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剧《瓦匠女人》观后感

陈玉华

<h3>  有幸得到黎化老师邀请,一同欣赏通剧《瓦匠女人》。该剧由作家黎化编剧,通州西路话出演。现场舞台配有电子字幕,保证能让每位观众都能看懂。各位演员表演到位,人物形象鲜明,何冬梅,倪瓦侯,倪娘,牛小皮,杨晓芳,大师兄愣侯,金娥,二斧……一个个就像隔壁邻居、村头发小,活灵活现,血肉丰满。</h3><h3> 冬梅说唱功力了得,戏份充足,坚韧的个性淋漓尽致;倪娘话不多,形象气质活脱脱的农村老妈妈,尤其那张淳朴的笑脸;金娥这个"蛮搞搞儿"实在搞的厉害,牛小皮的满口通州普通话,就是我身边的那个谁?小皮一开口,满场就要笑。愣侯,愣的结棍,但是做人纯朴、为人地道,反而让人尊敬,连那么精明漂亮却又刻薄的金娥也觉得愣侯老公好………</h3><h3>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真是含着泪花,却又笑看到结尾。最有特色的是使用了大量地方特色方言歇后语,好多年没有看到这样亲切的戏剧了。有人说语言表达上有俗、雅之分,而该剧中语言表达却是更高了一个层次:俗得雅。舞美设计明显出自高人之手,舞台效果极好;背景音乐,无论开场的唢呐(好像),中间的黄梅戏,还是后面的京剧段,间有童子戏的味儿,让人觉得十分熟悉,又与众不同。</h3><h3> 故事梗概:鲁班奖继承人、包工头倪瓦侯带领工程队打工,赚到的八十万工钱和王老板又合作新工程,谁知投资失败,年底连工钱都要不回;于是被讨债,有家难回,夫人冬梅忍受委屈,承包菜棚欲替夫还债;故事由此展开,人生各种曲折,情感各种变化……</h3><h3> 该剧描述了南通铁军背后的家庭辛酸苦辣,充分表现了南通女性勤劳、坚韧、忠贞、敢于担当的精神状态;也说明了南通铁军精神就像军功章那样,"有你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当然,戏剧的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往往高于生活的,生活中的瓦匠女人并不都是如冬梅那样。主人公冬梅的形象则是无数个瓦匠女人优点的集合体,演绎了"女人要有女人样"的主题,同时又通过冬梅对瓦侯的对话说出了"男人也要有男人样"……</h3><h3> 全剧分为序幕及雪纷纷、雾蒙蒙、雨潇潇、雷隆隆、星朗朗等五幕。结局则是瓦侯要回了钱,冬梅的蔬菜大棚经营改善,生活走上康庄大道,皆大欢喜。</h3><h3> 剧中,瓦侯打官司要回钱表现出的法律意识,冬梅栽培蔬菜时表现的食品安全意识,构成了该剧所表现的通州人现代意识的那部分…....</h3><h3> 在苏州科文中心曾经看过几部戏剧,要么外戏中演(通心粉,不太合口味),要么古戏新演(炒冷饭,不好吃),往往很难被感动。而《瓦匠女人》完全不同,就像身边事,就像昨日才发生,让人一下子就入戏了。真是惊叹老家通州居然能创作出如此接地气的文艺作品。</h3><h3> 目前,国家提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文化创意市场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大家都觉得文化事业是最有前途的。何况市场不缺资金,只缺好的创意人才和项目。那么,《瓦匠女人》如此好的戏剧,如能进一步投入人力物力、精细雕琢,一定能在各种曲艺大赛中获奖,并获得良好市场效应。产业创业,要有特色有内容才行,《瓦匠女人》既有特色又有内容,具备做大做强的能力,若有后续资金投入必能做大做强。</h3><h3> &nbsp;该剧内容构成铁军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江海儿女特征的忠实写照。如果说建筑铁军、纺织、造船等是通州的产业硬实力名片,那么《瓦匠女儿》这类的文化作品则是通州的文化软实力名片。注重文化建设,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必然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与"两手抓,两手硬"的建设思想完全吻合的。</h3><h3> 我为有这样的家乡,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而自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