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黔

燕南

<h3>  广告有云,“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大概也是怕了青岛的万里艳阳,我们挥霍着严重不足的假期余额,终于跑到贵州去避暑了。</h3><h3> 不过也许先前抱的希望太高,真正到了目的地倒是没感觉高海拔带来多大温差。认真回想的话,反而是途经的一个小休息站颇带习习凉风的爽意。因为是跟着旅游团走,该计划得差不多都叫人考虑过了,所以娘俩基本上没做些什么功课,属于提了行李就走的那种,准备工作真是轻松得不能再轻松。</h3><h3> 下了飞机上了车,总之交通工具也就两种,一路上听导游在前面做着介绍,迷迷糊糊间也就记下了一句什么“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人无三分银”,就是外地人对贵州的老印象了。先不论贵州近几年的发展,“人无三分银”已成为过去式;“地无三分平”的确是我对贵州的第一印象。莫名的有一种山城重庆的既视感,不论是公路城市,都是在大山当中开辟出来的。但感觉上又和我的老家不太一样——重庆似乎是与山融为一体,山上有城,城中有山,一城群山同时在眼帘中若隐若现——贵阳城与山的界线却比较分明,城是城,山是山,城躺在山的怀里,像一个安眠的小孩子,两者紧紧相依,却又各自独立,像相映成彰的两幅名画,又是交相辉映的两片风景。高低是分辨不出的,只能说各有各的个性美吧;至于“天无三日晴”,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偏偏我们一团在贵州一整个行程,一滴雨都没下过,老天格外灼人的眷恋,倒是让我们受宠若惊了。</h3><h3> 前两天的住宿在贵阳城内,临近有一座风雨桥,苗族特有的建筑,侗族叫它花桥,北方这里则叫作长廊。贵阳是一座在少数民族边上的城,这样古色古香的建筑有不少,混杂在现代的高楼马路之中,有别样的韵味。风雨桥横跨整条马路,来往的车辆行人都要从桥洞下走过去,无论多么干燥的天,都有丝丝缕缕的风携着淡淡的惬意迎面而来;晚上亮了灯,从远处看是陈金色的光,略略描摹出桥的形状。</h3> <h3>  谈到贵州,黄果树瀑布应该算是王牌景点了。小学的时候也读过名为《黄果树瀑布》的课文,不是说文字不美丽,只是在一切真正的风景前,文字都显得太单薄无力了。好像一路上都只是单纯地跟着水声在走,有时是舒缓的小调,有时又是轰鸣的交响。我们与不曾回首的水流背道而驰,擦身而过,然后各奔向各的目标。阳光在浪尖上跳,水下暗藏的巨石像为巨人开凿的阶梯,在每一线折角激起一层对流。一级一级,人在阶梯向上走,水在阶梯往下流,仿佛流水的梯田。黄果树的水很清,或者换一个词来形容——透明。因为无色而通透,纯净的水质极易染色,有时涌动的清凉从山湾里绕出来,丛生的树木便把沁人心脾的绿当做夏日祭的礼物,赠与了水流。如果仰头看的话,瞳中的天空是蔚蓝浩瀚又清湛,就像能洗去一切尘埃的水,同一色彩。</h3><div> </div> <h3>  陡坡塘是黄果树最宽的瀑布,水潭一分三层。石崖滚过白浪,像雪白的奔腾的群马,像梭机上被风搅动的新布——这是第一层;如从高山忽入平原,水流卷着白边,带着残余的激情翻滚跳跃——这是第二层;第三层的水静了躁动,化成一潭,微微荡着波痕涟漪。</h3><h3> 尤其奇异的是,激流下被几乎磨平的石头上,竟生长了低矮的植被,在水波中轻轻战栗,有时顺着水势连成一段绿绸,有时星星点点、聚聚合合地散成一块块,一片片。</h3> <h3>  鞋跟轻叩石板小路,水声突然壮大起来,从远处渐渐逼近,掩在绿帘后。于是一个弯迂回延缓地转去——豁然开朗!</h3><h3> 黄果树瀑布要比陡坡塘高得多,水流也就更加激涌,半空中一泻而下的清流,是千尺白,抑或万丈雪,又像在石崖上系数顷白练,将阳光拍成碎屑,顺水流下,又在坠落的终点徘徊闪烁。似乎在一瞬间冷静下来,水面忽平,被石岸挽成两段。</h3><h3> 动如脱兔,静如处子。</h3><h3> 波光粼粼,折起无数道小褶皱,不仅仅是一潭绿,还有巨大瀑布的残影,需要仔细寻觅。两岸青山相对,如一双宽厚的巨手,将瀑布连着水潭拢在一块,于是水又是清绿清绿的了,视觉拨动感官,有了清凉的错觉。或许不是错觉,瀑布气势如虹,水珠竟溅到了相隔较远的观景台上,像一场无声无息、不动声色的雨,配合着阳光明媚,来一场矛盾重重的出席。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与绿水相对的大概是蓝天吧。天空的确湛蓝,游荡着一团又一团慵懒的白云,是不言而喻的默契,将诗意衬托。</h3> <h3>  第二天的行程是西江千户苗寨。</h3><h3> 迎面而来古朴的大门确是很有气势的,门上挂着巨大的苗族银饰,既宏伟壮阔,又不丢民族特色,倒是有一番别出心裁的风韵。</h3><h3> 对于吃货而言,进寨第一眼看到的,大概不是一街异域风情的吊脚楼,而是一大锅见都没见过却感觉很好吃的食物。</h3><h3> 嗯,风景不重要,重要的是吃。</h3><h3> 我几乎都已经听到他们这样的呐喊了。</h3><h3> 稍停一停脚步,队伍就走到前面去了,我们都没有多少时间观摩,更别说品尝。不过苗寨的美食也的确众多,单说一锅酸汤鱼,便是百吃不厌的。</h3><h3> 苗寨傍水而建,小河拨开两岸楼宇——木质墙壁,石头瓦片,像古装剧里常有的镜头——蜿蜒路过眼角余光,水量不多,植被不茂,却依然独成一道风景。</h3><h3> 中午去看了一场苗寨的特色演出,小伙子们边舞边吹着未曾见过的奇怪长筒乐器,姑娘们穿上苗族特有的衣服,戴着亮闪闪的银饰,格外动人。</h3> <h3>  一直很喜欢苗族的服饰,大部分是红蓝色调,长裙窈窕美丽,短裙活力可爱。看到有出租苗族服饰拍照的店铺,很快便打定主意要租一两套穿一穿了。</h3><h3> 苗衣看上去光鲜亮丽,其实穿起来异常的麻烦,单是裙子便要围两层,里面的自己的衣服还穿着,相当闷热。苗族银饰以大为美、以多为美、以重为美,而戴银冠时头发不能露出来,细节很是繁琐。</h3><h3> 全身穿戴整齐了,一走一步银饰便互相碰撞,叮叮当当,当当叮叮,不一会儿街上便响起一片清脆的声音。</h3> <h3>  爬上观景台时,太阳已经收敛许多了。站在凉亭里,整个苗寨尽收眼底。被群山环绕着,青石瓦片连成一条天路,挤挤挨挨的吊脚楼间,露出车水马龙的街道,细的像丝线,是将楼与楼间相缝合的细腻针脚。</h3><h3> 回到平地上,灯星星点点地亮起来了,一切可捉摸与不可捉摸的事物,都化成了黑黝的影,模模糊糊被灯光勾勒出熟悉的景色。拱桥在水上绘一个完美对称,从山边蔓延出的带着亮色的浅蓝,一点点加深色彩,像渐变色的帘幕,被挡在了山后。</h3><h3> 说实话,苗寨的确很值得一来,只是住宿条件太差而使我对它的印象稍打折扣。不过对于一个疲惫的旅人来说,这些不重要的事还是留给梦思考吧。</h3> <h3>  荔波小七孔应该也是一个与贵州如影随形的名字了吧,与黄果树瀑布一样,都是相当的出名。</h3><h3> 小七孔名字正是得来于小七孔桥,不多不少正好七个桥洞,长满青苔的普通石桥,甚至连个护栏都没有。好在桥上的人还不算太多,所以危险系数也降低了一些吧。第一眼看上去,觉得这桥不免有些简陋,对不起它那声名赫赫的名声,但小七孔桥上的风景,是没得说的。</h3><h3> 与平常有关水的风景不同,小七孔桥的水流是亮绿色的,像春天嫩生生的新芽,使人的眼前一亮,灵魂突然就沾染了满满的生机。大概是要归功于阳光与绿林加的完美特效吧。</h3> <h3>  小七孔也有几座瀑布,比不上黄果树的大气,但小家碧玉一样较为纤柔的水线,勾勒出石头的轮廓一泻而下,也有别样的美感。最特别的是,这座瀑布立于公路旁,突兀地出现在视线中。<br></h3><h3> 公路和瀑布。也只有小七孔这里能够如此完美地将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融合到一起了吧。</h3><h3> 瀑布不算特别高,水流白湛清澈,再加上奇特的位置,连一向习惯“躲在幕后”的老妈也情不自禁的合照了几张。水珠溅到身上,冰凉刺骨,可却恰好中和了艳艳夏阳,于是冰冷打透人们薄薄的衣衫时,已被加热成了秋雨般温柔的凉爽。</h3><h3> 过路的巴士待驶过瀑布,半壁车身已全是水迹,如果大开窗子,也许会泼洒到乘客们的身上吧。</h3> <h3>  水上森林也是很值得一走的。密密匝匝的枝叶将灼热的阳光阻隔开,过滤下来的只剩清爽的阴凉;冰凉的水流漫过脚背,我差点忘了这是夏天。</h3><div> 循序渐进地踏着石块向前,仿佛习得了轻功水上漂的绝世武功,看树叶将光线一点点裁成斑驳,拓印到脸上、身上、水面上,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织针将眼前的风景连同自己一起织成一幅挂毯,印上花斑,然后就再也走不出来。</div> <h3>  我最喜欢的是卧龙潭。</h3><h3> 最开始是一片静谧的深绿色的水潭,岸边是密不透光的树林,如一面未磨的镜;然后没有任何征兆的,潭面像是突然陷下去了一大块,无辜的留下一段半圆形的缺口;加紧几步赶到前面去——是银帘,是白绸,是无数道透明色的水线!</h3><h3> 像弩箭离弦,狠狠地砸向下段的河水,然后溅起一团团夸张的水花,一改淑静绵柔的风格,卷起千堆雪浪,冲平了凌乱的巨石,在河面上耀武扬威。</h3><h3> 若形容小七孔是位窈窕的古代美女,那么大概此时只有花木兰可以用来借喻了吧。</h3> <h3>  最后一站是青岩古镇和花溪湿地。</h3><h3> 由于两个景点都挤在同一天了,行程有点赶,留给我们仔细浏览的时间也不多。</h3><h3> 青岩古镇给我的感觉与想象中有些出入,古镇已经完全商业化了,古色古香的气韵只有在一条小小的背街才能重新拾起,在各家各店前游逛时,这只不过是种淡淡的妄想罢了。</h3><h3> 但古城修筑的还是很美的。青石板路,砖瓦古墙,砖缝间是一线一线的青苔,墙头是猖狂的绿藤。在青岩买了一套素雅的衣服,在这里穿上拍照,真是再符合意境不过了。</h3> <h3>  花溪湿地也没有怎样认真地逛,依稀记得是白色石桥,蓝绿色的水,满目清绿的远山,抱着摇篮里的湿地。然后,记忆便不再清晰。</h3> <h3>  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h3><h3> 从贵州又回到了青岛,从飞机上鸟瞰,完完全全不一样的两个地方。贵州是山,一片片、一群群的山,像绿色的波涛,跌宕起伏;青岛则是典型的平原,像规规整整的四方格子棋盘,金色的、绿色的、青色的小方块紧密地排列,像农家的拼花布。</h3><div> &nbsp;南方与北方的景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我竟稍微有些不习惯北方的粗犷豪迈,说起来贵州应当是温柔淑丽的吧。</div><div> 我以为记忆像一块一块的青石砖,经年累月便砌成了一座城。那么这段从贵州带来的美好记忆,大概是一整面绘满了彩色的难以忽视的墙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