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的美丽邂逅~~上海自然博物馆亲子游

喂,小栗呀

<h3>  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起源之迷、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没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不仅敞亮、洋气,在布展上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独具匠心,它把现代审美与东方情趣的巧妙融合,让一些从前并不为人注意的展品,焕发出了全新光彩,是一场真正科学与艺术的邂逅!</h3> <h3>  新馆的建筑本身就是一大看点,这是从网上荡的图片,亲们可以感受下。从高处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鹦鹉螺,设计师想在设计中体现自然元素,苦思冥想许久,忽然灵光闪现,想到了鹦鹉螺壳,因为这个简单的生物已在地球上存在了几百万年,同时也寓意着博物馆"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h3> <h3>  博物馆建筑面积45086㎡,其中地上三层高18米;地下两层高15米,非常有趣的是,鹦鹉螺壳的螺旋体中央会形成一个焦点,而博物馆的主要动线也是围绕一个焦点形成的 ,中间再添加了一个山水庭院,因为公园场地有限,要建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必须"螺蛳壳里做道场",四万五千平方的建筑面积,有三万三在地下,一万二在地上,而正是这个山水庭院,把充足的采光带到15米深的地下空间,让我们身处其中,也不会感到沉闷,螺"身铺满"绿色",屋顶绿化与见缝插针的立体绿化,让这座建筑面积仅有四万多的"小场馆",拥有接近30%的"大绿化",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散发出浓浓的"公园气质"。当你发现这座城市越长越高时,博物馆却精心做起了矮文章,荡胸生层云,不见层峦叠嶂,没有川流奔腾,在水泥大都市里,竟能生发此等胸怀,奇妙的布局设计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之赞叹!</h3> <h3>  进入大厅,几架庞大的恐龙骨架高傲地展现在眼前,非常的震撼。这是古动物史陈列厅,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厅中央的"马门溪恐龙"和"黄河古象"标本,他俩形象地诠释了"庞然大物"这个词,马门溪龙是当前世界发掘出来最大的恐龙之一,身长22米,长脖子的马门溪龙站在地下二层,头可以伸到地上二层的高度,黄河古象则是国内仅此一列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兽类,它们可是镇馆之宝。</h3> <h3>  阳光洒进来,在地上勾勒出细胞壁的美丽光影,下图中最高的是黄河古象。</h3> <h3>  按照参观路线,我们从一楼来到二楼开始参观,在安静而舒服的蓝色主调下,四周萦绕闪亮如繁星的神秘景象里,"起源之谜"引导我们开启博物馆之旅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起源约138亿年前"大爆炸",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h3> <h3>  这里有象限仪观天图,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将张衡的浑天仪简化而来的"简仪",伽利略根据凹透镜凸透镜的奇妙原理制成的天文望远镜,当今诸多天文望远镜乃至太空望远镜的鼻祖伟大的牛顿望远镜,还了解太阳系的陨石和星体</h3> <h3>  天文学对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深奥至极,许多术语名词的具体内涵,由于都很抽象,理解起来真的很费劲,如宇宙大爆炸、黑洞、暗物质、爱因斯坦公式......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物理学天赋和数学能力,根本进不了这座象牙塔。在博物馆里,即使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解这些天文学基本知识名词,能理解一二的人也不会太多吧。真的很佩服那些天文学家,需要毕生仰望星空,从那无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天体之间,想尽方法计算、推测,得出新的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古代天文仪器,即使放到现在,我想大多数人也仍旧无法理解,不会使用。</h3> <h3>  蓝色背景下的细胞墙格外美丽,设计师拉尔夫·鲁森说:细胞墙这一格一格的是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窗棂汲取的灵感,组合在一起也有人体细胞这样一层自然的涵义。它除了美观以外还具有功能性,能部分遮阳,不给建筑内产生过多热量。真是这要,你在馆里时感觉不到冷气带来的不适,而是舒服的,自然的凉爽😊。</h3> <h3>  走出深蓝色包围的宇宙展厅,从右边顺弯曲游廊而下,突然感觉眼前一片明亮,一大片豁然开朗的宽阔场地令你的心也感觉无比宽阔,许多巨无霸动物模型或标本分别吊在大厅空中或安置在地面,让你应接不暇,这是"生命长河"馆。一条由砂砾岩堆砌成的断层山体夹出的"生命长河"蜿蜒在眼前,长廊弯曲到下一层,从现在还生存着的动物开始一直往前推,直到恐龙时代。路旁错落着大大小小的各类标本,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右边的马门溪龙探头探脑,</h3> <h3>  巨大的阿根廷龙机械龙扭动脖颈和头部,发出闷闷的"吼叫",向游客们问好,它可以和后面的蓝鲸竞争曾经存在过的最大动物的头衔,旁边的棘龙神情凶恶。</h3> <h3>  侧面看棘龙特征更明显,背部明显的长棘,高高突起,它是当时体型最大的食肉恐龙之一。</h3> <h3><br /></h3><h3> 这是白垩纪晚期的薄片龙,背后是现存的蓝鲸,后面中间站在天台上的是白垩纪末期的风神翼龙。</h3> <h3>  这个风神翼龙做小了,正常应该有长颈鹿那么大,是不是空间太小放不下它😏。</h3> <h3>现存动物一角鲸有长长的门牙。</h3> <h3>鲨鱼下面是长得像蝙蝠的魔鬼鱼😊</h3> <h3>  头顶上的巨型水母,巨型乌贼还有各种鱼在四处游荡。</h3> <h3>  狮鬃水母--水母家族中最大的成员,不善游泳。</h3> <h3>  往下走,你可以看到镇馆之宝甘氏巨螯蟹,亚洲文会(上海自然博物馆前身之一)百年前的旧藏,是已知世界上现存体型最大的甲壳动物,其腿伸展开后全长可达12英尺(约合3.66米),重量可达18公斤以上。还有印度眼镜蛇的骨架和科莫多巨蜥模型。</h3><h3><br /></h3> <h3>  鸟类展台,丰富的鸟类标本是自博馆的特色之一。</h3> <h3>  猿,动物中的智者,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呢?</h3> <h3>  蓝脸红鼻子的是山魈,《狮子王》里面给辛巴举行仪式的慈爱长老。</h3> <h3>  满山的,各种不同名字的咩~</h3> <h3>  以下是地面层展厅,驯鹿的鹿角美的让人心动。</h3> <h3>  温顺憨厚的驼鹿好萌。</h3> <h3>  北极熊,大熊猫,棕熊,马来熊,美洲黑熊,亚洲黑熊都属于熊科。</h3> <h3>  萌萌哒!快看狮子的眼神亮了。</h3> <h3>  漂亮背景前的狼们是不是很帅气?</h3> <h3>  大厅的天棚有一个圆形大屏幕在循环放映各地质年代的重大事件,你可以查询任何地质年代曾发生过的大事。</h3> <h3>  &nbsp;地面层大厅中是一些巨型濒危或灭绝动物的标本或模型。前面提到过,最高的是黄河古象,其实是师氏剑齿象模型,属于新生代新近纪~第四纪,因为在黄河流域发现,故起名黄河古象,旁边是真猛犸象模型,属于新生代第四纪。</h3> <h3>  巨型短面熊模型,生活在新生代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前,在美洲大陆上生活着的一类可怕的掠食动物。由于它们的主要猎物为美洲野牛和大角野牛,故有时被称为"噬牛熊"。短面熊在北美洲和南美洲都曾经存在过,当时的北美短面熊主要包括两个品种:巨型短面熊和倭短面熊,而在南美巨型短面熊方面是古生物学家发现迄今地球上体型最大的熊,平均体重达到1600~1700公斤,站立时高度可达到4.9米。</h3> <h3>  剑齿虎是指多种不同的物种,是大型猫科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时期,演化出像剑的犬齿。它们的上犬齿最长可达120毫米,纵然口合起来,其犬齿仍然清晰。剑齿虎在早更新世时期灭绝后演化为似剑齿虎。美国洛杉矶市区的拉布里亚农场是世界上最不寻常的化石遗址之一,那里发现了两千多只剑齿虎的亲戚刃齿虎的化石,使人们对剑齿猫科动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h3> <h3>  雕齿兽,是一种从化石中发现的犰狳状食草哺乳动物,生活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的南美洲包括从阿根廷的彭巴斯草原、乌拉圭到巴西一带。存活直到更新世晚期(距今约30,000-8,500年前)。并在2千5百万年前北美洲及南美洲因巴拿马地峡的出现而连结时首次出现在美国西南部。它们在约于一万年前灭绝。除下部外整个躯体包在由骨片形成的甲壳内。这个目下包括有食蚁兽、树懒、已灭绝的地懒及犰狳。它的化石和现存犰狳的相似性是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重要的案例。</h3> <h3>  对于巨犀这种巨物,我只能仰视了。巨犀头上无角,头、颈和四肢都很长,站起来肩部高可达5米,体长7~8米,体重15吨,为已知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头骨长而低,长1米左右,但与其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细小。额部隆起但无角;鼻骨光滑,向下弯曲。颈很长,肢长柱状。生存于亚欧大陆的第三纪中期(始新世中新世),中国是这类动物的起源区和进化发展的中心。最早和比较原始类型的化石发现于我国始新世地层中。</h3> <h3>  穿过洞熊的骨骼,可以看到呆萌的肿骨鹿迷一样的眼神。</h3> <h3>  与美丽的肿骨鹿和个影,由于是在著名的北京猿人洞穴堆积中曾发现过大量的化石,因此可断定这种动物是北京猿人主要狩猎的对象,因此它随北京猿人而知名于世。它的个体大小如麋鹿,角相当大而粗壮,眉枝垂直扁平,主枝远端呈掌状分叉,头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壮,下颌骨有明显的肿厚现象,因而得名。</h3> <h3>  还有长命千年万年亿年的胡杨木、阴沉木、硅化木等,上图胡杨木,孩子们身后是新生代第四纪(10000~6000年)的阴沉木。</h3> <h3>  地面层的一角介绍地质年代和典型地层剖面,旁边"地层万卷书"敞开扉页,包括四块年代特征较为明显的地层剖面,分别展示寒武、三叠、白垩、新生四个时期典型地层。其中有一座澄江寒武纪地层,位于中国云南澄江帽天山,保存了大量精美的后生动物化石,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一座关岭三叠纪地层,形成于约2.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保存了大量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伴生有多门类脊椎,无脊椎动物和少量植物化石。虽然这些岩石地层体型巨大,可是几乎都无人问津,人们都围在恐龙模型旁边拍照留恋,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这些岩石地层将化石保存下来,怎么会有如此逼真的恐龙模型呢。</h3> <h3>  古今生物跨越时空,济济一堂,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占据两层楼的展示,被冠以"穿越时空的聚会"这么个略带浪漫色彩的名字。生命长河里,一些类群盛极一时,却走向绝灭,凝固为化石;一些类群默默无闻,但历经沧桑,繁衍至今。无论是逝去的还是鲜活的,渺小的还是巨大的,它们都是生命长河的见证者。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生物带领我们身临动物盛宴,如今都齐聚这里,恍如时间凝固,在这条神秘未知的生命长河里,每一个生灵都是奇迹,都是生命变迁的见证者。👍</h3> <h3>  沿着展览路线走,来到了展馆外的走廊上,这是一个300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让参观者零距离地触摸自然,这里有昆虫,爬行类动物、两栖类动物、还有鱼类的展示区。其中还有一个海水池子,它是一个互动平台,先由讲解员介绍它们的特性,再让观众伸手去接触,这是一项最受小朋友喜欢的项目,每天只有几场,我们没赶上。看下面这位一直保持这个姿势一动不动,让人感觉它是假的,后来看到它无意中眼睛动了一下,有点想离开位置,这才发现不是标本,看到我拿起手机,它又继续摆着这个poss,哈哈真敬业。</h3> <h3>  亚洲雨林蝎</h3> <h3>  蝴蝶馆里有许多五彩斑斓的各式蝴蝶,停在工作人员的手腕上供游客拍照。猜猜看,你看到的是蝴蝶还是枯叶?</h3> <h3>  活体区最吸引眼球的是令人赞叹的活珊瑚和漂亮的"海月水母"。五彩缤纷的珊瑚,有些像是盛开着的花朵,其中的花蕊不停地随风飘扬摆动,有些像是彩色的岩石,没有动作,其实都在不停地做深呼吸,彩色鱼在五彩缤纷的珊瑚中游动,令人驻足不前。海月水母一张一弛,在水中自由翱翔,尤其在灯光的辉映下格外梦幻迷人,无奈玻璃缸全透明,拍出来全是人影,效果不好,忍痛放弃。</h3> <h3>  离开生命长河,接下来是演化之道,记得里面展出的是在前寒武纪晚期的生物群的分布,看到当时的地球陆地板块与现在的演变。在寒武纪生命演变树中用了很多"?",这一系列的问号,给现场观众提出了问题,也使得大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尤其是学生观众从小埋下了兴趣,也许这众多的小观众中有人在未来会给出答案研究出新的成果。这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互动或思考,值得赞赏!</h3> <h3>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早寒武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由于长得像植物,故起了"海百合"这么个植物名字。它的身体有一个像植物茎一样的柄,柄上端羽状的东西是它们的触手,也叫腕。这些触手就象蕨类的叶子一样迷惑着人们认为它们是植物。海百合是一种古老的无脊椎动物,在几亿年前,海洋里到处是它们的身影。</h3> <h3>  古生代之后的中生代就是恐龙的年代了,恐龙展厅做得非常棒……恐龙盛世,形象地重演了中生代爬行动物的繁盛时代,这是上海第一次展出庞大的恐龙阵列,有数十种来自全球的海、陆、空大型爬行动物化石骨架,包括我国四川自贡、新疆准噶尔、内蒙古二连浩特、山东诸城、贵州关岭、甘肃刘家峡等地的各类爬行动物化石,尤其是来自国外的精品爬行动物化石鳍龙、双臼椎龙等更是让人大开眼界。</h3> <h3>  最靠前的是中国龙(双嵴龙),左下角是和平中华盗龙(和平永川龙)的头骨,后面是上游永川龙,埃德蒙顿龙,许氏禄丰龙,五彩冠龙,靠墙的是许氏禄丰龙。</h3> <h3>巨型禄丰龙</h3> <h3>  这是在上面一层俯瞰恐龙</h3> <h3>  一面被剖开,一部分展示恐龙中的巨无霸暴龙。</h3> <h3>暴龙前面是似驼龙,</h3> <h3>  旁边的绘声绘色的窃蛋龙,吸引着很多小朋友观看。</h3> <h3>  各种恐龙化石。</h3> <h3>  鸟类可能是恐龙的一支所进化而来,其飞行起源主要有"地栖说"和"树栖说",标本中数量最多的是鹦鹉嘴龙。它是一种小型的草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它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2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h3> <h3>  天花板顶上还挂着鱼龙,翼龙和蛇颈龙的骨头,凑在一起是博物馆奇妙夜的加强版。</h3> <h3>  巨大的风神翼龙骨骼,从身下看真是叹为观止。</h3> <h3>  离开恐龙大厅,前走还是演化之道的展厅,这里包括有关山旺生物群、哺乳动物进化、人类进化等内容,其中有很多大型动物标本,还有许多植物标本,走廊隔墙上是连续的横幅地质年代示意图。</h3> <h3>  三角原古鹿,山东昌乐发现的。</h3> <h3>  "生命登陆"展室中,包括特宽视频"登陆长卷"、登陆前奏、植物登陆、无脊椎动物登陆、脊椎动物登陆等部分,图文、多媒体加标本简要介绍了地球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的过程。登陆的无脊椎动物分成了两支,一支转入土中形成了多足类动物,另一支则是延续至今的昆虫。</h3> <h3>  这是菊石(德国),古生代二叠纪,三叶虫(俄罗斯)古生代奥陶纪。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就是古生代了,代表物种是三叶虫。</h3> <h3>  泰累尔邓氏鱼的头骨模型,这个似乎是泥盆纪最大的海洋掠食者。</h3> <h3>  在化石边上,一些屏幕在放着一些制作很不错的科普视频,比如这张内鼻孔的起源。</h3> <h3>  这是和政动物群,后面是"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其中还看到了石器。沿着演化之道一路走来,到这里离人类的产生已经不太遥远了。下面是葛氏铲齿象,维氏大唇犀,三趾马,库班猪的骨架。</h3> <h3> 别具一格的是,馆中各种科学实验室将穿插其中,观众走进去跟着"科学家"学做研究,体验消失在茫茫生命长河中的古生物,是如何被发现复原的,揭秘其生存状态、生活习性的。例如,测量古人类脑容量、修复恐龙化石、考察蜜蜂的归巢路线等等。在博物馆中引入实验室概念,让观众了解科学研究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做来破解心中迷惑。这是小朋友在做头骨透视分析和颅脑容量的测量实验。</h3> <h3>  地下层的未来之路、上海故事和人地之缘等常设展区注重人文思考,探究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的未来之问,藏着更多值得挖掘的科学宝藏。上海故事展区,中间有一个很大剧场,循环播放上海的形成,介绍了上海本地的地质情况和生物物种。</h3> <h3> 这个展柜里的标本,都是曾经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动物们,但现在已经难以寻觅到它们的身影,甚至已经完全绝迹了。</h3> <h3>  今年1月1日,以"宣传外来生物入侵知识,倡导保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国门生物安全展馆在自然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是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次在国家级博物馆建设的国门生物安全展馆,向社会公众开展"国门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等非传统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安全展馆在博物馆的"未来之路"展区,与"未来之路"展区内容相辅相成。安全展馆采取实物、图片、多媒体、互动游戏等手段,向观众展示生物入侵带来的危害,绘制了与公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国门生物安全潜在风险指示图,呼吁公众爱护自然、保护生态,从自身做起。这是从进境邮包中截获的亚马逊巨人蜈蚣和长乾大兜虫。</h3> <h3>  实时显示的世界人口数。</h3> <h3>  上海的生态,讲到上海生态系统的起源,用很多动植物标本展示了上海地区的野生动物。</h3> <h3>  崇明的东滩湿地是鸟儿们的天堂~候鸟驿站的132件鸟类标本,可以让我们一次见到东滩一年四季的鸟儿们。</h3> <h3>  翻车鱼,它常常会翻躺在水面附近像在做日光浴,是因此得名。翻车鱼可能为了提高自身的体温而做日光浴,也有学者认为它侧翻可能是为了加快自身的消化速度或去除体内的寄身虫。翻车鱼外形奇特,但有着超强的生殖力,一条雌鱼一次可产三亿颗卵,是鲫鱼的上万倍。</h3> <h3>  走进非洲,门口是丰富多彩的魅力非洲画作。</h3> <h3>  在"非洲大草原"馆中近15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肯尼斯·贝林先生,即肯尼斯·尤金·贝林,美国人,1928年生,他是成功的企业家,三次上榜《财富》和《福布斯》全球富豪榜。2000年创办世界轮椅基金会,2005年创办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它为上海博物馆捐献了500件珍贵标本。多次深入非洲腹地进行慈善捐赠的贝林先生,对于大自然无限热爱,他在世界各地收集和制作了许多动物标本,并寻找世界一流的场馆收藏和展示它们。2004年起,贝林先生陆续向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无偿捐赠世界哺乳动物标本,加上本次又将捐赠的新一标本,总数将达到300多件,汇集了来自非洲原野、北美洲丛林、欧亚大陆等世界各个区域。这些标本的展出,将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产生深深的共鸣。使无法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朋友共赏自然奇观,并学习如何爱护地球、关爱生命。我们在省博看到的非洲动物大迁徙也是贝林先生捐赠的。</h3> <h3>  利用现代展示技术创作的"走进非洲"展厅,将时空高度浓缩,展示了非洲稀树草原、山地以及荒漠等典型非洲生态特征。展区中,非洲大象、狮子、狒狒以及姿态矫健的羚羊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不同景观中,78种218件动物标本姿态各异、栩栩如生。</h3> <h3>  大剧场可以直接观看,场景、光影配合完美,更领略了草原的狂野。尤其是角马过河的场景,配合大屏幕演示,真实再现了动物随着干湿季节变化在大草原上迁徙的壮丽景观。全面展示了非洲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h3> <h3>  狮子一家🦁️。</h3> <h3>  非洲大王蚁的蚁穴。</h3> <h3>  走出剧场时的顺拍:非洲土著人偶和长颈鹿木雕。</h3> <h3>  接着进入缤纷生命专题。这是我最爱的展区。今天的地球,以其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成为宇宙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数以万计的物种生活在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庭中,共同绘就了一幅绚烂的生命画卷。它们阅尽沧桑、生生不息;它们有声有色、无处不在;它们相濡以沫、充满情趣......走进缤纷多彩的生命世界,欣赏生命的百态,聆听生命的思语,触摸生命的脉动,绘制生命的谱系,领悟生命的珍贵。看看动物们是如何筑巢的,想想鸟儿的足和啄为何千差万别。今天的地球,数以万计的物种共同绘制着绚烂多彩、生生不息的生命画卷。从非洲到北极,从凶残的猎食者到微不足道的小昆虫,无不让你惊奇感叹,这个世界的缤纷神奇。</h3> <h3>  这个展区叫犄角争锋,给我印象最深,十几米高的木纹地板墙上,挂着鹿、牛、羊等各种动物的犄角。介绍说这些犄角来自老馆,只是当时它们被分散在老馆的墙上和陈列柜里,并不引人注意。新馆重新布展时,策展人决定借鉴国外私人收藏馆的做法,用艺术化的手段来呈现标本,他们当时很想要一种很粗犷很原始的感觉,因为它跟捕猎,当时的时代背景,风格非常契合,所以就用最原始的材料衬托角本身的精美。</h3> <h3>  把原先8米左右的地板墙延伸至顶部,并挂了一个由500个北美松果组成的塔形吊灯,如果站在对面阳台上换个角度看标本,更能感受野外的氛围。吊灯最上面一层是世界上最长的松果,有50厘米长,第二层是世界最大的松果叫作唐松,它的重量能达到5公斤左右。<br /></h3> <h3>  馆内橱窗展示很讲究,标本的姿态、灯光、投影,每个细节都很精心。像这件标本叫"极乐鸟的炫耀",惟妙惟肖描绘出极乐鸟在求偶时炫目的姿态。展品旁还配了一小段纪录片,在科普的同时,引导观众去关注标本的美。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院长忻歌曾说过,只有你欣赏自然才能为它所感动,那样你才能去热爱它,最终才能去理解人和自然应该怎样相处。</h3> <h3>  植物叶片的大小。</h3> <h3>  美丽炫目的蝴蝶墙,用大小不等、颜色不同的蝴蝶,组成的一个圆形图案,引得众多游客流连忘返,争相拍照。</h3> <h3>  这面蝴蝶墙也很梦幻。</h3> <h3>  这样的一面蝴蝶墙真的不要太漂亮。</h3> <h3>甲虫标本展示酷酷的。</h3> <h3>  &nbsp;这个贝壳墙也算是博物学爱好者的终极梦想吧,留个影。</h3> <h3>  这个厅叫森林音乐家,电脑操纵模拟各种昆虫和鸟的叫声,让你身临其境,仿佛置身自然。</h3> <h3>  各式鸟巢。</h3> <h3>  甲壳动物的标本展示,很赞的是把可能的进化树都做了出来。</h3> <h3>  蛇类的标本也做得惟妙惟肖</h3> <h3>  哺乳动物骨骼。</h3> <h3>  鸟类分类树。</h3> <h3>  在"生存策略"区,不论生命恢宏或渺小,轮回的长久或短暂,任何一样生灵都需要取食与繁衍,在这之中无不体现着物种之间的生存智慧。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的黑鹭,身高近50cm,它们在捕食时,将翅膀撑开形成一伞型,遮住阳光,造成阴暗吸引鱼儿前来躲避,此时黑鹭就伺机出击。鳄鱼利用露出水面的头部模拟浮木引诱水鸟休憩,随后身体从后往前沉入水中,最后只剩嘴部露在水面上,水鸟被迫渐往鳄鱼嘴部移动,鳄鱼伺机捕食,只关注文字了,忘记拍照了。</h3> <h3>  "人地之源"展厅介绍了我国各民族具有特色的服饰、习俗,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奇与演变,形成了多姿多彩,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有巧夺天工的剪纸工艺、豪迈粗犷的西域风情、精致绚丽的维吾尔族小帽、苍茫草原上游牧文化和豁达骁勇的草原儿女、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和不同的语言文化,每一样都独特具魅力,深深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明。</h3> <h3>  在自博馆若仔细参观起码得一整天时间,一般只能走马看花,即使这样我也在馆内转悠了3个半小时。徜徉在自博馆时,感觉常常会迷失,究竟是在观看科普展品,还是在欣赏艺术品,因为有很多标本,精巧地就跟艺术品没有两样。其实,用艺术的方式呈现科学,已是现在世界上很多科普场馆的布展理念,其最终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