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文化及“插队”技巧

和和

<h3>  插队,当然是一种有悖文明的行为方式,但是,当你陷入某种窘境时,插队,有时又成为了一种别无选择的摆脱窘境的方式。</h3><h3><br></h3><h3> 无疑,“插队”来自于另一个母词儿“排队”或“站队”。但注意,“插队”并非是“排队”的反义词,而是和“排队”并立的另一种站队行为,俗称“加塞”。</h3><h3>  </h3><h3> 汉语意义下的“排队”有两个主要义项。</h3><h3><br></h3><h3> 一是排成几列或几行,以表现一种自然秩序。如排队飞行的大雁,排队行走的驼群,排队而行的鸭子、企鹅,排队爬行的蚂蚁和乌龟。</h3> <h3>  二是在主观约束意义下的一种人类的有序行为,也称为“站队”。如排队买早点,超市排队付款,某些窗口服务之前的排队叫号,排队登机,排队做操,医院排队挂号等。</h3> <h3>  由于“排队”的第一个义项带有自然的属性,通常只能理解成是一种自然现象。而第二个义项则是针对人类的而言的一种关于秩序的描述。不过,这种“秩序”,只是关于道德层面上的一种自我约束。因而,人类意义下的所谓“排队”,无可避免地带有若干为法理所力不从心的因素。</h3> <h3>  在凯迪社区曾读过一个帖子,帖子的作者亲历过了一次极为壮观的排队场面。那是上世纪70年代的天津,正值寒冬时节,数千人排队,餐风露宿36天,就为了一台蝴蝶牌缝纫机。那时拥有一台蝴蝶牌缝纫机或是一辆永久自行车,其分量远超现在的一辆东风标志。</h3> <h3>  在大陆实行计划经济的那些日子里,排队,几乎是生活里的常态。排队购物除了在表现一种基本的生活秩序之外,其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也在说明物质之匮乏。总记得,那时候一个月的供应粮只能吃上半个月的光景,便可想而知,你肠胃里的油水是如何之稀薄、清寡!于是,就会总是惦记着每个月可能仅有的一次开牙祭尝荤的日子。</h3><h3><br></h3><h3> 尝荤,最好是那肥厚厚香喷喷的红烧肉,或者是油腻腻的猪腿煨藕汤。但要想买到肥肉或猪腿,那不能等到鸡鸣三遍才出门,否则,那当儿肉案上就只剩下几块无人问津的瘦排骨和剔削出来待废弃的筒子骨了。有意思,这些东西如今则又变成了俏货。</h3> <h3>  如果你想买到膘晃晃的肥肉,想买到肥嘟嘟的猪腿,那你就得起五更,排长龙,裹着厚厚实实的衣服,排上半宿甚至一夜的队。排到了肉案前,还得求爷爷告奶奶:“这一块太瘦了,您能不能再给我割肥一点的呢?”</h3> <h3>  我记得母亲每次都是嘱咐我“要割肥些的啊!”。如今,肉案上的肥肉谁会问津?<br></h3> <h3>  那日子,人人都喜欢吃肥肉,个个都爱喝肉汤,但满大街似也见不到几个有红似白的胖人。而这年头,鲜光闪亮水灵灵的精瘦肉,一溜儿的挂在肉案上,肥肉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赘肉,只是长赘肉的胖子倒是压断街的多了起来。此一时,彼一时,肥肥瘦瘦的事儿,是不是弄得日子也有点无所适从?</h3> <h3>  有”排队”就有“插队”。</h3><h3><br></h3><h3> 日前,在果壳网上读到一篇有趣的文字,介绍了如何才能有效“插队”的若干技巧。这当然不是在教你学坏,而是企图通过一种熟悉的社会现象,去阐释其中的某些社会学抑或心理学原理。当然,深谙其道之后,就可以显著提高“插队”的成功率。</h3> <h3>  人们在博弈论的观点下研究发现:<b>如果你所经历的“排队”是你日子中极为有限的事件,甚至是你这辈子可能绝无仅有的一次排队事件,那么,你对插队可能存在的容忍度是最小的。</b>比如,你正在排队购买一张刘德华告别歌坛演唱会的门票,或者你正在汉口火车站的候车大厅卫生间里等待一个空位,那刻,假如有人企图在你前面插队,想来,你是决不会容忍的。</h3><h3><br></h3><h3> 但如果是习以为常的排队购物,人们或许就会容忍那些声称很着急的人插队。因为那一刻并没有对排队者的利益有着太多实质的侵犯,而公民社会的人,事实上,都是会存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的。<br></h3> <h3>  关于“插队”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实验者试图使用三个理由来进行插队。</h3><h3><br></h3><h3> “对不起,我有五页,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个请求让插队成功的概率达到0.6。这只是一个短小而有礼貌的请求,但没有什么合理性。<br></h3><h3><br></h3><h3> ”对不起,我有五页,我马上就要上课了,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儿加上了很着急的说法之后,成功率能达到0.94。 </h3><h3><br></h3><h3> “我可以先使用复印机吗?因为我这会儿需要复印。”尽管这个理由看上去不堪一击,但也几乎同样有效。<br></h3><h3><br></h3><h3> 这个实验的意义在于<b>“插队”要有适当充分的理由,但也无需理由滴水不漏。</b></h3> <h3>  研究显示,插队前的贿赂可能行之有效。现实中,多数人都同意了贿赂人的插队请求,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拒绝拿钱。<b>人们同意让人插队并非出于贪婪,而是因为贿赂这种行为本身证明了想要插队的那个人别无选择。</b>好些年前,我在武汉长途客运站便亲眼目睹了春运排队时有人插队的一幕。一男子称家中父亲病危,一边乞求插队,一边拿出50元纸钞,表示谢意。当时,人们用默认的方式接受了“插队”,但是并没有人接受贿赂。</h3> <h3>  在对“插队”行为的诸多研究中,人们还发现地域文化对“插队”的容忍度是存在差异的。在西班牙,人们面对明显的插队,可能表现了若无其事的谅解,在爱尔兰,插队者甚至还自持仅仅只是到窗口问一句话而旁若无人。德国人在排队这件事上比较循规蹈矩,而美国人的行为可能最为恶劣,其插队时甚至在众目睽睽下假装无辜。</h3> <h3>  在关于“插队”现象的研究中,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即,直接被插队的那一个人往往决定了插队行为是否会成功。如果<b>直接被插队的那个人不反对或保持沉默,那么其他排队的人也往往会保持默认的态度而不加干预。</b>这实际上反映是公民社会里的一个共同中庸认知: 对自己的影响甚微,何况他人不语,干我何事?</h3><div><br></div><div> 实验还发现,两个人同时插队比之一个人插队的行为更让人不能容忍。所以<b>如果你确实是需要插队时,则最好是独自而为。</b></div> <h3>  那么在中国呢?插队行为显然是为众多的人所不能容忍的,因为作为一个公民社会的契约,排队是诸多文明准则中之一者,必须尽可能去遵守。</h3><h3><br></h3><h3> 日前,在汉口火车站自助取票处,我目睹了一个小伙子向排队取票的人苦苦央求的情景。因为堵车,小伙子耽误了取票时间。等他一路狂奔至取票处时,排队的人潮让他傻眼了。而他乘坐的动车就快要停止检票了,别无他法,唯有插队取票。队伍前端的一位同样年轻的排队女子在听取了小伙子的说辞之后,默默地后让了两步,示意让小伙子插队取票。同时,我还注意到了年轻女子回头向其后面的排队者微微一笑,那似乎是在说,这样的困难,我们都是会遇到的。</h3><h3><br></h3><h3> 看来,关键是你如何给出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插队理由,而不是插队方式。因为,任何方式的插队都是不合理的,你唯一能做的是,你可以用恰当的理由和诚恳去稀释人们对你插队的不满,如果你的运气好,或许就可以博取人们对你插队的理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