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沙湾古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建筑保存较完整,又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建于乾隆年间的何氏宗祠,规模宏大,美轮美奂,精雕细琢,但因受礼制束缚,高大上的祠堂建筑显得庄重沉闷而不接地气,与其它祠堂有千篇一律之感。前几天和广德兄倒是偶遇了一座清末的庭园建筑,其因地制宜的布局,浓厚的生活气息,令我流连忘返。</h3><h3><br></h3> <h3> 这座庭园建筑是最典型的岭南庭园。整个平面呈“z”字形,坐南朝北,以一座三间两廊式镬耳墙建筑为主,左边是一个平庭和小天井组合而成的院落,墙基和门槛以花岗岩石砌筑,总面积不到三百平方米,但整个庭园的布局给人感觉很舒服,使用功能区域划分清晰。用小中见大,移步换景,抑扬顿挫,空间紧凑,虚实得体等等来形容它,都不为过。</h3> <h3>如图下为总平面图</h3> <h3> 首先详细介绍下它的布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朝南的小门楼,是进入庭院的前奏,里面为一间两米多长的小门厅,作为园内外缓冲区,前设一镂空玻璃小屏风作为遮挡,主人好像故意锁住满园春色,不愿示人。这是造园常见的手法,先抑后扬,引人入胜。如音乐前序后的静隙,迎接高潮的到来,这里的处理亦异曲同工。当人进入小门厅时,由外到内,由明到暗,由闹及静,在情绪上当做两种不同质感空间的视觉过渡。 </h3> <h3> 通过门厅和长约6.2米的廊道,向右进入了第一个空间层次,为三间两廊式主建筑。是主人生活起居的私密区域。</h3> <h3> 再往前又有一个小过亭,往左进入了第二个空间,通过一座砌角花岗岩石门口,里面是2.2×4.7米的迷你小天井,(这是我看过的最小的天井)这里是会客厅。</h3> <h3> 由于空间非常的小,为了打破这种局促感,在厅正对面的那副墙,做了一个大面积花窗。视觉顿时开朗起来,令人感到造园师高超的技艺。</h3> <h3> 从入口一直走到尽头,阴阳交错的空间处理手法,丰富了视觉观感。再来到第三的个空间,亦是全园最大的公共空间,是由墙壁与建筑物围合而成的小院落,显得清静优雅,敞亮别致,让人豁然开朗。可以想象古人在此聊天,品茗,下棋的场景。</h3> <h3>用测量神器绘制出平面图</h3> <h3> 庭院的动态线走动区域为红色部分,通过廊道连接能到达每个功能空间,每个区域既独立又相连。庭院空间通透,活泼灵动。造园师通过对景物有秩序的组合变化,取得移步换景的艺术效果。循廊道前行,一折一景,步步景殊,感到美韵无穷。</h3><h3> 另外,整座园的动态线还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因是坐南朝北,夏季南风通过巷道可以吹进每个区域,即使是炎热夏日室内也是凉风习习。 </h3> <h3> 整个庭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就是平面上阴阳分布,如图。阴为建筑空间,阳为露天。随着脚步的移动,从明到暗再到暗至明,相互穿插渗透, 使人觉得变化莫测,产生一种节奏感。同时这种设计,有利于采光通气,使整个园明亮通透。</h3> <h3> 庭园深几许,整个庭园表达出一个“静”字,为了达到这种“幽静”艺术效果,采用了以下的设计技巧。</h3><h3> 1、“一折一殊”的空间处理。全园的建筑空间是由一个曲折的廊道串联起来的,各个空间既独立又相连。每次转折都是一个景,让人应接不暇。</h3><h3> 2、体形体量,建筑的平面组合有进有退,有曲有直,但每个房间总是方整端庄,无庞杂繁碎</h3><div>之感,楼宇有高低,体量有大小,但搭配不落常套,体形上取得协调平衡。</div><div> 3、因地制宜,庭园是建在一块外形不规整的“z”地形上,为了取得活泼、轻快的庭园气氛,建筑不设明确的中轴线,很好地结合地形进行空间布局,增大庭园的纵深感,小中见大。</div><div> 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缺少了庭园中最为重要的水石景。但仔细想,在不到三百平米的地方硬生生地把水石景设置进去,实在是有难度,从这里更能体现造园师因地制宜,灵活多变,“舍”也不失为明智之举。</div> <h3> 总的来说,这座庭院很有生活气息,凝聚了造园师的智慧的结晶,闪烁着民间艺术大胆创新的光辉。</h3> <h3> 再来个题外话。岭南庭园规模比较小,多是和居住建筑结合在一起。很多人经常把“庭园”与“园林”两个概念混淆,我们认为,这两者的区别,主要应从功能上来分析。 </h3><h3> 庭园的功能以适应生活起居要求为主,适当地结合一些水石花木,增加内庭的自然气氛和提高它的观赏价值。人们欣赏庭园中景物,常以“静态”的观赏为多。(如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等等)</h3><h3> 园林则为供人游憩玩赏,规模较宏大,目的就是游览,因而随处要创造“风景”来切合要求,始终是通过一条“动态”的游览路线组织起来的。(如苏州拙政园,颐和园等)</h3><h3> 在总的关系概念上,园林和庭园主要区别是: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主次关系不同,规模大小不同,风景线的组织“动”与“静”各异等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