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还是个刚上学不久的小屁孩的时候,背着个烂书包,蹦蹦跳跳跑进家门,把破书包台阶上一扔:“妈,我要吃饭!”刚从生产队地里下工回来比我早不了几分钟的老妈急急忙忙从屋里出来:“甭急,一阵就好!”<br></h3><div> </div> <h3> 只见她拿出两根蒜苗剥净,用水一冲,在案板上刷刷就切成了碎末。我呢,就趴在案板边看着。只见老妈把蒜苗末用刀铲入瓷碗中,放上几粒盐,就去烧油了。她擦净铁锅,倒进几小勺油,就坐在锅眼前开始烧火。她把一把干麦苗塞进锅眼点着,就开始咣当咣当拉风箱了。她右手咣当着风箱,左手塞着麦苗,只一阵,油就冒起了大烟。她急忙起身,两手抓住锅耳朵就提起了锅,转身到案板边,对着瓷碗把烧油就倒了进去。然后她放下铁锅,拿起筷子把烫好的蒜苗末搅匀。然后,又拿起酷瓶倒进一些醋又搅。我的眼珠就随着她手里的筷子转动。看着烫好的蒜苗末,我知道,快了。</h3><div> </div> <h3> 老妈又擦净了铁锅,倒进去几飘水,盖上锅盖,又咣当咣当开始烧水。没几分钟,水开了,她从橱桌抽屉里拿出一把挂面,抽出一部分就下进烧开的水里,搅上几搅,盖上锅盖又继续咣当咣当烧火。</h3><div> 再几分钟过后,她站了起来,我知道,挂面熟了!老妈把瓷碗端到锅台上放好,揭开了锅盖。她用大铁勺舀起一勺子面汤就倒进了瓷碗里,右手里的筷子快速搅动。随着她的搅动,白绿相间的蒜苗末浮起在水面,间或闪动着亮晶晶的油花。我知道,马上可以吃了!</div><div> </div> <h3> 老妈把煮熟的挂面挑进碗里,端出来放在厨房门前小桌上:"儿子,吃吧!"我高兴得坐在小凳上,开心地吃起了香喷喷的酸汤挂面!</h3><div> 地处关中平原的三原自古盛产优质冬小麦,磨出的面粉也是上乘,因此,三原人也就在面食上吃出了自已的文化。副食上有著名的蓼花糖、水晶饼,主食上什么卜刀面、搓搓面、biangbiang面,花样繁多。而这酸汤挂面用的挂面,就是当地著名的手工挂面。当地人常说的“有挂面不调盐——有言(盐)在先”中的挂面就是指这种挂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亲访友看望病人,大多数人都会带两把挂面奉上的。</div><div> </div> <h3> 我自小就对“lian乡”挂面记忆深刻,只是那时交通不方便,自己也不敢单独出门,以为那是个很遥远的地方。没想到,参加工作后才知道,所谓“lian乡”实际就是离我家只有二公里多点的“李家乡”村。三原人称呼某个地方,喜欢把前一字的声母和后一字的韵母合起来称呼,就如“西阳镇”口头上叫“xiang镇”一样。</h3><div> </div> <h3> 今天,春光明媚春日暖阳,我就借着晨练的机会去专门看一看“lian乡挂面”!由于天气很好,今天有十几家都在挂挂面。别人虽然没挂,但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有画面架子。看到一家男主人和女主人正在挂挂面,我急急忙忙掏出香烟抽出一根给男主人递上。热情的男主人自然也就解答了我不少的疑问。</h3><div> </div> <h3> 所谓“lian乡”,实际叫解李村。在这里,挂挂面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不过,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个男主人也说不清楚,他说只有七八十岁的老人或许才知道。反正就是代代相传,每家的男主人女主人都会。而谁家要娶了别村的姑娘当媳妇,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挂挂面!</h3><div> </div> <h3> 挂挂面实际不复杂,醒面实际和醒拉扯面的面一模一样,里面必须加盐提高它的韧劲,虽然拉得很细也轻易不会扯断。‘唯独就是这个搓棒可不是那么好学的,因为它要空芯!男主人说,有的媳妇手笨点,学一年,都把这个空芯棒搓不好,自然,挂出的挂面也就不是上乘了。上乘的挂面下在锅里耐煮又易熟,煮出的挂面表面光滑,清爽可口,用它做饭,省时省力又好吃。因此,挂面至今市场需求旺盛,解李村众多人家因为挂出的挂面上乘而销售火爆,以致发家致富。</h3> <h3> </h3><div> 老妈,再来一碗酸汤挂面,可否?</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