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位叫“强巴”的上海知青,不是别人,他是我的岳父。“强巴”是他当知青时的绰号,因为有一身蛮力,做人也老实,长得很像西藏农奴强巴,所以,同去的知青称他为“强巴”。</h3><h3> 1968年年底,为了响应伟人的最高指示:<font color="#ed2308">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font><font color="#010101">成千上万的城市知识青年开始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一张火车票,让</font>他离开了上海静安区的家,与同行的上海知青一样,带着支援边疆建设、战天斗地的革命热情来到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四分场。他们是第一批到达边疆的上海知青,分在四分场的共有10名,从此,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将在这里绽放。</h3><h3> 在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里,他从事过围垦造田、橡胶种植、炊事员、澜沧江搬运工,无论从事过哪种工作,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实际行动践行建设边疆的承诺。在他知青岁月里,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什么东西吃,他谈到吃“玻璃汤”的经历,就是在开水里放些盐巴,用它来拌饭吃,过年过节能吃上一回肉就算是幸福的事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他依然不畏艰难困苦,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也绝不会偷懒、作假,因此受到农场领导的赞许和喜爱。每当夜晚来临,他与别的知青不同,早早便睡去,因为他要养精蓄锐,明天好干活。寒来暑往,飞机草花(长在橡胶林里的草,知青称它为飞机草)都开了三遍,心中的激情却并未减退。他从不为未来担心、焦虑,只专注于做好眼前的工作。</h3><h3> 他对名利从来都看得很淡,在与他闲谈中,他羞于说出自己曾经获得所谓的荣誉。后来,他因表现突出,被领导推荐上了农大。作为普通人,这是一个鱼跃龙门的机会,可以改变自己的前途命运,可他想着的是毕业后还要重返边疆,做一个农民。要好的知青劝他要回就回农场,别当农民了。起初,我并不理解去农场和当农民有什么区别,经过细问,才知道,当农场工人是领工资,当农民是挣工分,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他说到做到了,毕业后,来到德宏法帕一个傣族寨子插队,当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照样扛着锄头,和傣族人民一样下地从事农活。第一年,就获得了共青团中央颁发的“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h3><h3> 他对边疆的这片红土地有着质朴的感情,为了描绘出心目中锦绣边疆,他不忍离开这片热土。在这片热土,他与一位傣族姑娘相识,相恋,并组织了家庭,抚养了三个女儿长大成人。1978年,在云南上海知青中出现了“返城大潮”,橄榄坝农场史称“……知青们的情绪激昂,意志坚定,态度果决,万众一心,势不可挡。”“短短的两个月内,我场四千多名知青离场而去。”为了能够返回原籍,有的用生命在抗争,有的则是抛家弃子,以决绝的态度撕裂着与这片热土的情缘。走了的人当中,有的从此失去了内心的安宁,背上了时代的孽债。但他没有选择离开自己的家人和这片他热爱的土地,没有怨言地继续当他的农民。</h3><h3> 在我与小顾谈恋爱的时候,他还给我看了宣传他的纪录片,我还记得这部记录片叫《红土地》。片中叙述的主要事迹我已记不太清楚,但至今让我难忘的是他在片中的穿着,没有半点修饰,很朴素,上身穿了件白色体恤还破了一个口子,在田里劳作,完完全全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形象。就是这样的农民,后来,在芒市农业局当过技术人员,在法帕当过副镇长,一直都是本真做人,老实做事,不会变通,不会说谎,就像这片红土地一样诚实,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h3><h3> 如今,退休在家的他,也不闲着,经营着他熟悉卖农资的铺子,以微薄的利润给农民提供便利,时常还为寨子里人普及农科知识,他的乐于助人赢得了傣族人民的敬仰。在他身上可以挖掘他们那一辈人具有的优秀品质,供我们这辈人学习,但以我拙劣的文字水平难以详述这位叫“强巴”的上海知青奋斗、战斗过的青春岁月。但我已深深被他战天斗地、不贪名利、乐观向上、纯真做人……所折服,这些都是他们这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h3><h3>附:上海知青石鹏飞写给“强巴”的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赠一位战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识在南来列车的窗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结交在千年沉睡的山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飞机草花开了三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里水里一对战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热血曾浇灌满山的胶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汗能浮起满载的巨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阶级委托他上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旗出征,威武抖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断的来信,不断的告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问候这里的山、水和战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断的告候,不断的来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告诉那边的天、地和搏斗</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机草花又开了三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相思随着时光越积越稠</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包种子捎来了烈火一团</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放心吧,开起的战旗永不会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举步生云兮甩袖起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里风中又走来那位战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那样质朴,肩上扛着锄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还是那样奔放,一路放开歌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呼、拥抱、携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洗尘、接风、拼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夜呢喃话不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话题总是:如何把边疆描成锦绣</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晨曦初露,晨风轻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打开窗户,我们又共同把曙光迎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谁在嗟叹,日月蹉跎青春虚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住:青春长在战斗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