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时间飞快,从7月31日下午走进建三江,到5日清晨6点告别大兴岛,四天多的时间转瞬即逝,如梦一般。.</h3><h3> 我的第二故乡啊,你造就了我坚韧不屈的性格,乐观豁达的胸怀。我离开了你近四十年,你让我魂牵梦绕,几回回梦里回故乡;今天啊,我终于走进了故乡圆了梦,故乡的山水已沧桑巨变,如神话一般,宽阔的岛上主路、别具一格的文化广场、绿树掩映下的居民区、别墅区、幼儿园、学校、医院、植物园……要不是有老朋友带路,哪里还能找得到家?</h3><h3> 如今回了家,看到故乡的亲人们……</h3><h3> 我欣慰,朋友们的生活幸福而快乐……</h3><h3> 我骄傲,我曾在这里艰苦奋斗………</h3><h3> 我们和几代拓荒人的血汗沒有白流,一切曾经的付出都是值得的。</h3><h3><br></h3><h3><br></h3><h3> 再回忆几天来见到的朋友们,我们彼此惦念、彼此相爱,让我永生不忘。</h3> <h3> 王双海夫妇,我们女生小宿舍在68年初就成了他家的第一个邻居。他们的关爱伴随着我在七连的三年四个月。这次一到大兴,他们夫妇就到场部的接风现场找我们,心里好激动。</h3> <h3> 科研连转业老兵老何是科研连老排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转业到东北四十六年了,四川话一句沒改。转业兵杜兴华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人,想当年到科研连时二十多岁,圆嘟嘟胖乎乎的脸庞总是生气勃勃。</h3><h3> 我们刚刚走进宾馆,他们俩就赶来看望我们。我一眼认出老何,他还是老样子,但多出一条腿不免让我担心。要不是老何介绍,无论如何我也认不出小杜了,脸上的肉去了哪里?</h3> <h3> 叶宣在五连和科研连朋友陪伴下参观优质高产的水稻田。</h3> <h3> 互換位置再合影。</h3> <h3> 在建三江看到另一拨老朋友。</h3> <h3> 瞧我们姐几个。</h3> <h3> 放大看表情。</h3> <h3> 七连老连址上.的合影。</h3> <h3> 老朋友清晨四点就见面了。</h3> <h3> 姐妹俩与李书文老伴张老师。</h3> <h3> 和科研连小兄弟才华。</h3> <h3> 风雨中参观。</h3> <h3> 我和姜萍。</h3> <h3> 老朋友们以丰盛的午宴招待我们。</h3> <h3> 分别了几十年,今天倾心聊天。</h3> <h3> 科研连四姐妹。</h3> <h3> 来张合影吧。</h3> <h3> 两任指导员都在的合影不易啊。</h3> <h3> 同一张照片,表情不同了。</h3> <h3> 这张合影表情也不同。</h3> <h3> 难忘一刻。</h3> <h3> 吴老师与沈庆山。</h3> <h3> 张才华,你认识老曹吗?</h3> <h3> 今天到场的科研连战友大合影。</h3> <h3> 难忘一刻。</h3> <h3> 宾馆门口的见面后合影。</h3> <h3> 科研连董利书与19连尹红军高兴地交流。</h3> <h3> 老朋友,你真棒!</h3> <h3> 你猜猜老董在说什么?</h3> <h3> 张继英,我刚摘的香瓜洗好了。</h3> <h3> 我和雷兵的学生在一起。</h3> <h3> 干杯! 祝贺这喜庆的一刻。</h3> <h3>我和我的老邻居、老同事。</h3> <h3>我和我的老邻居</h3> <h3> 我和邻居老韩的女儿(三三)及他的外孙女。我离开东北那年,她才五六岁。</h3><h3> 当我要找他父亲老韩时,我才与她建立了微信联系。我惊奇她怎么那么快就加入了我微信,她居然说:阿姨,我从您微信照片中一眼就认出,所以确认了。我说那可是我20岁的照片啊,她依然说,这张照片有您的影子呀。</h3><h3> 我好激动啊,当年的孩子还能记得我。</h3> <h3> 我和雷兵的学生在一起,是他们的努力实现了我在25团的心愿。</h3> <h3> 19连战友们在大兴宾馆门囗合影。</h3> <h3> 我和师母母女团聚。</h3> <h3> 我和师母母女在一起。</h3> <h3> 师生举杯同祝欢聚的时刻。</h3> <h3> 仔细品尝相聚的美酒。</h3> <h3> 刚刚相见的喜悦。</h3> <h3> 师母带我们来到老指导员李书文的家。</h3> <h3> 我们在水稻实验田留个影。旁边就是科研连地块。</h3> <h3> 老哥俩相见。</h3> <h3> 每个人都曾努力一一只为相见的这一天。</h3><h3><br></h3> <h3> 照相一刻的表情。</h3> <h3> 我把聚会照片集中,以回顾我们相聚的幸福时光。我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我们同吃一锅饭,同唱一首歌,风雨同舟走过最美好的青春年华。40年了,我们终于等到了相聚的时刻。虽然,我们己经从青年走向老年,但永远不变的是对那个艰苦创业年代的情怀,我们的友谊将天长地久。</h3><h3><br></h3><h3><br></h3><h3> 相聚总有分别时。</h3><h3> 再见了,我们的第二故乡!</h3><h3> </h3><h3> 再见了,我们的亲人们!</h3> <h3> 今天就要告别大兴岛了,心里很不平静。我们盼了四十多年,再次回来还不知哪年。早上三点我就睡不着了,起床后收拾好行装。</h3><h3> 推开窗户看到天依然阴着,小雨下个不停。离开车只有不足三个小时,我要抓住这最后的时间独自去静静欣赏第二故乡在雨中之美。我拎着相机下搂,找到宾馆服务人员打开大门走向小雨中的广场。</h3><h3> 一切是那样静美……</h3><h3> 小雨中,天空的乌云在风的推动下翻滚着,变幻着,给整条主街和广场平添出一种静谧中的神圣与庄严。我时不时扔掉雨伞,不停的拍照……</h3> <h3> 我们住的宾馆大楼叫培训中心。</h3> <h3> 这是广场标志性雕塑。</h3><h3> 这时雨停了,天边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若隐若现,尽管中间沒有连接上也美极了。彩虹的出现短短几分钟。</h3> <h3> 我们曾住过的 培训中心以及我们将要乘坐的大巴车。</h3> <h3> 另一个角度看主雕与主路。</h3> <h3> 平添了些许神秘感。</h3> <h3> 主路。</h3> <h3> 主路。</h3> <h3> 别墅。</h3> <h3> 别墅。</h3> <h3> 文化广场。</h3> <h3> 文化广场与主路。</h3> <h3>主路</h3> <h3>文化广场</h3> <h3> 主雕近观。</h3> <h3> 风雨中的居民楼群。</h3> <h3> 风雨中的居民小区。</h3> <h3> 走在文化广场上,突然发现广场主建的长廊内有一抺亮丽的色彩。噢,是晨练的人群。</h3> <h3>我快步紧走,把画面收入镜头中。</h3> <h3> 小雨停了,继续练。</h3> <h3>身着艳丽练功服的居民真是一景。</h3> <h3> 风将乌云吹散。</h3> <h3> 老远,我看到一个人将自行车支在这里,我出于好奇,走近他后用相机拉近。他从书包拿出一个类似小收音机的东西,一个人自娛自乐地跳起来。</h3> <h3> 他跳得很投入。</h3> <h3> 嗨,我居然看到熟人。这个穿白衣的朋友,我叫不上他的各字,却在他家和卢姐吃了一顿地道原始的东北饭。我俩聊得开心,他和老伴约我们再去。</h3><h3> 他是教练?反正他在教别人。他说,他们天天来练。</h3> <h3> 他囑咐我常回来,回来就去他家。我答应着,鼻子酸酸地告别了。</h3> <h3> 远处的车等我们呢。</h3> <h3> 再回头望一眼。</h3> <h3> 回到宾馆,让我惊呆了。董利书冒雨拎来两大塑料袋早点,一袋油条和一袋豆浆。他热情的招乎我们。他知道走前杂事多,走的又早,天还下着雨,早早买好送到叶宣室内喊我们,真感人哪。</h3><h3> 我俩和他最后留影。</h3> <h3> 曹庆凱和谁,你猜到了吗?</h3> <h3> 刘振环来为我们送行,他紧紧挨着叶宣,难舍难离。</h3> <h3> 前来送行的朋友,你一定认识。</h3> <h3> 科研连的老朋友。</h3> <h3> </h3><h3> 四点半时,我拍完照片返回宾馆,王双海迎上来说:继英啊,我等你们很久了,想着是可能沒醒呢,就打着伞盯着大门遛达,怎么就沒看见你出去呀?我说,我去大街和广场拍照呢。我俩聊个沒完,他嘱咐我把蜂蜜包严,别流到行李箱(他自产的蜂蜜,硬是塞给我们每人两瓶,说纯着呢,市场上买不到),又嘱咐我注意身体,得空就回来看看。</h3><h3> 我们就要出发了,他帮我们放好旅行箱。我走到他面前说:王师傅,我代表大家拥抱一下你,表示对你和朋友们的感谢。他不好意思。但我看到他眼圈红了,我也流下泪。</h3><h3> 车缓缓驶出,送行的朋友们和车上的我们招手告别,直到看不到彼此……</h3><h3> </h3><h3><br></h3><h3> 这是一次难忘的回乡之旅……</h3> <h3> 告别了,我们的第二故乡。</h3> <h3> 告别大兴岛出发了,这是2017年8月5日早6点20分。</h3><h3> 但我们也许还会回来,这里的山山水水记得我们,还有我们彼此牵掛的朋友们……</h3> <h3> 再见了,大兴岛!</h3> <h3> 摄影: 叶宣、姜萍、杨俊娥、张才华、尹红军、常征、张继英等。</h3><h3> </h3><h3><br></h3><h3> 编辑制作: 张继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