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都会熟知里面一段“范进中举”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说他连“苏轼是谁也不知道”,那么有人就会问了,他这么一个的“呆”书生凭什么就能“中举”呢?其实,谁都知道问也是白问。不会问出个“子丑寅卯”来,此或类似於“天问”。我以为“苏轼是谁也不知道”?恰恰反证了“老范”的“专一”和他一门心思考“科举”的韧劲。再说了就是知道了“苏轼是谁”又怎样?与科举考试有关系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和范进生活在同时代,在文学史上大有成就的读书人,很多都不是“两榜出身”。此中原由是因为,有人不屑为“八股”,有人或把功夫用在了“八股”之外。小说家吴承恩、吴敬梓、蒲松龄屡试不第;冯梦龙、凌濛初仅为贡生;金圣叹“为人怪诞不中程法,不合“八股”要求,故常被黜”……他们却以《西游记》、《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著述,享誉文坛。显示了他们杰出的文才,其声名和历史地位远超什么举人、进士。说范进中举是他“点子正”也好,“祖坟冒青烟”也罢,平心而论说他中了“程试”,入了“门道”才更合适。无论别人怎样耻笑他,都不能否认范进就是科举制度的“幸运儿”和“样板股”,他本人一门心思考科举也没什么错。人生的路怎样走是他自己的抉择,有怎样的抉择,也就有怎样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离不开“努力奋斗”,人一生下来就好象上了一列奔驰中的火车,在长长的旅途中,中间也会停靠在大大小小的车站上。有的地方停靠的时间长些,有的地方停留的时间短些。而对人生产生的影响,在“命运”中留下的印记,却又不一定与时间的长短成“正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一生都有很多自己曾经驻足的车站,也都会有记忆深刻的属於自己的“小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