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夫子岭位于晋中市和顺县东八十里,晋冀交界太行山百里断裂带南端。又因其位于黑虎岭末端之南侧,故民间又称夫子岭村为南岭头村、黑虎岭村。宋代潘自牧的《记纂渊海》载'夫子岭在和顺县境八十里,人传孔子周游至此,‘夫子岭'这一村名在宋代就已存在。</h3><h3><br /></h3><h3><br /></h3> <h3>这里是太行断层风景游、消夏避暑、户外活动的上佳选择</h3> <h3>夫子岭人杰地灵,夫子岭人与生俱来遗传着戏曲表演艺术的基因。古老戏台历久弥新演绎、见证着弦腔的历史沧桑。</h3> <h3> 夫子岭弦腔流传于和顺县松烟镇夫子岭村,据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民间也称其为"先先腔",其形成流传早于其他戏种。夫子岭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们都知道,弦腔是300多年前一位落魄的河北艺人传到夫子岭村的,本是河北丝弦戏。后来夫子岭村民在长期的劳动和演出中,把当地的民歌、方言以及不同时代的创新内容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夫子岭弦腔,并一直在夫子岭村中代代相传。夫子岭弦腔的独特魅力不只因为其古老,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极强的地域性和流传范围。几百年来,弦腔就只有夫子岭的村民会唱。夫子岭弦腔没有曲谱和剧本,全靠着师傅一句一句地教唱,以父子相传、师徒相带的形式流传下来。每台戏的曲牌、台词等都装在老艺人的心里,刻在他们的记忆中。只有400人的夫子岭村,就以这种几乎不可思议的方式让这种古老的艺术流传了300多年。</h3> <h3>德高望重的弦腔老戏骨和支持者</h3> <h3>弦腔曲牌优美动人,抑扬顿挫,荡气回肠、凝神静听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十分怡情!</h3> <h3> 弦腔乐器由文武场组成,文场乐器主要是板胡,配有四弦、二胡、小三弦、横笛、唢呐、笙等;武场乐器以板鼓为主,配以马锣、铙钹、小铰、小锣、鼓、小镲、云锣等,没有梆子。演出始终由板鼓统领全局,起着整台戏的指挥作用。</h3> <h3>当时老人疾病缠身,鼓板一拿立马来了精神</h3> <h3> 弦腔的唱腔结构属板腔体,它有10余套板式和30余首曲牌。唱腔与过门曲牌往往连环式交替运用,形成了唱腔真假声演唱艺术特点。弦腔的传统剧目有50多种,大多为朝代大戏,反映宫廷内部忠奸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故事,它的代表剧目有《吊梅山》、《大进宫》、《罗裙记》、《访洪调》、《两狼山》、《孙膑下山》等。</h3> <h3>正月里排练节目</h3> <h3>夫子岭弦腔剧团是村里的业余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剧团积极配合革命斗争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演出工作。建国后乃至现在,这个业余剧团还经常利用农闲季节和时间、排练节目,走村串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他们不仅在和顺本地演出,也经常到邻县左权,甚至还远赴河北邢台等地进行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h3> <h3>他们</h3><h3><br /></h3><h3>破鼓残镲 、不图报酬</h3><h3>只有爱好,但求高兴</h3><h3><br /></h3><h3><br /></h3> <h3>夏日里 农闲时</h3> <h3>奶班功底 老当益壮</h3> <h3>抬手动足力求完美</h3> <h3>曲拍响起来,精神抖起来!</h3> <h3>台上帝王将相 王侯公子</h3><h3>台下兄弟姐妹 姻亲妯娌</h3> <h3>你方唱罢我登场、继往开来余音绕梁</h3> <h3>如今,400多人的村子,除了春种秋收打核桃,平时只有100左右常住人口,孩子们的孩子们开始对弦腔越来越陌生,表现出对流行音乐的向往和对弦腔的排斥和拒绝;曲拍影音系统资料缺乏;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社会受众市场萎缩;活动经费无解等问题突出。如何使这一古老的戏曲传承下去,已经成了当务之急</h3> <h3>地道庄稼汉,祖传演艺人</h3> <h3>赶着黄牛奔小康 、日常生活哼弦腔</h3> <h3>元宵节弦腔巡游、挨家串户送祝福</h3> <h3>全民参与 百花齐放</h3> <h3>天地大舞台 、人生一本戏</h3> <h3>文中照片拍摄得益冯琦明、范乃文等大师支持和指导,深表感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