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i><font color="#ed2308">LiuYinan Chronicle</font></i></h1><h1><i><font color="#167efb">柳隐庵・クロニクル </font></i></h1><h1><i><font color="#167efb"><br></font></i></h1><h3><b><font color="#ff8a00">撰稿 时金荣等</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编辑 风中的旗</font></b></h3> <h3><font color="#167efb"><b>【风中的旗】</b></font></h3><h3><b><font color="#b04fbb">时金荣先生系仪征市新集镇人士,1979年于新集中学毕业后,考入青岛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后负笈东渡,入东京海洋大学(とうきょうかいようだいがく)攻读研究生学位。现居东京,任东洋海运通商株式会社团队经理(贸易チームマネージャー )。</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身在东瀛,心系乡梓。在日本学习、工作、生活的二十多个春秋里,异国的灯红酒绿不能阻断游子对故土的小河、老街的青石板的眷恋。新集老街的柳隐庵(东头庵)则成了时金荣先生的精神图腾。于是我们便有幸读到了他的散文《柳隐庵纪事》系列。</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应当说《柳隐庵纪事》系列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著述,它只是一个乡村集镇的野史,它着力表达的并不是一个寺庙的兴衰,它想说的更多的是新集这一集镇诞生和成长的历史演义。《柳隐庵纪事》系列以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揉杂着流传于新集民间的各种传说和作者的想象,表现了新集这一古镇在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吊诡和涅槃。</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认真阅读《柳隐庵纪事》,就像品尝一杯浓酽的茶,读者将体会到蕴藏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更会体会到一个海外游子对故园的魂牵梦绕。</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是为记。</font></b></h3><h3><br></h3> <h3><b><font color="#ed2308">【时金荣】</font><font color="#010101"> </font></b></h3><h3><b><font color="#010101">新集东头柳隐庵,又名东头庵。大约350年前的新集周边的有佛缘的父老乡亲们出资建了这座古庵, 香火一直很旺。建国后改为新集小学。上世纪70年代被拆掉了。拆下来的砖木材料用于异地重建了新集学校。我们上高中时的教室就有东头庵的房料。 异地重建的新集学校教室一年又一年的为我们师生遮风挡雨了几十年。虽然说东头庵被拆掉自有她的历史背景,但那古老的庵堂已成绝唱, 即使现在想起来也惆怅不已。但母校至此和新集东头庵结了佛缘,我们都是有佛缘之人,包括我们在座的母校师生都受到了佛祖的庇护。佛义有一日佛缘和人人是佛之说, 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一心向善,学会知足,懂得报恩,那怕就是一天,这一天你就是做善事就有一日佛缘。佛又说善的功德超过佛。新集中学各位老师教书育人功德无量,同学们感恩老师,按照佛义,新集中学师生彼此有了佛缘!</font></b></h3><h3><font color="#010101"><b> 摘自时金荣《七九同学聚会演讲辞》</b></font></h3> <h3><b><font color="#ed2308">【杨定坤】(胥浦卫生院原院长)</font><font color="#b04fbb">:</font></b></h3><h3><font color="#b04fbb"><b> 新集—一衣胞之地,八岁开蒙直至小学六年毕业,那一条青石和乱砖铺成的小街给我的童年蒙上一层多少有点神秘和悲凉的色彩。</b></font></h3><div><font color="#b04fbb"><b> 柳隐庵(又叫东头庵)的变迁,特别是庵东北角小芦苇和茅草丛中那矗立十多个的石经幢起初的威严和后来的塌陷,以及在镇压反革命时作为刑场的场所,令儿时的我不寒而栗。</b></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b> 解放后柳隐庵被辟为小学,50年9月我上小学一年级前,曾随家兄到已成为小学的此庵去玩,我记得大小菩萨堆放在大殿外西侧,风吹日晒雨打已面目全非,那斑斓的色彩顺着泥塑木雕的菩萨的身子淌下来,连地面的烂泥地上也浸透了色彩。大殿被用于老师们办公室,高大宽敞,一溜边摆头十张桌子。那时,庵观寺院均征为学校,泥菩萨就这样被打翻在地了。几千年来被中国人顶礼膜拜的神佛一夜之间被推翻了。</b></font></div><div><font color="#b04fbb"><b> 摘自杨定坤《仪征风情.柳隐庵》</b></font></div> <h3><b><font color="#ff8a00">【时金荣】<br></font><font color="#ff8a00">柳隐庵纪事之一</font></b></h3><div><b>新集地名的由来</b></div><div><b> </b></div><div><b>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是普通乡村,没有集镇,因为大樟沟上的樟木桥一带在仪扬通道的正中心,往南水陆两路沿大樟沟到朴树湾,往东南从瓜洲码头过江到镇江只奔上海。水路由仪扬河往东可以直达扬州进入大运河,往西可以到真州四源沟直通长江。一些外地商贾便到此做点扬州酱菜和镇江香醋等生意。这中间有个在皇家做过御林军军需官的官家李老财主告老还乡,想着身边银子太多不安全拿点银子出来围了一块地造了几间屋子收点租子,顺便在路口设了一个卡子收点工商摊贩管理费,慢慢的圩子里热闹起来了。本地有点小钱的农家陆陆续续进圩子开店。有徐氏学堂、王氏梦幻茶馆、张氏海天酱油店、束家杂货铺子、金宝癞子水果铺子、曹老四铜匠舖、刁氏京江粸子烧饼油条等商铺以及算命先生蒋师爷的八卦摊子、还有不能没有的徐氏中医馆,逐渐聚集了人气。那个时候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生活很有规律、大多数农家人每天辛辛苦苦也只能解决温饱,那像现在的人每天聚在大楼里每人拿着一个话匣子没有正事尽起哄来着。不过再苦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是开心的赶集日子,这一天四乡民众(这里就有一位是王教授的六世祖,因为咱们中华帝国人民现在就是做了大家拿的大学士忘上数5代都是农民)肩抗手拎的无怪乎一些手织草席、手编箩筐等手工产品,还有就是农民家自产的鸡鸭鹅等家禽以及新鲜蔬菜等换几个铜板买点盐巴打点酱油。各位看官这几天眼巴巴等着的韭菜和鸡蛋那是少不了的。这样久而久之形成“新”的集镇而得名新集。</b></div><div><br></div> <h3><font color="#ff8a00"><b>【时金荣】</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柳隐庵纪事之二</b></font></h3><h3><b>新集老街东头庵西头庵传说</b></h3><div><b> </b></div><div><b>集镇北部为丘陵地带,有庙山、周山、团山等。南部为沿江平圩,北高南低。集镇东西两面有大樟沟、小龙涧为主要引水河。最了不得的是这个不起眼的庙山,庙山只有40米高但大有来头。东汉有文景之治之称的汉文帝的孙子江都王刘非葬在此处。历史上有个有名的和亲公主刘细君,就是刘非的孙女。刘非更有一个当皇帝的牛人老弟汉武帝刘彻。这么说皇帝老哥安葬的地方多少有一些王气,为什么1000多年来世世界代代在这生活的老祖宗们也没有沾点光呢。因为问题出在这两条引水河上了。你想那后山一到下雨,河水从北到南一冲而下,冲到朴树湾后一分为二直奔扬州和真州,1000多年聚集的王侯之气繁荣了扬州和真州。</b></div><div><b> </b></div><div><b>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集镇上的商贾大户人家都赚了一点银子,一家一家的堂屋里的女眷们也养的水润水润的,加上匪患不断,你知道的有钱人家就怕给人惦记他家的女人,于是大家商量一下说要弄个大水沟把集镇围起来。于是就民主推选几个乡绅成立一个造楼筹委会,错了,是挖沟筹委会,银子照旧有大土豪李老财主的小孙子出,因为筹委会写写画画的地方可多了,会长就有学堂小徐馆长担任。因为动土不是个小事就花10两银子请了住在附近的阴阳先生蒋老师爷看了一下,这一看还真看出了一点名堂,说你这四面挖沟把自己围起来就是个困字,但是再稍微送点银子给我花花的话我给就你点一下,不但脱困,新集的子孙后代还能慢慢发起来,虽然肉痛银子,但在小李大财主拍出去10两白花花的银子去,蒋老师爷就说,水沟照挖,但要挖大一点长一点,大水沟的北沟东头通到大樟沟,西头通到小龙涧,说是截流点龙王气水,圩子里中间留一条路,两边砌商铺,东西两头各装一个吊桥,这样就是个四面有水的水圩子了。这就是新集老街。</b></div><div><b> </b></div><div><b>站在后山往南看,脚下是个帝王之陵,左边是醒脑的樟木之水,右边是青龙之水,到了新集老街被北沟这么一截先绕老街转一圈,到了朴树湾这么一拦就是个凤凰的凰字,点睛之处就是截了一点王气之水,宜子孙。但临走又说了一句在东头砌个和尚庵,西头砌个尼姑庵<font color="#ff8a00">(风中的旗注:据《新集镇志》主编戴家鼎先生考证,新集西头庵系火神庙),</font>街道中间弄一排青石板路连着两个庵观,问他为什么,蒋老师爷说天机不可泄露,说了不宜蒋氏子孙。所以到现在除了那家蒋姓子孙外谁也不知道原因。</b></div> <h3><b><font color="#ff8a00">【时金荣】</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柳隐庵纪事之三</font></b></h3><div><b> 东头庵与新集学校的结缘</b></div><div><b><br></b></div><div><b> 新集东头庵正式名称曰柳隐庵,大约350多年前的新集周边有缘的父老乡亲们出资建了这座古庵, 香火一直很旺。建国后改为新集学校。上世纪70年代被拆掉了。当时上级决定拆迁东头庵,记得初中以上的学长是挑担子,小学生大点的孩子是抬担子,一二年级的我们是一手拎一块砖头走,真是搬砖头!结果是大殿主楼和多数附属设施都拆了,留了几间房子作为东校设施,让我们又逍遥了几年。等我们小学一毕业又拆,这次是拆得干干净净。学校拆迁以后,连东头庵地基的地砖都被人挖出来了,平整成菜园子。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去东头庵遗址徘徊一下,每每越过眼前这一卦一卦的菜园子,时空倒转,回想起儿时的老师和同学们的音容笑貌,恍如隔世…柳隐庵古刹的庄严肃穆就只能靠想象了。</b></div><div><b> 拆下来的砖木材料用于异地重建了新集学校。我们上高中时的教室就有东头庵的房料。 异地重建的新集学校教室一年又一年的为我们师生遮风挡雨了几十年。虽然说东头庵被拆掉自有她的历史背景,但那古老的庵堂已成绝唱, 即使现在想起来也惆怅不已。新集中学和小学至此和新集东头庵结了缘,当年的我们都是有缘之人,包括今天新集中学和小学的师生都受到了佛祖的庇护。我们曾在庵内读书,成为其一个部分,受其文化,得其庇护,而倍感骄傲与荣幸!</b></div> <h3><font color="#ff8a00"><b>【时金荣】</b></font></h3><h3><font color="#ff8a00"><b>柳隐庵纪事之四 </b></font></h3><div><b>我的老师和同学</b></div><div><b><br></b></div><div><b>在东头庵校区先后教过我们的有:赵习成老师、王宝年老师、彭延桂老师、戴万昌老师、贾沛然老师、陈平一老师、赵新老师、还有孙家琴老师、张恩霞老师、朱琦老师等。</b></div><div><b><br></b></div><div><b>东头庵校区1-5年级同学先后有:</b></div><div><b>老街上有:王荣、张海明(张小明)、史福娟、徐碧枫、孙家妹、蒋桂银、薛增华、李春红、耿永兰、孙桂华、阚广华、阚广琴、刘定珍、王菊华、王恒明、曹圣平、曹圣兰兄妹、肖翠香、杭才林、高立秋、薛明敬、左晓东、王平、王定兄弟、汪一平、史宏武、徐德朋、徐德平。</b></div><div><b><br></b></div><div><b>北路陆庄小队有:宣广来、宣德红、徐翠红、周秀芳。</b></div><div><b><br></b></div><div><b>东路联盟蔡桥冯庄有:刁玉梅、时金莲、时金荣、时金明、朱秀美、朱德根、裴士宏、张文和、杨长英、赵习宏、侯福安。</b></div><div><b><br></b></div><div><b>5年级从小龙涧西面转过来的同学有:万象新、周桂银、赵桂平、赵习林等</b></div><div><b><br></b></div><div><b>1-2年级在东头庵上学分校后在西校上学的同学还有:陈长良、胡厚标、胡厚兰、郭洁美、郭洁林、姚普宪、高树平、洪加珍、程春平、郭洁龙、洪国民、凌广枫、凌广奎、凌广奎、彭加元、吴春龙、姜远才、朱华、洪广满、侯良顺、孙正明、孙正琴、金兰、孙爱华、孙爱娣、解明霞、钟在生、徐建国等。</b></div><div><b><br></b></div><div><b>1年级仅仅同学一年的有徐萍、高立萍。</b></div><div><br></div> <h3><font color="#ff8a00"><b>【风中的旗】</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事如春梦了无痕。如今在柳隐庵的旧址上,人们再也寻觅不到它的鸿泥雪爪。近年有好事者在柳隐庵的原址上建了一座土地庙,据说香火🔥甚旺。这是一曲物化的唱给柳隐庵的挽歌。也许人们想藉此凭吊柳隐庵昔日的灼灼风华和缕缕香烟。</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大概在1974年,笔者曾在新集中学校园内看到刻有“柳隐庵”三个大字的白矾石条状门楣石刻,字体圆润而凝重,遒劲且飘逸,不由得深为先人的书法艺术而惊叹。更令人惊艳的是“柳隐庵”三个字所流淌的大隐于市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自然的诗性追求和四大皆空的宗教情怀!如今,门楣石刻这一遗存不知流落何方。</b></font></h3><div><font color="#167efb"><b>没错,在华夏大地上有很多名刹古寺在这个盛世中得以修复或重建,但早已湮灭在历史风尘中的柳隐庵还能迎来它的生命轮回吗?</b></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这将会是长久盘桓在新集历史天空的千古之问。</b></font></div><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br></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