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从小就喜欢吃家乡的米粉,虽然离开江西南城将近三十年,但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满口留香、辣红咸黄的熟悉味道。</h3> <h3><br></h3><h3> 牛肉煮米粉、辣椒拌米粉、傩菜浆拌粉、鲜肉豆芽炒米粉、黑鱼片煮米粉,猪肝牛杂米粉,每每想起,就直流口水,我深深地知道,我留恋的何止是南城米粉的味道,那分明是对千年古邑的深深眷恋,是对生我养我那片土地的痴痴思念,是对父母兄弟难以割舍的亲情依恋。</h3> <h3><br></h3><div> 南城米粉是每个南城人的一个念想,</div><div> 长长的粉丝,</div><div> 是维系游子与家乡的精神桥梁,</div><div> 那么悠远而绵长;</div><div><br></div><div> 软软的粉条,</div><div> 是潜藏游子心底的赤子衷肠,</div><div> 那么淡雅而悠扬;</div><div><br></div><div> 那辣辣的味道,</div><div> 是深入骨髓的千年情殇,</div><div> 那么炫目而张扬;</div><div><br></div><div> 那滑溜的劲道,</div><div> 是柔中带刚的精神食粮,</div><div> 柔韧而刚强。</div> <h3><br></h3><div> 关于米粉的记忆,杂乱无章却也清晰可循。小时候,由于父母都是工厂的普通职工,家里三个兄弟的成长都依赖父母的工资,像大部分家庭一样,我们那时的生活还是比较清苦和平淡的,能吃上一碗米粉和一根油条,就像过年一样快乐。</div> <h3><br></h3><h3>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一次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考了双百分,为了奖励我,父亲大清早骑自行车把我带到厂里的一个米粉店,给我买了一碗肉丝煮米粉,外加一根油条,那味道早就忘记了,但店里阿姨的话还清晰记得,那阿姨说,应该买一根油条两碗米粉,刚好凑足100分(油条代表1,两碗米粉代表两个0)。</h3> <h3><br></h3><h3> 那时父亲的工资大概只有几十元,能拿出1元钱给我买那碗米粉和那根油条,其中的分量,我是心知肚明的。以后的关于学习的奖励,我都忘记了,但那一碗米粉和一根油条的记忆,留存脑海三十多年,那场景、那细节、那话语、那记忆,依然非常清晰、非常深刻。</h3> <h3><br></h3><h3> 后来大学毕业特招入伍,成为部队医院的一名军医。每次回南城探亲,母亲都会买来新鲜水粉,再煮一锅猪肉香菇汤,一进家门,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煮米粉就端到我面前,大大的、满满的一碗,上面铺了一层厚厚的肉片和香菇,旁边还有一份辣辣的抚州菜梗、一盘咸辣的烤卤鸭,顿时,房间里充满了淡淡的清香、满满的亲情,看着那诱人的色汁,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吃光,不剩一滴汤汁。我知道,那是父母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是一年一见的浓浓的思念。</h3> <h3><br></h3><h3> 岁月变迁,现在吃米粉成为南城人的基本饮食习惯,只要一回到南城,每天早晨,我都会到附近的米粉店吃一碗米粉和一根油条。有时是香菇猪肉汤,有时是牛肉猪肝汤,有时是黑鱼片汤,有时是排骨汤……加上小店里自配的辣椒胡萝卜丝、抚州菜梗,吃完后的那份满足感、那份惬意,只有自己能深深体味,无法用言语表达。</h3> <h3><br></h3><div>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城米粉已成为当地人的每日必备早餐,无论何种婚庆喜宴或节日聚会,早餐必备新鲜水粉,用当地人的话叫“吃水粉”。平常的日子里,大部分人都会到街道和弄口吃碗“早粉”,午餐、晚餐会准备一盘肉丝炒米粉,晚上的夜宵店和夜宵摊,处处能看到米粉的影子,似乎没有米粉就不能成宴席。</div><h3> 现在,南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米粉店,各种米粉供不应求,南城人似乎乐吃不疲,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也吃得满嘴留香,满意而归。</h3> <h3><br></h3><h3> 南城米粉品种很多,麻姑米粉、株良米粉、上塘米粉、从姑米粉,都已注册了商标,畅销大江南北,成为南城人乃至江西人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h3> <h3><br></h3><h3> 其实,米粉只是南城人的饮食之一,米饭才是真正的主食,只是因为地域特色和人们的感情寄托,南城米粉才被赋予了深厚的内涵。</h3> <h3><br></h3><h3> 身在外地的同学、朋友,每次从南城归来,都会带些南城米粉送给同在外地的老乡和同学,他们似乎要把这份南城的亲情、乡情和温暖,带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世界每一个角落,温暖那一颗颗在外工作、生活的游子之心。</h3> <p><br></p><p> 虽然从军已经27个年头,足迹踏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品尝的各种美食数不胜数,但作为一个南城人,南城米粉,永远是我心底的一份浓浓的乡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作者:丹枫</b>,大校,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任职苏、浙3所军队三级甲等医院副院长。主编出版医学专著3部,拟出版诗歌散文集《枫丹岁月》1部,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300余篇。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与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人文与专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艺术团人文创作委员会常委,浙江省湖州市医学会常务理事、理事,编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州市医师协会理事;湖州市预防医学会理事;湖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南京军区干部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无锡市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武警医学》杂志社审稿专家;江苏省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南城县作协会员,《湖州日报》、《湖州晚报》《南京军区健康报》特约记者。喜欢阅读和旅游,工作之余,徜徉于文字和书海,在曼妙的文字里享受自己的清浅时光,希望把生活过成诗。</p><p class="ql-block"><br></p> <h3>备注: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