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老街古巷的前世今生之太保楼及太保文化(信仰)

郑圭意/乡村逍遥客

<h3></h3> <h3></h3><h3><br></h3><h3> 图/文 郑圭意</h3><h3><br></h3><h3> 太保信仰是古城建瓯本土特有的民间文化现像。</h3><h3><br></h3><h3> 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和七月初七分别是萧公太保的圣诞和升天之日,民间又传太保爷最爱吃建瓯一种地方特色风味小吃尾肠糍,所以每年的这两天太保爷的信徒们便会挑着膀蹄、公鸡、鱼、尾肠糍和鞭炮等前往太保庙上供,庙里还请来戏班,一唱就是三天大戏,信众们人来人往,场面十分热闹。</h3><h3><br></h3><h3></h3><h3> 为此,这两天俺都起了大早,到城区的太保楼和坑里太保庙转悠,感受现场氛围,拍摄记录场景。</h3><h3><br></h3><h3> 那么,什么是太保信仰呢?建瓯市方志委赖少波先生在其《建瓯民间太保信仰专题调查报告》一文中说:</h3><h3><br></h3><h3> “九十九位太保”作为民间信仰早已融入建瓯百姓的生活。尤其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太保庙会更是建瓯的第一大庙会。日前,为将建瓯民间信仰“太保文化”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市文体局的委托,市方志委组织相关人员成立了“太保文化”专题调查组,于2008年1月至5月间先后5次深入龙安岗太保祖庙、通仙门太保楼、坑里太保庙等三大太保庙调查了解、实地采风,并通过召开座谈会、查阅族谱等方式,取得第一手宝贵的资料。现将本次调查情况概述如下:</h3><h3></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3>一、太保信仰的历史渊源</h3><h3><br></h3><h3> 关于太保的由来,在当地主要流传着两种版本。</h3><h3><br></h3><h3>(一)“闽王敕封说”</h3><h3><br></h3><h3> 建瓯民间传说太保是唐末五代闽天德皇帝王延政敕封的。南唐保大初(943年),王延政据建州称帝,为揽人才,开科取士,得文武进士百人,以萧钅秦文武全才名登榜首。是时,张天师正在建州传道,很是灵验。此事传入皇宫,闽天德皇帝想试张天师法力,便着人在龙安岗下挖一大洞,命百名新科进士扮作妖怪,在洞内饮宴喧闹,同时又命张天师前往收妖。</h3><h3><br></h3><h3> 到了龙安岗上,张天师摆下香案,开始作法,顿时山崩地裂,洞内九十九位进士身首异处,仅门边一士削去一足。事后,闽天德皇帝念百士枉死,便追封九十九位被斩进士为太保,以萧钅秦为首,在龙安岗上立庙祀奉太保亡灵;封削足者为山魈,着各地山神庙内供奉。此后太保信仰渐渐在民间传开。</h3><h3><br></h3><h3></h3><h3>(二)“萧氏家谱说”</h3><h3><br></h3><h3> 小松萧氏认为萧公太保是其祖先,九十九位太保是其祖先的结义兄弟。</h3><h3><br></h3><h3> 据《萧氏家谱》记载,其始祖是南朝梁武帝萧衍之胞弟萧衡,当年北汉王衡公要武帝将帝位传给他,而武帝不肯,于是兄弟不睦。萧梁王朝终因兄弟失和而衰亡。家谱告诫后世子孙永记“兄弟和睦,团结一心,同兴家业”。</h3><h3><br></h3><h3> 梁亡后,萧氏家人四散各地,唐末时,有一支迁往洛阳之郊,即小松萧氏之祖。适时,萧钅秦与弟铿,恰值血气方刚之年,蓄志谋复萧梁江山。萧氏散家财结交四方豪杰,钅秦公得结义兄弟百人,个个有一身好本事。当此天下大乱之时,萧氏兄弟以保境安民之名,办起民团,将洛阳郊区青壮农民编练成军。萧钅秦自称“冲天太保”统领全军,并分封结义兄弟为诸名号“太保”,分统各营,同时外结山东好汉黄巢为援。</h3><h3><br></h3><h3> 相传唐朝的护国世袭天师侦得萧氏兄弟图谋造反,便严加监视。一日得知萧氏众家太保聚于洛阳郊龙头岙,天师即上山顶作法,将洞内九十九位太保斩杀。萧铿因在洞外站岗,故只被削去左足,他带伤回家报信后流血过多而亡。萧家族人闻凶讯,亡命天涯。</h3><h3><br></h3><h3> 北宋末,从洛阳出逃的一支萧氏族人,南逃入闽,落脚在今小松镇旗山下,始名“蛸窜村”。历三代人口增殖,田地不够。四世祖又率一支族人进龙安岗附近的枇杷村开荒百余亩,名萧长垅。此后萧氏家道日旺。一日夜里,四世祖梦见萧钅秦,乌面紫须蟒袍金冠,对其言:“吾乃尔祖萧钅秦,得玉帝敕封我等九十九位死难兄弟为太保,铿弟得封为山魈。今龙安岗上有血柴(即红豆杉),系众家太保心血所注,尔可率族人伐之,将其变卖得些银两,在岗上立庙,以奉吾兄弟之香火。切记!切记!”次日,四世祖依萧公托梦之言,率族人在龙安岗上寻得血柴,制成上等红木寿板四十多副,卖得数百金。于是萧家请匠人动工盖庙,雕萧公像,立九十九位太保香位。这便是龙安岗太保祖庙。萧氏对外隐去萧钅秦谋划造反之事,仅传言是玉帝敕封九十九位太保。此后,太保之信仰由此渐传各处。<br></h3><h3><br></h3><h3></h3><h3> 《建宁府志》、《建安县志》、《瓯宁县志》等明清以前的旧志中均未见载太保庙及太保信仰之事,直至民国版《建瓯县志》始有太保庙的记载。由此可知太保信仰在明清以前尚未登上大雅之堂,只是在民间口耳相传,因而所存文献资料甚少。</h3><h3></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3>二、太保信仰的基本内容</h3><h3><br></h3><h3>(一)太保信仰的内涵</h3><h3><br></h3><h3> 太保爷之所以会成为建瓯民间信仰最广的地方神是因为其信仰的内涵极其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方面:</h3><h3><br></h3><h3> 基础信仰---平安保护神。民间传说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建宁府时,萧公太保曾显圣,保全了府城。所以建瓯百姓把太保供为地方的平安保护神。</h3><h3><br></h3><h3> 核心信仰---财神。因为在萧氏四世祖首建太保祖庙时的资金,是变卖血柴所得,“血柴”一词在建瓯方言中与“发财”谐音,所以生意人便把太保爷供为财神。另民间盛传,在清末民初,有一李家供奉太保爷,在太保爷的护佑下,李家生意兴隆,发家成闽北首富。于是民间竞相仿效,家家供太保,店店奉萧公。流传至今,萧公与众太保又成了民间的财神。</h3><h3><br></h3><h3></h3><h3> 衍生信仰---求学与求职。因这99位太保爷曾经都是新科进士,所以学生们崇拜他们,希望学业有成、金榜题名。另外“太保”还是皇帝赐予官员的最高爵位和封号,所以祈求升职的职员们也常来参拜。</h3><h3><br></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3>(二)“太保”封号的解读</h3><h3><br></h3><h3> 解读一:据明史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h3><h3><br></h3><h3> 解读二: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h3><h3><br></h3><h3> 解读三:宋、元时对庙祝、巫师的称呼 。</h3><h3><br></h3><h3></h3><h3> 解读四:对绿林好汉的尊称。</h3><h3><br></h3><h3>(三)太保寿诞及饮食爱好</h3><h3><br></h3><h3> 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和七月初七分别是萧公太保的圣诞和升天之日,民间又传太保爷最爱吃尾肠糍(建瓯一种地方特色风味小吃),所以每年的这两天太保爷的信徒们便会挑着膀蹄、公鸡、鱼、尾肠糍和鞭炮等前往太保庙上供,庙里人来人往,场面十分热闹。</h3><h3><br></h3><h3>(四)99位太保名讳(略)</h3><h3><br></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三、太保信仰的传承谱系<h3><br></h3><h3> 自北宋末萧氏四世祖联合“五保”(即龚墩、吴墩、论后、樟坪、钱山五村众人)在龙安岗盖太保祖庙以来,太保信仰便在建瓯一代代地传承下来,其传承链是:北宋末(1127年)萧氏四世祖---中华民国壬戍年太保祖庙(1922年)吴墩村吴樟凯---龙安岗太保祖庙龚积生---建国后太保祖庙(1978年)吴墩村吴增奴---坑里太保庙陈德松通仙门太保楼黄丰顺。</h3><h3><br></h3><h3></h3><h3>(一)龙安岗太保祖庙传承谱系</h3><h3><br></h3><h3></h3><h3>代 别 姓 名 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居住地址在任时间备注</h3><h3><br></h3><h3>第一代 曹安怒 男 不详 文盲 建阳水吉1945-1971已故</h3><h3><br></h3><h3>第二代 吴增奴 男不详 文盲 吴墩村 1978-1987已故</h3><h3><br></h3><h3>第三代 吴接洪 男 1945 小学 樟坪村 1987-1991 </h3><h3>第四代 龚积茂 男 1936 小学 龚墩村 1991-1994 </h3><h3>第五代 龚兴琳 男 1942 小学 龚墩村 1994-1997 </h3><h3>第六代 龚泽琳 男 1943 小学 龚墩村 1997-2001 </h3><h3>第七代 林兴婢 男 1962 初中 论后村 2001-2004 </h3><h3>第八代 龚仁成 男 1953.7 小学 龚墩村 2004-2006 </h3><h3>第九代 龚积生 男 1942.12 小学 龚墩村 2006年至今 </h3><h3> </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3>(二)坑里太保庙传承谱系</h3><h3><br></h3><h3></h3><h3>代 别 姓 名 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居住地址在任时间备注</h3><h3><br></h3><h3>第一代 施茂钦 男不详 文盲坑里上马路 1968年前已故</h3><h3><br></h3><h3>第二代 林炎炎 男1922 文盲坑里下马路1968-1972 已故</h3><h3><br></h3><h3>第三代 陈德松 男 1936.7 文盲 凤排新村1972年至今 </h3><h3> </h3><h3>(三)通仙门太保楼传承谱系</h3><h3><br></h3><h3></h3><h3>代 别 姓 名 性别出生年月文化程度居住地址在任时间备注</h3><h3><br></h3><h3>第一代 徐冬发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已故</h3><h3><br></h3><h3>第二代 祝开进 男 不详 不详 不详 已故</h3><h3><br></h3><h3>第三代 钟德斌 男 1928 初小 建瓯南营巷 </h3><h3>第四代 黄丰顺 男 1942.7 初中 解放路339号2006年至今</h3><h3> </h3><h3> </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3>四、太保信仰的基本特征</h3><h3><br></h3><h3></h3><h3> 建瓯太保信仰作为建瓯特有的民间信仰,自北宋末(1127年)在建瓯境内流传以来,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h3><h3><br></h3><h3></h3><h3> 分布的区域性。太保信仰是土生土长的建瓯地方神圣和信仰,仅分布在以建瓯为中心区的旧建宁府辖区境内。</h3><h3><br></h3><h3></h3><h3> 内涵的独特性。在我国民间信仰的财神有很多,甚至还有分文、武财神,而把“太保爷”供为财神的,在全国范围来说,是一种特别独特的文化现象。</h3><h3><br></h3><h3></h3><h3> 构成的群体性。建瓯的太保信仰中人们常说的“太保爷”并不是指一人,而是一个由99位太保组成的群体。</h3><h3><br></h3><h3> 形式的亲民性。太保的原型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名有姓的人。这些太保不忌荤素的饮食习惯十分贴近民众、贴近生活。更重要的是信徒不需要履行什么繁琐累赘的仪式就可信仰太保,这就给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敞开了自由宽松的方便之门。</h3><h3><br></h3><h3> 信徒的多元性。太保信仰的核心信徒是生意人,他们求财;基础信徒是普通民众,他们求平安;此外,衍生的信徒还有部分学生、职员,求升学、求升职。</h3><h3><br></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五、太保信仰的主要价值</h3><h3><br></h3><h3>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建瓯大多数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建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建瓯太保这一民间信仰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h3><h3><br></h3><h3> 历史文化价值: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建瓯社会——文化系统的基层角度,而且对于理解建瓯社会——文化系统全貌有重要的意义。</h3><h3><br></h3><h3> 审美旅游价值:民间信仰是祖先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它深刻地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在旅游观念的形成、旅游景观建设、旅游讲解内容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h3><h3><br></h3><h3> 信仰崇拜价值:建瓯民间崇拜太保、信奉太保,不管是求平安、求财,还是求升学、求升职,太保成了老百姓心中有求必应的地方保护神。</h3><h3><br></h3><h3><br></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h3><br></h3><h3>六、太保信仰的保护开发</h3><h3><br></h3><h3> 龙安岗太保祖庙于1981年起重塑太保金身,先后修建了膳厅、宿舍、客房等,共耗人民币约60多万元;通仙门太保楼于2001年年底动工全面拆建,共耗资金约人民币245万元;坑里太保庙于1984年重建,先后修建了天后宫、观音殿、关帝殿等,共耗人民币约1000多万元。</h3><h3><br></h3><h3> 重建修复太保庙的资金大部份是由商人还愿捐赠(据说最大的一笔善款高达18万元),也有一部份是过往信徒还愿捐赠及庙内功德箱所收。从资金的来源及数额也可从侧面感受到建瓯太保在老百姓心中的神圣地位。</h3><h3><br></h3><h3></h3><h3> 为保护太保信仰这一地方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h3><h3><br></h3><h3> 一是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太保信仰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及有关文物的价值等全部状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h3><h3><br></h3><h3> 二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但抓好太保信仰的基础理论研究,尤其要抓好各太保庙有关文物及环境、设施等的研究。</h3><h3><br></h3><h3></h3><h3> 三是建立小松龙安岗、通仙门、坑里三处太保庙周边环境的生态保护区,并对庙中文物实行重点监管。将三处太保庙的主体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br></h3><h3> 四是及时抢救太保信仰的相关历史文物,包括收集、整理、挖掘有关太保信仰的文字、音像、图照等文献资料。注重周边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挂勾。</h3><h3><br></h3><h3> 五是加强和重视太保庙会活动内容及形式的传承和记录,积累珍贵的文献档案资料,以供进一步研究和使用。</h3><h3><br></h3><h3></h3><h3> 考查组进行实地调查时发现,建瓯民间太保信仰与建瓯的乡土历史息息相关,对建瓯百姓的生活影响深远,这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内在的无形而强大的凝聚力。</h3><h3><br></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朋友您如有好的故事敬请留言或联系笔者:13950653585,谢先!</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br></h3>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在203处新增的省级文物中,南平市有19处古迹被入选,其中通仙门入选,该古建筑为明清时代,地点在建瓯市建安街道仓长路,确定的保护范围为南至松溪河边,东、西、北三面各向外延伸20米。入选时公布的该古建筑简介为这样表述:“为建瓯现存的四座古代城门之一。城墙高8.5米,拱形门孔高4米,进深23.85米,正面门洞上方石匾上阴刻楷书‘通仙门’字样,为清乾隆壬子年(1792)重修时所题。建瓯设置城防,由来已久,汉景跃三年(公元260年)建安郡守王蕃始筑垣于水南覆船山下。南朝元嘉年间,太守华瑾之将城迁于黄华山麓,至南朝梁末被长沙侯萧基焚毁,之后太守谢渴改在水西立栅为治所。至南朝陈刺史骆文广又把城迁至水南覆船山下。唐建中元年(780年)刺史陆长源又迁城于黄华山麓,并筑城为州治。城墙高6.5米、阔4米,城墙全长4.7公里,设城门9个。此后经历宋、元、明、清诸朝,不断维修扩建,使建宁府的城垣设施逐步完善、牢固、壮观,因而有“金瓯建宁府”之美称。<h3><br></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