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的散文化探寻——《乡下人家》课堂实录及点评 执教:钱塘小学梁琳 点评: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

林老师

<h3><b>执教: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 梁琳</b></h3><h3><b>点评: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王崧舟</b></h3> <h1><b>一、读通全文,初感文句美</b></h1><h3><b>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陈醉云的文字学习一篇散文。(师板书:散文)</b></h3><h3><b>师:题目叫——</b></h3><h3><b>生齐:乡下人家。</b></h3><h3><b>师:这篇散文写的真美,课前读过吗?</b></h3><h3><b>生齐:读过。</b></h3><h3><b>师:难不难读?</b></h3><h3><b>生:不难。</b></h3><h3><b>师:都说不难,是的,对于我们将要上五年级的同学们来说,不难。但是呀,这篇课文要读得通顺、流利,读好文中的很多长句子是关键。现在,老师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拿出学习单,上面罗列了这一课所有的长句子,同学们可以自己读一读,可以同桌一起读,同桌相互读,还可以同桌抽选难度的句子互相检查读,老师说明白了吗?</b></h3><h3><b>生齐:明白了!</b></h3><h3><b>师:好,不管你选择什么方式读,你要一直读,直到我喊停为止,好吗?</b></h3><h3><b>生齐:好!</b></h3><h3><b>师:好,开始!</b></h3><h3><b>生读书。</b></h3><h3><b>师巡视,指导。</b></h3><h3><b>师:好。咱们现在一起来听听,谁愿意来读,选读一句。好,请你来。</b></h3><h3><b>生1读: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b></h3><h3><b>师:嗯,是的,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你读得很流利,再请一个同学。</b></h3><h3><b>生2读: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b></h3><h3><b>师: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连贯一些,再读一次,好吗?</b></h3><h3><b>生2读: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b></h3><h3><b>师:好的,越读越好,你也来……</b></h3><h3><b>生3读: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b></h3><h3><b>师:前面这三个同学读的都很正确,都很通顺,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一个句子就像说一句话,我们一起来把它读得自然一些。看这个句子。(教师范读)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好,你再来一次。</b></h3><h3><b>生3再读一遍。</b></h3><h3><b>师:嗯不但通顺连贯,而且自然了,你也来。</b></h3><h3><b>生4读: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步地走来走去。</b></h3><h3><b>师:好的,同学们把手放下来,看来同学们读这些句子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在这些长句子里,有生字,有多音字,我们就这样读着读着都读正确了,都读通顺流利了。</b></h3><h3><font color="#ed2308"><b>【《乡下人家》的教学,就这样自自然然地展开了。没有花哨的导入,没有煽情的渲染,只一句"这篇课文要读得通顺、流利,读好文中的很多长句子是关键"就引向了新课教学,这是开局的自然;给足了时间让学生练读长句子,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最终的朗读要求只有一个——读得自然一些,这是目标的自然;而要达成这个"自然"的目标,唯一的策略就是"读",诚如朱熹所言:"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是方法的自然。不要以为这样自然的开课不过尔尔,自然的背后是定力——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定力的背后是知止——一切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为旨归。】</b></font></h3> <h1><b>二、关注编文,文中有画面</b></h1><h3><b>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原来这些句子,这些段落,写了好多——风景。(板书:风景)</b></h3><h3><b>我们来看(ppt展示),这是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谁会读?请你。</b></h3><h3><b>生5: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b></h3><h3><b>师:我特别喜欢他这种自然的朗读方式,同学们掌声送给他。(生鼓掌)让我们一起来以自然的方式读一读。几场春雨过后,齐。</b></h3><h3><b>生齐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b></h3><h3><b>师:这句话,写的是一个什么景?</b></h3><h3><b>生:笋。</b></h3><h3><b>师:非常好,拿起笔来,圈上。(生圈)好,课文在这句话的旁边,有这样一个学习小泡泡,同学们看,里面有个词叫做——</b></h3><h3><b>生:雨后春笋。</b></h3><h3><b>(师板书)</b></h3><h3><b>师:一个词呈现了一个美美的画面,它叫——(生齐:雨后春笋)是的,于是我们读着读着,眼前就有了这样一个画面,你来读。</b></h3><h3><b>生6: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学生读得太快)</b></h3><h3><b>师:孩子你走的太急了,你看到那些笋了吗?看到它们探头了吗?可以慢一些,老师与你再来一次好吗,几场春雨过后,开始。</b></h3><h3><b>生6再读一遍。</b></h3><h3><b>师:有没有进步?</b></h3><h3><b>生:有</b></h3><h3><b>师:好,掌声送给他。(掌声)还有同学看到这幅画面了吗?也来读一读,好请你来。</b></h3><h3><b>生7: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b></h3><h3><b>师:是呀,就这样慢悠悠地走,闲闲地看,于是看到了笋成群的从土里探出头来。你们看到这样的画面了吗?</b></h3><h3><b>生:看到了。</b></h3><h3><b>师:好,想着这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b></h3><h3><b>生齐读。</b></h3><h3><b>师:好的,《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每个段落都有这样一个主要风景,都有一幅画面,我们就这样来读。看,这一段话前半部分文字当中,我们也能读出一个主要景物来,是什么?</b></h3><h3><b>生:花。</b></h3><h3><b>师:是的,把它圈起来。谁来读一读这段文字。他读得时候,我们其他同学做什么?——</b></h3><h3><b>生:听</b></h3><h3><b>师:非常会学习,倾听就是学习呢。听的时候有要求的,想画面,同学们抓住这个主要景物,想想我们能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把这个画面呈现出来?</b></h3><h3><b>生8读: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b></h3><h3><b>师:谢谢你,读的非常流利。我们选一个什么词,好,请你说。</b></h3><h3><b>生9:写出了鲜花轮绽。</b></h3><h3><b>师:哇,他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写出了鲜花轮绽,这个词用的了不得。你知道哪个字用的了不得?</b></h3><h3><b>生齐:"轮"字。</b></h3><h3><b>师:是呀,为什么用这个"轮"呀?</b></h3><h3><b>生9:因为这是按照顺序开放,按照季节春夏秋冬的顺序开放,所以是轮着开放。</b></h3><h3><b>师:好的,他不但理解这个"轮"字,抓住了文中文字的表达,论证的非常精准。有人高举小手,有其它词语表达吗?</b></h3><h3><b>生10:我觉得还有一个,是四季开放。</b></h3><h3><b>师:还有吗?</b></h3><h3><b>生:鲜花盛开。</b></h3><h3><b>师:同学们,相同文字可以因为各自理解有不同表达,但是,在很多表达中间,一定有一个词,一种表达更加贴切,再读文字,你们说哪一个会更加贴切呢?</b></h3><h3><b>生:鲜花轮绽。</b></h3><h3><b>师:来我们把这个贴切的词写在这句话的旁边,(师板书:鲜花轮绽)。好的,我们就这样读下去,课文剩下的自然段,你选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就这样想着画面读,然后找出这里面的主要景物,用上像"鲜花轮绽"——什么、怎么样,"雨后春笋"——哪的、什么,两种表达形式都可以,然后写下来,听明白了吗?好的,选一个自然段,赶快读。</b></h3><h3><b>生默读。</b></h3><h3><b>师巡视,点拨。</b></h3><h3><b>师:我看到好多同学会读书,边读边用笔做着阅读记号。好,你找的是?请你说。</b></h3><h3><b>生11:我找的是第5自然段。</b></h3><h3><b>师:嗯,你圈的词是?</b></h3><h3><b>生11: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家吃晚饭的情景。</b></h3><h3><b>师:关键词?</b></h3><h3><b>生11:吃晚饭。</b></h3><h3><b>师:很好,看到第五自然段,她圈的是"吃晚饭",好,你写的是?</b></h3><h3><b>生11:院落晚餐。</b></h3><h3><b>师:很好,你看会读书的孩子呀,用词也美,意思概括的也完整,院落晚餐,她找的是第五自然段。(师板书)。还有同学呢?好请你说。</b></h3><h3><b>生12:我找的是第三自然段。</b></h3><h3><b>师:你圈的主要词是?</b></h3><h3><b>生12:鸡群觅食。</b></h3><h3><b>师:好,她找的是鸡群觅食。还有不同表达吗?鸡群里有谁啊?</b></h3><h3><b>生:母鸡,小鸡,雄鸡。</b></h3><h3><b>师:我们把鸡群改成"群鸡"会不会更贴切?感觉一下?</b></h3><h3><b>(师板书:群鸡觅食)你们多会读书啊,想画面,抓关键啊。好请你来。</b></h3><h3><b>生13:鸭群戏水。</b></h3><h3><b>师:好,鸭群戏水,主要景物的是什么?</b></h3><h3><b>生13:鸭。</b></h3><h3><b>师:鸭,是吗,好,大家圈了吗?还有同学读到了?请你。</b></h3><h3><b>生14:瓜藤攀檐。</b></h3><h3><b>师:他读的是第一自然段,对吧,主要景物来是?</b></h3><h3><b>生14:青的、红的瓜。</b></h3><h3><b>师:一个字?</b></h3><h3><b>生14:瓜。</b></h3><h3><b>师:是的,学会找关键信息,你用的词是?</b></h3><h3><b>生14:瓜藤攀檐。</b></h3><h3><b>师:好,我们把刚才两位同学的阅读收获都写下来。(师板书:瓜藤攀檐、鸭群戏水)</b></h3><h3><b>还有一个自然段,有没有同学读?这个自然段还真不好找,我请一个同学来。</b></h3><h3><b>生15:第六自然段,梦乡。</b></h3><h3><b>师:词?</b></h3><h3><b>生15:月夜睡梦。</b></h3><h3><b>师:月夜睡梦,这个表达好有诗意啊,师板书,这个夜晚定是个有月亮的夜晚,这睡梦定是个不一样的睡梦,因为乡下人家的睡梦里有什么呀?</b></h3><h3><b>生:纺织娘。</b></h3><h3><b>师:是呀,有纺织娘的歌声。同学们,这乡下人家一幅幅画面真美啊,你能用老师的提示,把这些画面连起来说一说吗?(出示幻灯:乡下人家,屋前 ,门前场地上 , 雨后春笋 ,房前屋后 , ,夏天傍晚,人们 ,秋夜 。)</b></h3><h3><b>生举手踊跃。</b></h3><h3><b>师:你看,四年八班的同学我太喜欢了,怎么这么会读书呢?好,请你来。</b></h3><h3><b>生16:乡下人家,屋前瓜藤攀檐,门前场地上鲜花轮绽,雨后春笋,房前屋后群鸡觅食,鸭群戏水,夏天傍晚,人们院落晚餐,秋夜,月夜睡梦。</b></h3><h3><b>师:一句话,就把房前屋后,春去秋来乡下人家这处处景,幅幅画都说清了,其他同学们会说吗,都说一遍,自己说一说。</b></h3><h3><b>生说。</b></h3><h3><font color="#ed2308"><b>【以散文的笔法教散文,这是梁琳最自然的选择。散文之形在一个"散"字,"散"是自由、是灵动、是随性、是率真。这个环节,老师教得自由灵动,学生学得随性率真。教得自由灵动,就是先"举一"后"反三",所举之"一",就是以"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例,渗透基本的学法——想象画面,概括画名,所反之"三",则是学生任选一个自然段,以读促悟,悟中得法。读法是自然的,学法是自由的,也难怪学生学得如此随性、如此率真!而散文之神则在一个"聚"字上,"聚"是集中、是凝练、是贯通、是融合。这个环节,从表层结构看,是散点式的,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珠与珠之间似无关联;其实,从深层逻辑看,教学是向心式的,真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其读法和学法全都集中、贯通在一个核心上——美。所想象的每一个画面都是"美"的,所概括的每一个画名都是"美"的,"美"是这个环节的所聚之神。】</b></font></h3> <h1><b>三、读中品味,文中有诗意</b></h1><h3><b>师:四年八班的孩子们会读书,不但善于抓关键,还能由读文字想象到这一幅幅画面。我就奇怪了,你们真的眼前有这样的画面,真的见到了这幅风景吗?真的吗?</b></h3><h3><b>生:真的。</b></h3><h3><b>师:可是你们不是坐在大厅里和老师上课吗?可怎么梁老师觉得你们个个眼前有画面,个个心中有风景呢?</b></h3><h3><b>生17:从课文中的图中看到乡下人家的风景的。</b></h3><h3><b>师:嗯,课文的插图你注意到了。你呢?</b></h3><h3><b>生18:还可以抓关键词,读课文啊。</b></h3><h3><b>师:是的,她走到了文字里去了。同学们,文字呀,就有这样的妙处。那让我们赶紧拿起笔来看看,究竟是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让你走进了画面,让你心中有这样的风景吗?好好地读一读,做上记号,做完记号之后呢,你一定要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b></h3><h3><b>生:(默读,批注)</b></h3><h3><b>师:(巡视,个别交流)</b></h3><h3><b>师:看,有的同学,会圈,会划,还会做重点号,有的还能写上一两个词留下感受,这些同学特别会学习,非常好。</b></h3><h3><b>师:梁老师走了两圈,发现有很多同学真的真的很会读书,这位同学做记号,就一遍又一遍读,发现句中让自己特别有感觉的字词,他又在上面做上了重点符号,还用简单一个词写着自己的感受,非常会读书。来,一起来分享你在阅读当中留下的收获,谁先来试一试。有没有没发言过的同学,手举高,老师一定会注意到你,好请这位女生。</b></h3><h3><b>生19:我注意到了第四自然段第一句: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b></h3><h3><b>师:嗯,会学习的同学也跟他一起注意到了这个句子,这个句子你注意到了什么?</b></h3><h3><b>生19:我注意到了"扎"字。</b></h3><h3><b>师:为什么注意到这个字?</b></h3><h3><b>生19:因为我觉得它很恰当。</b></h3><h3><b>师:怎么说恰当?</b></h3><h3><b>生19:如果改成"潜"的话,很多鸭子都潜到水里去了,如果用"钻""伸"我觉得都没有这个好,所以我觉得这个词用的很好。</b></h3><h3><b>师:同学们,掌声送给她。因为她不但会读书,还会品字。她的表达很有特点,她说这个"扎"字用的非常好,而且她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方法,叫做作比较,她拿了钻、伸、潜,这些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而且最后比较觉得这个"扎"字——</b></h3><h3><b>生19:用的很好。</b></h3><h3><b>师:是的,见着了这个"扎"字的好,我们就能读出这句话的好,好的,你就把这个"扎"的好带到句子当中,再去读一读。</b></h3><h3><b>生19:(朗读该句)</b></h3><h3><b>师:其他同学可以把这个"扎"字圈起来,当你听到别人的阅读收获的时候,你也收获了,那么就是在学习。还有同学注意到了哪个句子?好,请你来。</b></h3><h3><b>生20:我注意到了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我注意到了一个关键词——"从"。</b></h3><h3><b>师:你为什么觉得它是关键词呢?</b></h3><h3><b>生20:因为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动物和人类都是非常和谐的,可是乡下的人已经和动物非常友好了。</b></h3><h3><b>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这个孩子很了不得,他从这句话里面,读出了乡下人家,人与动物之间的?</b></h3><h3><b>生20:和谐</b></h3><h3><b>师:和谐,多会用词,你用了这么一个有境界的词,把动物与乡下人们共处的境界读出来好吗?</b></h3><h3><b>生20:(再读一遍)</b></h3><h3><b>师:好,这是他的收获,还有同学呢?</b></h3><h3><b>生21:我读的是第一自然段的第三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b></h3><h3><b>师:你为什么要为我们美美的读这一句话呢?</b></h3><h3><b>生21:因为我找的关键词是石狮子和大旗杆,因为,如果在乡下人家门前也蹲着石狮子和大旗杆,就会显得很严肃,不自然,如果是架着一个瓜架,上面种着丝瓜或南瓜,就会显得很自然和谐。</b></h3><h3><b>师:哪些地方自然、和谐,你还可以再读一读,同学们,就这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关注。刚才说的石狮子和大旗杆,乡下人家有吗?(生齐答:没有)没有,乡下人家有什么,谁来读一读?</b></h3><h3><b>生22:乡下人家有小小的房屋,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b></h3><h3><b>师:乡下人家还有什么,还有一个句子,请你读。</b></h3><h3><b>生23: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b></h3><h3><b>师:好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留心到的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看上去太一般了。你们再读读,哪些字特别能让你的眼睛一亮。</b></h3><h3><b>生24:我找的是"或",就是说乡下人家会种南瓜或丝瓜其中一种。</b></h3><h3><b>师:其中的一种,随便你,或种南瓜,或种丝瓜,改天我们想种其它的瓜可以吗?</b></h3><h3><b>生齐:可以。</b></h3><h3><b>师:或这个或那个,那这是一种什么?</b></h3><h3><b>生:舒畅。</b></h3><h3><b>生:自由。</b></h3><h3><b>师:是一种舒畅,是一种自由,所以,或种南瓜,或种丝瓜。在这句话中,还有哪个词能吸引住你?</b></h3><h3><b>生25:我找的一个有五个字的词组,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虽然只有5个字,这让我读懂了乡下人家醇厚朴实。特别是"小小",感觉乡下人很满足的样子。</b></h3><h3><b>师:掌声送给他,他的这个体会细腻呀,是老师之前想都没有想到的,看来同样的文字,不同的人去读,他的体会,他的注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还有同学,就这句话,请你来。</b></h3><h3><b>生26:我找的第一自然段的,攀上棚架,爬上屋檐。</b></h3><h3><b>师:好,同学们,有人关注到了两个动词,嗯,这两个动词让你看到了什么?</b></h3><h3><b>生27:这两个动词,让我明白了……</b></h3><h3><b>师:不是明白,这样的两个动词让你看到了什么?</b></h3><h3><b>生27:让我看到了,乡下人的屋檐和藤架上爬满了青青的叶子和绿绿的藤。</b></h3><h3><b>师:是呀,都爬满了,这个小小的屋顶上爬得满满的,这户人家里面,住的是我们的乡下人家,还住的谁呀?</b></h3><h3><b>生:瓜藤。</b></h3><h3><b>师:还住的这些瓜藤,这些瓜,瓜藤,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住在这里,那么你体会到的是?</b></h3><h3><b>生28:体会到的是一种自然的感觉。</b></h3><h3><b>师:是的,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呀,就带着这样的自然、自由,去读去品。一起来把这样的感觉和着这样的文字读一读。</b></h3><h3><b>生读:乡下人家有小小的房屋,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b></h3><h3><b>师:你看,平常的一个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不一样的情感,所以我们读起来感觉也就丰富多味起来。还有同学注意到——</b></h3><h3><b>生29:我注意到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b></h3><h3><b>师:好,说说你的感受。</b></h3><h3><b>生29:乡下人家勤劳。</b></h3><h3><b>师:嗯,这是你的感受,还有同学呢?请你说。</b></h3><h3><b>生30:我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第二句。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b></h3><h3><b>师:说说你的理解吧。</b></h3><h3><b>生30:在城市中没有鸡在街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乡下就有,鸡在房前屋后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乡下人家和动物都是很和谐的。</b></h3><h3><b>师:一份对乡下自然和谐的羡慕。就这一句话,你还关注?</b></h3><h3><b>生31:"肯定"。</b></h3><h3><b>师:为什么?</b></h3><h3><b>生31:因为乡下肯定会有鸡。</b></h3><h3><b>师:哦,你是说,乡下人家我们一定会看到这样的景物,这样的景物一定是乡下人家所特有的,是不是这个意思啊?好。</b></h3><h3><b>生32:我找的是"耸"字。因为在城市里,那些公鸡都被关在笼子里,它们都没有精神,而在乡下人家的那些鸡,它们都很高傲,耸着高高的尾巴。</b></h3><h3><b>师:掌声送给他,一个"耸"字,让他读出了乡下人家的动物都是很精神的呀。好。</b></h3><h3><b>生33:我找到的是"率领",因为在城市里的鸡都是关在笼子里,都是人工饲养的,乡下的鸡是随便到处走的,很神气,所以用的是"率领"。</b></h3><h3><b>师:哎哟,同学们,梁老师怎么听着听着,感觉这不像一只大公鸡呀,而像是一个活生生的——</b></h3><h3><b>生:人!</b></h3><h3><b>师:人啊,它和乡下人,就这么一起自在,一起神气,一起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吗?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你看,从那些非常非常不起眼的动词,或者一些比较关键的词语中,你们通过朗读,通过体会,把文字丰富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同学们,这就是散文的阅读,这就是美的阅读。</b></h3><h3><font color="#ed2308"><b>【如果说,第二环节采用的是"散文式"教学的话,那么这个环节则是完完全全的"散文化"教学了。"散文式"教学,总还有个"以散文的笔法教散文"的架子在,所以有"举一",所以有"反三",是有限度、有限制的"散教";那么,"散文化"教学,则连"架子"都不要了,化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一环节教师的教,完全随顺课堂上学生的学,如流水一般,遇峡谷则激浪滚滚,遇浅滩则清波漾漾,入方塘则天光云影共徘徊,入峭壁则飞流直下三千尺,山行则百转千回,原驰则大江东去,随物赋形,尽水之变。但这还不是散文化教学的究竟,究竟是什么?万变不离其宗的这个"宗"。我们看梁琳教学的"宗",正如她自己所言:"通过朗读,通过体会,把文字丰富起来,形象起来,生动起来。这就是散文的阅读,这就是美的阅读。"是的,发现"美在此处",并且"各美其美",就是整个教学的精髓和灵魂。】</b></font></h3> <h1><b>四、披文入情,文中有乡心</b></h1><h3><b>师:我们在这看似符号的文字里读到的是我们的情感,读到的是作者陈醉云的情感(师板书:情感)。大家想想看,陈醉云写乡下人家的时候,一定和我们一样生活在哪里呀?</b></h3><h3><b>生:城市。</b></h3><h3><b>师:是,所以到最后用了一整个自然段说出了他对乡下人家的感受,用一个关键词——</b></h3><h3><b>生:独特、迷人。</b></h3><h3><b>师:独特迷人,这个词圈起来。(师板书:独特迷人)这是陈醉云的感受。独特迷人,是写这篇文章时生活在城市里的陈醉云的感受,想一想,行走城市,陈醉云看到高楼门前立着的大旗杆,于是他会想起——同学们读</b></h3><h3><b>生齐: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b></h3><h3><b>师:那威武的石狮子也会令他想起,好,你来读——</b></h3><h3><b>生33: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b></h3><h3><b>师:读的太好了,他还会想起——</b></h3><h3><b>生34: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b></h3><h3><b>师:越读,越像是在告诉人们,乡下人家这淡淡的一切,同学们,居住在城市的陈醉云,每天看到高楼林立,看到立交高架,于是,他总是会想起——你读</b></h3><h3><b>生35: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b></h3><h3><b>师:是的,他也很自然地在眼前浮现——</b></h3><h3><b>生36: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b></h3><h3><b>师:是的,陈醉云和自己的家人在家中吃饭,和友人在餐馆吃饭,他总和人美美地说起,乡下人家——</b></h3><h3><b>生37: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b></h3><h3><b>师:是的,乡下人家的一切与城里人家的生活是那样不同,他还记得——</b></h3><h3><b>生38: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b></h3><h3><b>师:同学们,我们分明从这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散散地叙述当中,听到了作者这样的感叹——</b></h3><h3><b>生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b></h3><h3><b>师:是的,有人说,陈醉云的文字很朴实,很平淡,可我说,在这淡淡的文字下面,却是作者那份深深的对故乡的情感,他觉得,乡下人家是那样的独特迷人。</b></h3><h3><b>好的文字,好的散文,就是让我们这样千遍地看、百遍地读。下课。</b></h3><h3><font color="#ed2308"><b>【依然是自自然然地教,依然是自自然然地学。但自然的背后,却是极高明、极精心的设计——还原比较。用孙绍振先生的话来说,这既是一种隐性矛盾的还原比较,即将"乡下人家"所潜藏的"城市生活"还原出来,发现差异,形成某种审美的张力;又是一种历史语境的还原比较,即还原作家陈醉云的精神史,从而彰显文字背后的乡心和乡情。】</b></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总评:</b></font></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散文教学的散文化探寻</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正如梁琳自己一开课所言:"今天我们要随着作家陈醉云的文字学习一篇散文。"这种高度自觉的文体意识,无疑是她设计和教学这堂课的核心理念。</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1.散板式读法:自然朗读,自由美读</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梁琳执教的《乡下人家》,"读"占鳌头,"读"辟蹊径,"读"在教师而言是其最重要的教法,在学生而言则是其最根本的学法。但是,这一课的"读",又有其鲜明而独特的个性,梁琳追求的是一种散板式的读法。</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读的要求上,追求"自然"。我们知道,一般的所谓朗读,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过分刻意地强调上述要求,导致学生中普遍流行"朗读腔"(如:刻意卷舌、刻意发出后鼻音、拖腔、拿腔拿调等)。而梁琳在课上特意强调自自然然地读,读出自然的语气、腔调和节奏,这是对《乡下人家》文字风格和格调的高度自觉,也是对朗读教学中的沉疴痼疾的鲜明反对。</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读的情感上,追求"自由"。如,老师说:"见着了这个‘扎’字的好,我们就能读出这句话的好。你就把这个‘扎’的好带到句子当中,再去读一读";又如,老师说:"我们读这些句子的时候呀,就带着这样的自然、自由,去读去品,一起来把这样的感觉和着这样的文字读一读"。一句话,体会到怎样的感觉就读出怎样的感觉,不卖弄、不谄媚、不无病呻吟。</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读的方法上,追求"自悟"。纵观全课,梁琳无一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是她不能吗?非不能,是不为也。为何不为?一言以蔽之: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因为梁琳坚信,只有学生自己悟到的,才是真正有效的。所以,课堂上她总是这样鼓励学生——"掌声送给他,一个‘耸’字,让他读出了乡下人家的动物都是很精神的呀。好";又总是这样提醒学生——"我们读书就是要这样,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2.散养式学法:美在此处,各美其美</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就散文教学而言,"学什么"其实已经包含了"怎么学"。那么,散文的学习内容在哪里呢?内蕴的学习方法又是什么呢?</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美在此处——散文的学习内容。《乡下人家》一文学什么?学"美"。我们看梁琳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唤醒学生发现散文之美的过程。美在哪里?</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美在文字的形象,如:"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种瓜、生长、结果,每一个画面都栩栩如生,剪接而成的一串镜头又都历历在目。</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美在文字的意蕴,如:"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高地阔,不仅写出了吃的场合——天地就是他们的餐厅;也写出了吃的氛围——边吃边聊,天马行空;更写出了吃的心态——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无可无不可。</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美在文字的情感,如:"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 ’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地有情、秋虫抒情、明月寄情,这一切,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和映照,因为,他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各美其美——散文的学习方法。"美在此处"是知其美,"各美其美"则是知其所以美,即引导学生说出为何美、读出如何美。</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有抓住一个字的,如:"我找的是‘耸’字。因为在城市里,那些公鸡都被关在笼子里,它们都没有精神,而在乡下人家的那些鸡,它们都很高傲,耸着高高的尾巴。"</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有抓住一个词的,如:"我找的一个有五个字的词组,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虽然只有5个字,这让我读懂了乡下人家醇厚朴实。特别是‘小小’,感觉乡下人很满足的样子。"</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有抓住一句话的,如:"我找到了第三自然段第二句……在城市中没有鸡在街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乡下就有,鸡在房前屋后大踏步地走来走去,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乡下人家和动物都是很和谐的。"</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在梁琳的课上,不仅引导学生说出了上述的种种为何美,还不时提醒学生将自己感觉到的、把握到的读出来。其实,这个时候的读,已经是一种基于理解又超越理解的读,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美的表现与创造了。</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3.散射式教法:随机应变,变不离宗</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散养式学法,必然要求散射式教法,是学法决定了教法。散射式教法的特点,既是开放的、自由的,又是向心的、有序的。</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首先,梁琳的教法是随顺学法、随机应变的。且看梁琳如何变:有学生眷注"扎"字,梁琳导的是"对比"的思维方式;有学生留心到"从"字,梁琳点的是"和谐"的生态境界;有学生关注"或"字,梁琳引的是"自由"的生活态度;有学生留意"小小",梁琳指的是"多元"的阅读感悟;有学生聚焦"肯定",梁琳评的是"独特"的乡土风情;有学生在意"率领",梁琳提的是"率性"的精神气象。这真是一种不折不扣、酣畅淋漓的散文化教学!</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同时,梁琳的教法又是指向明确、变不离宗的。学生的散点式感悟,看似无序,实则隐含着一种更深的秩序,只不过学生自己不能知其然而已。但是,学生不能知,并不表明教师也可以不知。相反,正如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令人欣慰的是,梁琳正是这样一位"过来人""明白人",所以,对于学生的引领、指导、点拨,她是成竹在胸、运筹帷幄的。她清楚的知道,学生的每一处感悟,都是对散文之美的一次邂逅。她需要做的,就是在时机成熟的那个节点上,将这些珍珠似的美的感悟整合到一个更深、更广的语境之中,让学生最终看见,那就是美的星空。</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如梁琳在"《乡下人家》文本细读"中所写下的那样:"自然、清澈的文字,素朴、宁谧的心情,这便是《乡下人家》一文留给我的怦然心动!"</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 而我想说:自然、清澈的课堂,素朴、宁谧的心境,这便是梁琳的《乡下人家》一课留给我的怦然心动!</b></font></h3>

乡下人

同学

自然段

瓜藤

句子

或种

自然

散文

我们

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