规:“商人必须向放盐场所声述线路及沿途经过的地名,由盐务所在运照上加盖指定沿途报给地点,中途不得任意变更,一经发觉,概以走私论。”</h3><h3> 杭城盐担儿的消失,就没有这么一个声色俱厉的进程。</h3><h3><br></h3><h3>-------------------------------------------------------------------</h3><h3><br></h3><h3> 清泰门是杭州古代的东门,吴越时名南土门,南宋初,在其南另辟一门曰崇新门,门近荐桥,亦名荐桥门。南宋,元兵进占杭城,门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东延三里筑门,名清泰。门外一片水网交错,其地多螺蛳,故有螺蛳门之称。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古代煮海盐之处,沿江多盐田,因有民谣:“螺蛳门外盐担儿”。清光绪三十三年沪杭铁路设车站于清泰门内,铁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门及城墙数十丈,是为杭城拆城之始。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h3><h3><b>历史</b></h3><h3> 清泰门始筑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宋时称为崇新门,因门内有荐桥(亦称箭桥),故俗称为荐桥门。它是从元末改筑后直至清末存在的5座旱门之一,是杭州的正东门。元末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筑杭城,从艮山门到清泰门向东延展出三里,把原在宋城城外的几条小河(包括今天的东河在内)包络入城内。并利用五代吴越国时的南土门旧基改筑新城门,因此,称为“清泰”,意为政清国泰。由于宋时清泰门附近有螺蛳桥、螺蛳埠,所以杭州人又俗称之为螺蛳门。明代以来的清泰门故址位于清泰立交桥的桥下(城站火车站附近)。相传杭州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是煮海盐的地方,也就有了老杭州人所说的“螺蛳门外盐担儿”。清泰门附近,有一座古桥,现名为章家桥,史书上记载南宋时的旧名是“春熙桥”,又叫“装驾桥”。据说与宋高宗赵构有所牵涉。</h3><h3></h3><h3><b>民谣</b></h3><h3>清泰门外盐担儿(螺蛳门外盐担儿)</h3><h3> 清泰门外沿江一带直至江水入海处,相传就是古代煮海盐之处。直到明代,在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幻影》(又名《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六回中还有这样的记述:“东首一带,自钱塘江直通大海,沙滩之上,灶户各有分地,前(煎)沙成盐,卖与盐商,分行各地。”这是杭谚“螺蛳门外盐担儿”的来历了。到了近代,江水改道,海塘变迁,在此煮盐已成陈迹,但清泰门外沿钱江东行数十里,还留下“老盐仓”、“盐官”等地名,是今日观潮的好地方</h3><h3><br></h3><h3><br></h3><h3><br></h3> <h3>7-1、古清泰门</h3> <h3>7-2、古清泰门</h3> <h3>7-3、清泰门外盐担儿</h3> <h3>7-4、“清泰门外盐担儿”雕塑</h3> <h3>7-5、破清泰门造火车站</h3> <h3>7-6、清泰门</h3> <h3>7-7、清泰门</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8望江门</font></b></h3><h3><br></h3><h3> 望江门外的明迷,我居然是第1次知道。古城河两边的公园;望江门外的老街;太平时世的民殷;夕阳下,与35老人坐在1起,尘埃不起,康乐安定。因而,对古城门的凭吊,油但是生。 望江城门的原址,是在贴沙河(护城河)与铁路之间,现在的望江路65号方位。和城站1样,此段的铁路,是在城墙的里面。铁路南去,离望江门不远,在响水坝的附近,铁路穿出城墙,就走在城墙的外面了。 望江门1带城墙的消失,并不是几天间的大张旗鼓。而是在乡民的造房、筑墙、起灶、填塘、扩道中逐步没去。直到10几年前,抚宁巷的东头,还有旧城墙的地基。 杭谚:望江门外菜担儿。 南宋时周到的《武林往事》说到杭州的“市”,有“药市”、“鲞市”等1107种。其中“菜市”标注有新门、东青门、坝子头3处。估计这是1种刻本,有小字注明:“宋刻本”只有“新门外”1处。估计,新门外的菜市类似现在的3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官方认可。菜市桥与坝子头,是菜农的自由贩卖。</h3><h3> 2百510年前,厉鹗第1次读《7述》,见到“紫蕨、青莼、韭芽、芋头、茭白、芹菜、姜葱”文字,感叹很久。他说:“这是杭州的蔬菜第1次上了文人的书籍,惋惜,没有写明出处,这都是出在我们东城的啊。”厉鹗说的东城,是望江门到艮山门1带。特别望江门外,江涂田野,种不得稻谷,世代种菜。</h3><h3> 310年前的望江门直街,就是这么1条整日排满了菜农的市井。现在道路拓宽,印痕杳无。不过,出了古望江门的遗址,倒是真能看到1点旧时的影子,这就是小巧古朴的望江门外直街,紧挨了盘旋式地道与高架通衢的现代建筑,让人恍若隔世。</h3><h3> 我走这条老街,是在下午4点。没有喧闹的菜市,没有4个轮子的车子(新望江路就在北面)。上百年前的“盛美德墙界”、“世德堂墙界”,从曾涂没过的泥灰中现露了出来。因而,610年前,有1个于姓的卖油郎,仿佛也从我的眼前生了出来。他挑1副鱼篓似的油担,敲1块枣木的梆子,叫1声“麻油——酱油!”1步1晃,走街穿巷,1直走到共产党来了。也就1夜之间,黄的制服,红的帽徽,他成了望江门外第1任派出所的所长。原来,他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因而,在这1条直街上,任何与新社会有牴牾的人都难藏了。</h3><h3> 望江门外菜担儿,遗痕还有。</h3><h3> 听说望江门种菜种得最高的地方,是在城墙的上头。45米高的墙上,种菜人搭起了屋棚。说这番话的是7107岁的扬老伯,还有7104岁的俞老伯、7102岁的闻老伯。我们1起坐在贴沙河东面的公园,隔了曾的护城河,看橘红、灰黑的火车走过。河西的公园,有1处高坡,那是城墙没有除净的地基。</h3><h3> 那时候的贴沙河比现在要宽,上8府来的木排,全在这里交易。买木材的不光是杭州人,还有顺水从下3府来的乡人。“望江门外木排儿”,也是1句杭谚,传的路要比“望江门外菜担儿”远。城门边在早有1个水龙会,水龙会不但管了木材,还惠及地方。水龙会的锣声1响,响几声,是指哪1处火警,老人们至今说来分分明明。因而,众人抗着水龙,赶火去了。这“赶火去”,也算是杭州话中的经典。</h3><h3><br></h3><h3>-------------------------------------------------------------------</h3><h3><br></h3><h3> 望江门为杭城古代东南部城门,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门其东有茅山河草桥门。南宋末毁。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东城三里,在此建门改名永昌,因凳城楼可远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门外江涂田野,乡民以种菜为业,望江运菜多由此门进城,因而有“望江门外菜担儿”之谣。民国初因筑路拆除城墙城门。望江门又叫草桥门,“草桥门外菜担儿”,说的是望江门外多菜地菜农。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h3><h3><b>历史</b></h3><h3> 望江门在宋元时,又称“新开门”。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为临安东门之一。故址在今天的江城路望江路口的东北角。元末,改筑杭城,新门也随之向东展移,改称为“永昌门”。清康熙五年,以永昌为李自成的年号之故,又因登城楼可远望江潮来处,便改名为“望江”。南宋时,城门外为沙河所经,上有草桥,望江门又被杭州人俗称“草桥门”。 望江门旁边,有许多的名胜古迹,这同它曾是观潮佳地有关。如“映江楼”,据明人记载,楼在永昌门外的江边,这是由宋时的“烟云鱼鸟亭”、元代重建的“瞰江亭”演化改建而来。由于层楼高耸,加上俯临江岸,更增气势,在当时就有“形胜东南属此楼”的美誉。映江楼的西南,有“大观楼”,又名 “观潮楼”,传说为唐代江楼遗址,后人赞誉它 “其地正对海门,当潮汐往来之冲”。观潮楼的右侧,有“顺济庙”(俗称海潮寺),祭祀浙江海神龙王。望江门内,望仙桥之东,有南宋德寿宫遗址。明代文人郎瑛的《七修类稿》就诞生在这里。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望江门外江岸淤沙日增,江流远去,农民便在此垦荒种菜,挑往城里去卖,也就有了“望江门外菜担儿”这种说法。</h3><h3></h3><h3><b>民谣</b></h3><h3>望江门外菜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h3><h3> 望江门,俗称草桥门,旧时,这一带为郊区,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望江门外江岸淤沙日增,江涂田野。农民便在此垦荒,以种菜为业,然后挑到城里售卖。清末以后,城砖多被居民拆毁,很多菜农便直接在城墙上种起菜来,一时间破损的墙头上到处可见到菜农搭的管理菜园的棚子。民谣“草桥门外菜担儿”,说的便是望江门的菜地和菜农</h3><h3><br></h3><h3><br></h3><h3><br></h3> <h3>8-1、古望江门</h3> <h3>8-2、望江门外菜担儿</h3> <h3>8-3、望江门直街</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9候潮门</font></b></h3><h3><br></h3><h3> 白居易说:“杭州老去被潮催”。候潮门,旧杭城东南的第1座城门,它所昭示的,正是1个在潮水中“老”去的杭州。这1“老”,是“大”,是“久远”,是城市的厚蕴,也有前人多少的沉浮。“不是前人功德远,沧桑几度事模糊。”要说这“模糊”,候潮门外,倒是最能让人读清楚的。</h3><h3> 1千4百年前,杭州东面的城墙在中河的西岸,也就是现在的中山南路1线。白居易有《杭州春望》1诗,其中1句:“涛声夜参军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上段说的就是在吴山的伍公庙中,能听到滔滔的江潮。要知道,这指的还是春潮,要是8月108的大潮,估计在苏小小家里喝茶也是能听得到的。</h3><h3> 公元893年,也就是唐昭宗景福2年,接2连3得了擢升的钱鏐扩建杭州城,将城墙扩到了中河的东面。这1扩,东南1角就接近钱塘江了。江潮无情,城墙屡建屡毁,钱鏐懊恼了。钱鏐弄的也是“1国两制”,长安城里不管那家上台,他都相当臣服。钱鏐说:既然朝廷封我钱鏐为杭州之主,那我管的就不光是军民了,1方的鬼神也得听我的。潮水怎样敢如此无知,多次使我的善政不能成功!这也未免太藐视我这个朝廷命官了!</h3><h3> 这1段话,出自清康熙年间的古吴墨浪子的《西湖佳话》。写书的“墨浪”将这潮水的侵袭与朝廷的名誉系在了1起,也算是主题先行,钱鏐的英气也就理所应当的凌云了。他调集了1万名身强力壮的兵士,各持强弓劲弩,1字儿排开江岸。时辰1到,潮头骤起,浊浪排空,吞天沃日而来,钱鏐鸣炮3通,1阵锣响,兵士万箭齐发。羽箭嗖嗖出去,箭箭射在潮头之上,那感觉就像是在和耀武扬威的蛟龙较量。</h3><h3> 1万箭过去,又是1万箭,恶浪瞬间退去,军民1时欢声雷同。估计那潮头不射箭也会退的,喝彩的士民也是捧个人场。听说后来的潮水直冲了对岸西兴,施孽到南岸去了,这就奇了。因而,运来巨石,盛在竹笼(也称“竹车”)里,沉落江底,再打入木桩捍卫,城墙的基础就这么巩固了下来。城门建起,称“竹车门”。</h3><h3> 不过,对钱鏐射潮的说法,也有不同意见。北宋熙宁年间的杭州通判苏轼,在《8月105日看潮》中说到候潮门外射潮,他说这是1千5百年前的吴王夫差所为,而不是610多年前的钱鏐。这苏阁老倒不是1个痰气很重的人,他这么说,估计也是怕说得近了,招惹是非。这也是古今文人的通病,特别熙宁年间,官场上跟人跟线很讲求。该贬的你褒了,那就倒大霉了。</h3><h3> 其实,钱鏐射潮的传说出在他筑捍海塘的时候,时间是公元910年(后梁开平4年),当时还留下1个铁幢浦的遗址。不过,按《5代吴越国大事记》的说法,后梁开平4年,钱鏐也有过扩城310里的史实。 到了1158年(绍兴2108年),宋高宗赵构筑杭州城,在竹车门的旧基上重建城门,此门才取名“候潮门”。</h3><h3><br></h3><h3>-------------------------------------------------------------------</h3><h3><br></h3><h3> 候潮门始建于五代吴越,名竹车门。因筑城时以竹笼石,车运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在竹车门旧基重候潮门。因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名。门外江上旧有铁幢浦,传说为吴越国王钱镠潮处,后淹没。昔日,绍兴之酒皆由此门入城,故有“候潮门外酒坛儿”之民谣。民国以后,拆城筑路,门被拆除。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h3><h3><b>历史</b></h3><h3> 始建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在五代吴越的竹车门的旧基上兴建。由于城门濒临钱塘江,每日两次可以候潮,故命名为候潮门。宋人道:“钱塘江自城东绕城而南,候潮门正临潮水之冲”。辛亥革命后方拆除。原址在今天的候潮路与候潮路直街相接处。历史上,人们喜欢到候潮门处观潮。如周密的《武林旧事》就有孝宗从候潮门出去观潮的记载。为了便于观潮,候潮门外建了很多楼宇:北面有映江楼,西面有观潮楼、浙江亭,另有草阁、江楼、樟亭驿、映发亭、广陵候庙等等。现在,江上的铁幢浦遗址,据老人说是“钱大王(镠)”当年射潮的地方。《吴越备史》等书记载,后梁开平四年(910)八月,杭州筑过捍海塘,因为“怒涛冲激”,以至“板筑不就”,钱镠下令伐山阳之竹,造矢,在“叠雪楼”(故址在候潮门外)射涛头,筑成捍海塘。苏轼的《中秋看潮五绝》中“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将此误以为夫差的故事了,可见射潮的故事影响之广。清代更是有人将这一传说编演为小说,题目是《钱塘霸迹》。今天,候潮门同钱塘江已相距甚远,更别提在这里以箭射潮了。</h3><h3></h3><h3><b>民谣</b></h3><h3>候潮门外酒坛儿</h3><h3> 南宋时,候潮门东临贴沙河连通钱塘江。由于酒坛运输经不起车马颠簸,绍兴等地方老酒进入杭州城大都走候潮门旁的安便水门。每每酒船划过候潮门外,阵阵酒香扑鼻,经水门过中河,一直飘向杭城各处酒家、集市。“候潮门外酒坛儿”由此而生。 之后,钱江东退,河道淤塞,酒类进城逐渐转向了艮山门、七堡江口</h3><h3><br></h3><h3><br></h3><h3><br></h3> <h3>9-1、古侯潮门</h3> <h3>9-2、侯潮门遗址</h3> <h3>9-3、候潮门外酒坛儿</h3> <h3></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杭州的10大城门之10凤山门</font></b></h3><h3><br></h3><h3> 凤山门,1个平常的地名,凝结着的,是杭州历史的精气。不说凤山门,不说与它相联的山水街巷,也能够说是没有道出杭州文化的主脉。如今的凤山门,依然披着1层薄纱,就像秋雨将尽的晓岚,明1阵,雾1阵。偶尔也能让人看见,有比其他9座城门更逼真的历史。 1、双门政变 宋高宗赵构没来杭州之前,现在的凤山门外,是州治,也就是市政府。再早,这州治是吴越钱王的都城,现在的凤山门方位,就是都城的北门,称“双门”。</h3><h3> 1129年(建炎3年)2月,霪雨绵绵,赵构来了。进了双门,只见稀稀拉拉几间房舍,扈从叶梦得说:这几间屋宇,怎样安置得了后宫人马?这时候候的赵构,也算励精图治,他说:窄倒是算了,就是太潮。看来,当年凤山门外的州治,其实不见得比城内坊巷的住宅强了多少。</h3><h3> 战事1消停,就讲求了,1张张催命的黄纸从双门内源源不断地送了出来。下雨了,新建的主殿没有瓦,马上要;宫内设宴,红桌3百张,限期1日;火把3千,当晚要用。刚升了“直辖市”知府的赵从善,每天忙得团团转。</h3><h3> 赵从善还算转得快,杭州城里各店铺的寮(屋)檐瓦片全被他买下了;茶肆酒坊的8仙桌也被他征集1空,糊上绵纸,涂上红漆,送进宫里;瓦舍(戏院)青楼的芦杆门帘全卸了下来,扎成把,裹上油脂。当晚燃得万松岭马道犹如白昼,两宫嫔妃们趁兴去清波门外聚景园玩了。</h3><h3> 也有算计不到的,皇城内发号施令的太监康履,第1年自己想看潮水,要地方用篾席将双门到海塘的道全都遮挡了。正是仲秋,篾席落市,把1个赵从善急得牙都肿了。康履的淫威太多,有人就借这碴发难了。为首的叫苗傅,早几个月护送钦宗的老婆,也就是赵构的阿嫂隆祐太后来的杭州。另外一个刘正彦,护送的是3岁的皇太子赵旉。俩人加起来,有1万两千的兵士。前来的不如后到的,本来就心抱恨恨。</h3><h3> 3月初5,天刚放亮,苗刘的部队布满了双门1带的御街。御营都统制王渊,坐了大轿过来,1看反常,脖子还没在轿帘外伸直,咔嚓,过来1刀,扑哧,脑袋就掉了。接下来杀的是太监,双门1带没有胡子的汉子倒大霉了,嘁哩咔啦,误杀了1百多。 苗刘军队挑了王渊的首领,簇拥在了双门前,高叫:交出康履。赵构在宰相的陪同下登了双门城楼,1看这阵势,也只有挑软的说了:苗、刘两位爱卿,本日之事,你等也是以社稷为重,为朕清侧。为表彰你等精忠,苗爱卿加封为承宣使兼御营都统制;刘爱卿加封为视察使兼副都统制,望两位速即退兵。</h3><h3> 苗傅说:退兵可以,请将康履交出。</h3><h3> 苗、刘1再逼迫,赵构只得让康履出城。双门轰隆隆打开,康履战战兢兢出来,没了昔日的威风。没等他站定,苗傅放马上前,1挥偃月大刀,寒风1阵,将康履拦腰成了两截。赵构1见,说话都变了声:两位爱卿,这回好退兵了吧?</h3><h3> 没料到苗傅大喊:这大宋的江山,本来就不应当你赵构承继,今天你得下诏退位,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旉,由隆祐太后垂帘听政。否则,我们将杀进皇城。</h3><h3>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真谛。再说按传子(或传侄)不传弟的规矩,赵构这皇帝当得也不名正言顺。因而赵构只得宣布退位,赵旉当了皇帝,国号“明受”。</h3><h3> 1个月后,抗金前线的韩世忠等部赶到杭城,苗、刘出逃,赵构复位。</h3><h3> 2、凤山门外跑马儿</h3><h3> 北宋,有1个不谋仕途的高士徐复隐居在双门的南面,这便是“高士坊”地名的由来。现在,有“直高士坊巷”和“横高士坊巷”之分。横高士坊巷东西向,紧贴卷烟厂的北墙。西走,地势渐高,右拐,登山,再左进,是大马厂巷,门牌号从410几号起的头。410几号前的门牌,在早是在卷烟厂内。</h3><h3> 清时,大马厂410几号前的地块,是清军骑兵的营房。1个“厂”字,就是北方人说的养马的棚舍。那时,厂内骡马成群,4蹄腾处,风啸马嘶。民国早期,这里也养马,马是谁的?万松岭南16号84岁的范阿荣老人说,那是私人的。就像具有许多肩舆和黄包车的业主,养马的有官府颁发的执照,马匹供出租骑游,有马保儿相陪,东去凤凰山,西去清波门。杭州的休闲,那时就负有盛名。范阿荣说,那马厂业主的玄孙,当今住在望江门外,他可以带去1见。</h3><h3> 日本人来了,骑兵占了马厂。马多了,范围大了,从现在的烟厂到南面轧米厂原址,当年全是日军养马溜马的地盘。“凤山门外跑马儿”,尘土起处,狼奔豕突,全无半点风景。日军进杭城的头几年,马厂西面的山顶上,旧城墙的外面,有1块平地,那是日军枪杀中国人的刑场。</h3><h3> 范阿荣104岁的那年,某日,日军又列队上了山,范阿荣跟了上去。岗哨拦住了他,用僵硬的中国话说:小孩,不要上去,上面在杀支那兵。从此以后,范阿荣不再敢上山玩了。他说,山上有1个坑,日本兵杀了中国人,就堆在里面撒上硝镪水,灭了人形。这坑,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h3><h3> 再说城墙。从大马厂巷51号的厨房间展转南去,林木葱茏,少有人走。翻过1个小坡,1道土坎挡在了正前方。翻过去,转身看,这土坎的南面,有断壁似的夯土。这就是历尽千年的古城墙遗址,最高处约有1米23,高低相错,逶迤西去。</h3><h3> 古城墙遗址北高南低,想当初,这城墙依山而筑,也是凭险雄据。往烟厂东看,古城墙与凤山水门构成1线。惋惜,遗址的夯土只剩34米宽了,大部份已扒平,种了菜与番茹。路东的1堵夯土,平整如畦,育了菜苗。1老妇背负唧筒,正在喷洒农药。老妇说话不卑,她说:这城墙再落去(不保护),就没有了。</h3><h3> 成心思的是,古城墙北,是“城里”大马厂巷,人们在房前院后闲坐喝茶;古城墙南,是“城外”万松岭南,有老人1男3女,在服侍农地。这是1个久雨初晴的秋日,风和日丽,丹桂飘香。1位810多岁的老太,发如白丝,正从粪缸中舀出肥来,下到1个水塘,兑上水。那1担,足有1百多斤。白发老太弯腰,扁担上了肩,颤颤巍巍地直起腰来,从塘底1步1步走了上来。又顺了山坡,挑到菜地。我怀了敬意与她搭话,惋惜老太耳背。 菜地和番茹地,接连西去,要去看更远的城墙遗址,只有从农地中走去。地中有1座坟,碑上刻着民国310年的字样,在绿色的菜地中兀然独立。1老妇在坟的4周仔细地锄草,坟堆修缮得10分养眼。农耕的本分与厚道,其意盎然。北面是云居山,东面是卷烟厂,南面从小路展转出去,是万松岭路。这1块被市廛包围的“桃源”,悠然清新。有7只粪缸式的蹲厕,坦荡得犹如君子。</h3><h3><br></h3><h3>-------------------------------------------------------------------</h3><h3><br></h3><h3> 凤山门有水陆两门。</h3><h3> 凤山门为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十三座,此地大内北门和宁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未几,宋宫毁于火,门毁。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处筑城门名凤山门(因位于凤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阳门。凤山门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桥,为南宋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门外万松岭一带,地居枢要,风景优美,成为骑马踏青之处,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民谣。民国初期,拆毁凤山陆城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h3><h3> 凤山水城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钱江之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凤山水门既是龙山河的北端端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2014年凤山水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h3><h3></h3><h3><b>历史</b></h3><h3> 即南宋临安城的南门,原来称为嘉会门,故址在今天的包山与凤凰山相交处。自宋室南迁,定都杭州后,开始营建宫室,地点就是今天的凤凰山一带。绍兴二十八年(1158),又筑杭州的外城,包络皇城的外城的南门被称为嘉会门。南宋灭亡,皇宫也被蒙古人放火烧毁。元末,张士诚占据浙,重筑杭州城时,将南城“缩入数里”,废弃南宋时的嘉会门,重建杭州的南城门,就是今天的凤山门。虽然,该城门在辛亥革命之后被拆除,但旁边的地带仍沿用凤山门这个称呼。凤山门同样是明、清两代时杭州的南城门。因为它是杭州南城唯一正南的城门,所以又俗称为正阳门。凤山门一带,是杭州的风景佳丽之地。山脉逶迤,地势枢要,正是 “跑马儿”游赏的好去处。白居易就曾在《湖上夜归》一诗里写道“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玲珑。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描绘的就是万松岭上松树广袤的景色。宋人周煇在《清波杂志》里也记载着万松岭一带 “林木茂密”。到了南宋,这一风物华美之地被列为禁苑。元、明之际,由于州城变易,山上的松树也随之遭受破坏。直到清朝雍年间,“补植万松,以还旧观”,才恢复了“天风击戛,如洪涛澎湃,时与江上潮声相应答”的“凤岭松涛”,进入 “西湖十八景”之中。</h3><h3></h3><h3><b>凤山水门——入选世界文化遗产</b></h3><h3> 杭州凤山门有水陆两门,元朝开始,钱江之水,“自龙山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凤山门既是龙山河的北端端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h3><h3> 凤山水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它像慈祥的长者,默默注视前后五个朝代的更替、城里城外的百姓变迁。门洞由两个不同跨径的石拱券并联而成。像尘封历史中一扇窗,向世人透出那一段明媚时光。</h3><h3>中国大运河遗产中,只有两处水城门入选遗产点,一处是杭州凤山水城门,另一处是苏州盘门。1011公里长的中国大运河,只有这么两处,可见其地位之重要。</h3><h3></h3><h3><b>民谣</b></h3><h3>凤山门外跑马儿(正阳门外跑马儿)</h3><h3> 凤山门,俗称正阳门。南宋时,是朝廷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凤山门外万松岭一带,是连接江干一带和游览西湖的交通要道,风景优美,是达官贵人们骑马踏青的好去处。 清朝在此地建“大马厂”,为战马的蓄养地和训练场。到了民国时期,兵营尤在,只是此时的马匹已非驰骋沙场的的战马,而成了商家圈养用于出租给游客踏青赏景之用的娱乐工具。马匹由马保儿一路牵着,悠然城景。 再后来,日寇入侵杭州,重建了兵营,面积也往东扩大到了城门以外“南星桥米厂”。战争的阴云下,日军的铁蹄声声至今仍回想在每个“老杭州”的心里。正阳门外的跑马儿,是美景的回忆也是战乱的蹄印,“跑马儿”的故事是十城门儿歌故事中延续时间最长的</h3><h3><br></h3><h3><br></h3><h3><br></h3> <h3>10-1、古凤山门</h3> <h3>10-2、古凤山门</h3> <h3>10-3、凤山水门</h3> <h3>10-4、古凤山水门</h3> <h3>10-5、凤山水门旧照</h3> <h3>10-6、凤山门</h3> <h3>10-7、凤山门外跑马儿</h3> <h3>10-8、凤山门</h3> <h3>10-9、凤山门</h3> <h3>10-10、凤山门</h3> <h3>10-11、凤山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