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鼓乐炮竹齐鸣,独坐,静思。每逢回家都能看到隔壁叔爹熟悉的身影如今再也见不到了。</h3><h3>上月一天,在堤上很远看到叔爹一个人坐着歇凉。我招呼,他说我回来了啊。我见叔爹脸有浮肿,问,他说快不行了,离大去的日子不远了。心里一震,第一次听到这么淡定从容面对生死的说,五味翻腾,挨着他坐的椅子蹲下。凝噎,不知说什么,口里生生的挤出一句,还是要保重身体啊……</h3><h3> 多年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值得尊敬,为老不尊,大有人在,德高望重越来越鲜有。叔爹操劳一生,勤俭朴实,从不闲话,睦邻友好,堪称德望。叔爹是爷爷的堂弟,在爷爷、奶奶和伯爷爷死后,是爷辈亲戚中为数不多上了年纪,我和他聊得上话的老人。去年春节回家,天气清朗,跟叔爹聊得兴起,即兴在门前来一段陈氏太极拳,叔爹夸赞,说起逝去伯爹以前太极练得好,须发皓白除了耳有点背外,八十多岁无疾而终,可谓高手。时光如逝,逝者如斯,场景历历在目,叔爹音容笑貌犹存。</h3><h3> </h3><h3> </h3> <h3> 洗头,刮面,一身灰素往老家悼念,场面井然肃穆,哀而不伤。礼毕,旁听父亲跟同辈亲戚聊起丧事筹备。父亲带着略有些颤抖嘶哑的声音说,负责开山的人只有他和伯父,七叔外公了,山里热,往上山的路荆棘丛生,沙石都是背上去的。他说死后自家儿子这些筹备套路都不懂,以后怎么办哦!?我在边上茫然。</h3><h3>自从老家农村废止土葬,毁掉土葬用的龙头杠后,农村的殡葬进入了一个过渡性的新时期,老人仙逝后送殡仪馆火化,取回骨灰,再走以前的土葬程序。农村现今只剩下年纪大的老人作田种菜,坚守着千百年来《周礼》留下来的婚丧嫁娶礼仪,年轻人都不在家,也吃不了开山劈石的苦,更没有人年轻人去熟悉传承整个殡葬流程。记得小时候,老家每有白事,父亲都是帮忙人选,刚开始并不熟知抬柩,每分配到抬柩任务,父亲前天都喝酒不多,不管在出殡前天晚上帮忙到多晚,回家总要向爷爷请教,这时候爷爷拿出扁担和绳子模拟出殡起柩的情景,手把手的教,细节重点一再强调,生怕出错坏事。殡葬筹备调度得法,按流程井然有序,出殡时十多人抬棺出殡,齐心合力,步伐一致,稍有错乱就有前后踩脚跌倒的危险;不管刮风下雨,落雪下凌,出殡准时准点从不耽搁;抬棺上山,再高再陡的山,前面开路的人一声吆喝,众人一鼓作气都抬得上去,从没出现过人仰人马翻的事。</h3><h3> 老家农村户籍人口越来越多,真正懂得作田种菜的人越来越少;婚丧嫁娶的事越来越多,真正懂得并坚守传统礼节传承民俗文化的人越来越少。经济导向思想的侵蚀,农村最后一片保留传统文化的净土处在了礼崩乐坏的边沿,新老文化思想的激烈冲击对撞,传统民俗参杂了新的元素和内涵,观念不同,思路相左,新老代在大事活动上渐已形成难以逾越的代沟,殡葬礼仪或在不久彻底改变。</h3> <h3> 骨灰下葬当天,天气晴朗,祥云瑞兆,叔爹乘鹤往生极乐,他和他的精神品质将永励后人,庇佑家属族人永远福寿康宁。</h3><h3> 谨以此短篇悼叔爹,致敬为此出力并坚守农村保留传统民俗的最后一批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