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上帝选定了以色列人,让其经历了所有的苦难。</b></h3><div><b>以色列和犹太人</b>是一个被神话的国家和民族,几千年来根据一本描述他们神话历史传说的旧约,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b>,</b>而几千年前那片曾经居住过的土地则是上帝于他们的<b>“应许”</b>之地,谁会想到,对于这片土地之争竟成了之后中东和世界动荡之源和两个民族的噩梦。</div><div> <b>犹太</b>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公元前20世纪左右,一些原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闪米特游牧部落跨越幼发拉底河进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南部)定居,被称为希伯来人。之后犹太人一直视迦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上帝给与的“应许之地”。之后流落至埃及,四百年后回到迦南。公元前10世纪形成部落联盟建立统一的以色列联合王国 ,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和586年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所灭,其中大多数犹太人被俘虏到两河流域地区,这就是犹太历史上著名的<b>“巴比伦之囚”。</b>波斯帝国覆灭了巴比伦后,流放的犹太人被居鲁士大帝赦免回归故土。并在其的资助下,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修建了原已被毁的第二座犹太殿堂,即<b>第二圣殿</b>(因该说波斯人在历史上有恩于犹太人)。公元前63年,庞培的罗马大军进入了巴勒斯坦取代了希腊人的统治。扶持了亲罗马帝国的希律王傀儡政权。公元70年爆发犹太人起义遭到罗马军队的镇压后耶路撒冷再次被毁。自此犹太人彻底被赶出巴勒斯坦,流散到世界各地,开始长达近2000年的<b>“大流散”</b>。公元638年,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夺取了该地区的控制权之后,阿拉伯人从此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div><div></div> 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犹太人开始大批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尤其是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脱离英国管辖,分别建立一个阿拉伯国和一个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根据该决议正式成立。次日阿拉伯国家联合向以色列宣战,开始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在经过近30年的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原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所属近90%、以及叙利亚最富庶的戈兰高地和约旦河西岸的大片领土,形成当今以色列国家的控制范围。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走进以色列</b></div>走出约旦<b>阿拉伯谷边边检站</b>,中间相隔数百米水泥路,前面就是飘着大卫之星旗的以色列<b>阿拉瓦拉宾边境口岸。</b>今天从亚喀巴入境的人特别少,此刻只有我俩拉着行李走在空旷的通道上,显得格外清冷。在经过岗亭旁以色列士兵简单地查看了我们的旅行证件后,进入了一间不大的行李检查室,里面已有两位先我们而到的美国女孩。看着她们的行李不知什么原因不断地被来回折腾;开包检查,问询。虽网上对此已有所闻,心里难免还是有些忐忑。不过还好,那些敬业的官员除了对我的电饭煲有兴趣外(估计从没见识过),一切总还算顺利通过安检。最后一关则是最为关键、严格的安全评估检查,每个进入以色列的人必须都要经过的程序。自然牢记各位大神们的教诲,千万别秀你那可怜的两句半“洋泾浜”,誓作死猪状般地装傻摇头:"I don't know "。那位精明的检查官看着咱俩活宝也只有苦笑,一切OK。不过就算咱会英语有能咋样?看看我们长得慈眉善目的,肯定是大大的良民了。而那两位操着流利英语的美国女孩则大概连其祖宗十八代都被问询了一遍。还好庆幸咱们选择从最南面的埃拉特入境,一般人很少从这里入关,否则没个2小时算是烧高香了。 总的过境应该说还算顺利,不到一小时入境手续就已办理完毕。但从这里到我们在埃拉特市区提车的地方还有约5公里的路程。在这荒郊野外的地方,连个公车都没有,而打车是唯一的选项了。 <div>埃拉特租车公司</div>由于谷歌导航对标注地点的误差使我们不断陷入窘境,最后还是司机打电话给租车公司才找到刚刚曾经经过的租车点,再一次被导航坑了。这次没有从国内租车平台而是直接在外国租赁网上租的车:在埃拉特提车到我们在以色列最后一座城市首都特拉维夫异地还车,买了全额免记赔保险后总的费用要比通过在国内租车平台便宜许多。 <div><b>埃特拉掠影</b></div><div><b>埃拉特</b>这个位于以色列最南端的城市与埃及西奈半岛的塔巴,约旦最南部的亚喀巴三国相交与红海亚喀巴湾最北端,距沙特的杜拉红海杜拉港也仅30多公里。它是以色列通向红海和印度洋的出海口,也是其通往非洲和远东的生命线,对于以色列来说着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由于其位于内格夫沙漠的南部尽头,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西奈山和埃多姆诸山之间,环山面海,冬季气候温暖;海滩、珊瑚礁与附近埃拉特山景色优美,是以色列冬季的旅游胜地。</div> <b>埃特拉海滩</b><div>由于没有在此逗留的打算,只是顺道去了此地颇为有名的<b>Coral Beach</b>海滩,即赶路北上,前往两千年前以色列人抵抗罗马大军的最后堡垒<b>马萨达</b>。</div> 出发前最重要的是找一家超市补充粮草,这是我们旅行的经验之谈。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马萨达—以色列民族的象征</b></h3> <p class="ql-block"><b>马萨达遗址</b>是我们进入以色列后自驾旅行的第一站。从埃特拉到此两百多公里路程中,只有一路飞土黄沙相伴。偶尔会有一些像集中营般定居点,也是建在一堆了无生气的乱石堆上。真搞不明白这些执着的犹太人从世界各地移居到此,就是准备在这块连草都不长的荒凉之地度过余生吗?不得不佩服其民族凝聚力的强大,以及对其宗教近乎于偏执的笃信和虔诚。</p> <b>马萨达故事</b>——马萨达对以色列人来说不仅仅是一处城堡遗址,更多的是他们愿意相信其中包含着对犹太精神的寄托,是每个以色列人都需要了解的历史。公元72年,罗马人希尔瓦率领大约15000人的罗马大军,包围了犹太人最后的堡垒马萨达。马萨达人坚守了三年,当要塞被攻陷前夕,为避免落入敌手,马萨达全城男女老少967人全体自杀。从此,犹太人的足迹从迦南土地上消失,落下了古代犹太王国最后一幕。故事就这样世代口碑相传成为以色列人的骄傲与精神支撑。 乘坐缆车冒着酷暑登上马萨达山顶。远眺蓝色的死海忖映在一片寸草不生的黄色朦胧中,除了惆怅就是茫然,无法想象当年曾经的辉煌。马萨达作为旅游经景点来会令人失望:如果不是从模型上尚可窥豹于当年希律王所建宫殿的恢弘,也只不过就是一堆层次不清的黄土而已。但它对以色列人来讲,则是其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圣地。几乎所有的国民都需来到这两千年前为反抗罗马人、最终导致犹太人流沛世界的最后堡垒,凭吊当年为国自杀成仁的勇士们,提振民族意识。 以色列军队宣誓仪式的最后一句话就是:<br><b>“Masada shall never fall"(马萨达永远不会陷落)。</b>不过话是这么说,但有一天面对绝对优势的强敌孤军奋战,其结果还是不言而喻的。 <h3><b>希律王宫遗址模型,</b>朱迪亚王国的希律王(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4年在位)于公元前37年到公元前31年在此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并把它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避难所,宫殿群带有典型的早期罗马帝国的古典建筑风格,是早期罗马帝国奢华宫殿建筑的代表。</h3> 在一片废墟的空地上,老师带着学生表演传说中当时战斗的情景,这是这个国家学校对学生历史教育的必修课。其实当今关于马萨达的历史描述,主要是依据当年曾率兵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兵败被俘后归顺罗马人的弗拉维斯·约瑟夫在其《犹太战记》中所记载。文章中有许多前后矛盾之处,现代的考古发现对自杀的故事提出了怀疑,有人认为这是约瑟夫在刻意编造犹太人的英雄事迹。但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需要一位英雄、一段传奇来作为后代可为之自豪的精神象征,尽管有时只是一种传说也是无可厚非。什么事情千万遍地重复也深烙于人们脑海,成为想当然的真实事件,在这一点上以色列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则是做到了极致。 离开马萨达后,继续沿着寸草不生的死海西岸北上,隔岸对面既是几天前经过的约旦。 世界最低点,死海小村<b>内夫·佐哈尔(Neve Zohar)</b><br>该村是离艾因博克死海酒店区最近的永久定居点,是世界上最低的村庄,以流入死海的瓦迪佐哈尔溪命名。我们在这里的一家民宿里度过在以色列的第一晚。 村里的人的生计好像都靠着死海搞一些旅游项目。周边除了几公里外的以死海漂浮闻名的艾因博凯克外,没有其他可称之为城镇的地方。不过这在南部也算是不错的地方了,至少从还能徬死海这个生财之道吧。找到预定的民宿安放好行李后,再一次去海边领略了死海漂浮的神奇。 这是我第二次在死海漂浮。而仅仅几天前,在对岸约旦的海滩曾首次尝试到这种传说中的经历。试想一下,此时手拿一份报纸,沉湎于其中新闻八卦,像一段木头一动不动地浮在水面上随波漂,真有点不可思的感觉。<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去耶路撒冷途中</b></div>一早驱车直奔当日计划中的第一站大屠杀纪念馆。今天是安息日,计划中两个必去的地方:大屠杀纪念馆和以色列国家博物馆在内的所有公共场所都会提前打烊。以色列的节日特别多,稍不留神就遇上什么闭馆休息日,因此在这里旅游,一定要事先了解这里的假日再作日程安排,以免错过了某些重要的打卡去处,留下遗憾。<br></div> <b>雕塑—华沙起义</b> <b>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b><br>是以色列对大屠杀受害者的官方纪念碑。它致力于保存死者的记忆;尊重与纳粹压迫者和外邦人抗争的犹太人,研究特别是屠杀大屠杀和种族灭绝的现象,以避免将来发生这种事件。纪念馆的原名<b>Yad Vashem</b>来自于圣经:“我必使他们在我殿中、在我墙内、有记念、有名号、比有儿女的更美.我必赐他们永远的名、不能剪除。”“有记念、有名号”的希伯来语原文发音为yad va-shem。<br> <h3>基督教认为:犹太人将自己族人耶稣出卖给罗马人,背负着道义上的原罪,导致了这个所谓上帝唯一的选民数千年来被基督徒所怨恨。尤其在欧洲,由于犹太人控制着许多国家的商业、金融,以及相对孤立于当地国社会的犹太社区,历来在这些国家里有着反犹主义的存在基础,希特勒也正是以此名义试图在世界上清除这个民族。<br></h3> <h3>当年欧洲的犹太人经历的纳粹屠杀至今仍为以色列人心中永远的痛。纪念馆里展示了从1940年起,德国纳粹屠杀犹太民族的各种图片和文献,反映了当年犹太人所处的悲惨处境。馆内长廊纵横、微光幽暗。在那座著名的照片塔内,墙上投射的遇害者照片及名字,圆柱形里的照片每一张都很清晰,哪怕最上面最小的照片也一样看的很清楚,(馆内其它地方严禁拍照、摄影,仅此一处)令人震撼。</h3><h3> 每个民族的苦难经历都应得到尊重和同情,也应成为人们的后世之鉴。同样换位思考,以色列在向人们展示其苦难之时,是否也应考虑当今巴勒斯坦人的感受呢?毕竟这里也是他们生活了八百多年的故土,不能仅凭一纸历史传说就占据了他人所有,这谁又能忍受呢?</h3> <h3></h3><h3><b>抽象的光影</b></h3> <h3><b>以色列国家博物馆</b></h3><h3><b> </b>今天由于是犹太安息日,所有公共场所下午2点之前都只出不进了。<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还好有自己的车,此地离大屠杀纪念馆也就是5公里的距离,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售票大厅里的工作人员提醒我们离闭馆也只有四个小时多的时间了,由于馆内藏品的浩繁,还不如第二天有一整天的参观时间。我也明白,但由于我把三天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老城上面,也是不得已的事。再说我俩</span>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只是打打酱油,过过场子这点时间也差不多了。没办法,没文化的苦呀,面子还是要上那么一点滴。</h3> 希律王在位时期修建的<b>第二圣殿</b>和耶路撒冷全貌,遗址上目前建有阿克萨清真寺等穆斯林建筑,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穆德·阿里在此升天,因此此地也成为伊斯兰的圣地之一。而第二圣殿唯一遗存的就是圣殿山高台下的一堵内墙:被犹太人视为回想当年繁华、睹物思情的地方。 <b>圣书之瓮</b>以当年发现藏死海古卷的陶瓮为蓝本设计,别具特色。 <h3><b>—镇馆之宝</b></h3><h3>首要之事是先去欣赏一下镇馆之宝—<b>死海古卷</b>。外面是炎炎烈日,走近主馆内迎面而来的则是一阵清凉。展厅中央橱窗内展出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圣经古希伯来文手抄本以及同时期(第二圣殿时期)的著作,比第二老的抄本早了将近千年,以色列人一次作为依据,试图验证当年圣经里描述故事的真实性,也被西方考古界称为二十世纪重大考古事件;其意义对西方基督教、尤其对以色列人来说可谓非同一般。</h3> <h3><b>三千年前的木乃伊瓮也是博物馆标志之一</b></h3> 地下甬道墙上绘制的花卉图案,虽经数世纪仍鲜艳如初。 <b>“塔尼特”女神</b>是古迦太基神系中的最高神之一。廷尼特是月神或苍天神,主管生殖,赐予植物以活命的露水,保佑妇女平安地分娩,... 罗马皇帝哈德良半身像。哈德良是图拉真皇帝的表亲和继承者,罗马帝国五贤帝之一,117年-138年在位。哈德良放弃了图拉真的扩张主义政策,倾向于发展稳定、防御性的边界,尤以建造哈德良长城而闻名。在位其间,几乎访问了帝国的每一个行省;在地中海沿岸的古罗马城址中,留下有各种形式不同的哈德良门遗迹。<br> <b>雅典娜全身塑像 </b> 高达数米的古代地毯 <b>《豪宴》</b>犹太王希律是一个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犹太人和基督徒对其有着不同的评价。作为罗马人的傀儡和鹰犬,无所不尽其极地讨好主子,甚至镇压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另一方面,他虚与委蛇游走在罗马统治的狭缝间,凭借出色的治国手腕打造了一个强大而富庶的犹太国家;在大希律时期,犹太国的文化、财富的繁荣达到了一个很难企及的高度。其在犹太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在于第二圣殿的重建,增强了犹太民族自豪感。毫不夸张地说,延续百年的希律王朝,是古代犹太王国最后的辉煌。而基督徒却称之为俗世暴君的象征:当他得知伯利恒耶稣诞生,就下令将伯利恒及其周围境内两岁及以下的所有婴孩都杀死,后又嫉恨耶稣表兄施洗约翰谴责其与兄嫂暗度陈仓,找借口砍了约翰的脑袋而被历来的基督徒门所憎恨。 <h3><b>西奈山上耶和华授谕摩西"十诫"</b></h3><div><b>摩西是犹太教实际创始人。</b>犹太教只认可《旧约》,而基督教认可《旧约》和《新约》;第二,犹太教不承认耶稣是上帝之子,认为真正的救世主尚未来临,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上帝之子;第三,犹太教认为犹太民族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只有犹太民族才能得救,而基督教认为人人皆能成为上帝的子民。</div> <h3>夏洛特·德·罗斯柴尔德的结婚肖像画<br></h3> 这里各种馆藏珍品甚为丰瀚:近4个小时下来,也只能走马观花,基本上选择性地揽观一番其中各类馆藏珍品。在闭关的铃声中结束了此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style=""></h3><h3 style=""></h3><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上帝之城—耶路撒冷</b></h3><div>当我们驾车进入历史名城耶路撒冷,眼前这座看似建立在一片石头和黄土上的城市,还是与我们原先的想象有着不小的落差;但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教徒来说,则是他们心中无可比拟的圣地;1000年前,大卫王率领以色列人定都于此并更改成名称耶路撒冷,它集世界三大宗教圣地为一身—犹太人的圣殿山,基督教耶稣殉难与复活之地、伊斯兰教主阿里由此升天,而犹太教又是其余二教的母体;爱恨情仇,这一切使它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浩劫、磨难,近四十次被征服、二十多次被摧毁后依旧凤凰涅槃般得以重生,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中东平则天下平,而耶路撒冷正是其中关键之钥,阿拉伯和以色列对圣城的争斗一直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使中东看不到和平的未来。有人说:如果恨他、爱他都让其来耶路撒冷,造物主将世界九分的美给予它的同时也使那里充满了太多的杀戮与血泪。<b>上帝创造了耶路撒冷,必使它历受磨难,</b>也许这恰是上帝创造此城时留给人类一道无解的斯芬克斯之谜。<br></div> 耶路撒冷老城上的大卫塔 <h3><b>大马士革门(我们就住在马路对面的利沃酒店)</b></h3><div>此门又名示剑门或纳布卢斯门,为耶路撒冷旧城北侧的入口,其历史要追溯到罗马城时代。原来的城门建于第二圣殿时期,现城门由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兴建于1542年。十字军东征时,此处是城市的北门。<b><br></b></div> <h3><b>大马士革门前的军警</b></h3><h3>以色列随处可见的荷枪实弹的军人,被认为是世界上战斗力最为强悍的军队,不过依我之见,主要还是靠山强大的缘故。</h3> <b>以色列的奇葩—极端的犹太原教旨主义哈瑞迪教派犹太人</b>。犹太教中最保守的一支,其中有部分人并不承认以色列这个国家,主要理由是他们深信犹太人在政治上独立的达成会是借由神的介入,而以色列的建立是根据外来势力(联合国)决议建立的,也因此任何干涉历史进程的举动都是违背犹太律法的,这与希伯来圣经里面描述的弥赛亚来临不一样。真是有点奇葩的观点,试想一下,仅凭一己之力,以色列能够在周边虎视眈眈的宿敌阿拉伯人的眼皮底下能够建国吗?<br> <h3>这些哈瑞迪教派不尽任何国家义务,不工作,一生只读《摩西五经》(旧约前五卷)。由于哈瑞迪教育与主流社会完全脱节(许多学校甚至连电脑都没有),并导致许多成年的哈瑞迪教徒并不具备专业能力以面临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政府甚至会发放津贴给予哈瑞迪,造成以色列政府沉重的负担。</h3> <h3><b>向以军警问路</b></h3> <h3><b>耶路撒冷老城幽静的巷道</b></h3> <h3><b>千年古城街巷中行驶的拖拉机</b></h3> 耶路撒冷老城中的阿拉伯人的市场 阿拉伯女人的平衡术可是了的 <b>行进在耶稣受难的苦路上</b> <h3><br></h3> <div><b>耶稣受难时的苦路</b></div>相传当年耶稣被罗马人被判死刑后,背负十字架走向各各他山顶殉教的一条巷道路,一路上祂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二千多年前,犹太人的死囚们就是沿着这条路背着两块木板拼成的刑具走向刑场的。<br>为纪念这段经历,在耶稣赴刑场途中所经历的的第十站到十四站及耶稣墓地遗址,都已被后人建在了圣墓大教堂之中。 苦路第三站 苦路第四站 <h3>苦路第七站</h3> 苦路第八站 第九站 古老的犹太会堂的银门 <b>圣墓大教堂</b>—<b>耶稣受难之处</b><div>圣墓教堂,东正教称之为“复活教堂”。被基督徒认为是耶稣基督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他们因而对此地顶礼膜拜。从4世纪开始,教堂即已成为一处朝圣的重要目的地。时至今日,教堂是东正教耶路撒冷牧首的总部,而建筑本身则由三个教会(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希腊正教会),六个宗派(罗马天主教会、希腊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正教会、埃塞俄比亚正教会、科普特正教会)共同管理。<b><br></b></div> 圣墓大教堂前广场,教堂时耶路撒冷最著名也是最雄伟的建筑之一。 <h3><span style="color: inherit;">这所教堂本身就是一个奇葩的存在。基督教各教派纷争在此得到充分体现;科普特基督教徒、亚美尼亚教派、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在这里都占有地盘,自基督教1054年因掌控教会权利的争斗导致正式分裂、形成以西罗马拉丁语天主教和以东罗马希腊语正教以来,这些仅仅为了对教义解释和布教形式的不同,已经你死我活的争斗了千年,甚至于连一把一百五十年前随意放置的木梯都不能都不能动一下,谁都想成为教堂开门权利的掌控者,着实令人费解。最终大门钥匙最终被交给了一位阿拉伯人管理,由中可以窥视基督教派别之间的尖锐对立</span><br></h3> <b>圣墓</b>是安葬耶稣和受难三天后复活的地方,因此成为教堂内人气最旺之地。人们在墓室外排队入内,祭拜这位被基督徒奉为上帝之子的圣人。 圣墓其实是一个石洞,稍为狭小,不足2米宽。据传,这里原本是贵族约瑟夫购买的墓地,当年他因敬仰耶稣基督,而把自己的墓地捐献出来埋葬耶稣。 <h3>信徒们亲吻曾放置耶稣遗体的大理石板</h3> 左边那架梯子不知是那个教派放在此处的,切不可随意移动。 东正教神甫 天主教牧师 七头烛台是犹太教的象征 <h3><b>大卫塔</b>(tower of david)是耶路撒冷旧城的最高处,位于约帕门附近的犹太区内。这座约于两千多年前由希律王建造的城塔,以犹太历史中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的大卫王而命名。其生前对后世的犹太民族和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大卫塔周围被陆续挖掘出土的有古老的哈莫尼城墙和法赛尔塔、希皮库斯塔和米里亚尼塔等三座城塔,以及罗马、拜占庭、十字军和土耳其时代的建筑遗迹。</h3> <b>圣母安眠堂</b>就在锡安门旁边,离大卫王的黄金雕像和最后晚餐大厅也不远,据说这里是圣母玛利亚最后离开人间升入天堂的地方,根据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的说法,圣母玛利亚死时像睡着了一样,而身体和灵魂却被上帝接入天堂。教堂因此得名1898年德国凯撒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 用12万德国黄金马克从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Sultan Abdul Hamid II)手下买下了这块地,并于1910年建造了这座雄伟的教堂,现由德国本笃会管理。<br> <b>万国教堂</b>又名Church or Basilica of the Agony,是耶稣在被捕前夜祷告的地方。穿过狮门,来到了橄榄山。万国教堂就在橄榄山山脚处,历史悠久。公元380年基督徒就在此兴建会堂,这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因得到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而就此得名。 现存的教堂建在两座古代教堂的基础上。教堂顶部由12个起伏的拱形圆顶组成,每个拱顶代表一个捐资建造教堂的国家,圆顶和壁柱上,刻有出资国的国徽。另外还有两幅壁画,一幅是《犹大之吻》表现犹大出卖耶稣,另一幅表现的是耶稣和门徒在客西马尼园被捕前的情景。园内那几棵古老的橄榄树如何见证圣经的真实性。<br> <h3><b>哭墙—犹太圣殿山西墙遗址</b></h3>哭墙又称西墙、叹息之壁 ,是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犹太教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被称为“哭墙”。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 <div>男性区域:犹太人祈祷时,会往“哭墙”的墙缝里塞写着自己心愿的纸。咱也学着了一张祈祷哪天遇到好运发财字条。<br></div> 女性区域<div>犹太人在哭墙旁祈祷时男女处于不同区域,其间用隔板分开。相比女性区域的安静,男子们表达的方式却要夸张的多,这自然也引起老婆的好奇,于是乎......<br></div> 这是犹太教徒儿童必须经历、看似很痛苦的一道程序。 <h3><b>做祈祷的哈瑞迪经学院学生们</b></h3> 总算满足了对男性哭墙的好奇之心 <b>西墙隧道 </b><div>到这里参观必须在网上提前预定(我们也是女儿给办的)。犹太人来西墙广场祷告是因为离Holy of Holies(第二圣殿中安置“诺亚方舟”被称作<b>霍利斯之圣的</b>建筑)其实距Holy of Holies最近的地方还在这段隧道里。对于许多犹太人来说,这是非常神圣的地方,所以票很早就会售罄。游客这里必须带着犹太小帽,在规定的时间里跟着专门导游参观。<br></div> 这里可以看到当年希律王建造圣殿山用的最大的一块石头,据说有500多吨重,以及到现在还支撑着地上房屋的石拱。 导游会带着你穿越在圣殿山地下,一路会介绍犹太人以及从大卫开国所罗门建立第一圣殿起,到罗马希律王扩建第二圣殿,最后第二圣殿被毁只留下西墙残桓这段历史。从层层叠叠的不同构造,映射出这座古老圣殿三千年来所经历的摧毁和重建。讲解非常详细,听着也特别投入。问题是你英文要好,还要对犹太历史有兴趣,不然只看见导游对着一块块石头喋喋不休,手舞足蹈,不知所云。诸如我俩也不懂鸟语,一个多小时参观过程就如同一场煎熬。开始还装模作样故作矜持,最后终于忍不住落荒而逃。这里对于大多数以打卡为目的的中国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非来之地。<br> <h3><b>虔诚—西墙隧道里的信徒 </b>隧道里会看到一些犹太人对着一面墙在祷告,据说是因为传说中流离失所的圣器Holy of Holies现在就埋在圣殿山下的废墟里,而隧道下的这堵墙,是距离圣器最近的地方,所以虔诚的犹太教徒会专门来隧道下,面对着面墙祷告。</h3> 幸好早早从隧道出来,到阿克萨清真寺参观的队伍与早上到此处时一样不见减少。而每天只开放半天时间,所以这里的游客特别多。对于吸引像我们这类游客光顾的因素则是这里是中东动乱、以巴冲突的火药桶之一。对于犹太人这里意味着荣耀和屈辱的历史;第一、第二圣殿的所在地。可目前在遗址上却建立着伊斯兰岩石圆顶圣殿。以色列总是时不时找一些碴子杯葛此事,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历史死结。 <b>阿克萨清真寺</b>是伊斯兰第三大圣寺。地位仅次于麦加圣寺和麦地那先知寺。(穆斯林称“尊贵禁地”)同为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圣地,主体建筑高88米,宽35米。阿拉伯语“阿克萨”,意为“极远”,故又称“远寺”。 <h3><b>岩石圆顶清真寺</b>是耶路撒冷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覆有精美花纹跟古兰经文的蓝色系彩釉陶砖的金箔穹顶非常瞩目。穹顶建于公元685-691期间,按照倭马亚王朝第五代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的要求打造,岩石圆顶的建筑风格和马赛克都是以拜占庭教堂和宫殿为蓝本。它为伊斯兰艺术和建筑的独特特征打下了基础。部分穆斯林历史学家声称岩石圆顶是为了取代麦加的克尔白而建造的,但现代历史学家认为岩石圆顶是为纪念伊斯兰教先知穆罕穆德踏云而去、为彰显伊斯兰教的地位、或为迎接审判日所建。寺内有一块被穆斯林称为宝物的镇寺之宝:一块淡蓝色的巨石,被放置在寺的中央,长17.7米、宽13.5米、高出地面1.2米,以银、铜镶嵌,铜栏杆围着。他们相信先知穆罕默德在天使加百列的陪伴下,踏此石夜游登天,穆斯林视此石为圣石。</h3> <b>岩石圆顶</b>对于非穆斯林则是一个禁地。 这就是2000年9月,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强行登上圣殿山,引发第二次巴勒斯坦人起义的原因。 <h3><b>耶路撒冷老城外的草地</b></h3> <b>雅法门</b>在大卫塔附近,是耶路撒冷八个城门中最为开阔且游客最多的一个地方。附近有游客服务中心,到圣城以外的地方的集散点,是一般游客最常用的进出城城门,公交(轻轨)在这里都有站点。在古代,这个城门通往港口城市雅法,因而得名 与出租车司机询问去伯利恒的价格和方式<div><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去巴勒斯坦 🇵🇸 伯利恒的路上</b></div></div> 听人说自驾车是无法直接开到巴勒斯坦地区(这都是那些无能菜鸟们的忽悠),只好在老城广场边找的士前往了。司机是巴勒斯坦人,已在耶路撒冷开车十年了。出城不久就看到路边高耸的巴以隔离墙,比想象的还要高大。经过边界检查站后就算真正进入了巴勒斯坦。 <h3 style="text-align: left;"><b>巴以隔离墙<br></b></h3><div>这堵高墙将以控区与巴控区分割开来,以防备他们潜意识中视为恐怖分子的巴勒斯坦人对他们的骚扰。凭心而论当初驱逐你的是罗马人;而至今导致犹太人的灾难都是来自基督徒的追杀。世界上的反犹主义的源头也来自欧洲。为什么今天将所有怨气都洒在犹太人流落世界千年之后到此的阿拉伯人头上呢?难道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失去故土后的不甘和反抗吗?相信如果当初联合国关于成立以色列国的决议早知道会造成如此后果,想必也不会有这块犹太民族藏身息栖之地了。</div> 进入巴控区后,明显感到这边次序的混乱;尘土飞扬的街道旁无所事事的巴勒斯坦人,以及破旧的房屋、颓败的市容与以色列人居住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开车的司机表述中流露巴勒斯坦人内心对此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失去故土的伤痛。一方面是生存的渴求,尤其这位基本上在以色列有一份收入尚可、足以养家糊口工作的司机来说,并不希望有太大的动荡。否则一切都将失去。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工作、生活在绝望中的年轻人来讲,只有怨恨。由此可见,这种世代相传的恩怨不是靠那些在局外讲着那些无用空话的政客们凭所谓美好愿望就能释解的。真是俩个悲催的民族。 用于隔离墙涂鸦的喷漆罐、梯子的专营店。 这副巴勒斯坦女战士的画像曾广为流传。 <h3><b>伯利恒巴勒斯坦隔离墙的涂鸦</b></h3> 高墙之下,两个民族的悲哀 <h3><b>伯利恒马槽广场</b>是位于伯利恒中心的城市广场,得名于耶稣降生的马槽。马槽广场上的主诞教堂可能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巴勒斯坦和平中心和该市唯一的清真寺——奥马尔清真寺也位于马槽广场。几条与耶稣有关的街道汇集到广场:星街和基督降生街。 1998-1999年,马槽广场得到修复,目前只允许步行通过。它主要用作当地人和众多朝圣者的集会。</h3> <h3><b>耶稣降生地—伯利恒主诞教堂</b></h3><h3><b> </b>这是除了圣母大教堂外此地区最为重要的教堂,是伯利恒一处主要的基督圣地,传统上认为耶稣诞生于此地;现在由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和亚美尼亚教会联合管理。马槽广场熙攘人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与旅游观光客们,都期望亲眼目睹主耶稣出生的那个马槽。</h3> <h3><b>朝拜耶稣诞生点的教徒们</b></h3> <h3><b>耶稣诞生地—伯利恒之星(星洞)</b></h3> <h3><b>乳洞教堂—耶稣一家曾避难希律王追杀的乳洞圣迹</b></h3><div>希律王听闻从东方来的占星术士说,伯利恒城中有一个犹太人的王降生,他和耶路撒冷全城的人就都不安,因为犹太人对这未来的王有个期许,特别是他们期待“弥赛亚”(救世主)来到,带领他们挣脱异族统治。所以派人将利恒城四周围两岁以下的婴孩都杀光以绝后患。但耶稣一家在远走埃及途中曾躲避于此得以幸免。这也是犹太人不待见耶稣的原因之一:由于他的出生给犹太人带来的只是灾难。<b><br></b></div> <b>逃难中的圣家族 —</b>童贞女玛利亚的丈夫约瑟给人的印象总是一幅尴尬的苦相,直到十九世纪这位耶稣名义上的父亲才被封圣为圣约瑟。 巴勒斯坦边界检查站 <h3>耶路撒冷的电车</h3><div><br></div><div><b>马哈耐·耶胡达市场</b><br> 听人说耶胡达市场的东西便宜,果然名不虚传。自驾总还是需要备一些食品瓜果之类的。同样的东西,这里有的比超市可以便宜一半。市场也是人头攒动,摩肩擦踵,热闹非凡。卖艺摆摊,市井百像,可以说是反映了以色列社会的真实缩影。<br></div> 木偶卖艺人 自14岁起,许多哈瑞迪男孩便不再学习任何世俗的科目(科学、数学、外语),转而专注在犹太律法的研读。 熙熙攘攘的市场 以色列的农产品质量一般都不错,特别是刚出炉的面包,香味四溢,松脆酥软,回味至今。 <h3><b><br></b></h3><h3><b>告别圣城</b><br></h3> <h3><b>橄榄山上观看日落的青年</b></h3> <h3><b>吞云吐雾</b></h3> <b>抹大拉的玛利亚东正教堂</b> 这里供奉的是耶稣的女门徒抹大拉的马利亚。据说她是最早看到耶稣复活的人。教堂是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包括7个耀眼的镀金洋葱圆顶。由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兴建于1886年,以纪念他的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br><br><div>下:犹太人墓地</div> <h3>黄昏时圣殿山<b>岩石穹顶清真寺</b>金顶</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b>耶路撒冷黄昏</b></font></h3> <h3><b> 耶路撒冷联想 </b></h3><h3><b> </b> 今天即将结束三天意犹未尽的耶路撒冷旅程,准备前往北方加利利湖畔的提比里亚。黄昏时分驱车登上橄榄山最后一次看着落日余晖中对面城内鳞次栉比的房屋,圣殿山上岩石穹顶清真寺熠熠生辉的金色穹顶,那似曾千年不变的景象,使人迷醉在一种岁月的朦胧中。人们都说一个人有内涵,是指其是有故事的人。耶路撒冷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人们不经意间往往会被它缓缓释放的丰富历史的沉淀所陶醉:背负十字架,沿着老城深街曲巷追寻当年耶稣受难经过的苦路的游行队伍,面对西墙不断倾诉内心愁绪与期盼的以色列人,手舞足蹈唱经颂义的哈瑞迪经学院神学生们,匍匐亲吻耶稣遗体安放的大理石板的基督徒,圣殿山阿克萨寺虔诚朝拜的穆斯林,都是这座古城留给我们的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这里每块砖石、每一扇门柩都曾见证过历史故事的演绎发生—拜占庭人、亚美尼亚人、突厥人、阿拉伯人如走马灯似的变幻着耶路撒冷城头的王旗。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同时不断留下各种文化,种族的基因,这也是没有到过耶路撒冷的人无法感受到的,同样也让我们更为切身的理解它之所以被人称之为上帝之城的原因。</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约旦河西岸之行</b></h3><div>结束了耶路撒冷三天旅程,今天继续沿约旦河西岸驱车北上。这一原属于巴勒斯坦的区域现早已被以色列攫为己有。</div> <h3><b>约旦河耶稣当年受洗处</b></h3><h3><b> </b> 离开耶路撒冷,没有走常规的东线6号高速,而是选择经杰里科、贝特谢安的90号公路沿约旦河西岸一路北行,路上绿色逐渐替代了土黄,约2个小时车程来到加利利湖南端大名鼎鼎的耶稣约旦河洗礼处。这里景色与外面完全不同,绿树成荫,鸟雀啾鸣,静静的约旦河旁,不断有虔诚的信徒带着其家人来此完成一生最为荣耀的洗礼,真挚之情景令人感动。就如同穆斯林完成麦加朝圣一样,是其毕生愿望。在此碰到的与我们一样的中国人大都只是围观拍照。不过没有那么多精神包袱,表情也算轻松。</h3> 一家仨 <h3><b>忠贞</b></h3> <b>加利利海</b>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周长53千米,长约21千米,宽约13千米;总面积166平方千米,最大深度48米,低于海平面213米,是地球上海拔最低的一个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第二低的湖泊(仅高于其南侧的咸水湖死海)。对于大多处于一片黄土荒漠的以色列来说,地势平坦,土肥水丰的加利利可谓是一块其梦寐以求真正的风水宝地—以色列的生命之源。2千年前沿湖曾经生衍着古巴勒斯坦人,太巴列城是延续至今的犹太人的四大圣城之一。耶稣的大部分职事经历以及许多圣迹都发生在这里,因此也成为世界基督徒蜂拥朝拜的地方。1909年犹太先驱在内雷特建造第一个合作农庄(基布兹),成为以色列的立国之本基布兹文化的摇篮。<br> <h3><b>加利利湖畔的提比里亚(太巴列</b><b style="color: inherit;">)</b>是以色列北部主要城市,也就咱们内地乡镇的规模。其建于公元20年,由希律王的儿子、加利利行省的分封王希律·安提帕斯于Rakkat的废墟上所建,并成为加利利行省的省会。“提比里亚”的名字源自当时罗马帝国的皇帝提庇留。提比里亚被视为是犹太教四大圣城之一,也是约旦河西岸曾经的九座犹太市中城至今仅存唯一古城。犹太传统相信弥赛亚会在当地出现,而犹太民族也会在当地复兴。</h3> <b>提比利亚</b>给予游人的印象:人们在古老城堡附近及湖泮堤岸休闲散步,在游艇停泊港旁的餐厅、酒吧里随着音乐渡过美丽黄昏。洋溢着祥和和宁静的气氛,所有这一切展示了这座城市的迷人魅力。 提比里亚楼房立面上以宗教题材为主的砖饰画,彰显出其两千多年的历史韵味。 <b>小城的周末集会</b> <h3>下午进城时街上人车稀少,不知何故,店家大都已关门歇业,整个城市显得格外清冷空荡。傍晚逛至湖边公园,发现似乎有举行晚会的迹象。最终迎来的是一场以色列式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每周六晚的小城万人空巷汇聚在此集会:众者随着主持人不断重复某些誓言,大意无非就是缅怀逝者,勿忘历史之类。管理人员发现咱俩中国老头、老太混迹其中,邀请我们上小楼二层观看,并示意我们可以拍照,想必其意无非是想通过我们来为以色列做宣传。真比中国人还中国呀!</h3> <b>迦百农</b><br>因耶稣在拿撒勒不受欢迎而来到加利利湖边的这里布道,并发生了许多神迹而闻名,据传也是圣彼得老家。 <h3><b>二鱼堂</b></h3><h3><b> </b>今天主要目的地是戈兰高地。早晨一路沿着风景如画的加利利湖途经圣彼得老家迦百农等圣迹。</h3> <h3><b>过去与未来—建在古代遗址上的天主教堂</b></h3> <h3><b>加利利湖畔的弥撒</b></h3> <b>犹太会堂的遗迹 (建于公元一世纪)</b> <b>戈兰高地上的牛群</b> 在快到达高地的时候,又被导航将我们给导到一个犹太人定居点里,越开越糊涂,咋的怎么到了居民区了。还好遇上一位好心的以色列人,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找到上山的路。 <b>戈兰高地的地标Coffee Annan咖啡馆</b><div>很诧异在高地上还有一间不错的咖啡店,想必那些孤独的联合国军人可以在此得到心灵的慰藉。此外到此的游客在此品尝一杯,也算是在这是非之地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吧。<b><br></b></div> <h3><b>戈兰高地</b><br>停车场离联合国观察哨只有两三百米远,路边散落这一些用废旧钢铁制作的铁艺塑像。两位分别来自澳大利亚与丹麦执勤军官得知咱是来自中国的旅行者,非常热情地配合我们与其拍照留念的要求,估计这方面也是老客啦。<br></h3> <h3><b> </b>由哨所向北可以远眺以色列最高峰—赫尔蒙雪山,向东俯瞰,翠绿原野延伸至不远的叙利亚控制区。散布其中点点星落的村落、镶嵌于图画般农田中泛光粼粼的湖泊、牧场里悠闲啃食的牛群,满眼葱茏,一片丰饶。无法想象眼前安祥平和的景象曾经发生过中东最残酷的战斗,五百余辆的坦克在这里熊熊燃烧,此役也奠定了以色列今天中东霸主地位。站在这里,终于明白以色列人的司马昭之心了:占领了高地可以掌控整个叙利亚平原,攥住加利利的水源使以色列的生存有了保障,其实这里才是那上帝对摩西允诺的应许之地—迦南,也是其真正觊觎的目标,怪不得以色列人找出各种借口赖在这里。一是认准了阿拉伯人散沙一盘,其次有美国老大撑腰,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谁之势。不过以色列人还是忘了江湖上的至理名言:<b style="color: inherit;">出来混是要还的,风水轮流转;</b><span style="color: inherit;">人说“</span>天道好轮回,苍天放过谁”,美国人会是永远的老大吗?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王朝也只是历史长河里的匆匆过客,整个犹太历史则是最好的明证。</h3> 丰饶的叙利亚平原是中东普遍的枯黄中的一抹新绿🇸🇾 <b>哨所远处的叙利亚村镇废墟</b><div>1974年的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反败为胜,镬取了阿拉伯国家的大量土地,完全占领了叙利亚戈兰高地周边地区,由而进一步巩固了其对约旦河西岸的战略掌控权。这是当年以色列军队根据联合国协议撤退时摧毁的叙利亚村庄。</div> <h3><b>拿撒勒的天使报喜天主教堂</b></h3><h3><b> </b> 这里是玛利亚的老家。圣经记载:天使向圣母玛利亚告知她将受圣灵感孕而生下耶稣。从戈兰高地去海法途中要经过此地,顺便去看一下不漏遗憾。不过拿撒勒城市不大,但在那错综复杂,蜿蜒曲折的街道里开车还却令人有点晕眩。导航不给力地将我们引入了一条小胡同里,看情形不能再继续了,看导航此地离报喜堂也只有3、4百米,将车停放在路旁一空地上,下车趋前打探。果然已经不远,而且那里根本无法停车。决定英明,歪打正着,说明咱做人的成功。报喜堂是我在以色列所看到最为气派的教堂之一,体现了现代与古典之美,极具中东风格。教堂内部大厅正前墙壁上那副天使报喜图的油画极富渲染性地展现了画中人物形态各异的表情,确实值得一看。</h3> <b>一笑泯恩仇-保罗六世与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会面纪念塑像。</b><div>1964年1月4日,罗马天主教皇保罗六世出访中东,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前往耶路撒冷朝拜的教皇。1965年12月7日,保罗六世在耶路撒冷历史性地会见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当天,两大教会分别在罗马和法纳耳宣读相互宽恕书,取消了1054年双方互相宣布的绝罚处分。这是自11世纪基督教分裂千年后两大教派领袖首次会面。此雕像是以纪念此次历史性会晤而塑。</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阿卡古城—十字军最后的城堡</b></h3><h3><b> </b>阿卡是以色列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最古老城市,当年英国狮心查理与萨拉丁在此结下城下之盟,也是十字军在中东最后的堡垒。</h3> <h3><b>古堡上的姐妹</b></h3> <h3><b>Acre十字军大厅</b></h3> <h3><b>杰扎尔清真寺</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海法</b></h3><h3> 午后抵达了今天的住宿地-海法。临近郊区已感到海法的现代气息。作为北方最重要的海港城市,同时也是以色列的制造中心,比起那些曾经去过的那些城市更为清朗。艺术家旅店是海法颇有一些名气的旅馆,不论大堂,过道都装饰有艺术挂像时期更为名至实归。后面的免费停车场非常方便,不需经过前厅大堂直接可上房间,最适合自驾游客。街上与提比里亚一样颇为冷清,晚饭后按着导航走到超市,一路上也碰上没几个人。</h3> <h3><b>海法是</b>西濒地中海,背倚迦密山,是”美丽的海岸“之意,为以色列仅次于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第三大城市,也是以色列最大的港口。在十九世纪末,大马士革与海法之间的铁路便已铺设完成,而当犹太人移民到海法之后,海法便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和特拉维夫一样,控制着以色列的工商业和贸易的命脉</h3> <b>巴哈伊阶梯花园</b><br> 海法可去的景点不多,其中的哈巴伊花园是少数值得一去的地方,网上对此花园多有评说,嫌麻烦,遇到有车位,直接把车停放在花园大门直通海港的大道旁,好在以色列大部分地区停车都是免费的。也省了不少银子。前所未闻的哈巴伊教据说是结合了世界所有主要宗教的混合体,其工作人员都是世界各地的志愿者。花园第一站内,可俯瞰海法港全貌。非常坑爹的是,从上到下整个花园分为四部分,相互间无法通行,都需要原地返回,而且每个花园还有时间限制,最后的时间不能超过中午12:00,真是个奇葩的想法。不过花园里一片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站在高处随着视野俯瞰花园由上向下延伸至海港,景色颇为壮观。 从巴哈伊阶梯花园下至半山途中问路时,遇到这位以色列青年,问明情况后,用其私家车毛遂自荐地将我们送至山下的停车处,真是非常感谢。 <h3><b> 海洋之星教堂</b>周边的是观看海法全城最佳的去处,大概是周末,人山人海的。停车场看似早已满仓,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个不太注意的旮旯里,还终于找到一个车位,此时当仁不让,急速停好车子,然后怀着不地道的小人之心,幸灾乐祸地看着那些透着无奈眼神的司机们无头苍蝇般的乱窜。本来以为这里仅仅是海法制高点,大家到此不是教堂就是看风景。不想过了片刻,在人们的兴奋惊叫与各种相机对着天空一片咔嚓中,偶尔抬头,恰有一大型加油机引导数架F-35呼啸掠过头顶。这是我第一次真切地看到这款名声远扬的战斗机,以色列真是够牛的。此时才明白,今天是以空军训练日。还未等我们缓过劲来,周边的人群也想退潮的一般迅速消失无踪。回到停车场时也只剩下我们那辆车形单影只地停放在空荡的车场内。还是蛮幸运的,自然又为做人的成功得意一番。有时自己也觉得好笑,恰似做股票一般,往往选择性地忘记倒霉割肉的那些时候,而对偶尔的进账抚额击掌不已。这也是一种乐趣呀。</h3> <h3><b>观看以色列空军加油机训练</b></h3> <h3><b>海法街道 </b>在海法开车需非常注意车行道的方向,稍不留神机会驶入逆行道上,真是防不胜防。还好时间尚早(外国人是晚睡晚起),加上少有摄像头监视,得以幸免罚款。</h3> 海法美术家酒店 <h3><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九.凯撒里亚国家公园</b>—希律王献给凯撒的城</div> 从海法到特拉维夫2号公路沿地中海一路南下,途中经过那位以色列人口中伟大君王实为罗马人傀儡的希律王在公元前37年由于被封为总督而拍马屁献给罗马独裁者凯撒的礼物—凯撒利亚。这座罗马城池整体感觉不错。坐落在波涛汹涌的地中海东岸。漫步于长长的弧形海湾,海风迎面吹佛带来夏日的清凉,令人心旷神怡。旁边巨大的古赛马场看台以及古罗马剧场的遗址,让人依稀联想到希律王当年建成后的恢宏场景。 <div>古赛马场看台<br></div> <b>凯撒利亚露天剧场</b>是东地中海现存最古老的罗马剧院。该剧院在夏季用于音乐会。试想一下,在星月灿烂的夜空中,坐在两千年前的古剧场中,伴随着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欣赏着现代的打击乐,是否有着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中东之行的终点—特拉维夫</b></h3><h3><b> </b> 终于来到此次中东之行的终点—以色列首都,相比较其它城市更为年轻、现代。乘到还车时间还有半天时间,打算先去特拉维夫大学、雅法老城以及海港看看。远的地方终究还是自己开车方便。剩下市中心部分还有两天时间慢慢逛吧。</h3><div>特拉维夫-雅法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为以色列建国时首都所在地,最初创建于1909年,是由一批犹太移民为逃避邻近古老的港口城市雅法昂贵的房价而兴建,逐渐发展超过了以阿拉伯裔为主的雅法。成为以色列最大的都会区,被认为是以色列最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以及所谓“硅溪”、以色列的文化之都。<br></div> <h3><b>特拉维夫大学</b></h3> <b>特拉维夫大学里的犹太历史文化博物馆</b><br> 问了许多人,居然不知道自己大学里还有这样一个博物馆。都说以色列人特别在意自己的历史,想必也就是形式上而已罢了。被告知离开馆还有一小时,到展厅门口一看,没有人,管理员可能去吃饭了,我们也就不客气了,先进去看看,诺大的展厅只有咱俩不远万里来此的中国人,但来一趟,对犹太人的现在与过去也算有个大概的印象。 早期的以色列拓荒者 <h3><b>这幅油画像真人躺在那里看书</b></h3> <h3><b>雅法老城</b></h3><h3><b> </b>这次导航还算靠谱,居然让我们找到一个很好的车位,毕竟在老城是很难有停车空位的。</h3><h3> 爬上一座小坡不远,那座濒临地中海的土耳其钟塔就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城雅法的标志。它也是特拉维夫的地标建筑。这里的建筑大都与星座命名;星座喷泉,星座小巷等。居然还有一座还有12星座的许愿桥。在桥上可以找到自己的星座浮雕,然后轻抚着面向大海许愿,就能成真。沿着曲幽小巷,踏着千年石板,顿感时光的错位。</h3> <h3><b>阿布拉沙公园</b>是雅法老城·的制高点和欣赏落日的绝佳去处,在这里可以将特拉维夫新老城交错的风景尽收眼底。</h3> <b>Ramses Gate</b>为阿布拉沙公园内古埃及拉姆西斯二世门的复制品 <b>圣伯多禄教堂</b><br>这是彼得第一次受到启示可以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地方。 <b>12星座喷泉</b> <b>12星座的许愿桥</b>。据说在桥上找到自己的星座浮雕,然后轻抚着面向大海许愿,就能成真。 <h3><b>特拉维夫海港是</b>我们开车自驾最后一个地方,位于该城北部雅孔河的入海口,现已改造成这里的一处大型海景休闲购物中心。沿海岸酒吧餐馆林立,往昔的一片片海港码头区分别成为不同命名的海滩受到人们的青睐。找到停车场付了最后一次停车费;面对地中海凭栏而立,观览海面追风逐浪的风帆,尽情享受旅途难得的休闲。</h3> <div>这位女兵和她男朋友用餐时,步枪就放在座位旁边,这也是以色列街头的常常和现实。</div><div>从海港归来,在酒店放下行李。不远处就是我们在特拉维夫的还车点。即将告别十多天一直陪伴我们的汽车,至此也结束了在以色列自驾旅行。还车后在特拉维夫待的几天日子里,准备到处走走,不过大多是无目的的闲逛。</div> 特拉维夫海滩<div>酒店的位置极佳,隔街就是特拉维夫海滩,出门一拐弯就是去火车站的公交。即使是著名的卡梅尔市场也仅有六、七百米路程。<br></div> <h3><b>特拉维夫街景</b></h3> <h3><b>霞光漫步</b></h3> 酒店对面街景 <h3><b>拉宾广场</b></h3><h3>当年拉宾遇刺的地方。一座大卫星铁塑屹立其上,由此可见实现巴以和平之艰难。</h3> <h3><b>和平</b></h3> 公园遛狗人 <b>楼房建筑装修垃圾输送管</b>,让人见识了以色列人的想象力;既防止了气味和尘土外溢,又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哈拉夫·库克大街上的欧盟与美国大使馆 卡梅尔市场是特拉维夫最大的市场,离酒店步行只需八九分钟路程。这里吃穿用等日常百货应有尽有,而且价格便宜合理。每天都热闹非凡,挤满了前来购物的当地人和各地游客。特拉维夫各大饭店都会来此采购食材,是我们在特拉维夫经常光顾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也是最能直接了解一座城市日常生活的地方。 五花八门的肉食品和奶酪令人眼花缭乱。 穿鼻环刺青的酒店服务员 <b>艾伦比/哈亚肯大街拐角公交站</b><div>在此坐公交车至哈沙洛姆火车站,再转车前往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离开特拉维夫时差一点把手机忘在旅馆里,幸好及时发现,否则还真是一场遗憾了。</div> <b>哈沙洛姆火车站</b>内到处是挎着背包、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这在这个几乎全民皆兵的国家已是见怪不怪了;但对我们这些来自习惯于常年和平环境的游客来说,还是多有突兀和不适感。 在以色列很少见到除旅行团外的中国游客,尤其是老人。在车上,一些人得知我们是独自游览中东三国的退休老人,颇有兴趣地向我们了解一些有关中国的问题,应该说大多数遇到的以色列人对中国都抱有正面的看法。 机场候机厅是此次中东之行终点,感谢三个教派的上帝,到此为止,至少我们还算安然无恙。<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访以有感</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入境以色列以来,驱车从南到北、从西到东近乎走遍了几乎所有以控区。之前鉴于对宗教、历史的兴趣,自认为对这个犹太国家也算是了解一二,但此行所见所闻感受到的落差,也让我们不得不站在新的角度对其重新加以审视。很多人对这个国家的了解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多年来深植于人心宣传的影响,以及人口相传的传讹,将以色列的所有都神格化了。其实到了此地就会发现:犹太教并不代表以色列,存在着不少无神论及信仰其它宗教的国民。人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与其接触中感到他们的友善、与我们一样期盼和平,在拉宾广场上拉宾塑像前摆满的鲜花也说明了这一点。这里先不说两个民族缠纠数十年的是非曲直,但人至少还是要讲点道理。总不能老是拿着一本几千年前自篡的神话传说,以“上帝在这世上唯一的子民”自居,宣称这里是两千年前他们自己的上帝给与他们的毋庸置疑的“应许之地”,然后理直气壮地一脚将原先已在此次住了数百年的原住民踢出家门,并时不时以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作为他人谅解忍让的道德绑架,如果依此荒唐逻辑,现在所有国家的疆域大概都要重新洗牌了。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主流媒体不断放大犹太人的苦难的同时,那些巴勒斯坦人的遭遇又得到多少人关注?当我们进入巴统区时,沿途高高的隔离墙和铁丝网,尘土飞扬的道路和破败不堪的房屋,以及居住其中的人们显示出绝望、无奈,忿忿不平的情绪,如果不到此处,是不会有切身感受的。历史是面镜子,今天你可以仗着强大的后盾支撑而毫无顾忌,但帝国不会永存,今天你对他人的所为,谁能确定哪一天不会再次轮回到你的头上呢?</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告别这片从满战争和血泪的土地之时,真心希望他们信仰中的救世主“弥赛亚”早日来临,带领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走出缠绕不清的历史泥淖,回到其真正充满阳光、希望与和平的“迦南”彼岸。</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东归来</b></h3><h3><b> </b>自四月初出发至此已近一月,对中东三国有了一些初略的感性认识。要说这几个国家虽有不同特点,但他们共同之处除了人文景观外大都是荒滩沙漠,很少有像国内那样的青山绿水。凡喜爱观花游景的旅客肯定会有所失望的。此次旅行中领略了埃及的神庙金字塔与懒散,约旦的沙漠死海与温和,以色列的宗教与犹太人的执着。看起来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无论其在当今世界地位如何,都曾以各种方式极大的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古埃及建筑艺术对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犹太人又以精神文化方面衍生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两大宗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能在如此狭小区域里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实为世界之奇迹。可悲的是,这一地区现在以另外一种方式影响着世界,暴力与动荡像一对孪生兄弟伴随期间。千年恩怨的延续,使同为闪米特人、亚伯拉罕嫡系子孙的阿拉伯与犹太民族两位血亲兄弟相互视为死敌。在可预见的将来见不到和解的曙光。</h3><h3> 以上所叙,终归是咱百姓吃饱饭管闲事。不过对于我来说,此行最大的收获是能有机会与当地市民百姓接触交流,更感性地体会到其间的差异与相似,了解到事情更真实的一面。很多人都觉得自由行费钱又费时,玩的地方甚至还不如跟团游,事实也如此。不过旅行中留下的遗憾未尝不是一种动力,就像吃的半饱之人对食物的渴求。人老了,也需要动动脑筋,也不失是件防止老年痴呆的方法,再说路上的风景也精彩,至少不会看过就忘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