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伊恩·莫里斯,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他认为是地理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脚步,世界发展又反过来改变了地理的意义。</h3><h3> 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的"推荐序"很短,大约只有600字左右,但很值得细看!</h3><h3> 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曾提出一条定理:"懒人想寻求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于是就有了进步。"作者伊恩·莫里斯认为此定理有道理却不完全,进而提出了"莫里斯定理":"导致变化的原因是懒惰、贪婪、恐惧的人们寻求更为简单易行、获利丰厚、安全可靠的做事方法。他们对正在做的事情知之甚少。"这个定理是经过深思熟虑而不是随口说说的。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人类劣根性的驱使,而在这个驱使下做的事情推动了人类进步却不是他们的初衷。这话说起来不好听,但是仔细分析确有道理。没有懒惰就不会去改进生产工具,没有贪婪就不会去聚集财富获得更大发展,没有恐惧就不会去研究进攻和防御的武器。</h3> <h3> 作者为了便于比较东、西方世界在人类历史上发展的地位、作用和快慢,创造出了(他自称是依据常识)划分东西方的方法:东方是中国的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原始核心地带开始扩展,现今包括了北至日本、南至中南半岛的广大地区。西方是从亚洲西南部的核心地带开始扩张,包括地中海盆地和欧洲,现今又囊括了美洲澳洲。好奇怪吧!从我提供的四大文明古都地图来看,作者所说的西方文明发源地实际上是西亚巴比伦和北非古埃及!没有欧洲什么事。对古巴比伦地区,19世纪以来人们称之为"中东地区",作者十分厌恶这种提法。</h3> <h3> 声明:这张地图是从网上下载的,对现在中国边界的标注不正确。</h3><h3> 作者称:对动植物的驯化,西方核心地带始于公元前9500年,东方核心地带始于公元前7500年;农业村寨开始逐步转变为城市,西方是公元前4000年之后不久,东方是公元前2000年后。这两个很重要的衡量古代文明发展早晚的指标,东方都落后西方2000年!我查看了一下中国公元前2000年正是夏朝开始的时候,是中国第一个氏族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建立。而不幸的是,现在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质疑夏朝的存在!认为是周为了推翻商,杜撰出商曾经推翻过夏,以此证明我周朝推翻商朝是正义的。<br /></h3><h3> 夏朝与大禹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目前尚缺少考古的支撑,但反映了当时水患是对社会发展的最严重问题,人们需要有英雄来治理水患。此时的西方也苦于水患困扰,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诺亚方舟"。</h3><h3> 很高兴,作者不同意夏朝与大禹是凭空编造的说法。</h3> <h3> 西方的尼安德特人和东方的北京人。直立猿人是从非洲森林里走出来的,此后分成东西两支在进化,其代表人物为在德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和在中国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有些人在比较之后认为,处于大致相同时期的尼安德特人比北京人脑容量更大些,由于发现他们照料残疾同类的化石,从而证明他们也更加"具有人道的精神",而不像北京人吃同类的大脑和骨髓!看来东西方的差距在80万年前就有了!</h3><h3> 当然,这不是真实的或者说这种差异并未得到保存。因为从7万年前开始,"智人"从非洲迁移并散布遍及全球,我们都是非洲后裔!尽管有中国学者坚称"现代中国人类发源自现在中国的所在区域,而不是非洲",但是,最先进的线粒体DNA技术表明在过去的6万年里,"非洲夏娃"的线粒体DNA把过去50万年内出现的所有基因差别一扫而空!这对种族主义者认为西方主宰地位归结为生物学因素是一个沉重打击。</h3><h3> 考古的事情谁说得清呢!</h3> <h3> 这是作者设计的东西方起源对照表,说明:</h3><h3> 1.东西方在进化的进程次序上基本一致;</h3><h3> 2.古代西方的发展领先东方约2000年;</h3><h3> 3.陶器和大型坟墓最早出现在东方,而大型圣坛最早出现在西方。这种烹饪技术与宗教活动的差异是不是东西方差异的源头呢?确实是很有意思的悬疑。</h3> <h3> 作者建立了四个特征参数指标体系,对2000年以前的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作了测量和对比,这四个特征参数指标体系是:能量获取、城市化、信息处理、发动战争的能力。</h3><h3> 而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是:人均寿命、人均受教育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作者认为联合国的发展指数存在数据收集不易、计算方法繁杂、特征不够明显等问题,不宜作为14000年以来的社会发展指标来测算衡量。</h3><h3> 作者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结果,得出一个趋势性判断,即2150年以后,东方将取代西方领先的地位!多么令东方人兴奋的消息啊!我这时恍然大悟,北京大学教授韩毓海对本书的推荐序的标题为什么是《中华文明再次走向世界辉煌》了。</h3> <h3> 作者未重视文字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作用,以及东西方文字的形式不同对发展的影响。只有一段话说道:希腊字母是对迦南字母的改进,半数的罗马人会用希腊文字写出自己的名字。</h3><h3> 我以为,从易于学习和书写的角度来看,古代西方的文盲肯定比东方要少些,换言之,西方文化的传播速度、普及范围要强于东方。最早的甲骨文只是极少数人掌握的文字,到秦朝统一汉字以小篆书写、汉朝以隶书书写,那仍然是极难掌握的学问。建国后搞简化字,仍面临扫盲的巨大压力,我下放到农村时还为村里的年轻人办扫盲班!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一意、一字多意、多字一意,每一个字都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搞死个人啦!汉语拼音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使学习方块字更容易些。</h3> <h3> 公元六世纪,大乘佛教和基督教分别在东西方盛行起来了。这两个新兴宗教都是普世教会,向更大范围的世人打开救赎之门,并且将通往救赎的道路改造的更加简单易行。宗教的兴起都是对行政管理手段日渐拙笨的弥补,在宗教的周围聚集了人才、资金、城堡、土地甚至武装力量。佛教和基督教起步阶段都只有数百名追随者,到公元六世纪都拥有超过3000万信徒,影响范围遍及整个中国和罗马帝国。在这段时间里(公元一至六世纪)中国佛教徒30年翻一番,基督教徒20年就翻一番。奇怪的是,这段时间里的社会发展指数却呈平稳下降趋势。作者否定这里存在必然的联系,社会发展的自我矛盾性才是罪魁祸首!我倒认为东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别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许今后我会抽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h3> <h3> 盛唐值得夸耀,但我却极欣赏隋朝。隋朝虽然短暂(仅38年),但在历史上的光辉业绩却不容小觑!统一北方征服南方,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现多民族聚居,奠定了中华民族为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推行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等等,这些都是以后各朝代遵从效仿的。修建的大运河至今仍在发挥作用!</h3><h3> 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此时的中华帝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大隋疆域之辽阔宏大超过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据《资治通鉴》记载:"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历代之盛,极于此矣。"</h3><h3> 隋炀帝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睿智超群,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后人别有用心地把他丑化、妖魔化,大多是不实之词,例如描写他的荒淫和残暴。</h3> <h3> 本图表明公元1000年(实际上从公元500年就已经开始了)至公元1500年,东方社会发展超越了西方。作者坚信决定因素是地理!我注意到他讲的地理包括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三个方面,尽管他自己没用这样去细分。</h3><h3> 自然地理必然有与之匹配的气候条件。</h3><h3> 实际上,人类的社会活动必定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展开的,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地理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范围、规模、水平、方式,甚至影响人类的外貌。蒙古人的眼睛、非洲人的头发及肤色、欧洲人的鼻子都是当地地理气候条件促成的进化。地理气候条件优越与否对社会的发展确实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往往是不太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反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例如美洲,南美的自然条件远远优于北美,但社会发展远远滞后于北美。</h3><h3> </h3> <h3>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史,我觉得贸易是重要的因素。公元五世纪之前西方凭借海上贸易将北非、西亚与欧洲联系起来,刺激社会增加剩余产品用于贸易,通过贸易细化社会分工,配合贸易的需要发展运输业和贸易中心(城市),使得西方社会发展领先东方。隋唐时期虽然与世界范围的贸易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但大运河促进了国内的贸易发展,由于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所以国内的贸易量远远超过了西方的跨国贸易量,此时的东方社会发展领先于西方。然而,中国的皇帝们对世界性的贸易并不感兴趣,永乐年间的郑和下西洋主要任务是寻找长生草,顺便做些贸易也是为了展大国之风采。此后,皇帝们禁止远洋航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皇帝们做着相反的事情,竭尽全力发展远洋航行,促进贸易和领土扩张。东方越来越趋于保守,西方越来越敢于冒险。作者认为是地理因素决定了郑和不可能发现美洲,尽管他的船队更大更雄伟。欧洲的船队到达美洲更容易些。西方大航海时代发生的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东西方在发展的路径上分道扬镳。</h3><h3> 这样分析,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倡导"一带一路"就有了更深的理解。</h3> <h3> 让女人裹脚有证据表明是十一世纪北宋后期开始的,当然,民间传说版本很多,认为隋炀帝或南唐后主李煜是始作俑者。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很奇怪为什么此后的历代开明的皇帝、杰出的仁人志士、伟大的思想家、激进的改革者都没有对此提出反对意见,甚至外族统治者下令废止也未能奏效(清朝让男人扎辫子,女人放天足,结果男人辫子留了,女人的脚却没放开!清朝无奈只得听之任之吧)。直到"五四运动"才真正有了反对裹足。可悲啊!裹足陋习岂止是反映了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更反映了全社会对人权的蔑视以及族群思想保守的特征。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十五世纪后东方逐渐让出了领先地位。</h3> <h3>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灭南宋后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h3><h3>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h3><h3>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h3><h3> 每每想到这段历史就让我痛心疾首。作者认为十五至十八世纪是东方发展速度变慢,西方加快发展并再次确定了领先地位的时期。而这段时期正是先后由两个游牧民族统治了中国,被生产力落后的民族统治你还指望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吗?清朝中期虽有"康乾盛世",清代皇帝也不乏治世良策,但是起点低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把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因循守旧、闭关自守、蔑视西洋、拒绝变革、压制人才、歧视商贸、鄙视科技,西方恰是反其道而行之,结局已定了。</h3> <h3>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是从英国开始随后波及整个欧洲的工业革命时期,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化石能源和蒸汽机的结合使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h3><h3>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不是中国?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英国有什么。殖民地和航海贸易带来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君主立宪制打破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的束缚;圈地运动消除了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一定的国内市场;殖民掠夺和对外战争的胜利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大清王朝的统治,上述这些几乎全无,甚至在往相反方向捣鼓!</h3><h3> 西方的资本主义萌芽是14-15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出现的,到18-19世纪基本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统治地位。15世纪明朝中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一直都蔫吧吧没有发展起来。</h3> <h3> 我觉得(当然不是准确的划分,大约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实也就600多年的历史,前300年在与封建制度厮杀中只是以手工业作坊的形式存在,后300多年经过3次工业革命(第4次工业革命在21世纪之后暂且不论)才称霸全球。这张图片的时间点划分有点意思,第一次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分界点是1870年。而《资本论》的问世时间是1867年......</h3><h3> 该书的第三部分(最后一部分),作者对历史进行了大量的假设推理,如果历史上没有某人、如果某次战争的胜利者是另外一方、如果某朝代的领导者不是庸才而是谋略过人、如果工业革命发生在东方,甚至如果希特勒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等等,最后得出结论:西方在2000年前得以统治世界,既不是长期以来注定如此,也不是一个短期的偶然性,它更多的是长期可能性。</h3><h3> 21世纪以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根据作者的预测,2103年东方超越西方,2150年东方统治世界。但世界面临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核毁灭、恐怖主义、基因修复、智能机器人等诸多难以确定的问题(或机遇),我们在向奇点逼近同时也在与人类的毁灭赛跑。</h3><h3> 这本书已经看完了。作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几点:莫里斯定理、社会发展的悖论、社会发展衡量指标体系、预言2150年世界发展趋势、地理因素决定论、中美共同体论等等。尽管他的一些观点我不赞成,也认为本书有令人遗憾之处,但是我的收获仍是很大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