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时光 渡光阴 写给旧时光的一封信(副本)

灵静

<h3><b><i>前言</i></b></h3><h3><br /></h3><h3> <b><i>世间所有的相遇 都是久别重逢</i></b></h3><h3><br /></h3><h3> <i>意料之外的贵州,情理之中的感动。</i></h3><h3><i><br /></i></h3><h3><i> 2017大暑已去,盛夏的帜热仍飘摇在立秋夏夜的星空。汉江边"心扉花园餐厅"里偶然的一次茶聚,精分小组的几位老友,闲话不闲的心境,邂逅了彼此渴望逃离的心。黔东南的苗乡侗寨,听说是个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旧乡古镇,期待,这个能记住乡愁的生息之地,行歌坐月里或许可以遇见温柔的纯真与澄澈。</i></h3><h3><br /></h3><h3> <i>这个夏天,《我的前半生》热播。"住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没理由沾不上一点缤纷",作者亦舒《开到荼蘼》中"能够说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够抢走的爱人,便不算爱人"也成为茶聚饭后友友们的热议。日常生活中,我们在自己的日子里听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i></h3><h3><br /></h3><h3> <i>四个女人,两个前半生,两个后半生,外加少男少女两个新生代,就这样,相约开始了匆匆逃离。</i></h3><h3><br /></h3><h3> <i>肇兴侗寨、洛香赶集、堂安徒步、侗寨大歌、芦笙赛聚、梦中的占理和岜沙苗寨……从寨子头的曼客栈到寨子中的渡客栈,慢时光里搁浅光阴,憩息心灵。</i></h3><h3><br /></h3><h3> <i>给旧时光写信是一件奢侈而美好的事情。"生一棵树,死一棵树",苗乡侗寨让我们在从江月亮山腹地遇见了最美的自己。</i></h3> <h3>  意料之外的贵州,情理之中的感动。</h3> <h3>  时光清浅,繁华几度。有人说肇兴是用来厮守一生的。侗家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侗家的人,一生只够爱一个。</h3> <h3>  侗家男女谈情说爱,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行歌坐月。月出山巅,三五成群,相约在坡上、树下对唱情歌:风轻了,云在飘;脸红了,花在笑,月亮爬上山腰,我等你,在风雨桥。</h3> <h3>  山与水相依,寨与树共存,小桥伸向田园,木楼隐在山间</h3> <h3>  层层叠叠的侗家吊脚楼,依山逶逦向上展开,楼边的流水清清浅浅,一如这里的阳光。</h3> <h3>  时间扶起一座座鼓楼,宝塔式的鼓楼里吹笙、对歌、聚餐、开会……鼓楼忠实地记录下寨子里的平凡俗事,安静地聆听寨子里的侗族大歌。</h3> <h3>  山风和薄雾带着阵阵泥土芬芳,带着翠竹拔节的脆响,带着四野浓郁的花香。饮烟升起,林中的山鸟也在不远处开始新一天的歌唱。</h3> <h3><b><i>第一篇 </i></b></h3><h3><b><i> 乡愁样本------旧时光记忆</i></b></h3><h3><br /></h3><h3> <i>黔东南常被人概括为"苗乡侗寨",巍峨的雷公山脉盘踞在苗乡侗寨的中央。山之北,涓涓细流汇入清江水,变为滚滚江水,东流长江,苗族人多于此聚居,故为苗乡;山之南,汩汩清泉归总都柳江,化作片片浪花,南下珠江,侗族人逐水为家,是称侗寨。贯穿黔东南的清江水和舞阳河自古是贵州的交通动脉,商贾和军人逆水而上,沿途建起了青砖马头墙,让这一片苗乡侗寨,总是渗透着汉文化的蛛丝马迹,带着一丝古代江南的味道。</i></h3><h3><br /></h3><h3> <i>黔东南几乎每个侗寨,都提供了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的样板,田间地头,风雨桥点缀其间,配以侗族大歌撩人,总能给人以真实与虚幻的错觉。本次出游居住了一周的肇兴侗寨,距今有850多年了,是全世界最大而又最古老的侗寨。时间扶起一座座鼓楼,仁、义、礼、智、信五个团以鼓楼为中心各具特色。全寨茂林修竹,层层叠叠的侗家吊脚楼依山逶迤,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叫行歌坐月,行走于古老街巷,游荡在杉木青瓦的吊脚楼间,漫步风雨桥下潺水溪边,侗家的歌谣忽远忽近,撩动一腔的深情。</i></h3><h3><br /></h3><h3> <i>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侗族大歌,在2000多年的岁月里,记录着一个部落的兴衰交替,也记录着一个个侗家人的平凡人生。入住寨子的第二天傍晚,夕阳渐落,夏风初起,我们一行相约去感受天籁之音,多人多声部的侗寨大歌,低时如潺潺流水,高时若蝉鸣幽涧,时而清脆洪亮,时而哀转悠扬,仿佛远古的呼唤,带来无尽的遐想。生活在山野间的人们,把古老、自然、生活都唱进歌里,鸟叫虫鸣,高山流水,如晒在青石板上的阳光一样温暖,如吹过鼓楼旁的山风一样自由。</i></h3><h3><br /></h3><h3> <i>这样的村寨是真正平静的,平静的连梦都没有。只待晨光乍露时第一支芦笙从某个角落吹起,把沉睡了一夜的歌声唤醒。安住在乡愁样本的日子里,似阅读了旧时光记忆发黄的书信,依着行歌坐月,我已经找到了最温柔的那一杯纯真与澄澈。</i></h3> <h3>  你来你的来、你去你的去。他们依旧抽烟、唠嗑、摆自己的酒席、听寨子里高声喇叭里喊我们听不懂的话。 </h3> <h3>  去洛香集镇,很喧闹的集,很寂寞的人</h3> <h3>  遇见她,说跟她合个影,她说:不要不要</h3> <h3>  这户人家的婆婆和儿子儿媳带着我们一起去自家田里抓稻花鱼,去他家做酸汤鱼吃晚饭时,遇见这家奶奶的这双手,这是侗家妇女常见的一双手。</h3> <h3>  亮布,须饱尝水沐风浴,须饱含日精月华。布料的制作要经过纺织、浸染、捶打、晾晒和涂抹鸡蛋清等十多道工艺。看侗家妇女生命的闪光,先看亮布的风釆。</h3> <h3>  看视频上介绍说,她们背的这个东东叫youyou,不知道是哪两个字</h3> <h3>  看起来人老了,但其实,依靠着的木屋,要老得多。</h3> <h3>  他刚挑满满一担草回家,转身,又去拾了柴。</h3> <h3><b><i>第二篇</i></b></h3><h3><b><i> &nbsp;</i></b></h3><h3><b><i> 她,以日以年 不负时光</i></b></h3><h3><i><br /></i></h3><h3><i> 旧时光与原生态,也许只是在经年累月小心翼翼互相予取的格局中,仍然有一些未曾被世界全然改变,看起来有些新旧杂糅,真相难辨,而其实时间与空间在这里经历了特殊的压缩,形成了独特的变化节奏。踏着岁月的痕迹,我们去旅游,有人说:旅游是为了迷路,迷路是为了美好;旅行不是离开,而是为了找到回家的路。</i></h3><h3><i><br /></i></h3><h3><i> 本次旅途的去程,我们从襄阳坐动车去武汉,之后乘高铁到桂林,次日再坐动车到从江。因为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三程去程中竟然两程都是无座位票,当无座位预期遇见上车后的空置座位时,我们出其不意地捡到了一站又一站的快乐。有时候,不捡不快乐。</i></h3><h3><i><br /></i></h3><h3><i> 一路捡拾、一路觉察、一路彼此精神分析,可以说是一次心之旅。首晚桂林的象鼻山花园酒店中,在星影斑驳的小巷路边下,肃肃对我说:"就着星光看你的眼睛,你的眼睛又黑又亮,像海水一样深,我都不敢和你对视,害怕掉进你深邃的海里"。23年前,桂林,是我的一次替代蜜月旅行,记忆中那时桂林的夜比现在要黑要安静很多。</i></h3><h3><i><br /></i></h3><h3><i> 肃肃说这话的那晚,我们6人拚了命地去找吃的,先是绕了三条街去找据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桂米粉,好不容易找到了,小店却关门了,吃了另一家米粉后却无论如何都不能满足自己。接下来就是憋着劲地去吃大排档夜市,那番吃劲像极了当下热播的《深夜食堂》,在当前这个"不撕不开心"著称的粉丝文化里,众口一词地认为中国版《深夜食堂》最大的败笔,是缺少了原版深入骨髓的清冷,以及每个孤独的灵魂因为相互靠近而彼此温暖的人情味。而那晚,我想我是孤独的。</i></h3><h3><i><br /></i></h3><h3><i> 午夜的新宿小巷中,时间在老挂钟上变得缓慢,一个夜晚便足以承载一段人生的况味。在城市深夜的街头,总是游荡着许多不睡的人,无论是为生计所迫,还是因着心事丢失了睡眠,这些潜行在黑暗里的疲惫身躯里,都拖着一只空虚的胃和一个孤寂的灵魂。在这样幽静的夜里,每一种欲望都悄然升起,渴望被温暖,而食物是最容易得到的哪一种。伴随着食物的香气,在深夜的幽静和食堂内的袅袅暖意间,人的灵魂也会变得轻盈,将积压的情感倾注在各自独特的美食上,勾引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i></h3><h3><i><br /></i></h3><h3><i> 桂林的深夜酒食,总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小说里有一段渡边看着绿做菜的描写,那个在厨房里忙碌得像"印度打击乐演奏者"一样的绿,曾让我看到一种刻骨的寂寞,同时也有刻骨的温暖。我总觉得那个岛屿上的人们,骨子里似乎都有着一种自我放逐一般的 孤独。就像出现在深夜食堂里的每一个人,他们似乎都不是为了食物而来,而只为让无所凭依的灵魂稍作栖息而来的。</i></h3><h3><i><br /></i></h3><h3><i> 小孩吃了很多烧烤,大人喝了好多的酒,饱食的孩子们去睡了,我也因为久坐腰痛不得不回酒店了。后来他们又喝了很久,说了很多,联系了很多之后行程的安排………关于那晚的记忆我始终是模糊的,我始终难以找到食物与味蕾之外的关联。很多时候,我们对食物的渴望都关于记忆。时间可以让人和事面目全非,但味道是不变的,它的作用就是唤醒记忆,链接起每一段尘封的情感,哪怕这味道的食材再平凡,也因为浸透着回忆,而使人从中得到美食与心灵的双重慰藉。</i></h3><h3><i><br /></i></h3><h3><i>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结尾,菲茨.杰拉德写到:"于是我们调转船头,逆时间而行,不停歇地驶入过去。"在记忆里,过去与现在是无法区分的,共同服务于同一种自过去延续至现在的情绪。它让我们知道即使不能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却依然对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怀有乡愁。</i></h3><h3><i><br /></i></h3><h3><i> 当脸上带着刀疤的小林熏,给失散多年恋人的五嘞端上一碗牛油拌饭,看着牛油在米饭上缓缓化开,最后倒上一点点,就一点点酱油,在我所见的一切事物中,没有比这极简的味道更风雅、更激动人心的了。</i></h3><h3><i><br /></i></h3><h3><i> 她,以日以年,不负时光。</i></h3> <h3>  蓦然回首 繁花簇枝头</h3> <h3>  低头驻足䕨蔓间,且曼且漫且慢</h3> <h3>  最干净的黑白,是曼时光</h3> <h3>  定性---择城---遇人---做梦</h3> <h3>  四楼看台上晾衣服、喝茶、看楼前山峦和楼下稻田,我抢占了丁丁呆的吧台</h3> <h3>  只是做了个样子</h3> <h3>  每层楼上都有的</h3> <h3>  一面又一面的照片墙上贴看丁丁的摄影作品,拍完了自己国家的山山水水、角角落落,如今,她把镜头的焦距调地更远更深,记录下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脚印。曼下来,去远方。</h3> <h3>&quot;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quot;。雨巷诗人的诗句中,写的是女人,想起这段诗句,是因为那天早上的山雾。</h3> <h3><b><i>第三篇</i></b></h3><h3><b><i> &nbsp;</i></b></h3><h3><b><i> 你是我最美的风景 我是你久等的归人</i></b></h3><h3><br /></h3><h3> <i>旅行的意义对于每个人都不同,方式也不同。有的人喜欢独自旅行,在路上学习,在旅途中结交;有的人在某些地方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汲取旅行中的养分,帮助自己成长;有的人喜欢带着朋友家人和伴侣,离开熟悉的地方,抛开平日的压力,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哭。2017年的这个暑假,内心有种强烈挣脱的渴望,希望用有限的体力,去看无限的风景,在未知中倾听自己。</i></h3><h3><br /></h3><h3> <i>贵州之旅首站我们入住曼时光文旅客栈,客栈在寨子的最上头,稻田边的木头上大大的"曼"字下面写着"蓦然回首 繁花簇枝头"。曼客栈,许是慢?漫?曼?是悠闲?是浪漫?是蔓延?……掌柜的丁丁爱好摄影,穿着素花布衣编着独辫的她别有一番超俗洒脱的韵味。丁丁把自己拍摄的照片挂满一面墙,之前喜欢拍人物平面的丁丁,近来迷上了纪实动感拍摄,打算在掌柜这个客栈期间用镜头记录侗家民俗及日渐消失的民族记忆。闲时摄影,忙时生意,丁丁的日子颇是惬意。</i></h3><h3><br /></h3><h3><i> 曼客栈门前有小溪,顶楼有花园。从外面回来,扑鼻而来的是满屋丁香花的味道,丁丁准备好的冰西瓜和煮熟的花生等着我们的到来,上楼用客栈薰衣草沐浴液冲个凉,换上家居服来到楼下,摘几片院子里的薄荷叶泡一杯清清淡淡的薄荷茶,顿觉神清气爽,内心安宁。</i></h3><h3><br /></h3><h3> <i>清晨,腿脚好的去爬山,露水打湿半截裤腿,她们说,清晨第一缕的阳光生机无限,感觉整个世界都是活的。不能爬山的我只能独占楼顶花园,望山、看水、赏雾,喝茶。在晨霭中将一杯茶一饮而尽,浅腹陶杯内悠然冒着白烟,双手握住已空的茶杯仍能感受到茶留在杯中的余热,这余热迅速传递到心底,如人在历经沧桑之后,突然感受并触摸到年少时沸腾的热血如今仍在心中荡漾一样。</i></h3><h3><br /></h3><h3> <i>夏日的山寨是多雨的,踏山的人撑开花伞,上上下下的山花盛开。凭栏远眺,听雨打稻叶,看浓云厚雾环山升腾,我在手机上写下:"雨是云再也托不住的忧伤,坠落不是方向,却是灵魂的安放;雾勾勒山峦胴体的模样,清晰了前山的线条,却又升腾起后山的迷障。"此时,想起雨巷诗人的诗句:"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雨巷写的是女人,我想到的是那天早上的山雾。</i></h3><h3><br /></h3><h3> <i>丁丁说,六公里外的洛香集市值得去赶一下。赶早包车去洛香镇,很破旧的集镇、很原始的叫卖、很拥挤的采买。专门买叫不上名字的野菜,买不曾用过的当地佐料,买腌制了很久的按鱼,大汗淋漓辛辛苦苦地买、摘、烹,做出来味道一般般的饭菜,却已经花去了一天中的大半时光。旅游,不就是在别人的日子里,过未曾过的生活吗?</i></h3><h3><br /></h3><h3> <i>很小的寨子走来走去,很快就走出了自己家的感觉。女人们的银饰、织纺衣物都已尽兴购置,拿着自己购得的心爱,看见一个店坊挂着"织娘染娘绣娘协会"的木牌子,忍不住又去淘上一把,边淘边讨论:若我们生活在这个寨子里,加入这个娘子协会,自己会是一个什么娘呢?居家亦或是远游,"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总归是一个恒久的人生课题。</i></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br /></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5;"> <i>偶尔路过寨子中腰,木栈道旁的露台上,土陶罐中绿白清雅的一束"鹅毛凤羽"插花格外引人注目,对于美丽的花朵,女人是毫无抵抗力的。拾阶踏入木屋客栈,女掌柜蔡姐正在一楼厅堂插放清晨山上采摘的野山花,竹器、木桶、麻皿、陶罐、泥盆……摆着各样各色的干花或新鲜野花,花的世界是女人的世界,参观完二楼和三楼的"逃之夭夭、呦呦鹿鸣、青青子衿、招招舟子、椓之丁丁"等客房之后,女人们再也挪不动脚步,当即决定,入住"渡"客栈。</i></span><br /></h3><h3><br /></h3><h3><i>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食野之苹</i></h3><h3><i><br /></i></h3><h3><i>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i></h3><h3><br /></h3><h3> <i>肃肃兔置,椓之丁丁;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i></h3><h3><i><br /></i></h3><h3><i> 越古老,越美好。如果不读诗经,去到的远方,也只是远方,不会有风月无边,不会有诗情画意。我们放弃熟悉舒适的日常,寻找古老的智慧对现实生活的解读,一起分享诗书之雅、生活之美。</i></h3><h3><br /></h3><h3> <i>渡客栈里松松散散摆着二十几本书,《红芋淫》、《空山疯语》、《一个人的朝圣》、《人间草木》、《旧时月色中的文人们》、《我想陪你去麦加》……阅读中,似乎已然看见了那个每早登山摘下一筐筐带着露珠儿野花的蔡姐忙碌的身影,已然闻到了漫山遍野中未知名的花香。</i></h3><h3><br /></h3><h3> <i>见我如此爱阅读,走时蔡姐送丝芭.沙克布《安拉 别为我哭泣》的书给我。书的最后一页上写着:</i></h3><h3><br /></h3><h3> <i>就算希望周而复始地破灭,就算留下的全是无望而深邃的悲伤,也无法阻止锡林格尔去找寻新的希望。她坚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就像莫里兹说的那样:"旧希望欺骗了我们的地方,就存在着新希望。"她执拗地守候着这份坚持,从未停下过找寻的脚步。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所有的苦难与艰辛,努力让自己和家人活着。</i></h3><h3><br /></h3><h3> </h3> <h3>  第一天进寨子,跟着老板一起击响手鼓时,心里是那么轻快奔放。每天都路过这个店子,每次都忍不住回头。</h3> <h3>  她们在隔壁买银饰,我来逛了下酒馆</h3> <h3>  侗布亮了</h3> <h3>  寨子中间,仁团鼓楼旁,井水凉凉甜甜,素素每早去那里打来给我们喝</h3> <h3>  看她坐在栈道旁的木桌边梳头的样子很好看,抢了镜跟她合个影</h3> <h3>  随心所欲地到处走走,无所事事地发呆,或是在小巷里迷路,看看当地人为什么而高兴或者难过。</h3> <h3>  六七个妇女,有人拉着绷子头,有人拿着梭子一根一根纱地梭,有人解开绕住了线,几十米外,长线的另一头牢牢地绑在鼓楼的木柱子上,侗布织得很慢,一根纱一根线密密点点地往前织……</h3> <h3>  买、摘、烹,又咸又辣的鱼,金银饭,丁丁家的梅子酒很好喝</h3> <h3>  渡客栈平台上的鹅毛玉凤花留住了我们的脚步</h3> <h3>  她和她去釆来野花,我们随意地插放,看起来,野花野草倒真是更鲜活呢</h3> <h3>  桂花酒喝完了,月亮出来了。拿出各自的手机,在月光下唱歌。素素唱&quot;待<span style="line-height: 1.5;">我长发及腰&quot;、冷秋唱&quot;心动&quot;、遥遥唱</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quot;原来你在这里&quot;、新生代</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睿溪和杨子唱了&quot;深夜诗人&quot;和&quot;</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艺人我饮酒醉&quot;,我唱了&quot;那些花儿&quot;……</span></h3> <h3>  从广西就买了的桂花酒,一直提到贵州,才在渡客栈里开怀畅饮起来。微醺,在月亮下入睡,清晨,拉开窗帘,就见河对面房顶上环着薄薄晨雾,仿若一丝淡淡的青纱,楼下潺潺溪水涧,早起的染娘们己将浸染过的侗布飘在溪水,水流布欢唱。</h3> <h3>  最美的时光,在路上;最美的自己,在远方</h3> <h3><b><i>第四篇</i></b></h3><h3><b><i><br /></i></b></h3><h3><b><i> 回不去的是故乡 去不了的是远方</i></b></h3><h3><br /></h3><h3> <i>堂安古寨跟旅游时代看上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似乎和旅游时代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漂亮的村庄是一个内心涌动的古寨,人们匆匆前往堂安侗寨又匆匆回到人间,大家都是堂安的过客,而不是归人。</i></h3><h3><br /></h3><h3> <i>堂安村外有一颗特别的树,叫做卡斯特龙树。这个树的得名是为了纪念建造全国第一个侗族生态博物馆的挪威人,博物馆建造不久,卡斯特龙在西伯利亚的田野考察中突发心脏病而去世。生态博物馆活生生的见证古老村落人类、传统和变迁,其中关于日常关于孩童关于家的记忆,也许是人们再也回不去的古老故乡。这条以徒步为主的线路让人神往。</i></h3><h3><br /></h3><h3> <i>丁丁说:堂安很美,但你去不了的。</i></h3><h3><br /></h3><h3> <i>去不了的,是远方。常常,别人的近在咫尺,却是我无法企及的遥远。这些年来,倒真是去了好多好着的时候没曾去过的地方,所到之处都是今生再也难去的地方,因此,再难的山和水,只要有可能,我总是步步丈量。平常时日的不屑一顾,丧失之后弥足珍贵。</i></h3><h3><br /></h3><h3> <i>同行的旅伴仍邀请我一同去堂安。行程中有旅伴要满足自我的释放,看着她们毅然决然地极速前行,内心里是满满的羡慕和祝福。生命中的来来往往,每个人都奔跑着自己的奔跑,但总也有属于自己的,等待着你的等待,就这样,或快或慢地去达自己心中的远方。远方是一个空间概念,更是一种希望,她包含了我们生命中希翼的所有美好,生命因为有远方才瑰意琦行,才有眼前的苟且阻挡不了的光芒。</i></h3><h3><br /></h3><h3> <i>高晓松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自己的远方,他自己应该也不曾全部到达吧,一个那么有情怀,经常就热泪盈眶的人,那些苟且之外回不去的茬琴,到不了的心灵,大概才是他的远方。</i></h3><h3><br /></h3><h3><i> 海子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面朝大海的海子本该可以春暖花开,眺望遥远的关外良久之后,海子的远方最终定格在自己的笔尖上。</i></h3><h3><br /></h3><h3> <i>远方,让我们在目之所及的背后闪动着深邃。我的远方,就让它一直远着,在路上。</i></h3> <h3>  因为幽深,攀上幽静</h3> <h3>  友友搀我上台阶,离阶顶上的老汉越来越近</h3> <h3>  因为外婆的缘故,杨子认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知道它们的功用,将来他想当个中医郎中。</h3> <h3>  她家门前小憩</h3> <h3>  堂安梯田云雾缭绕,恍若隔世</h3> <h3>  石头垒起古木屋</h3> <h3>  我坐下来拍照,他抽着烟袋,看着</h3> <h3>  问千年的石头几个问题</h3> <h3>  走进云雾人清晰</h3> <h3>  生态博物馆里的风铃是竹筒做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一旁的卡斯特龙树是否听见了万叶千声的恨别离?</h3> <h3>  一场火灾烧毁了老戏台,新的戏台上再难唱出老戏的腔调</h3> <h3>  新雨过后,整座山的清新</h3> <h3><b><i>后记</i></b></h3><h3><b><i><br /></i></b></h3><h3><b><i> 生命是一棵树</i></b></h3><h3><br /></h3><h3> <i>岜沙位于从江县城南6公里处的月亮山麓,尽管距离现代文明并不遥远,但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它"顽固"地保持着自己的生活状态。岜沙汉子,这些远古战神蚩尤的后裔们,象征树冠的发髻还绾在头顶,那是血脉的延续;象征树皮的青衣还穿在身上,那是明清的遗风;粗糙的双脚还习惯赤裸步行,那是表示生命根植于大地。深山里的每一个岜沙苗人,都是一棵树。</i></h3><h3><br /></h3><h3><i> "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在岜沙,每出生一个孩子,父母就为其种上一棵"生命树"苗,人死后,其子孙砍下他的"生命树"做成棺木,然后在墓穴上又种下一棵树,表示逝者永生。树是岜沙人的神灵,绿色是山寨的基色,植物是山寨的主人,深山一片片静谧的苍翠,是岜沙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灵魂栖息地,这是一个爱树如命的民族。</i></h3><h3><br /></h3><h3> <i>春秋轮回,岁月流转。四季轮回中总有秋风吹落叶、寒雪压枯枝的苦楚,也一定会有春枝发幽香、夏木秀繁阴的悄然复苏。放眼郁郁葱葱、古木参天的岜沙绿世界,默默记录下2017暑假里,关于我是一棵树的漫想。</i></h3><h3><br /></h3><h3><i> 满树花开,是一棵树的使命。但常常,一棵树,只会是身边过客稍纵即逝的风景,因为木的属性无法走出埋藏在泥土里沉积的宿命。如果风能洞穿所有的秘密,它一定能体会作为一棵树的羁绊与纷扰,一定能体味到一棵树如何用每一根枝桠向天空打着无声的手语,任随风摇曳的树叶低语吟唱。</i></h3><h3><br /></h3><h3><i>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只有岜沙的树万古经年。轻抚树梢,我知晓了是怎样的伤痛,让歌者的快乐变成沉默的音符,深藏在树的年轮里;环抱树干,我懂得了又是怎样的喜悦,封存了所有的语言,把孤独当作一种幸福的守望,根植于树的茎藤中。如果,只能以一棵树的姿态,站立在红尘之外,那么,站立,便不仅仅只是一种姿态,那是一棵树对于生命高度的憧憬,是一棵树对于心中无尘蓝天的无尽向往。</i></h3><h3><br /></h3><h3> <i>黔东南,曼时光,渡光阴。感谢岁月为一棵树刻划生命的年轮,感谢属于一棵树的静默光阴。</i></h3> <h3>时光太瘦 ,指缝太宽,一年一年</h3> <h3>  愿时光能缓,愿故人不散</h3> <h3>  &nbsp;<span style="line-height: 1.5;">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不涉卬否,卬须我友。</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 </span></h3> <h3>  回来的日子,全然又坠入往常日年。回后次日,和茶纯子还是去我们的襄太公,还是坐在图书馆,不看书只聊天。图书馆关门了,我们在真武山脚下的马路边,迎来了下一个次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