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br>三进天门,四代同游<br>程关森<br> <br>天门朝我开,<br>我已三次来。<br>首次探新路,<br>二次携孙来:<br>上山“骑肩膀”,<br>下水“捕螳螂”,<br>今日将读“研”,<br>高我半个头,<br>肩宽力如虎,<br>搀我上山岗。<br>更喜曾孙辈,<br>个个帅儿郎,<br>爬山跑得快,<br>背诗上千行。<br>老少齐向上,<br>全家喜洋洋。<br> </b></h1> <h1><b>““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愛吃肉特别是发明了“东坡肉”这一驶名千年品牌的苏东坡,是宁肯“食无肉”不願“居无竹”的。所以只重义气毫无俗韵的天门山人在这里栽下万根竹,原名万竹坪。万竹摇曳迎客人。游人一到天门山停车场,走出车子,就是万根翠竹列队迎接我们。</b></h1> <h1><b> <br>龙虎山属武夷山脉北段西北侧余脉,地形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形成山地、丘陵、河湖平原三种不同的地势。南部的天门山属山地地势,海拔最高为1124.6米,属火山岩为主的山岳地貌景观。境内崇山峻岭,飞瀑流泉,树高林密,古木参天,森林覆盖率达85%,负氧离子经监测为每立方5—31万个,均居全市首位。龙虎山游客说:要乘船坐排看碧水丹山、悬棺崖墓,就到仙水岩;.要爬山观瀑,听鸟音泉声,就上天门山。<br>我游仙水岩,已不计其数;进天门上天门山,也有三次之多。每次年龄不同,同游者不同,感受与收获也不同。<br>第一次,1994年,和报社同仁游。<br>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老报人,我喜欢爬“格子”,也喜欢爬山。我是把爬山与爬“格子”当作同一件事来处理的。当我爬完了龙虎山主要山峰岩壑,出版了取其精华概其所要的《龙虎山三绝》之后,我的爬山脚步并没有停顿,而是和报社同仁继续爬山,不断推出新景点。当时报社规定,凡发现一个有新意的新景点,就利用星期天,组织包含家属小孩在内的全社全员一日游,午餐免费,但每个员工要写一篇稿子,交给副刊出一期专版。这既爬了山,练了腿,又动了脑,练了笔,比武又比文。我爬了香炉峰,写了《读香炉峰》;游了金龙洞,写了《造神者》。这两篇文章,一篇获全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一篇获二等奖,被收入多家出版社的优秀散文选集。<br>第一次游天门山,我已退位两年,是继任者许雄辉在上清镇支农当工作组长时发现的新景点。他组织报人爬山,把我叫上了,感到可写的东西太多,一时不知如何落笔。我对雄辉说:这次你写了我就不写了,下次我会带家人重游再写。<br>第二次是2001年“十一”黄金周,我和两个外孙两个女婿同游天门山。<br>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在南昌的大女儿大女婿大外孙来了,问黄金周到哪儿旅游?我首选天门山,看天门山瀑布。一听说要上天门看瀑布,在豫章小学读一年级的大外孙和刚满周岁的小外孙都去了。他们兄弟俩一见面就亲得不行,常在公园骑马,现在又一块爬山了。<br>`</b></h1> <h1><b>两手抱双孙<br>瑞气盈我门</b></h1> <h1><b>从小爬山骑马<br>壮胆强身练人</b></h1> <h1><b>聪明伶俐外孙女<br>兰心蕙质名犇犇</b></h1> <h1><b><br>下车后大外孙自己先走了两里路,然后骑在父亲肩膀上“打马颈”上山,我在前边带路。大外孙一见青云瀑冲出的那潭碧水,赶紧脱个精‘,露出白腚子,跳进潭里去了。这时不知从何处来的两只绿色螳螂,听见水声,以为是可食的昆虫来了,便循声向程程游来,张牙舞爪,飞舞起前肢两把大刀,企图“螳臂挡车”,向水响处的程程发起攻击。我看程程异常镇静,沉着应对,不容迟疑,伸出双手,对准这个没有脊椎骨动物柔软的腰部,用两个手指一掐,入侵者一一束手被擒。一旦成了俘虏,程程心就软了,听说螳螂是益虫,是苍蝇蚊子蝗虫的天敌,他把这两只螳螂放生了。就是这次祖孙游,我发现大外孙程程在紧要关头有智有勇有善心。<br>第三次,2017年8月13日,三进天门,四代同游。<br>2001—2017,程程用16年时间,走完了从小一到大四的人生重要阶段,8月底就要去香港读研了。小外孙从幼儿园读到高三,现正在杭州国美强化训练为高考“备战”。这16年,我们没有上过天门山。这次程程从<br>深圳实习回来,第一时间就赶来看我。一见面,我们紧紧拥抱,一比肩,1.8米的我缩水5公分,他比我高出半个头。第二天,乐平老家我大哥名下两个读小学幼儿园的曾孙辈锦宏和博函,也利用暑假来看我,这就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其乐无穷啊。我问他们想到哪玩,他们都说去天门山。程程还清晰地记得16年前“打马颈”“捕螳螂”的往事。曾孙们说从来没有见过瀑布,爬山观瀑的兴致更高,于是我拍板:三进天门,四代同游。<br>穿过万竹林,停车坪上停滿了车。二女儿要我就地休息,说我腰疼腿疼年纪大,不要再爬山了。</b></h1> <h1><b><br>迟疑之际,程程立在我面前,似一棵大树,一根贴心的拐杖。过去我俯视他,现在只能仰视了。他微笑着站在我左手边,示意我用左手搭他右肩。他的行为在暗示我:外公,你上吧,今天有我在呢。对,有他在,我就有了依靠,有了力量。上吧,今天我一定要三进天门。我右手拄拐杖,左手扶他肩,一边艰难地兴奋地往上走,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宝贝,你记得吧:16年前,你是我们抱上来的,是骑在你老爸颈脖子上骑上来的。今天倒了个儿了,我是扶着你的肩膀上来的,你说这变化多快多大啊。<br>到天门了,我腰酸腿痛气喘吁吁不能再爬了。再勉强,不但自己膝关节严重受损,而且拖累全家拖累后辈影响他们听泉观瀑了。我席地而坐,大家围着我合照了一张“四代同游”的“全家福”,然后他们痛痛快快地爬山观瀑去了。<br>我在天门前青石板铺就的台阶坐下,放下拐杖,掏出手机,喝口参水,放开嗓门,高唱起我喜欢的《二泉映月》来。<br> </b></h1> <h1><b><br>程程:“外公,这里路不平,小心。”</b></h1><div><br></div> <h1><b>你小骑我“颈”,<br>我老扶你“肩”;<br>变化何其快,<br>一晃十六年。</b></h1><div><br></div> <h1><b>门前合个照,<br>四代共八口。<br>同游天门山,<br>个个身体好。</b></h1> <h1><b>一石劈两边,<br>天门我自开,<br>开门迎宾客,<br>来了望再来。<br></b></h1><h1><br></h1> <h3>二进天门的研究生刘鸿程</h3> <h1><b>程程站在青云瀑潭边,追忆起十六年前跃入水中捕捉螳螂的往事。</b></h1> <h1><b>瀑布从天降,<br>全程十里长-。<br>天门第一景,<br>美名天下扬。</b></h1> <h1><b>天空做我帐,<br>岩体当我床,<br>今天自由度,<br>谁也比不上。</b></h1> <h3><b>不减当年黄山勇,</b></h3><h3><b>意气风发在山岗</b></h3> <h1><b><br>快响午了,不时有断断续续的游客下山,看见我白眉白发,袒露着大肚皮,半卧在深山古道之中,活脱脱的仙人模样,说:你老人家真是悠哉悠哉啊,是不是八仙飘海的李铁拐今天上天门山来了呢?<br>又一拨游客下来了,走过我身边,掉转头站在那里不走了,凝神良久问道:“前面我碰到一个老太太是你老伴吗?”“是的。除了她,没有第二个老太婆敢进山啊。“”啊,她不错,爬山厉害。我们这些人都比不上她,我们都为她鼓掌喝彩了。”“她当然比我厉害,小我10岁哩。”“你老多大了?”“87,离90还有3岁,离百岁还有13年。”他们齐竖大拇指,哈哈大笑了:“不简单,不简单。你们双双过百岁,没问题,没问题。” </b></h1><div><br></div> <h1><b>同代老伴燕屏与我</b></h1> <h1><b>二代二女小红二婿伟正与我</b></h1> <h1><b>三代程程进进与我</b></h1> <h1><b>四代锦宏博函与我</b></h1> <h1>背诗超百首的锦宏与我</h1> <h3><b> </b></h3><h1><b>再过了好久,家人也陆续回程。跑在最前面的是曾孙锦宏。他一到就坐在我腿上,倒在我怀里。我问他“累吗?”“不累”。“看到瀑布吗?”他点点头。“美吗?”“美。”“大吗?”他迟疑了好一会儿,才答:“不很大。”我对他最后的回答很惊讶:“你跟哪个瀑布比?”“跟庐山瀑布比。”“你又没到过庐山!”“李白老爷爷到过呀。他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见他背答如流,而且能古今对比,有思想,有见解,我特高兴:“你能背出多少首古诗呢?”“100多首吧。”我叹道:“7岁外孙捕螳螂,曾孙背诗上千行。要得,要得!看来这小家伙又是一块好材料呢。”遂呼人拍照合影以志之。.</b></h1> <h1>上清豆腐嫩,<br>泸溪小鱼香。<br>丝瓜红烧肉,<br>全部精打光。<br>下山后,我们赶到上清镇一家有名的土菜馆用餐,上的都是有上清特色的土菜佳肴,大家狼吞虎嚥,一扫而光,玩得十分痛快。同行同游同进餐的除全家四代八口外,还有和家人同样亲的小彭新元,他是多面手,除了开车还摄影摄像,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二老。没有他,这个图文并茂的美篇是难以诞生的。</h1> <h1><b>制作顾问:傅人熙<br>摄影摄像:彭新元</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