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四个着眼欣赏中国山水画】</h3><div>..张 肖 <br></div><div><br></div><div> 中国人历来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认为浩瀚的宇宙中蕴涵着无限奧妙,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中国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美学的画科。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是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到的绘画“六法”,是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在欣赏山水画作品时,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画的是什么?画得像不像?画家这种造型的寓意是什么?这种欣赏其实是表象的思维方式,是很片面的。一般的人要从画面中去体验到一种神韵,很好地欣赏中国山水画,不但需要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国学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山水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归纳起来主要应从以下四个着眼来欣赏。</div><div><br></div><div><br></div><div> 一、着眼于笔墨</div><div><br></div><div> 笔墨乃出世的思想的符号,笔墨要高古,即:真、朴、简。真是中华民族那种根性的精神,也是美学精神里的最本质、最原始的精神,是珍视生命的展现;朴是繁华之后的取舍;简是无败笔高质感的笔意。笔墨乃性情之事,于依稀仿佛中,有非笔墨所能傅者((石涛)。中国山水画是指别于其它绘画的、书画同源之画。唐代张彦远“书画同体”、“不见笔踪不谓之画”的见解,底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相性”。用书法笔法应用于写形,从一个方面成就了中国山水画艺术表现的独特性。元人“以书入画”,明清之人更见法度,重笔精墨妙,抒个性张扬。 </div><div><br></div><div> 在传统“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排在第二位。“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了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动态、势向、韵律和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和写意为目的,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和绢帛的特性。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 </div><div> 石涛曰:用笔有三操:一操立,二操侧,三操画。有立有侧有笔,始三人也。一在力,二在易,三在受。力过于画则神,不易于笔则灵,能变于画则奇,此三格也。一变于水,二运于墨,三受于蒙。水不变不醒,墨不运不透,醒透不蒙则素,此三胜也。笔不华而实,笔笔之言,唯恐失之老。究竟操笔之人,不背其尖,其力在中,中者力过于尖也。用尖而不尖,地力得矣。用尖而识尖,则画入矣。</div><div> 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国画家们的心弦拨动。笔力、笔气和笔韵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或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国画家们的千锤百炼和用心血汗水浇灌的结果。</div><div>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墨。用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泼墨法、积墨法、破墨法、宿墨法、渍墨法和蘸墨法等。好的山水画无不在用笔、用墨、用线、用水等方面有高妙之处。唐代张彦远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和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受的线条,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等,在画面上构成诸多形式的造型,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出众多画家的奇才和功底。</div><div><br></div><div> 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体现在皴法上讲究急缓顿错、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像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div><div> 二、着眼于章法</div><div><br></div><div> 章法即构图,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即:制造矛盾,然后解决矛盾。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中国画讲究立意定景,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并巧妙地运用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也皆成妙境。</div><div>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修养、格调。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彩多姿的世间万物,给绘画家们带来极大的自由空间和灵活性。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具象,只求构思和意象入理。大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把主要物象放置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让观体会到特别的山水情趣、自然博大精深之奥妙。</div><div><br></div><div> 三、着眼于气韵</div><div> 中国山水画至高的追求是清逸、高迈,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天人合一。 黄宾虹老人说:“气韵出于笔墨”。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第一义。气韵属精神性,又是经验性。“笔墨”是具体的,同时涵有精神性的内容。所以赏读是一个由表及里、由里及表交互理解的过程。一峰突起,断续变幻,如云岚迷离,蛟龙腾空,全在意会。古人用意,墨生笔活,横来竖去,空虚实际,轻重绵远,俱在腕中指上变幻,其指法在松。松者变化不测之先天也。所以愈松愈紧,愈远愈近,愈今愈古。趣在画外,意在手前,无意无趣。黄宾虹老人的画,有焦墨,有淡墨,已经把“意思”表达出来了,说明是“有法”的,但黄宾虹明明说:“有法而不言法”,“筑基于笔,建勋于墨”。 </div><div><br></div><div>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至高境界,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石涛曰“作书作画,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要有气势、豪气、不能有匠气、俗气。元代杨维桢指出“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div><div> 四、着眼于画外</div><div> 石涛论画有曰:画中诗乃境趣时生者也。注意欣赏作品的诗词合美 ,其珠联璧合,诗情画意,正是人们审美享受的一大方面。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发挥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其作品《江山雪霁图卷》,使人自然而然想起他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气韵、章法、笔墨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富有诗的意境。</div><div><br></div><div> 中国画亦常在笔墨境象的似与不似之间追求亦此亦彼、非此非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效果。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借助于形式与精神的诗意化气质,引发人们对有限物象的联想,使画中最难表达的意态与神采转化为弦外之音的回响,使欣赏者能够在瞬间获得一个整体的对绘画时空观的认知与把握。</div><div> 中国山水画的美不仅表现在画作品本身,还包括画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从元朝的倪瓒,至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是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流露。</div><div> 山水画前辈陆俨少提出了画家用十分功夫时,如此分配,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强调功夫在画外。一副好的山水画,往往是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绘画、书法、用印和品德等方面的修养。</div><div> 中国画有养育人类精神的功能。所以画家必须具备国学、文学、美学、品德之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抱朴守真。要有承天地之灵气、感大象之真情、纳人生之真善美。</div><div><br></div><div><br></div><h3> 20170419</h3> <h3>【张肖艺术简介】</h3><h3> 张肖,毕业于北京程大利山水画学高研班,程大利山水画工作室画家。现为中国书画院理事,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职工书画院美协会员,焦作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焦作市山水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焦作市女子书画院美协会员。</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6px;"> 她自幼蒙养于父亲诗词、乐律中,滋润于母亲(在剪纸方面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书画、剪纸等艺术氛围里,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淘沥。在学习山水画过程中,程大利老师对中国山水画深层次的理论见地,使她重新审视中国画,对笔墨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的社会功能有了新的认识,程老师的“静慢淡”山水画学习理念,使她对人生亦有了新的感悟。
她以太极学为主旨,习古今圣贤之诗、书、画论精髓,赖自然山川之元真风骨,以学识学养供育心智,以博融化境为创作理念,以诗词撰写人生悟道,以法书入笔所展示的水墨韵致,来师心灵之山水境象。
她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外展览交流,或被收藏,多次荣获奖项。其中《揽翠融清韵》和《云涌翠岳向瑞请》载入《新中国美术编年史》,《山水悟道》和《牧云山水间》参加由中国国家画院举办的《赤子初心中国梦——喜庆十九大》书画精品展。诗词刊登于《中国诗歌优秀作品集成》、《河南诗人》、《焦作文艺界》等。她与母亲被大家亲切的称为“母女画家”。
自题古韵诗:
春秋蒙养一涧水,
笔墨兼修四围山。
觉奥元真书禅意,
参微易道悟清玄。</span><h3></h3> <p>太行峡谷行201505</p><p>奇峰耸媚遒,晓雾漫左右。</p><p>梯田山腰绕,黄翘紫团抽。</p><p>竹篱隔红墙,古亭望岩头。</p><p>涵洞穿滴水 吊桥牵摆柳。</p><p>云台焕新绿,井底摇清秀。</p><p>层林映西池,春花香东沟。</p><p>水草飞白鹭,松阴跃猕猴。</p><p>红豆许相思,碧湖迷漾舟。</p><p>溪瀑无弦琴,禅钟泛空幽。</p><p>霖雨洗铅尘,惠风涤尘忧。</p><p>月皎收云雾,此时万事休。</p><p>千里大峡谷,苍翠韵长流。</p><p>放怀天地外,揽胜意自悠。</p><p><br></p><p>巴渝冬春都可意,</p><p>楼前得月总舒心。</p><p>欲寄两行感动泪,</p><p>黄河不肯向南流。</p><p><br></p><p>霞浦</p><p>海天同色嵌奇峰,</p><p>白浪闲云共清风。</p><p>漫步霞山觅诗句,</p><p>扬帆浦水换心情。</p><p><br></p><p><br></p><p>《净几》</p><p>室静有如禅入定,</p><p>几空正待茶烟萦。</p><p>北风牖外诉琴语,</p><p>叩问明月可窃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