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台江姊妹节(东方古老的情人节)

登峰造极

苗族姊妹节<h3></h3><div>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div><div><br></div><div>贵州省台江县</div><div>节日含义</div><div>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它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div><div></div><div>苗族姊妹节</div><div>节日传说</div><div>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要有以下四种。</div><div>姊妹节歌</div><div>苗族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div><div>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div><div>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对爱情的执著,纷纷仿效他们上坡相会。姊妹节由此而来。据《苗族古歌》记述,苗族聚居的地区过去都过姊妹节,如今大部分地区已失传,唯有台江县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div><div>七十姊妹</div><div>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很久都不回来。寨子里还有众多的妇女孩子和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姊妹。妇女们劳动回来就养儿育女,过着她们永远也过不完的日子。姊妹们上山摘果与下田劳作,在家姊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与挑花刺锈,他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他们织出来的彩锦啊,比天上的彩霞还美;他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七十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畅快不起来,因为她们已经到了豆蔻之年了。</div><div>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来,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了。于是她们在田里放养了很多很多的鱼,春天来了,他们在田里播了糯米种子,秋天到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很少有歌声笑语。</div><div>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壳螺蛳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第二年确实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妹妹还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div><div>迁徙说</div><div>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div><div>施洞口</div><div>传说施洞口最初是姊妹的世界。那时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几十个漂亮的苗家姑娘率先来到这里,伐木垦荒,耕耘播种,赢得了第一个金灿灿的硕秋。次年,在春风拂撩、万物动情的季节里,姑娘们也感到了爱情的渴求,她们便向四邻八寨的后生们发出邀请。后生们闻讯莫不惊喜万状,纷至沓来。于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姊妹节"便相沿陈习,流传至今。</div><div>节日活动</div><div>活动流程</div><div>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一个寨子的姑娘与另一个寨子的小伙子相约,以撮鱼捞虾谈情说爱等风俗活动,寻找意中人。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从鼓场上可以看出谁的服饰艳丽,谁的银饰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div><div> </div><div><br></div><div>施洞姊妹节</div><div>施洞地区吃姊妹饭活动十分热闹,每年农历三月,当节日临近的时候,远近的苗族村寨都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和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施洞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过姊妹节,程序俗成不变。</div><div> </div><div>施洞姊妹节</div><div>农历三月十三日,各村寨的姊妹们都上山去采撷南烛木叶、姊妹花等花草树叶,制作黑、红、黄、蓝、白五色糯米饭。十四日前晌,姑娘们都下田里去捕鱼捞虾(不管是谁家的田);后晌,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炒虾子用的)和一些钱(多少不拘)用来买鸭。为什么只要鸭和鸭蛋,而不用鸡和鸡蛋?因为鸭能过河,象征能过到彼岸与情人成双。这一切准备齐全了,年龄相近的姑娘们都分别各自集中到一户人家里(最好是没有男孩子或男孩子很小的人家,这才好接待外地来的男朋友),然后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大家相约到村中的广场上或巷闾去唱歌谈情,通宵达旦。</div><div>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是节日的正式活动时间,也是热闹的高潮。白天,姑娘们都身穿漂亮的衣裙,佩戴着华丽的银饰,到郎西(地名,汉译杨家坪)去观看斗牛、斗雀;同与自己一道吃姊妹饭的男子们跳芦笙和跳木鼓舞;夜里,又像十四日夜那样,男女相聚在村中广场或巷闾唱歌谈情。</div><div>这时,姑娘们(分作不同年龄的许多批)用竹篮盛着各人的彩色糯米饭团和鱼、肉、鸭蛋等礼物,赠送给两天来陪伴她们的男子们。到来年姊妹节时候,这些青年男子们,集体筹钱买了礼物(绣花丝线、绸缎等等)盛在姑娘们去年赠送礼物的竹篮里,带回赠送给姑娘们(叫还竹篮)。如此经过多次的你来我往,使相互间的了解加深,进而产生并倾诉爱慕之情。</div><div>节日期间晚上,男男女女相聚于游方场上对唱情歌,谈情说爱。男方向女方讨姊妹饭,姑娘们在姊妹饭里藏入信物以表达对男方的不同感情,打开黛帕,糯米饭倘若放着一对红筷,则表示姑娘愿与成双成对;如果只有一支,那绝不是遗忘,而是姑娘客气地暗示水伙子不要再徒然单相思;倘若糯米饭上摆有辣椒葱蒜,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对待尚未成熟的爱情,姑娘们会摆上树叶或松针,暗示讨要绸缎或线线,得到这样的物示,小伙子豪不沮丧,谁都明白,红丝线最终将牵连起的会是什么。</div><div>节日中,除了这些活动外,还要举行踩鼓、斗牛、斗鸟、赛马等活动。节日结束后,小伙子要回家了,姊妹们用竹篮盛装五色糯米饭,饭里藏匿松针、椿芽、辣椒等爱情标识,把自己的心思和爱情一起送给男子。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又在神秘中,一如《诗经》里描绘的那样:"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视尔如 ,贻我握椒。"</div><div>台江姊妹节</div><div>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指贵州省台江县、施秉县以及剑河县部分地区的苗族人民在每年春季由妇女们主持的吃姊妹饭的节日。具体时间又因地而异。节日礼仪古朴独特,最为典型壮观的要数清水江畔台江县施洞地区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的苗族姊妹节。节日以青年女子为中心,邀约情人们相聚同吃姊妹饭、跳踩鼓舞、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真实地展现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div><div></div><div>台江姊妹节</div><div>贵州东南部的苗族地区,每年“姊妹节”,各村寨的妇女要吃一餐“姊妹饭”, 节日早晨,老妈妈们便在寨边路口,盼着女儿归来。[2]</div><div>一大早,村里的姑娘便去田里捉鱼捞虾,准备“姊妹饭”。捉鱼一类活计,通常是男子汉的事,而且只能在自己田里,而这天,妇女们却可大显身手。不管她们去哪块田捕捞,都会受到欢迎</div><div>姊妹们在一起吃上一顿象征团结和力量的“姊妹饭”后,便各自将自己事先做好的各种额色的糯米饭带上,成群结队去到“友方”场上看望小伙子们,双方摆开阵势,以歌对仗,小伙子们要想讨得一点“姊妹饭”,也不是那么容易,必须在对歌中战胜对手。</div><div>姊妹饭</div><div>姊妹饭的做法</div><div>姊妹节前几天,姊妹们就到山野里,采来南烛木叶。姊巅、蜜蒙花等各色花草,分别用冷水浸渍和用水煮的方法,制成黑红黄绿各种花草汁液。然后用这些汁液分别浸泡糯米。一两天后,这些汁液完全渗透了糯米,再取出分别过滤,再用清水冲洗去表百多余的色彩汁液,然后将这些分别浸泡好各色糯米调匀,上甑蒸熟,就成了晶亮芬香的五彩姊妹饭。这种用各种野花草清对取色制作的姊妹饭,不但色彩缤纷、芳香可口,而且久放不便不坏。还具有明目健身,滋补强身功效,是节日期间与亲朋好友共享与相赠的特殊食品。</div><div></div><div>姊妹饭</div><div>姊妹饭的意义</div><div>姊妹饭颜色的象征意义:绿色象征家乡美丽如清水江,红色象征寨子发达昌盛,黄色象征五谷丰登,紫蓝色象征富裕殷实,白色象征纯洁的爱情。</div><div>姊妹饭标记的意义:</div><div>① 藏松叶:代表针,暗示后生们以后要回赠姑娘绣针和花线。</div><div>② 挂竹勾:暗示用伞酬谢,挂几勾送几把伞,若放两个相互套着的竹勾,则表示希望日后多来与姑娘来往。</div><div>③ 放香椿芽:表示姑娘愿与后生成婚。因苗语称椿芽为"娥","扬"的意思是"引"和"娶",姑娘以此暗示希望后生早日来迎娶。</div><div>④ 放棉花:则暗示姑娘们很思念后生们。因苗语称棉花为"忍",与苗语"想念"同意,故借以暗示思念的情意。</div><div>⑤ 放芫奚菜:其意和暗示与春芽菜相同,因苗语称此菜为"娥扬奚","扬"的意义与上同。</div><div>⑥ 放棉花和芫奚菜:则表示急于成婚的心情。</div><div>⑦ 挂活鸭:则希望日后回赠一只小猪给姑娘饲养,以备来年吃姊妹饭时,杀给大家吃,再度联欢。</div><div>⑧放辣椒或大蒜:暗示以后不愿再来往或绝交。</div><div>传承价值</div><div>苗族姊妹节真实地展现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变迁过程中,妇女掌管政治、经济和文化大权,统治社会一切事务的习俗,以及男女情爱生活景象。此间,古老悠久的苗族歌舞服饰艺术、剽悍惊心的舞龙斗牛娱乐活动,宁静温馨的农家田间生活与追求返璞归真的现代旅游活动交织互动,是人文生态演化进程的一大奇观。姊妹节同时也是社区内人们走亲访友、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的活动舞台,是民族内凝聚人心、加强团结的纽带。</div><div><br></div> <h3>读者们农厉三月十五快来贵州省台江县玩吧!贵州欢迎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