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思雨

无终茶馆

<h3><br></h3><div>一大早醒来,站在十七楼的窗前看下去,北面的马路照例是湿的,以为又是洒水车刚刚开过。看近处,楼下也是湿的,才知道下雨了。</div><div>城里的雨就是这么不真切。</div> <h3>在老家,雨是从声音开始的。雷声乍响自不必说,若是大雨骤降,先听到的是雨点与空中和地上的东西发出的碰撞之声。豆大的雨点落在宽大的杨树叶子上或是院里的黄瓜秧上,发出的是闷闷的嘭嘭的声音;落在屋顶上又清脆地啪啪作响。最清晰的是落在院子里的各种器物上——喂鸡用的卷了沿儿的铝盆或是倒扣过来放在屋檐下的水桶,在雨点的敲击之下,打在不同的部位,从疏到密,从慢到急,高高低低,错错杂杂,那简直就是一曲天成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行》。接下来便是隔壁的二哥苫柴堆,二嫂从晒衣绳上收衣服的声音。风声里夹杂着几声远近的狗叫声,大雨倾盆而至了。若是细密的牛毛雨则又婉约了许多,那声音是窸窸窣窣的碎响。极慢而有韵律,就像是一阙李清照的词,一字一字地落在蔡文姬的琴弦上,温婉沉静,声声慢。</h3><div><br></div> <h3>如今,睡在十七楼的床上,极少听到雨声了。偶尔有风的雨夜,也能听到几声冷雨敲窗,其它再无音响。只有站在窗前伸出手臂才能看雨的踪迹,感知雨的存在。</h3><div>若是在老家,我可以在树叶上看到雨的眼神,我可以在屋顶上看到雨的身姿,我可以在水盆儿里看出雨的性格,我可以在滴水檐上看到雨的足迹。</div><div>大雨最适合在白天欣赏。俗话说“亮一亮,下一丈”。乌云压顶,漆黑如夜的时候是不会大雨如注的。真正下大雨的时候,天从暗转到亮,自上而下灰白一色,浑然一体,分不出哪片云,哪块雨,就这么凝结在一起,雨就从那灰白的天空中流下来。屋顶上三寸高的水雾,檐瓦下千条水流,地面上万朵水花,汇集成一条小溪,斜对角儿流过去,钻过墙头儿下的水沟并入街上的那条“河”。也见过家里水沟被杂物堵住的二哥,手拿一丈长的大竹竿,冒着大雨疏通水道,一群调皮的孩子冲着他哈哈大笑。</div> <h3>农谚有云“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开天”。大雨下得累了,渐渐地平和下来,这样的牛毛细雨一时半会儿是停不下来的。不用急,慢慢来,待到黄昏上灯时分才是赏雨的好时候。</h3> <h3>朱自清说,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详和的夜。夜观细雨就是这种感觉。点一盏白炽灯,打开堂屋的木门,雨的神韵就来了。你看不见雨,可微风拂过,暗影攒动的树叶上闪着雨的眼神。她分明是一个舞者,曼妙的舞姿是她的基本功,灵动的眼神才是她摄人心魂的艺技,看久了会使人着迷。她的眼睛,她的舞步都响着光的。不信你低头往檐下的接脚石上看,天长日久,水滴石穿,那石上正对瓦垄下面的一行窠臼,是她踩出的足印。这是她的舞台!雨丝飘落,润湿屋瓦,聚集成滴,矜持着,矜持着,之后才顺着瓦沿儿似乎有些不情愿地跳下来,踩在小石臼儿里。就在这一刹那,她激起了一团水花。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恰似铁匠的锤子落在了烧红的铁块上,在猛烈的碰撞声中,火花飞溅!谁说雨是冷的,她的温度足以让你心神摇曵,患得患失!</h3> <h3>但终究还是失去了!如今,站在十七楼的窗前,距离地面太远,竟不知雨的到来。唯有打开窗,伸出手臂,感知秋的来临。</h3><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