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前晚偶遇十几年前的退休同事,今年70多岁,头发苍白,衣着得体,听说她十年前身患重病,但精神气很好。</b></h1><h1></h1><h1><b> 她看到我甚是惊讶与热情,因为在她眼里我就是个孩子,她和我妈妈同岁,跟我三姨关系特好。她问起多年不见的三姨情况,她现在咋样,还住在文安驿镇吗?她家的地方拆迁没?她孩子都成事兰么?她身体好的不...一连串的问题,显得特别的急切,我告诉她三姨很好...</b></h1><h1><b> 她跟我讲起她当年插队在梁家河(外婆村)。那些年,农村没有电灯,只有煤油灯(用的煤油都实在买不起),那灯捻子搓的细的再不能细了,我还没翻转她的话,她接着又说粗了不是费煤油嘛。说一到晚上整个村子黑糊糊一片,她一个人根本不敢出去,想出去只有有"月明"照的黑夜,才敢去周围走走,行个长替个短。说那时候的黑夜就显的时间很长,农村人,早早就回家了,舍不得煤油,饭一般都在天蒙蒙黑,就吃了,然后坐在炕上拉话,当然这个时候是不点煤油灯的。鸡早早被关进鸡窝兰。到是狗叫声听的特别清楚,她边说还抿嘴笑了一下,说那会安慰的是有狗,有种安全感,但只要狗一叫,浑身就开始紧张,至少说明有响动,或者动物,活着人...<br> 三姨是个农村女孩,脸盘大大的,说话嗓门大,受的一身好苦,没念太多的书。听妈妈曾经讲起我妈妈初中毕业后就到村里的学校去当民办教师教书,三姨就归她教,三姨不爱念书,整天就爱山里跟外婆外爷跑。妈妈姐弟八人,大姨负责纳鞋底子、鞋帮子,然后做成成熟的布鞋供一家人要穿的鞋。听妈妈说那个年月缺吃少穿是很正常的事,有些家里实在穷家薄业,甚至穷到衣不能裹体,家里的孩子,共同拥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那条裤子那双老布鞋...“家常便饭”这个词在那个年代就是指的饿肚子是家常便饭的事,哪有现在听这个词让人听起来那么顺耳舒服……<br> 同事告诉我后来她返城了,三姨也嫁人了,嫁到离外婆家10里外的文安驿镇了,每天仍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说有一年去文安驿了,在镇上见到了三姨,三姨非拉她去了她家,到了三姨家三姨突然就不见了,她也很纳闷,过了一会就见三姨手里端着一碗白面,急急忙忙回来了,给她做饭!<br> 同事含泪告诉我,那顿饭她吃的很心疼、很难过、很揪心、很不忍心...!那个年月对于一个地地道道农民来说借一碗白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多久才能攒够钱去还人家那碗白面。</b></h1><h1></h1><h1><b> 同事说她一个女娃娃家,不敢在那学校院子住(就是几口破破烂烂的小土窑洞),农村么几个学生,教学任务又轻,早早下班,就盼望干了一天农活的我三姨来给她做伴。因为那个年代的人实在太穷了,根本没有多余的被子、褥子,她和我三姨就只有一个被窝里睡了,一睡就五年。</b></h1><h1></h1><h1><b> 这一碗白面份量不轻,同事说那一碗白面是三姨风风火火出去问别人家借的,那年月家家户户都是那么的穷,她后来还常在想三姨为了给她做顿好吃的是从哪里借到的那碗白面……</b></h1><h1><b> 听完同事的这些话,我心里特别沉重,我从来没想过一碗白面居然要去借,那个年代的人,受了多少罪啊....</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