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也许上天在有意考验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解放初,正当小建华跟随画家许士骐夫妇在恩师徐悲鸿家生话时,老家西圹不断传来噩耗:父亲病故,大弟弟饿死,小弟弟送人,母亲带了两个年幼的妹妹改嫁给叔叔……,这时的小建华觉得自己像个“孤儿”。</h3> <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一位的漂亮“阿姨”,来拜访师傅徐悲鸿时,发现小建华有绘画天赋很聪明,很喜欢他,就认孙建华为干儿子。</p><p class="ql-block"> 这位“阿姨”名叫范志超,是我国现代发展史中的“奇女子”。范志超当时是我党地下党员,也是父亲孙寿伟的好友。通过好友徐悲鸿和孙建华的师徒关系,她和干儿子的亲密往来,更有利于党的地下工作顺到开展。-</p><p class="ql-block"> “干妈”范志超的关心:和“师毌”廖静雯的爱护,再加上画家许士骐夫妇的照料,孙建华象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中。</p><p class="ql-block"> 他记母亲(他对范志超的称乎)经常带他出去玩,带他到动物园看马。师母廖静文给他买新的兰色背带裤,白衬衫、白球鞋、还戴上白色的鸭舌头帽子,很漂亮。谈到这些童年的美好回忆,至今使孙建华难忘……。</p><p class="ql-block">这张图是徐悲鸿为范志超画的素描像</p> <h3> 范志超出身上海松江小业主家庭,父亲是中医。</h3><h3> 她是共产党早期活动家侯绍裘的学生,曾经隨陈云在上海青、松一带从事革命工作,后经刘少奇夫人何宝珍和邓颖超介绍入党,新中国成立后,又经柳亚子推荐,成为毛主席的秘书。</h3><h3> 她就读于松江景贤女中,当时景贤女中聚集一批国内知名人士,如肖处女、沈雁冰、邓中夏、邵力子、柳亚子、叶圣陶、朱季恂、侯绍裘、杨杏佛等。</h3><h3> 范志超是共产党早期活动家候绍裘的学生。</h3> <h3> 柳亚子(1887一1958)江苏省苏州吴江人,爱国诗人。父母都是非常有文学素养的人,受家庭熏陶,幼年时就喜欢诗词,成年时成为蔡元培学生,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抗曰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h3> <h3>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遇柳亚子会晤,将《沁园春•雪》题赠柳亚子:</h3><h3><br></h3><h3><br></h3><h3> 沁园春•雪</h3><h3> 毛泽东</h3><h3><br></h3><h3><br></h3><h3>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h3><h3>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h3><h3>须晴曰,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h3><h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釆;唐宗宋祖,稍逊风骚。</h3><div>一代天骄:,成吉思讦,只识弯弓射大雕。</div><div>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div> </div><div> 毛泽东是在1945年10月7日隨信将著名的《沁园春•雪》书赠柳亚子的,柳亚子对这首词推崇备至,並写了一首也很著名的和词:</div><div><br></div><div><br></div><div> 《沁园春•雪》的和词(柳亚子和)</div><div> 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div><div><br></div><div>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div><div>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div><div>伤心其,哭无双士,绝代妖娆。</div><div>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div><div>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div><div><br></div><div><br></div><div>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大气磅礴之作。当时,正在山东解放区领导战时准备工作的陈毅,读到毛泽东的词作和柳亚子的唱和词之后,深为毛柳词作豪情的鼓舞,于是挥笔写下三首唱和词。</div><div><br></div><div><br></div><div> 沁园春•山东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三首选一首)</div><div> 和咏雪(陈毅和)</div><div><br></div><div>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div><div>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div><div>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div><div>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贷腰,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div><div>池冻鋪银,麦苖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div><div>齐欢喜,待桃红柳綠,放眼明朝。</div><div><br></div><div><br></div><div> 毛泽东《沁园春•雪》刋发后,轰动了重庆山城,一时成为人们谈论的中心。蒋介石看到这首词后十分脑火,他问专门为他起草文章的陈布雷:“你看毛泽东的词如何?”陈如实答道:“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蒋介石说:“我看他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一时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曰报》等报刋,同时登出“囲剿”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和词,並在国民党內部又发出通知,要求会作词的国民党党员,每人写一首或数首《沁园春》,打算选几首气势文采超过毛泽东的,以国民党政府领导人的名义公开发表。通知下达后,虽征得不少词作,但都是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后来又在南京、上海等地雇佣“高手”作了几首,但仍是拿不出手的“低劣品”。为此蒋介石大发雷霆:“怎么会写词的高手都到共产党那里去了!</div><div> </div><div><br></div> <h3> 1950年10月1日国庆一周年之间,中国各族人民陶醉在胜利喜悦之中。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重大的庆典,全国158名各族人民代表欢聚一堂,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隆重的献礼大会。各族文工团表演歌舞节目,毛泽东与柳亚子先生同席观看了歌舞晩会,柳亚子在毛主席的鼓动下,即兴賦《浣溪沙》 一首贈毛主席。次日,毛主席又步韵和了这首词赠与柳亚子。</h3><h3> </h3><h3><br></h3><h3>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h3><h3> 作者毛泽东</h3><h3> 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賦《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h3><h3><br></h3><h3><br></h3><h3> 长夜难明赤县天,</h3><div> 百年魔怪舞翩跹,</div><div> 人民五亿不团圆。</div><div> 一唱雄鸡天下白, </div><div> 万方乐奏有于阗,</div><div> 诗人兴会更无前。</div><div><br></div><div> 〔附〕柳亚子原词</div><div><br></div><div> 火树银花不夜天,</div><div> 弟兄姐妹舞翩跹,</div><div> 歌声唱彻月儿圆。</div><div> 不是一人能领导,</div><div> 那容百族共骈阗,</div><h3> 良宵盛会喜空前。</h3> <h3> 毛主席手书《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h3><h3> 及柳亚子《浣溪沙》原词。</h3> <h3> 朱季恂是国民党早期左派活动家,坚持孙中山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民党倒行逆施,从柳亚子为师,接受革命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朱季恂、侯绍裘以创办'景贤女校(后改名景贤女中),以该校为据点,传布革命思想进行革命活动。松江景贤女中因经费困难无法维持,朱季恂抵押田产,和学生侯绍裘倾囊办校,以培养革命力量。</h3> <h3> 侯经裘,著名共产党人,“五卅”爱国运动的参与者和领导者。他非常注重妇女解放,曾变卖家产与朱季恂开办《景贤女中》,並受苏州乐益女中聘请,担任校务主任兼教员。他秘密地建立了苏州第一个中共组织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1927年4月,被国民党右派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刑讯逼供,丝毫没有动摇他的革命信念。敌人无计可施,便将他放进麻袋活活捅死,牺牲时,年仅31岁。</h3><h3> 侯绍裘名言:以最多數人之最大幸福为人生的最终目的。</h3> <h3> 1929年,国民党白色恐佈笼照着中国大地,这年上海松江城内中心弄,有一家《姜氏幼儿推拿医寓》,医生是位名叫倪振尧的女士。一天,她与一位男青年耳语几句后,便请他进了内屋。原來,那青年就是我党领人陈云同志,出来接头的是中共松江县委(兼青浦县委)书记严朴同志,而姜家,便是中共松江中心县委的所在地。</h3><h3> 倪振尧的丈夫姜尧臣是个师塾教师</h3><h3>,兼施中医儿科医道。获悉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国同盟会”消息后,决心救国图强;他倡议停办私塾,创立学堂。与友辈为改变教育不辞辛劳,奔走上海、松江之间。1906年,因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去世,年仅37岁。</h3><h3> 丈夫去世后,倪振尧顶住社会封建势力的嘲讽笑骂,继承夫业,挑起家:庭重担。1919年,</h3><h3>“五四”运动暴发,她带着女儿兆麟、辉麟一起,带头剪去发髻和发辫,加入松江反帝反封建行列。</h3><h3> 倪振尧家共有三男二女参加革命,大女儿兆麟,四女儿辉麟,五儿长麟(长林),六儿还麟,七儿余麟,均在大革命前加入共产党。</h3> <h3>大女儿姜兆麟</h3><h3><br></h3><h3>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在景贤女校分校主持校务的姜兆麒和担任景贤小学教员的姜辉麟,受侯绍裘、朱季恂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尤其沈雁冰、邵力子等人生动有力的演讲深受鼓舞。1927年,蒋介石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侯绍裘、张应春等许多革命先烈</h3><div>被国民党反动派密杀,害于南京。</div><div> 在革命最低潮时,倪振尧鼓舞子女继续斗争。</div><div>范志超按组织指示,介绍姜辉麟到奉贤城私立曙光初级中学,担任女生校监兼司务工作192</div><div>7年加入共产党,任中共奉贤县委交通联络员。</div><h3>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 党祖织调姜兆麟到汉口,担任妇委文书,与瞿秋白夫妇一起工作。</h3> <h3>四女儿姜辉麟</h3><div> </div><h3> 姜辉麟,1930年奉命调上海任机要交通兼妇女运动工作。先后在沪西、沪东等沙厂区活动,后化名石贤,在虹口岳州路立中里,以创办中小学为掩护,自任校长,兼当教师,又办女工补习班,将学校作为党的会议接头地点,1932年赴南京,在江苏省委负责交通和妇女运动。</h3> <h3> 有一次,在回上海的途中,被国民党逮捕,</h3><h3>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后在雨花台,惨遭杀害,时年36岁。</h3><h3> 这幅中国画是画家张培礎所作,表现革命烈士姜辉麟英勇就义的英雄形象。</h3> <h3> 一九五七年九月一日,松江人民为侯绍裘、姜辉麟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畄影。</h3> <h3> 一九二五年八月,在上海成立国民党江苏党部,当时是国共合作的典范,二十名执监委中,中共党员十二名,共青团一名,其余都是国民党左派。这里柳亚子是朱季恂的老师,侯绍裘是朱季恂的高足,范志超又是侯绍裘的学生,因而,柳、朱、侯、范,被称为”四世同堂”,成为当时佳话。</h3><h3>图像是当时的范志超。</h3> <h3> 位于苏州体育场路4号,机关大门口墙了上镶嵌看一块大理石纪念碑,镌刻着“中共苏州独立支部旧址”烫金大字。这就是苏州《乐益女中》的前身,被誉为“摇篮里的红色起点”。</h3><h3> 87年前,松江景贤女中借此办校,担任教务主任的候绍裘,按党组织指示,邀请叶天底、张闻天、王芝九,一起來苏州任教,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发扬《景贤精神》,开展党的工作,中共苏州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h3> <h3> 张应春是柳亚子终身怀念的女革命家</h3><h3><br></h3><h3> 柳亚子与张应春是同乡,同住江南水乡古镇</h3><h3>一一黎里。张应春的父亲张鼎斋与刘亚子早年有交往,张鼎斋是凊末秀才,亦喜好吟咏。柳亚子的四妹和张应春是高小同学,张应春的父亲是她们的老师。</h3><h3> 1923年秋,柳亚子将张应春介绍给景贤女中教务主任侯绍裘,担任体育教师。柳亚子为她取字“秋石”与鉴湖秋侠同调,积极投入革命洪流。1924年8月,江苏党部在上海成立,经常务委员柳亚子推荐,张应春被选为执行委员兼妇女部长。</h3><h3> 1925年,经侯绍裘、姜长林介绍加入共产党。为了正硧指导江苏妇女运动,1926年3月8日,张应春同柳亚子、侯绍裘集资,创办了《吴江妇女》月刋,张应春担任主编。柳亚子为支持張应春妇女工作,也挑灯夜战,撰写一批檄文,发表在《吴江妇女》,柳亚子如此关心妇女工作,喜称他是《妇女部秘书》。</h3><h3> 1927年“四一二”政变中,张应春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7岁。</h3> <h3> 柳亚子长张应春14岁,从相织张应春的那天起,就一見如故成了忘年交。得到张应春被害的消息,从此,枊亚子在漫长的二十几年间,就始终长歌当哭,悼会缅怀张应春! 1927年,孙建华干妈范志超,任职国民党中央党都《海外周刋》负责人。她的美丽和活动能力,倾倒了一批社会活动家,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就是其中一个。</h3> <h3> 瞿景白苦苦追求她,以至瞿秋白对弟弟开玩笑说:“在你的塌鼻子没有修好前,还是不要急着追求范志超。”</h3><h3> 瞿景白(1906一1929),瞿秋白三弟,1921年夏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1934年进入上海大学读书,被选为“上大”演说练习会文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后,被租界巡捕被捕,在阻界法庭上,慷慨陈词,驳得敌人哑口无言,被迫释放,任曹家渡共青团团委书记,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10月,在公开反对王明等人宗派活动中屈死于莫斯科。</h3> <h1> 一门三烈士</h1><h3> </h3><h3> 大哥瞿秋白(1899一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曾两度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重要奠基人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h3> <h3> 瞿坚白(1911一1944)是瞿秋白最小的弟弟,继承哥哥遗志,献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时,历尽艰苦。由徐特立,接見并送往延安陜北大学,不久转入抗日军政大学,国民28年,参加了八路军,走上抗日前线,民国33年,日军扫荡时,牺牲于武安百草坪。</h3> <h3> 《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中提到:一天,沈雁冰在大街上偶遇范志超,范告诉沈雁冰,八月四日,在南昌发生了武装暴动的消息,並提醒他这几天别出门。八月中旬,两人一起下山,转乘船回上海。在船上,沈雁冰询问范志超的感情生活时,范说:“我活了这么大”,没爱过任何人。我嫁给朱孝恂,那不是爱情,而是工作需要,你知道朱孝恂比我大十多岁,我中学时跟一个同学好过,可惜他早死……”。这里提到的“朱孝恂”是“朱季恂”的笔误。</h3> <h3> 范志超与徐悲鸿认识在上诲,那时徐悲鸿正从法国回来,和将碧薇家来往密切来往。</h3> <h3> 范志超与姜碧嶶家也来往密切。她当时的恋爱对象就是就读于上诲海澜英專的助教,蒋碧薇的小弟蒋丹麟。当时徐悲鸿和蒋碧薇恋爱;恣志超和蒋丹麟一对,四人成为最亲密的伴侣。</h3><div> 上海海澜英专是由范志超同乡平海澜创办,学校里有一批名师,如邹韬奋、林语堂等,蒋丹麟的父亲蔣梅笙是清末举人,当时是范志超的国文老师。</div> <h3> 蒋丹麟是诗人蒋梅笙教授的幼子,蒋碧薇的小弟。蒋母共生育五男二女,其中四男不幸夭折,畄下一男蒋丹麟,话到26岁。最后只畄下蒋碧薇与姐姐蒋文楣。</h3><div> 蒋家是宜兴名门大族,蒋丹麟是三子,字息影,自幼聪颖,但体弱,喜爱国学和英国文学。20岁时就编了一部历史文学名作的作品选《天地问有数文字》堪称稀有之作。蒋梅笙不反对儿子与范志超来往,而蒋母却不喜欢新潮好动的范志超,为儿子相中了另一位儿媳。范志超与蒋丹麟虽然是同校,但恋爱的主要方式是情书来往。</div><div> 南昌起义后,范志超到南洋办报,也曾在中国驻美大使馆工作。因工作出色,曾受杜鲁冂总统夫人邀请飲茶。</div><div> 1931年的初夏,范志超刚从海外归来的第一个晚上,她在梦里哭醒,她梦见蒋丹麟穿着西服来向她道别,那种庄重使她有种不祥的预感。第二天早上,她就去打听蒋丹麟的下落,果然不出所料。蒋丹麟在江西庐山因患肺炎去世!范志超在自己的床单上,用红色丝线绣了个大大的“念”字,四周绣了个圆心组成的花圈。而她自己就每晚睡在“花圈”上,一直到去世。</div><div><br></div> <h3> 1947,范志超经徐悲鸿先生邀请回国,聘请为中央美院(北平艺专)的教授,同时也成了徐悲鸿长子徐伯阳的英语老师。</h3><h3> 蒋介石要逃离台湾,催促徐悲鸿带北平艺专南迁,邓颖超按周总理指示,通过范志超,说服了徐悲鸿畄在北京,为新中国成立而工作。经柳亚子先生推荐,范志超成为毛主席的英文秘书。徐悲鸿和范志超成了“一个战壕的战友”。</h3><h3> </h3><h3> </h3> <h3> 俗话说“金碑银碑不如老佰姓的口碑”。让我们看看当时周圍人对范志超的评介:</h3><div> 画家李燕(国画大師李苦禅之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有这样一段对范志超的回忆:“……小屋东面一大间,住着一位一生未婚的范志超女士,大概是在海外住久了的缘故,她的长相、举止打扮都似外国人,但和谒可亲,社交甚广,却不知来历也。据说她写了一首诗寄给毛主席,她不久调到保定工作后,毛主席经过保定还召見她,真乃神人也。”</div><h3> </h3><h3> </h3> <h3> 齐白石九十岁画莲花赠“志超女弟”。以赞扬她的“莲花心地,雪藕聪明”。</h3> <h3> 齐璜老人(白石),九十一岁时画献桃图《多寿》,赠同事“志超女弟”。</h3> <h3> 李苦禅赠范志超的《荷花》</h3><h3><br></h3><h3> 齐白石的《多寿》、李苦禅的《荷花》</h3><div>师徒两人的画作均赠送给范志超。上款(志超女弟)、(志超妹)。</div><div> 这两幅画是范志超在1988年1月25日捐赠给松江县博物馆。</div><h3> 同时捐赠的还有刘勃舒、徐悲鸿等作品,</h3><h3>其中包括齐白石赞美她的篆书对联:</h3><h3> 莲 花 心 地 ,</h3><div> 雪 藕 聪 明 。</div><h3> 白石老人的这副对联,是范志超美丽心灵的写照。</h3><h3> 捐赠没几天,她两手清风,一个为革命奉献一身的普通老党员,安详地躺在县人民医院老干部的病房,安详地离开人世。</h3><h3> 范志超是徐悲鸿、蒋碧薇、廖静文共同的朋友。廖静文收到范志超逝世唁电非常痛苦,当天写下“情深意切,笔墨难以言表”。</h3> <h3> 范志超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赠徐悲鸿《猫石图》轴和齐白石的篆书对联“”证书。</h3> <h3> 范志超向国家捐赠的,徐悲鸿的《猫石图》轴。</h3> <h3> 范志超向上海图书馆捐赠柳亚子题诗二幅的证书。</h3> <h3> 孙建华老师的师毌廖静文,湖南长沙人,生于1923年,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曾任中中央美术学院图书管理员,1945年与徐悲鸿结婚,协助徐悲鸿徐悲鸿工作,直刻1953年突发脑溢血逝世。为感谢党和人民的培养和关怀,她将徐悲鸿大师生前畄下的1200余幅作品及唐、宋、元、明、清、近代收藏的名家书画1000余幅。还有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都捐赠给国家,並捐出一套寓所,建立徐悲鸿纪念馆。</h3> <h3> 1953年,徐悲逝世当天,廖静文将东城区东受禄街16号的故居捐献给国家。周总理亲书“悲鸿故居”匾额。</h3><h3> 1954年,以故居为基础的“徐悲鸿纪念馆”成立了,这是新中国第一座美术家个人纪念馆,郭沫若亲笔题写“徐悲鸿纪念馆”馆名。</h3><h3> 1966年,北京地铁开始修建,恰在地铁线上的纪念馆放迫拆除。</h3> <h3> 1973年,在周总理指示下重建徐悲鸿纪念馆,历时十余年,1983年,新建的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徐悲鸿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新馆点地3900多平方米,共有七个展厅,展出徐悲鸿大师一生创作的油画、国画、素描及书法等真迹。</h3><h3><br></h3> <h3>艺术大师徐悲鸿塑像</h3> <h3> 江苏宜兴被称为书画之乡,屺亭,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我国著名书画大师徐悲鸿就诞生在屺亭镇上。徐悲鸿故居位于屺亭桥塘河西侧,为砖木结构三开间阁楼房屋,占地518平方米,建筑面和115平方米,故居包括徐悲鸿原生活起居间、弟妹生活间、徐父授书房及一个天井。2000年经重新修建对外开放。牌坊上的《悲鸿故居》是周恩来总理书写。</h3> <h3> 宜兴的徐悲鸿纪念馆,座落在宜兴亦园内,1988年10月26日开馆。著名书画家吴作人题写馆名。馆内长期年成立徐悲鸿生平介绍及书画艺术作品,亦成立徐悲鸿学生及当代著名书画家吴作人、李可染、黄冑、沙孟海、费新我等作品。开馆以來,已接待十万多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乔石、宋平以及书画界名人钱绍武、廖静文、尹瘦石等,以及海外朋友光临本馆。</h3><h3> 现已被命名为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宜兴市青少年教育基地。</h3> <h3> 南京傅厚岗4号。上世纪30年代,徐悲鸿受聘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当时徐悲鸿入住新居,正是“九一八”事变发生一年多,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他把新居定名为“危巢”,以示“居安思危”。蒋碧嶶觉得不吉利,但也无奈。</h3><h3> 中间有个很大的院子,画室右边有两棵高达數丈的白杨树,正好能遮挡西晒的太阳。听说整个南京城只有三棵这样大的树,叧一棵在城南。蒋碧喜欢装点庭院,种了许多花木,高低错落,典雅大方。加上室内法国风格的摆设,给雍容华贵的感觉。但这优雅的环境,並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h3> <h3> 众所周之,此时的徐悲鸿和蒋碧嶶,两人並不幸福。徐悲岭潜心于绘画创作;蒋碧薇热衷于人际社交;真是敲锣卖糖,各干各行。</h3><h3> 徐悲鸿很欣赏女学生孙多慈(孙韵君)的绘画才能,她原名孙韵君,是按徐悲鸿“大慈大悲”之意改的。得知俩人爱眛的师生关係,蒋碧薇大吵大闹,弄得滿城风雨。</h3><h3> </h3> <h3> 一天,学生孙多慈送来100棵枫树苗点缀庭院,这原本平常的事,可蔣碧薇大发雷霆,命人把枫苗全部折断,当柴烧掉。徐悲鸿气愤之下,称新居为《无枫堂》;画室为《无枫堂画室》。並刻“无枫堂”印章一枚,以平不満。</h3><h3> 抗战时期,徐悲鸿只身西去,蒋碧薇紧追不放,长期分居,形同路人。从此,徐悲鸿再也没有回到傅厚岗`4号。</h3><div> 徐悲鸿走后不久,蒋碧嶶将房屋交德国友人李丹夫妇照料,由李丹夫妇佣人看管。八年离乱,除了两棵大树被砍,屋内东西全无,但房屋保存尚好。</div><h3> </h3> <h3> 抗战胜利后,由著名爱国人士沈钧儒律师调解作证,俩人协议离婚,蒋碧薇开了高 额分手费:100画作、以外,还提出要傅厚岗4号的住宅,徐悲鸿一口答应。后來徐悲鴻与廖静文办理了结婚手续。同年,蒋碧薇由重庆回到南京,在傅厚岗4号住过一阵,49年去了台湾。</h3> <h3> 有句老话说得好:”我们往往对亲密人的苛责,对陌生人的宽松”。</h3><h3> 民国的才子佳人,如同走马灯分分合合,但象蒋碧薇那样利落能干的却不多。她18岁不顾在婚在身,跟徐悲鸿私奔,后与徐悲鸿发生情变,双双出轨。婚后28年,她又提出高价条件,与徐悲鸿分手,充当“小三”,跟跟国民政府要员张道藩去了台湾</h3><h3> 蔣碧薇生前写了上下回忆录,上半部《我与悲鸿》,字里行间对徐悲鸿的埋怨和指责;下半部《我与道藩》,全是赞美之词,夸奖自已的情人。</h3><h3> 情为何物?恋爱中的情人,那种亲亲我我和打打闹闹,说不请道不明。</h3><h3> 在蒋、徐两人分手时,徐悲鸿除了答应蒋碧微提出的离婚条件外,还多送她一幅徐悲鸿为她画的油画作品《琴课》。这幅《琴课》她至死都放在自己的卧室里,而张道藩给她的画一直放在大厅里。</h3><h3> </h3> <h3> 这幅水墨画《菱湖早秋:》,是孙多慈“忆故乡景:色”,”画于:北台。</h3><h3> 徐悲鸿的学生孙多慈与徐悲鸿分手后:也去了台湾。嫁给和郁达夫妻子杨映霞有染的许绍棣。当孙韵君得知徐悲鸿脑溢血去世的消息后,沉默多年,她终于面对记者,公布了自已和徐悲鸿的这段师生感情。她说:“我后悔听了爸爸的话,没有和徐悲鸿结为夫妻”。</h3> <h3>徐悲鸿、孙多慈师生合作。</h3> <h3> 1942年徐悲鸿在重庆磐溪筹备中国美术学校,在磐溪生活期间,创作了《巴人汲水》、《国殇》等作品。他当年为重庆的美术教育和创作,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我国的美术发展事业作出很大贡献。</h3><h3> 《磐溪结缘》是画家周继连为徐悲鸿、廖静文画像。`</h3> <h3> 1945年,廖靜文与徐悲鸿等人在重庆《中国艺术学院》(磐溪石家花园)。</h3><h3>左起:廖靜文、徐悲鸿、張葳(张安治长女)</h3><div>周千秋、佚名、佚名、张安治、佚名、宗其香。</div> <h3>欢迎廖靜文先生来磐溪旧居。</h3><h3> </h3><h3>《烟花阁诗话》为廖靜文先生来磐溪而作</h3><h3> 曹光利</h3><h3> 往事如烟,吹皱一池秋水,三生有缘,世</h3><h3>为情所托,清辉谱照,沧桑渺然幽独,花好月圆,江山落曰楼头。归帆逝路,霞彩映江涛浪。廿年回首,青春耳续芳华。漫漫人生,曼陀钤声绕响。寂寂情怀,今生为爱而生……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风吹情又醉,作伴好还乡。</h3><h3> 中浩先生:和词</h3><h3> 青砖石板今犹在,</h3><h3> 小楼一幢见证磐溪不了情。</h3><h3> 嘉陵江水如泣如诉,</h3><h3> 吟咏抗战陪都英雄歌。</h3><h3> 悲鸿画卷存墨香,</h3><h3> 丹清畄名照史册。</h3><h3> 弹指一挥间,</h3><h3> 六七年载成往事。</h3><div> 旧居重游,<br></div><h3> 百感交激藏心头。</h3><h3> 叹光利朋友文字好,</h3><h3> 掀起心潮逐浪涌……</h3> <h3> 1936年,徐悲鸿因拒绝为蒋介石画像,被迫离开南京流亡桂林。曾数次亲临桂林,並创作了《烟雨漓江》、《风雨鸡鳴》、《漓江野渡》等作品。</h3><h3> 徐悲鸿的《漓江春雨》就是在阳朔“潘庄”画成的。1937年,某一天,他只身在碧水连峰里找住宿,走到一家破敗的房屋前,看見两棵高大的玉兰树,繁花朶朶,艳如白雪。他便顿生眷恋之情,租屋住下,並刻一枚“阳朔天民”的印章,作为绘画之用。此事给李宗仁先生知道后,派人购下此屋,加以修建,赠与徐悲鸿,以作绘画栖身之地。</h3> <h3> 1984年,桂林市人民政府公布,徐悲鸿故居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拨款修缮后对外开放。</h3><h3> 墙上镶嵌着块黑色石碑,刻着徐悲鸿夫人书写的:“徐悲鸿故居”五个金色大字;石碑上方刻有:“广西壮族自冶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色小字;下方刻有:“广西省自治区人民政府”金色小字。</h3><h3> </h3> <h3> 2003年3月29日,八十岁的廖静文老人,回桂林阳朔徐悲鸿先生旧居,为中国画坛巨匠徐悲鸿铜像揭幕。</h3> <h3> 2006年6月,我到桂林阳朔游玩走亲戚,看见不少学生在阳朔美丽的山脚下和湖边写生,这是我很少见到的人文景观,我还在徐悲鸿大师的塑像前畄影。</h3> <h3> 事隔十年,我又在上海浦江偶然机遇,认识徐悲鸿入室弟子孙建华老师,虽说相识已有三年之久,又因年令、爱好、甚至个性和当兵的时间均都相仿,至今仍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赞赏他为追求艺术战胜疾病的“傲骨”精神,更喜欢他时常对我“战友”相称,也许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缘分”。</h3> <h3> 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中国徐悲鸿书画院名誉会长,我国美术事业的奠基人、杰出书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大师的夫人廖靜文同志,因病于2015年6月16日17时0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h3><h3> 2015年6月20日上午,徐悲鸿夫人廖靜文同志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h3><h3><br></h3> <h3> 2015年6月17日凌晨,孙建华惊闻.师母逝世的噩耗,悲痛万分,执意要亲自到北京向师母遗体告别。考虑到孙老师的精神和体质等原因,和北京联系,证得北京廖静文治丧委会同意。由孙建华妻子叶桂香、范锦多教授、周培元先生、叶美虹秘书、学生叶忠良,一行六人,隨孙建华前往北京,参加孙建华师母廖静文的追悼会。</h3> <h3> 孙建华老師跪在师母遗像前失声痛哭。</h3> <h3>孙建华老师告别师母,亲自书写的大幅挽联。</h3> <h3>参加廖靜文先生追悼会的部分人员合影。</h3> <h3>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王志忠安慰孙建华老师。</h3> <h3> 孙建华老师为美术学院学生,徐悲鸿艺术“追星族“背后的衣服上签名畄念。</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廖静文从1945年和徐悲鸿结婚,到1953年徐悲鸿大师逝世,只共同生活了0八年。她却用一生的精力来延续和发扬悲鸿大师的艺术精神。被称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人”</h3><h3> 我们从徐悲鸿大师很多作品的文字落款中,見到“静文爱妻”的字样,可见他们之间感情深厚。同时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徐悲鸿大师已脱离原来婚姻的烦惱,对新生话的珍惜。</h3><h3> 我发现,凡是写有“静文爱妻”的作品,都是精品。因为是用“心”来画,是“爱”的力量,也是“爱”的奉献。</h3><h3><br></h3><h3> </h3> <h3> 这又是一幅为“静文爱妻”所作的画。</h3> <h3> 孙建华的两个“毌亲”,干妈范志超和师母廖靜文,先后离开人世,使他为失去这两位亲人,感到十分痛苦。她俩是我国革命发展史和艺术绘画发展史中的奇女子,她们平凡伟大的一生和为人民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h3><h3> 孙建时常想起母亲(干妈)范志超,在自已当工艺美术厂厂长时,常时到厂电支持和帮助</h3><h3>他搞好工作,遇到困难时,鼓励他要坚强……</h3><h3><br></h3><div><br></div><div><br></div> <h3> 孙建华决心化悲痛为力量。师母的题词“创业志坚”,是师母对他已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是鼓励他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h3><h3> 师母的教导犹如师父的座右铭响彻耳边:</h3><div>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艰难的创业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已。</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