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黄道周行,今年的8月23日(七月初二)是处暑。它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天已经结束,秋天正式到来。 </h3> <h3> 处暑,气温由热转冷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七月流火,炎热己过,天气总趋势逐渐变凉。这不,昨日一场初秋雷阵雨,早晚已褪闷热;太平洋中旋舞的“天鸽”挟带大面积降雨靠近,正在为我们带来清凉。可以肯定:此后气温即使回升,也难再酷热了。</h3> <h3> 我们祖先创设的二十四节气,确切地说,每个节气所表示的,是时间节点(即某个具体时刻)而不是时间段;然后,睿智的古人又将每个节气到来之后的半个月,每五天列为一候,择景物作具体描述,指明时序变化,因而合称为气候。</h3><h3> 处暑三候:初候,鹰乃祭鸟;次候,天地始肃;末候,禾乃登。</h3><h5><br></h5> <h3>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摆列地上如祭而后食,古人认为此系鹰之“义举”。 ↓</h3> <h3>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开始有肃杀之气,万物开始凋零。《吕氏春秋》:“天地始肃而不可以盈。”即是告诫人们秋天是不骄盈要收敛的季节。 ↓</h3> <h3> 三候“禾乃登”,“禾”,指黍、稷、稻、粱等作物,“登”,成熟的意思,表示已开始秋收。 ↓</h3> <h3> 古语:夏至一阴生。夏至日,是太阳照射北半球时间最长的一天。盛极必衰,此后阳光带给地面的热量逐日减少。阴气虽被压抑,却在隐蔽中慢慢滋长;经过小暑、大暑,从立秋起露头,到了处暑,阴凉之气就开始逐步占上风。这是因为夜间地面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于白天太阳送来的热量。当地表上在夏天里积存的热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冬天就到来了。而到了冬至日,阳光照射北半球时间达到最短,这时“冬至一阳生”,情况又向相反方向转变。每年就这样周而复始发生气候变化。这是造物功能,天地法则。</h3> <h3> 时令变换,阴阳互易。处暑后,气温虽仍不低而难再升高;闷热时有出现却只减不增。骄阳不再炙烤,秋色渐行渐近,秋意正在弥漫。</h3><h3> 古人对此时节多有赞赏。宋代陸游有一首题为《闲适》的十二句五言诗,其中两句:“四时皆可喜,最好新秋时。”是评说处暑时节的名句。以风雅而富有情趣的眼光,道出了初秋的独特与浪漫。</h3> <h3> 唐朝诗人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诗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风来,荷花关成子。”描绘一幅初秋荡人心脾的美景:处暑时节,天上原先充满暑气的云朵,已变得闲散自如;柔和的凉风习习吹来,让人感到阵阵清爽;田野中,农作物已成熟,池中之荷长成的莲蓬已结满了莲子。诗意高新清远,渲染了处暑季节的特色,展现了炎暑消退、初秋来临的自然景观。<br></h3><div> 清末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的《节气歌弹词》:“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西楼听晚蝉”,更是将人们带进了暑去秋来的清新境界。</div> <h3> 处暑啦!让我们敞开心扉,迎接天高气爽、千里共婵娟的美妙时光。</h3><h3> 处暑了,也须随着时节变化,注意调养身体。养生要领:</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 — — —</h5> <h3> ○ ○ ○ ○</h3> <h3>【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所述节气知识不当之处,谨祈教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