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石风物 之八

笑看人生

<h5 style="text-align: left;">  原创文字,仅用于交流使用,欢迎点击转发分享,谢绝转载。</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家的七月十五</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 <h3>  七月十五,是逢石河的古庙会。 以前这个庙会的规模很大,甚至超过了四月十二。解放后,唱戏祭祀、为神请功之类属封建迷信,被严令禁止之后,会也就跟着小下来了。小归小,但年年都有,会上主要卖些铁匠铺出来的铁器活儿,再就是小吃、瓜果李枣。最热闹的应该是牛马交易了!四月十二会上也许就那么一两摊儿,七月十五会起码要有三四摊儿。</h3> <h3>  说是牛马交易,其实主要是牛的交易。在逢石河俗称“赶吽绳儿”。一般地点在井后沟口、逢南医院路边,形式大的时候汤帝庙南路上及逢南也会有。所谓赶吽绳,就是有牛的农家都把牛牵来拴在市场的大绳上,任人观摩评判,进而进行交易的市场活动。前来赶吽绳的可不光是河川里各村的农户,方圆左近东西岭、下冶邵原铁山河的都有。</h3> <h3>  东坡的山梁上刚露出一抹鱼肚白时候,农家牛圈的牛槽里已添上了拌着麸皮的青草,今天的牛不放了,要去赶会哩!待牛吃了两和(音)草以后,女主人端来早已泡好的精饲料,用棍子搅一搅,然后解了拴在石槽上方横杆上的牛缰绳,把牛牵过来,让牛连汤带水地把料饮下去。男主人则拿过扫帚,为牛清扫身上的草屑、梳理身上的牛毛,直到把牛拾掇得清清爽爽。</h3> <h3>  太阳爬上山巅,逢石河沐浴在灿烂的阳光里。 几朵白云悠悠地飘浮,把天空衬托得又高又蓝。七月的晨风已退却了伏天的燥热,显出一丝让人无比舒爽的凉意。</h3><h3> 这时侯,从东坡山神庙旁的那条山道上,已能看到从北吴方向下来赶会和赶吽绳的人们,他们一路说笑赶着牛往山下走;其实红花沟里,从逢丈来赶会的也正走着路呢!马岭的人已下了水泉崖了,更远的石槽、南吴、坡池、陶山甚至下冶的人也已在半道赶着牛往逢石来呢!</h3><h3> 当这些河东岸的赶会人踏进逢石河的时侯,都会在大河边歇歇脚,洗把脸,让牛喝喝水!大河里的水清凌凌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波、唱着欢歌,沿着五彩卵石铺就的河床一路向南,向着黄河那更加波澜壮阔的地方奔流!</h3> <h3></h3> <h3> 这清澈的河水、洁净的卵石和青青的水草让人留恋,而赶会、赶吽绳儿的愿望又更加迫切,于是赶紧过河,沿着河滩地之间的小路,走进那通往老街的不同路口。河岸上的田地里,丰收的玉米连方扯片,他们走在通往老街的路上,玉米那墨绿的高杆和叶子阻挡着南北两边的视线,仿佛置身在绿色的深林。一穗穗玉米从棒尖处露出的籽粒,仿佛包不严满怀欢喜的调皮娃嬉笑时露出的牙齿。</h3> <h3>  西坡的大路上,来自老崖头、乔浆、半个碌碡及邵原方向的人也不少,大牛小牛三两成群,牛铃叮当,向着逢石河走来。</h3><h3> 中崖路的羊肠小道上,几个乔浆的年轻人正自上而下走到了悬崖边上的那个大石条上,从这个红色的大石条向下是一个仅能过去一个人的石头缝,从石头缝内的小路向下往北还要经过一段仅可容下一人通过的石板路,这石板路西靠上边的悬崖,东临下边的悬崖,通过时必须小心翼翼……此时他们坐在大石条上,俯看逢北村坡地里的庄稼,不由在心里一阵阵赞叹。</h3> <h3>  是啊,逢北村自从在西坡坡地修建了大水池,那庄稼长得真是引人呢!坡地都是梯田,釆光透风的条件自然优于河地,又有了这凤凰池的滋润,庄稼怎能不猛长呢?!</h3> <h3></h3> <h3>  上纲渠渠线以上的地里,大部分种得是耐旱的红薯、蔓豆、花生、芝麻等杂稂,也有种棉花和谷子的,特别是土地责任制实施后,接连多年的好雨水,这些靠天收的旱地庄稼也长得格外好。</h3><h3> 红薯地里,勤劳的父老乡亲们一遍遍地翻秧拔草,不让薯秧扎下气根分散养分,虽然才是初秋,那红薯窝边的地皮已显出隆起的土包和裂缝,不用说里边的红薯弟兄正挨头并脑,恣意疯长呢!</h3><h3> 芝麻足有齐腰深了,从杆到叶儿到芝麻所儿,都绿得发乌,特别是那靠地边的,见风见光充足,格外肥壮,结了好些六棱八棱的芝麻所儿哩!</h3><h3> 棉花地里,棉花棵足有一米来高,想那棉花苗从发芽时的两片小叶,经过多少次松土除草,喷药治虫,打顶整枝,才能有这丰硕的收获。只见结早的棉桃有的青绿、有的则显出斑斑驳驳的暗红,像一个个硕大的铃铛,单等那金风送爽,裂嘴欢笑,就吐出那如雪似银的棉朵来!而那嫩枝绿叶间,红花、黄花还在相续开放、孕育着更多的棉桃来。</h3><h3> 梯田边上,那随手撤下的高梁是这秋天庄稼队伍里最高的旗帜,此刻的高梁穗才露出些微红,再有半个月,它就会鲜艳成一束束火炬!</h3> <h3></h3> <h3>  上纲渠渠线以下的地里,种得最多的还是玉米。站在高处往下看,这些玉米随着梯田的形状排列着各种形状的队伍,大片的绿色里点缀着一行行或直线或弓形的深黄色的“礼花”,那是早已授完粉已有些失去水份的玉米稍儿,而经它孕育的胖娃娃正被王米杆揣在腰间,时刻不离地摇晃着、呵哄着,一天一个模样,一天一天长大……</h3> <h3></h3> <h3>  南边田山、河口、老禹洼和石牛沟的赶会人起得早呀,山路虽崎岖,但此时的山间景致很美。 </h3><h3> 七月十三,枣红眼圈。酸枣树到处都是,一嘟噜一串的酸枣都已白被儿发虚,有的刚红眼圈,有的已红了半边。摘一颗放在嘴里一咬,嘎嘣脆,酸酸甜甜,津液满口,使你忍不住再吃一颗,再吃一颗,停不下来哩!有一种叫“驴妈妈”的酸枣更是好吃,比一般的酸枣大,长圆形的,皮厚汁多,酸甜可口,吃完枣后那枣核儿半天舍不得吐掉,直到把上面的果肉踅摸的干干净净,真是余味无穷啊!大枣就更甜了,大的竟有鸡蛋大小,核儿又特别细小,没有酸味,几颗下肚,耐饥止渴,真是好东西!</h3><h3> 想吃桃子、山葡萄和山韭菜,都正是时侯。山路两旁,桃树和山葡萄藤随处可见,桃子虽为野生毛桃,不大,但入秋以后,熟透的毛桃桃味十足;熟透的野山葡萄是黑色的,摘一串放在嘴里咬,紫色的浆汁浓郁酸甜,一直甜过你的喉咙,甜到你的心底;山韭菜白花竟放,漫山遍野,不管用来现吃还是沤制,都是上等的佐餐佳品。</h3> <h3></h3> <h3>  北边上河、竹泉、铁山河及王屋等地的人们顺河而下,行走在逢石河西岸的川道里。他们呼朋唤友,甩鞭吆牛,走过西坡怀、走在通往龙王庙的后石崖路上。 </h3><h3> 逢石河在东坡怀的怀抱里转了个弯儿,转而向南。河东岸,一片芦苇荡随风起伏,一方方水稻绿波里翻腾着金色的浪花……</h3><h3> 龙王庙的河滩地里,种得全是花生,这沙土地的花生从外表看长得并不茂盛,扑棱不大,但沙土里结的花生却又稠又大!这就是种庄稼的学问,花生如果枝叶疯长,特别茂盛,地下的花生一定结的很少!你若想尝尝嫩花生的美味,在花生棵的周围用脚一跺,双手用力一拔,成串的白花花的花生连在花生棵子上便被拔了出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 <h3>  喝罢汤以后,学生娃们儿走在上学的路上。早上在学校时老师已有交待,今天中午再上一晌课,下午放一晌让大家赶会哩!不用说,大家心里都很欢喜。</h3> <h3></h3> <h3>  当学生娃们从田家祠堂边的大路上经过,看到那油馍锅已经支上,香气四溢;卖桃子、苹果、鸭犁和大枣的摊子也已经把平车和筐篓整理妥当;卖西瓜的拖拉机刚停在路边,正在整理切瓜的刀具和案板。</h3><h3> 河南来箍漏锅的大老王把火炉子生在田祠堂背后的树荫下,犁面铁已经砸碎装炉,鼓风机搅得鞥鞥响,已有好几家主妇拿来铁锅等在一旁了……</h3><h3> 粮店边的吽绳上已径拴了一二十头牛了,牛的主人们有的坐在井台边拉呱着闲话,有的则吃吃干粮喝喝随身带的茶水,也有的先到逢石的亲戚家里去转上一圈。</h3> <h3></h3> <h3>  通往逢北村的各个方向的路上,赶会的人正在不断地向村子里聚扰。</h3><h3> 这时候,逢南的牛经纪在逢南医院靠东边大路的墙上也扯起了长绳,招呼着东南两个路口前来赶吽绳的的人们。而在汤帝庙下面粉厂临街的大墙上,来自上河的牛经纪也扯上了一根长绳……</h3><h3> 人们说,牛经纪的眼睫毛都是空芯的,的确是呀!他们都是农村里的能人,平日里他们就领着外地的收牛、收猪客商走家串户,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为不熟悉本地乡俗民情的外地客商服务,做的是无本生意,遇到便宜大的茬口他们自已也会倒进倒出地买卖一回。家乡人实诚,常说一句“中间无人事不成”哩,对这些口头上向着乡邻骨子里向着客商的经纪们照样敬若上宾。</h3><h3> 七月十五会更成了经纪们竞技的舞台,他们扯一根绳,夹一个包,便如蜘蛛摆好了八卦阵,慢条斯理的抽着香烟,等待着这寻上门的生意。你看这上河逢南的经纪人是多么的精明,他们在逢北的南北两个路口“布下阵来”,这路口经过的,往往是他们势力范围内的熟客,农村人往往觉得人熟面滑,加上经纪的一句招呼,一支香烟,牛往往就被拴到他的绳上去了。</h3> <h3></h3> <h3>  逢北村本地的农家倒不慌张,他们趁清早凉快照样到田地里去:有的到上坡的棉花地去打花叉,有的到谷子地去撵嘘嘘,还有的到上洼儿扦蜀黍、摘南瓜,顺便挑一只箩头,给牛寻草。虽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闲活儿,但农民就是这样,不能闲呆在家里,土地永远是他们生活的舞台,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找到生存的价值和乐趣。</h3><h3> 他们在田地里忙活了一个早上,到家喝罢汤,又忙活着铡草、垫圈,再到菜地里给白菜萝卜捉捉青虫、放放水,约摸时间差不多了,这才回家吆牛向着会场上走来。而那些虽然有牛但认定自家的牛就是好牛无意买卖的人家,则不慌不忙赶着牛到河滩或东坡去放,有的经过吽绳边的时候,故意把鞭儿甩得山响,好像在炫耀自家牛的好身段儿。</h3> <h3>  此时,会场上真的热闹起来了。</h3><h3> 来自邵原的铁器摊前,围的人最多!那邵原的崔氏铁匠打得条镢、板镢、疙瘩镰,锄头、斧子、切菜刀……钢水之好,远近有名,每一件铁器上都堑着醒目的“崔氏”钢印,虽然有些贵,但买的人还是不少;来自济源的程村簸箕做工精细,结实耐用,也是早有口碑;博爱的竹篮米筛也摆开了摊子,新安县的张箩钉秤挨着摆摊互相照应着生意……</h3><h3> 田家祠堂边上的水果摊儿里不知何时又来了一家卖石榴的,石榴全装在一个个纸箱里,那石榴又大又红,而那卖石榴的是一个穿着上白下黑裙装、戴着墨镜、长发披肩的女人,立马吸引来很多人的围观。</h3> <h3></h3> <h3>  本地农家编制的荆货也摆开了,还有那巧手的半路木匠做的小靠椅、小板凳……卖小吃的虽然不多,但生意极好,油馍、麻糖、水煎包,凉皮、饺子、胡辣汤,都是现吃现做。</h3><h3><br></h3><h3> 这时候,粮店边的吽绳上已经拴满了牛。有黄牛,有黑牛,有水白牛,有的牛身边还跟着小牛犊。</h3><h3> 有一个老汉儿担了一担箩头,拿了一把粪铲,发现哪头牛拉了屎,立刻上前铲到他的箩头里。牛们儿被拴在吽绳上,这么多牛,这么多人,仿佛也知道主人拿它们来交易,心里就紧张,这一紧张,屎尿就多起来。那老汉儿不一会便捡了一担粪,挑着担子美滋滋地往家走。</h3> <h3>  牛经纪这时侯是既得意又紧张!得意的是他摆下的八卦阵里已挂满了猎物,紧张的是这猎物自己能不能把它消化。说白了,拴在他绳上的牛需经过他的说合交易成功,达到卖家满意、买家欢心,他才能挣到中间的交易费。这是一种艺术,一种心理之战,把握不住尺度,话说的不够巧妙,都可能使快煮熟的鸭子重新飞跑。这甚至比他平时走村串户收猪倒牛还要难上几分。</h3><h3> 这些卖家初来时都已给他交过底价,而一大部分买家也还在这些卖家之中。卖过牛之后再买牛,有的是嫌自家的牛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想换条更好的来养,有的是家里等着用钱,想把牛卖个好价,再买条便宜点的能犁地算了,还有的其实不是真心卖,来绳上只为打打价,图一份热闹……</h3> <h3>  吽绳前的人多半是些五十岁以上的男人,说是一群老汉儿大体上也不会有什么过错。农村人不爱打扮,整天和泥土打交道,风吹日晒,皮黑肉糙,显得老相自不必说。最主要的是这些上了些年纪的人,有养牛的经验,尽管对于相牛知之并不多,但常识还是有的:像什么上看一张皮,下看四只蹄;前看龙关广,后看屁股齐;还有什么摸牙齿知年岁之类,必竟都有那把年纪在,别人不敢轻践。卖牛买牛,这事情对于农家来说太重大,一头牛就是半份家业,决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h3> <h3>  但凡能干牛经纪的,相牛的经验一般都丰富一些,必定见多识广,又留心请教,但大都并非真才实学,只是把一些道听途说的经验加以利用,便于自己促成买卖罢了。你若真要考究他什么样的毛色会有什么样的性情,哪个位置的旋好旋坏各主什么贵处和毛病,他恐怕断难说出。既便是这样,他还是能在买卖双方间说得口惹悬河,一嘴白沬儿,愣把人的心说动了!这不,粮店的场院里,已有好几个牵着牛的老汉儿在溜牛,左看右瞧,看牛走路的姿态,看牛上坡的力道,也有的掰眼皮,摸牙口,又再次和经纪在草帽掩盖下摸手指头儿,讨价还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 <h3>  汤帝庙那清脆的放学钟声终于敲响了!学生娃们如出笼的小鸟向着会场飞奔。七月十五的会场主要集中在井后沟口到丁家祠堂一带,尽管汤帝庙下和逢南医院路口都有吽绳,但那是大人们的事,小娃们儿才不管这些,况且吽绳那儿牛儿扎堆,屎尿一地,腥臊烂臭,避之尚且不及呢!</h3> <h3>  这个时侯,各地要来的客商和赶会赶吽绳的人们,即便是路远的,也都已经赶到了,会场达到了高潮!</h3><h3> 从井后沟口到丁家祠堂这一段的老街上,人流攒动,街道两边又增加不少的生意:卖老鼠药的摊子前摆放着宣传画,卖家衣领上别着麦克,一张卖当嘴说得比唱的都好听;卖万能胶的当场实验不仅能粘橡胶塑料皮底鞋,还又粘玻璃又粘铁;有一个小青年专卖“老婆儿纫针”,吸引了无数有孝心的儿女;起刀磨剪戗菜刀的老汉儿还管换壶底锅底,很适合咱农村的茬口。还有那卖盗版书、盗版带的,卖鞋袜、手套的,卖大葱辣椒老南瓜的……</h3> <h3>  本地的几家小卖部也把货物摆到了门外边,为了七月十五会,他们大都提前几天到洛阳关林去进了货。小孩的玩具可真不少:</h3><h3> 小洋号、大马刀,</h3><h3> 水枪、弹弓、小手表,</h3><h3> 贴画、柿花儿、拨浪鼓,</h3><h3> 孙悟空的面具卖最好……</h3><h3> 也有到关林进货上了当的,明明进的是未拆捆的袜子,结果去卖时拆开一看,表面的袜子是好的,里边的却都是袜筒子,气得跳脚骂娘!</h3> <h3>  卖冰糕的最少有四五家,他们推着绑着冰糕箱的自行车在人群里转悠,边走边叫卖。大响午天气燥热起来,这冰糕的生意异常火爆。</h3><h3> 有一家冰糕的吆喝声非常独特,撇着洋腔:</h3><h3> 冰糕——冰糕——,吃吃不发烧——</h3><h3> 哈哈,这广告词造的,听起来就想揍他。</h3> <h3></h3> <h3>  井台边的照壁前,有一个四十多的中年男子在卖花鸟字画,他能根据买者的意愿现画现卖,全是鸟鹊凑成的字,搭配几笔花草,色彩艳丽,极见功力。有的买家让画自己的名字,有的让画一张“一帆风顺”“万事顺心”之类的吉祥词语,像这种几个字的画,画家都是略一沉思,一挥而就,分分钟搞定,而且生动流畅。而让画大幅画的,他则把画纸挂在照壁的墙上,人站在桌子上,潇洒挥毫,不一会儿一幅带对联儿的中堂花鸟画便完成了!</h3> <h3>  正当一群人围在画家的桌子周围看得如痴如醉的时候,粮店边的吽绳那儿传来高高低低的叫嚷声,忽啦啦一群人围过去看热闹。原来石牛沟的王家老汉买了逢北村丁家老汉的水白牭牛,这头牛可真是头好牛,但见它:</h3><h3> 大眼晴、宽鼻梁,身材高大有力量。</h3><h3> 横担角,脑门阔,脊背平坦腰如杠。</h3><h3> 前脚尖,后脚弓,拉犁一定有神功。</h3><h3> 毛白如缎水溜滑,四旋周正乳头红。</h3><h3> 此牛定然多产子,旺家宝贝谁认清?</h3> <h3></h3> <h3>  丁老汉这头牛两个月前才从邵原集上买来,今天来赶吽绳原本为试试行情,他给经纪的报价在买价的基础上又加了三分之一的价格,没想到被石牛沟的王老汉一眼相中,没还价就把钱付给了经纪就要牵牛。</h3><h3> 丁老汉一看自家的牛被石牛沟的王老汉看中,心里说坏了,自己的牛卖亏了!原来王老汉祖上曾是逢石河有名的经纪,相牛的本领具说能铁口直断,想必那王老汉一定也得了部分真传。所以丁老汉尽管狠心把牛加了大价,今见王老汉看上,知道自己的牛肯定不一般,一定还是亏了。</h3> <h3>  尽管亏了,说出的价又无法收回,这丁老汉一把夺过牛缰绳,又解缰绳,又取铃铛。王老汉一看不愿意了,说哪有卖牛取缰绳铃铛的,你把都取了,我弄个没尾巴蔓菁怎样提溜?经纪也过来帮王老汉说话,于是就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是王老汉让了步,自己到供销社割了棕绳,拴到那牛鼻圈上,这才把牛牵走了。</h3><h3> ……</h3> <h3>  太阳偏西的时候,粮店的大场上扯上了银幕,一群小娃们儿在那里欢叫、搬石头占位,夜里的电影有两场,一场《花好月圆》,一场《月亮湾的笑声》。</h3> <h3> 策划 雪里青</h3> <p><a href="https://www.meipian.cn/tihhex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逢石风物之九 大搬迁</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