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金盆岭

观海听涛

<p class="ql-block">  金盆岭,原称潘家岭,位于湘中娄底冷水江市铎山镇(原岩口镇)塘冲村。原属宝庆府新化县大同镇,1962年3月冷水江建市,划归冷水江市;1963年10月,撤销市建制,设冷江特区,归新化县管辖;1969年10月,第二次建冷水江市,至今归属冷水江市管辖;地貌以岗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物宜人; 此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石灰石、白云土等矿产资源,省道312线横贯东西,毗邻邵阳北高铁站12公里,金盆岭祖祖辈辈一直受蚩尤梅山文化及道教文化的熏陶,这里聚居着苏、张、颜、李、易、辜等多个姓氏,其中以苏姓居多,张姓次之,张、颜、李姓等姓氏主要居于石子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石子岭与金盆岭实为一地,石子岭在山顶,金盆岭处山腰,旧时这里是西往新化、安化、沅陵,东去蓝田(今涟源)、湘乡、宁乡、益阳、长沙的官道。湖湘文化名宿,清代举人邓显鹤(1777-1851,字湘皋,新化下渡村人,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官宁乡县训导,晚年主讲邵阳濂溪书院)在嘉庆十六年,岁末大雪,由宁乡回新化过年时,夜宿石子岭,次日冒雪回家并作《宿石子岭次日冒雪抵家》一诗:“北风卷地声萧萧,仆夫忽作故乡谣。解装下马入野店,到家不及百里遥。心知隔旦便可发,奈此寒夜长迢迢。荒鸡知我归思切,绕村咿喔鸣通宵。夜深忽觉寒刺骨,照眼银海光摇摇。蓐食急装束衭被,披衣自起施征镳。出门不辨天一色,但见冻玉垂柯条。霏霏轻翔木屑下,点点乱坠荷珠跳。诸天雨花空际堕,大地絮影风中飘。盖尽犖确坡头路,时露断板溪边桥。微闻涧底响屐齿,知有人迹来寒樵。故山今秋岁颇恶,荒村瘠土忧焚熇。得此瑞雪胜珠玉,已卜乐岁宽征徭。五年归客自京洛,素衣缁尽朱颜凋。却喜此心原不染,满腔肝肺冰雪浇。胸中何有有寒唾,隨地吐出皆琼瑶。冷然著我玉山顶,风骨凛凛余清标。归见故人赖有此,顾影岂惜苏卿貂。黄昏望见灯火近,喜动邻里声喧嚣。老亲惊现但呜咽,怜我久别神不焦。膝前小儿好眉眼,昔去方抱今垂髫。语余妻拿持酒至,未饮已觉寒威消。更阑促膝坐兄弟,如盘石炭频添烧。酒阑雪止天亦霁,起看斗柄过东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金盆岭曾经山青水秀,鱼米飘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集体经济小煤窑开采,再到九十年代末矿产权承包转让后,煤炭资源无序开采,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水枯石竭,田地荒芜,近年来小煤窑关闭后,生态环境又逐渐恢复,但无法复原到田耕稻作的农耕时代,受工业文明与信息化影响,和其他农村一样,青壮年大多外出谋生,居家以妇孺儿童为多。</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以一张张图片,看能否找回一些童年的记忆,也见证这个纯朴乡村的沧桑变化。</p> <h3>  这是金盆岭院子的大宅门,以前为四根圆木支撑,后因年岁太久腐蚀而改成砖墙,大宅门旁边有口水塘,叫大塘,院中有塘,院后有山,这应该是金盆岭名字的由来吧! 水塘里曾经有各种草鱼、鲢鱼、虾、黄鳝及泥鳅; 每到夏天晚饭后乡亲们会在这里歇凉、小孩在这里嬉戏。记忆中这里还有爆米花、补锅匠、百货郎、卖鼠药的吆喝声,有大爷们大口大口吸旱烟杆的叭叭声,有孩子受惊吓后奶奶或妈妈们扯着嗓子的喊魂声:“xx宝回来啰”,后面一定会接应:“回来啦……"</h3> <h3>  金盆岭大塘,借助建设美丽乡村的东风,已修建焕然一新。</h3> <h3>  爆米花,孩提时除了红薯条外,也是为数不多的零食之一。每隔一段时间爆米花师傅就会来大宅门前,支起锅灶,点起柴火,做起爆米花。把米放进锅中,在柴火上加热几分钟后,嘣的一声巨响,一筐喷香的爆米花出来了,有大米做的,也有玉米做的,记得一升米可以爆大半麻袋。这是我们童年的最爱,除了吃以外,还享受着捂着耳朵看它的加工过程。</h3> <p>  大宅门"金盆岭"这几个金色大字,是先林伯的笔迹,那时乡亲们家中红白喜事,写对子,题字的定是他,先林伯戴起老花镜,一袋烟功夫,一幅幅苍劲有力的大字就一气呵成啦,可惜已成记忆。</p> <h3>  几年前,老宅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拆除重建。新的宅门高大威武,两根金色的门柱端庄挺拔,象征着辉煌腾达,财源广进; 福寿两个大字分列两边门墙上,祈求幸福吉祥,长寿安康。</h3> <h3>  新旧宅门的变化,标志着金盆岭一个时代的变迁,没变的是这块石碑,依然立在大宅门旁,这是金盆岭淳朴民风的象征,石碑上的乡规民约指导着一代又一代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h3><h3> 金盆岭石碑上的乡规民约,不知还有多少人能记得?</h3> <h1>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这里的山</b></h1><p> 有山有水,方为金盆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金盆岭的山除了秀、美、奇外,山上确实有家喻户晓的神仙传说,还有数不清的美味佳肴!</p><p><br></p><p>这山美吧</p> <h3>这山秀吧</h3> <h3>这山奇吧</h3> <p>  这座长满蕨菜的山我们叫它为大寨山,位于石子岭顶峰,这里有个古老的传说,山中还有奇味 一 一一漫山遍野的蕨菜和竹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石子岭顶上的大寨山,有个古老的传说,听祖辈们口口相传,有位放牛娃在此成仙,被人尊称为罗君斗雷,也称傩公公,传说中罗公公身高八尺、赤面大耳,一身正气,降妖除魔,守护着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们健康平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每到腊月,村民们会请来三两位道士,摆设神坛,请来罗君斗雷神像,烹猪煮鱼、烧香敬酒,祭祀,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听母亲讲她生我的前几天,晚上常梦到一个赤脸大耳的神仙,生下我后,说我是傩公公送来的,于是许了个愿,还把我拜继给了大寨下的一位刘姓巫师,并在腊月时请了附近金竹山镇的张姓道士唱了几年罗公公。</span></p> <h3>  马景岭,位于石子岭对面,上世纪90年代,这里有满山的松树、杉树,还有梨子树、桔子树,孩提时放牛除了捡菇子还会去石子岭(一队)村民地里偷梨子、桔子、西瓜、葡萄吃,并且小伙伴们分工合作,有的放牛,有的看哨,有的就去偷果子,偷回来到树林里慢慢享用,紧张、刺激而又小有成就感。</h3> <h3>满山黄柏竞翠微</h3><h3>这是贵鸿公司种植的上干亩中药一一黄柏</h3> <h3>曲径通幽处,定有好风光</h3> <p class="ql-block">  金盆岭有条茶马古道,鲜为人知,这里曾是西至新化安化,东往蓝田湘乡的官道,光滑的石板路,记载着它曾经的繁华,听前辈们讲,解放前因此处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偶有土匪出现打劫过往路人。</p><p class="ql-block"> 在石子岭山脚下将家亭,古道设有茶亭,为旧时富绅捐建,青砖黑瓦,内为木架结构,设有长椅、茶桶等,名曰积善亭,设有专人烧茶水,为过往宾客免费提供的茶水、也是远途客的歇脚之处,记得儿时去毛易筻溪必经此亭。</p> <h3>  古道如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混凝土路,路边如今已人烟罕至,因条件限制,大部分村民已迁往他处。</h3> <h3>  水柱山曾经是一座荒山,在建设美丽乡村的今天,在这座荒山上,乡亲们种满了香樟、红叶树,修筑了水泥小径,这里将是休闲的好去处</h3> <h3>水柱山顶的六角木亭</h3> <h3>  在水柱山脚下,有个天然溶洞叫仙人洞,洞口虽小,里面却别有洞天,九曲回廊,高处约有6米来高,低处要爬行才能勉强通过,洞内石笋、石柱林立,到了春夏雨水季节,还有潺潺溪水缓缓流过,洞内冬暖夏凉,是蝙蝠、蜈蚣、洞鼠生活的天堂。</h3> <h3>儿时我们放学后经常到洞里玩</h3> <p class="ql-block">仙人洞内有面积几十平方的大厅,也有只能容一人俯身才能爬过的小道,小道过后又是大厅,仙人洞就是一个谜宫,你不知它有多深,有多大。</p> <h3>这些石笋,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的轮回,才有今天的美景。</h3> <h3>  儿时就读的塘冲小学,建在高高的山岗上,一条石板小径弯弯曲曲从山脚通往山顶就,我在这里度过了四年难忘的启蒙教育,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骤减没有生源,如今已废弃成了信号塔及养猪场。</h3> <h3>  儿时上学必经厮而托里这条小路,路旁有一座小石山,大家称之为石头亲娘,哪家娃儿晚上哭闹,只要在此烧些纸币,挂块红布,或将小孩生辰八字写在纸符上贴到这块石头上,晚上小孩就不哭不闹了。</h3><h3> 这条通往塘冲小学的路因人烟罕至,如今已荒芜,两边杂草丛生。</h3> <h1>  <font color="#167efb"><b>这里的水</b></font></h1><div> 金盆岭有山、有水,水有水井、池塘、水库、小溪。</div><h3> 背后山脚先志伯屋后有一股潺潺流水从山洞内缓缓流出,养育了金盆岭大院内的一代又一代人,水流出处,老辈们砌了井,井中有小鱼小虾,井分三口,呈阶梯状分布,第一口专为饮用,第二口洗菜用,第三口洗衣服、被子等用;那时没有冰箱,这口井就是大自然送的一个大冰箱,夏天常泡着西瓜、甜瓜等水果; 那时每家每户没有独立卫生间,小孩子们一到夏天就光着屁股在井边冲澡。</h3><h3> 每到早晚,这里热闹非凡,洗衣棒敲打声、哗哗流水声、顽童嬉戏声、木桶舀水声、和阿嫂们的玩笑声合奏出一首欢快的乡村交响乐。<br> 如今因采矿地质结构受损,一到秋冬季节就是一口枯井,加之自来水进村入户,这里早已喧嚣不再。</h3> <h3>  从井边的石碑上刻着卫生公约,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对伟人的崇敬。</h3> <h3>  2017年7月1日,暴风骤雨,生平第一次看到这口井被洪水吞噬。</h3> <h3>  在出院子大路下的坡底下有另一口井,这口井至今还会冒出些许水,这里取水的为院子外围的乡亲居多,井边有口水塘,曾经灌溉着金兰园等山坡上的稻田。可惜现已干涸,塘中杂草丛生,矿井中流出的水因含硫量高,已给水塘镀上一层"金"。</h3> <h3>  老鼠井,位于塘冲小学的山脚下,这里的小地名也此井命名,井水甘甜,四季恒温,至今还有周边村民用水泵在此取水家用,记得儿时父亲做豆腐经常在此取水。</h3> <h3>  大塘,金盆岭的聚宝盆,以前有山泉水及各家生活用水注入,塘里的水用来洗拖把,喂牲畜,记得那时放牛回来,牛儿都会跑到塘边饮足后才归栏,如果是水牛,还会在塘中与水鸭嬉戏,大塘还兼具消防功能,记得有一年大塘边的杂房失火,全院老小出动,打水的、扑火的,齐心协力把火魔压下去,大塘是灭火的第一大功臣。</h3> <h3>  在金盆岭对面低洼处,人们在大修水利的时代用汗水一肩一肩的挑出了一个面积四十多亩的大水库,名曰仙人水库,仙人水库的水来自周边的山上,灌溉着周边上百亩良田。</h3> <h3>  仙人水库与邻村槐花、石坑共享,以前也是大家的游泳池,钓鱼场,可惜已成记忆。</h3><div> 你曾在此游过泳、垂钓过吗?现只有大雨后才有水,因地质结构损坏,天晴后几天就会干涸见底。<br></div> <h3>仙人水库旁边还有座骆驼峰,神形俱象。</h3><h3><br></h3> <h3>  天池塘,位于石子岭山寨下,这口山塘曾经灌既着下游数十亩良田,如今依旧是“一潭碧水映翠台,犹盼当年罗君来"。</h3><h3> </h3> <h3>  这口山塘位于石子岭对面竹山上,竹山上现已无竹,但山塘依旧有水从地下冒出,常流不息。</h3><h3> 这里曾经是我们放牛的好地方,有茂密的杉树林,还有满山的青草蕨菜; 那时石子岭(一队)的乡亲们在池塘周边山上种满了梨子、葡萄、橘子等水果,果子成熟季节,我们把牛往山里一赶,三五成群跑到山上去偷水果吃; 夏天我们就在塘中戏水,水牛吃饱后,也会在水中美美的泡个澡,这里有儿时太多美好的回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的风土人情 </h1><div>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金盆岭的人们世代以农耕稻作为主,蓄牧圈养为辅,梅山文化浸润着这片肥沃的土地。改革开放后,金盆岭同样受包产到户、小农经济、集体经济浪潮的洗礼,在村里能人苏汉初大哥带领下,大伙开办了集体小煤窑,后来承包给私营业主,经济快速发展,除了农业外大部分青壮年有了副业,下井采煤,每个月可以领到固定的工资。 </div><div> 集体小煤窑的创办,给乡亲们提供了就业机会,充实了大伙的钱袋子,提高了生活水平,还有一少部分人因此致富。煤矿承包给私营业主后,金盆岭地下资源因被掠夺式的开采,地质结构严重破坏,造成了影响子孙后代的惨痛教训,田地荒芜,河流干涸,饮用水断流…… </div><div> 金盆岭人民没被困难吓倒,他们传承着祖辈们的坚韧、顽强,为建设着自己美丽家园而拼博……</div><div><br></div><div>远眺金盆岭煤矿,院里很多乡亲在这里发家致富。</div><div><br></div> <h3>四分井,原属涟邵矿务局金竹山煤矿,现已风光不再,一片破败,儿时来过这里买包子、看电影……</h3> <h3>四分井的家属区,以前好热闹!现在一片残垣断壁。</h3> <h3>  这是金盆岭人住过的最早的木板房,我把称他为第一代房,为框架结构,以杉木、松木为主,加盖青瓦,房子透气性能好,冬暖夏凉,防震防灾,也是湘中湘西地区特色民居,至今新化、湘西等地还有。</h3><h3> 小时候经常在木屋楼上楼下,干稻草丛中捉迷藏,打野仗。</h3> <h3>木房历经百年,屹立不倒</h3><h3>70年代,我出生在木房里</h3> <h3>青藤遮不住失去的流光</h3> <h3>  80年代后,因为人口增长,原木材料有限,木房被砖瓦房取代,我称他为第二代房,砖瓦房分土砖与红砖两种,一般盖2层,一楼居住,二楼存放粮食、材料,也可作居住。早期种粮,一般都会在二楼用木材打建一个粮仓,可存放谷子、小麦,不会霉变。小煤窑开采后,二楼也会住着一些矿工,象征性收点租金,主要是农忙时节可以帮忙收作。</h3><h3> 那时盖房子,都是自己做红砖、烧红砖,除了泥瓦匠、砌匠要请专人,其他人员都是每家每户出人出力,邻里之间互相帮忙,不收分文,只管一顿饭即可,多淳朴呀!</h3> <h3>  一栋栋,一排排,老辈们用一双双勤劳朴实的双手,一砖一瓦砌起美好的家园。</h3> <h3>夕阳西下,炊烟又起</h3> <h3>远眺石子岭</h3> <h3>房屋因地制宜,傍山而建</h3> <h3>  这是我家砖房,父辈他们四兄弟共建,共6弄,第一层为红砖,二层为土砖,堂屋一间共用,其余每户二间,一间做客厅,接人待物加厨房餐厅,里屋为卧室,一家大小挤在一间房,平常来了客人只能搭铺或睡楼上。</h3><div> 那时,墙壁没有粉刷,满墙糊上报纸、贴着革命墙画及领袖相。</div><div> 与砖瓦房相配套的,还会建几间杂房,放置农具、喂</div><div>土猪、鸡、牛等家禽家畜。</div> <h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对快乐的伴侣,不知何时成为桌上的佳肴?</h3> <h3>小时候,上学前先放一小时牛,放学后扯一篮猪草,然后才做功课。</h3> <h3>打谷机,收获季节每家每户必不可缺的宝贝。</h3> <h3>  历史的车轮滚滚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改善,于是砖混结构的楼房如雨后春笋,在金盆岭各处拔地而起。我把它称之为第三代房。</h3><div> 砖混楼房一般建二至三层,混凝土加砖墙,套房结构,有独立客厅、卧室、洗手间等,有的还有车库,条件好的装修舒适,家用电器齐全,丝毫不逊色于城里楼房。</div><div> </div><h3> 孩子们快乐的游戏,这里有你童年的影子吗?</h3> <h3>第二代混凝土砖房</h3> <h3>  楼房虽然没有规划,但也是一排排,一列列,因地制宜,错落有致,每家每户都已三通(通路、通水、通电)。</h3> <h3>芭蕉叶后是美丽的家乡</h3> <h3>  金盆岭大坪,稻作年代是农忙时的晒谷坪,也是我们游戏玩耍的乐园。</h3> <h3>与后面一张比较,变化大吗?</h3> <h3>变化大吧?</h3> <h3>金盆岭的豪宅</h3> <h3>金盆岭民居</h3> <h3>金盆岭村民家中内景</h3><h3>有些楼房装修舒适,家用电器齐全,丝毫不逊色于城里楼房。</h3><div> </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167efb">这里的交通状况</font></b></h1> <h3>S312省道从金盆岭穿村而过</h3> <h3>院内交通便捷,路路相通。</h3> <h3>村民屋前道路平整</h3> <h3>金盆岭道路四通八达</h3> <h3>S312省道,西接新化怀化,东去涟源娄底。</h3> <h3>  这条石板路,约1米宽,曾经是金盆岭通往石子岭的主干道。</h3> <h3> 这条金盆岭通往石子岭的主干道现已硬化成水泥路面。</h3> <h3>站在石子岭上俯视金盆岭</h3> <h3>金盆岭后山上的路,从泥土到砂石路,到今天的水泥路,变化巨大,路边风景独好。</h3> <h3>这条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位于金盆岭后山上,沿山而建,从312省道旁的石坑村肖家院子,经注底冲,过白泥山后直通石子岭。</h3> <h1><font color="#167efb"><b>这里的风俗习惯</b></font></h1> <h3>新春佳节,全家团聚。</h3><h3><br></h3><h3> 到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人们就开始张罗着过年啦… </h3><div> 小时候过年,喜欢的是热闹,放鞭炮,一般是捡着没炸开的鞭炮,插在泥巴里,蜂窝煤球孔中,或放入桶中,点根香,捂着耳朵点燃引线,“喷"的一声,炸开啦,那时还有冲天炮,彩珠筒,朝天放。而现在有了各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烟花,更加好看。</div><div>  那个年代,父母会只有在我们过年时才给我们换上新衣裳,那种感觉太好了,我们农村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满足。 </div><div> 大年三十,大部分家里都贴春联,对联一般都要村里的有文化的人写,金盆岭的先林伯、业景哥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比较有文化,字写的好看,正宗的楷书,端正大方。我在读初中时,自己也学着写对联,整理毛笔,裁红纸,选春联,但写出的字浮于纸面,没功底可言,但父母还是喜笑颜开的,家里有个“文化人”了,以后的春节基本就是买对联帖! </div><div>  最盼望的时刻是大年三十、初一早上,四五点就起床,我家那时都是父亲做饭菜,祭拜过先祖,请过神仙,年饭就开始了,未及长辈讲几句祝福的话,筷子直插肉碗里……不一会,就饱了,打着嗝,满院子里转悠,拜着年,那时的压岁钱不多,五毛、一块图个吉利,也很欣喜。</div><div> 那时,院里的壮汉结团组队,走村串户的舞龙、打拳,踩高跷,耍杂技,好不热闹,过了初一就有送财神到家的老人。</div><div> 小学的时候,家里生活困难,父母愁的是过年。那时,院子里只有少数人家有电视机了,如在晒谷坪,在先志伯家坪里放电视,看香港的电视剧《霍元甲》、《再上虎山行》,还有《西游记》、《红楼梦》、《血凝》等,院里乡亲人挤在一起,看电视跟放电影般热闹。</div> <h3>  新春佳节,金盆岭的人无论多远,都会回家团聚</h3> <h3>  在梅山地区,春节一般过大年三十、初一早上,不像北方除夕守岁,早上四五点就起床,先用年扣肉、鸡、鱼等三牲,再上香、烧纸祭拜先祖、各路神仙后再全家老小围桌而座,举杯交酌,共享美食,共迎新春。</h3><h3><br></h3><h3>大年三十早上,妈妈做着香喷喷的大块年扣肉。</h3> <h3>祭祖宗,拜菩萨</h3> <h3>春节放烟花、爆竹</h3> <h3>大红灯笼高高挂,喜庆春联贴门上,过年啦!</h3> <h3>椿糍粑</h3><h3> 男女老少,欢声笑语,椿出浓浓的年味,椿糍粑是力气活,技术活,需多人合作,一般都是左邻右舍,全家老小出动,首先要将蒸好糯米放在石对筐里,你来一槌我来一槌,你来我往,趁热槌打,越快越用力越好,打成浆状后把打好的糯米用手揉成团,放到木制印盘中,压成一个个又薄又圆的白色的糍粑。</h3><div> 糍粑的吃法多式多样,烤着吃,里面放白糖,煎着吃,外面沾白糖,香香甜甜,回味无穷。</div><div><br></div><div><br></div> <h3>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印糍粑</h3> <h3>蒸酒煮肉过新春</h3> <h3>杀猪宰羊过大年</h3> <h3> 清明时节,全家老少带着锄头、柴刀上山扫墓祭祖,缅怀先人,远在外面工作、定居的人都会回老家,上山祭拜先祖,去坟堂上香、烧纸、挂青。</h3><h3> </h3><h3><br></h3> <h3>  老人故去,德高望重的长者就会为孝家主持丧礼,锣鼓一敲,讣告一贴,乡亲们就去按照各自分工,各施其职,各尽其责,基本不用孝家操心,打绕棺、做道场,几乎全员出动,敲锣打鼓三五日,把老人家热热闹闹送上山,入土为安!</h3> <h3>  端午节,几乎每家每户包粽子,给丈母娘拜节,插艾叶,年轻人会去沙塘湾看龙舟。</h3> <h3>中秋除了赏月,还来点烧烤</h3> <h3>中秋团圆,来串烧烤!</h3> <h3>老人们平常聚在一起打扑克、扯家常,日子过得悠闲</h3> <h3>嬉戏的顽童,无忧无虑</h3> <h3>快乐的童年</h3> <h3>干农活的父亲</h3> <h3>田间嬉戏的顽童</h3> <h3>乡亲们在清理多年前的垃圾场,为建设美丽乡村挥洒汗水。</h3> <h3>孟冬,风姑娘长袖一挥,洒落一地金黄</h3> <h3>把家园建设好,是金盆岭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愿望,如今的金盆岭人正在把家园建设成为美丽乡村而不懈努力!</h3> <h3>  好吧!时间仓促,就写到这里啦,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金盆岭,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儿时美好回忆。</h3><div> </div> <h3>作者简介:</h3><h3>  苏春林,生于上世纪七O年代,湖南省冷水江市人,农民。 家有三分薄地,六分旱田,一亩荒山,几间草屋,常种几样菜蔬,饲几只家禽,偶喝几口米酒,乱来几笔涂鸦,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无庙堂之忧,处江湖之远,谋一份差事,虚度几寸光阴,不亦乐乎!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