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飞走了

江南一苇

<p class="ql-block">  蝴蝶飞走了------其实,那只蝴蝶早就飞走了。远在1989年4月23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民国第一女神、风华绝代的中国电影皇后胡蝶女士,因病溘然长逝,享年81岁。临终前,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p><p class="ql-block"> 前不久,胡蝶丈夫潘氏家族的后人,将珍藏的一批胡蝶旧照公布于世,共有58张,其中大部分为首次面世。当中还有几张留有胡蝶的亲笔签名。我在这里共编辑了81张老照片(恰好暗合她的享寿),其中还包括从其它地方收集的老照片。我之所以要编辑这个人物专辑,一是想表达我对这位爱国明星的敬意,二是想让国人勿忘中国电影奠基时代的一段重要历程。</p><p class="ql-block"> 胡蝶原名胡瑞华,1908年3月23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鹤山。胡蝶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大牌演员,她一生主演了一百多部电影,多次获得重要大奖,是横跨默片时代到有声电影的电影皇后,她的电影影响了整整两代中国人。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乃由她领衔主演。</p><p class="ql-block"> 1933年元月,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第一届“电影皇后”评选,各地影迷踊跃投票,蝴蝶以21354票高票当选。而实力相当的阮玲玉仅以7000多票获得第三名。值得一提的是,蝴蝶在得奖之后,竟婉言谢绝去领奖,她认为国难当头,这样大张旗鼓的去领奖,实在是不合时宜的。后来,主办方在加冕仪式上冠以“航空救国”的名称后,蝴蝶才同意去参加领奖。加冕大会之后,主办方将门票和捐赠所得款项,悉数捐献给政府,用于购买飞机支援抗日。(姜文导演在前几年拍的一部电影叫《一步之遥》中,就采用了这个情节。)从这里我们发现,胡蝶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演员,而不是一个为了自己出名得利,什么家国情怀、礼义廉耻都不顾的艺人。获奖那年她芳龄25,在此后几年中,她又连续两届蝉联第一名,共三次当选“电影皇后”,人称“老牌影后”。但她却毫不张扬,从不以此自傲骄人。她的代表作品有:《歌女红牡丹》、《姊妹花》、《火烧红莲寺》、《空谷兰》、《绝代佳人》、《啼笑因缘》。</p><p class="ql-block"> 胡蝶三次当选电影皇后,固然与她的容貌与演技有关,但她的良好人缘恐怕也起了作用。说起同时参选的阮玲玉,容貌与演技与她不相上下,演艺事业大红大紫,可是票数就低了很多。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这样评价胡蝶说:“胡蝶落落大方,一洗女儿之态,性格深沉、机警、爽利兼而有之,如与《红楼梦》中人物相比拟,十分之五六若宝钗,十分之二三若袭人,十分之一二如晴雯。”这是一个老辣作家的中肯评价。</p><p class="ql-block"> 从古至今,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气质和审美,自有一代人的时尚风潮,以今人的眼光来打量这位前朝巨星,有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胡蝶绝对是万众瞩目的超级女神,亿万男士的梦中情人。她身上的“民国范儿”尤其浓郁,她的容貌和气质,恰好吻合了民国审美的顶级标准:面如银盘,肤如凝脂,眉似柳叶,眼如丹凤,端庄圆润。总之,代表了“芙蓉如面柳如眉”的传统审美观,并且气质温婉娴静,妩媚动人。现在的审美观则是锥子脸、牛大眼、细长腿、骨感身。孰美孰庸,我相信正常人心中自有一把审美标尺。</p><p class="ql-block"> 这批胡蝶旧照,前所未有的齐全,昔时风采如在眼前,魅力不减,让我们得以重温那个优雅宽松的时代。斯人已去,芳华不在,但愿读者睹照思人,在心底留存一份温馨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梁亦威撰文/20170826)</p> <h3>  这张照片是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中的胡蝶明眸红唇,圆润妩媚,温婉高贵,一对梨状酒涡倾倒无数影迷……</h3> <h3>  端庄俏丽,360度无死角。</h3> <h3>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h3> <h3>  本篇唯一的彩照。</h3> <h3>  少女时代的胡蝶。</h3> <h3>  刚出道时。</h3> <h3> 坐在自家门口。</h3> <h3>  带笑的酒涡是她的招牌,时人称她为“梨涡美人”。</h3> <h3> 身材高挑,卓尔不凡。</h3> <h3>  看仔细了,这三张照片上均有她的亲笔签名。</h3> <h3> 曲眉丰颊,语笑嫣然,一对酒涡荡漾其间。</h3> <h3> 月份牌上的广告形象,典型的大家闺秀。</h3> <h3>  她的旗袍剪裁合体,样式多变。</h3> <h3>  穿上长靴,更显英姿飒爽。</h3> <h3>  不管什么姿态,何种服装,照出来都无可挑剔,真是仪态万方、千娇百媚。</h3> <h3> 黑白照片上彩。</h3> <h3>  与丈夫潘有声的结婚照。</h3> <h3>  这张珍贵的照片,汇集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当红的八位电影明星。后排左起是叶秋心、黎明晖、胡蝶、阮玲玉、徐来,前排左起是袁美云、陈燕燕、王人美。</h3> <h3> 20岁和70岁的对比。</h3> <h3>  弹月琴的手势也很自然。</h3> <h3> 她和丈夫喜欢打网球。时年32岁。</h3> <h3>  三十年代的上海街头,到处都是她的头像广告。</h3> <h3>  以下七幅全为电影剧照。电影名多不可考。</h3> <h3>  电影《姊妹花》。</h3> <h3>  在电影《风华绝代》中任女主角陈圆圆。</h3> <h3>  她饰演的角色多种多样。</h3> <h3>  十三岁时与家族中的姊妹合影,她排左二。“五朵金花”都楚楚动人,但小胡蝶最为耐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h3> <h3>  学生时代,面如满月。</h3> <h3>  她和梅兰芳先生(左)及上海市长吴铁城(右)合影,拍于赴苏联的船上。</h3> <h3> 受邀前往苏联参加文化活动。</h3> <h3>  访问苏联时,与演员合影。</h3> <h3>  在苏联文艺界欢迎酒宴上。</h3> <h3>  两张泳装照,体态丰腴而不失苗条。</h3> <h3>  她还经常练习骑马。</h3> <h3> 和丈夫潘有声在家中拍照。</h3> <h3>  丈夫52岁时就病逝了,此后她一直未再嫁人。1975年,她从台北移居加拿大温哥华,和儿子住一起,直至1989年去世,功德圆满,得以善终。</h3> <h3>  在家中庭院休息。</h3> <h3>  时髦的少女装束。</h3> <h3>  上海各界群众云集火车站,盛况空前,迎接从欧洲六国考察观光归来的胡蝶。她的欧洲之行影响巨大,通过巡回放映她自己主演的两部影片,她让西方各国初遇并了解了中国电影。各国报纸的竞相报道,也让西方民众第一次对中国女演员刮目相看。她也因此获得了“东方的葛丽泰·嘉宝”这一美誉。</h3><h3> 胡蝶的访欧与梅兰芳的访美演出,有异曲同工之效。</h3> <h3>  欢迎标语上写着“胡女士万岁”,可见她当时受欢迎的程度。</h3> <h3>  在家中接待两位好莱坞女星,胡蝶右边的一位,便是黄柳霜女士------当年在美国好莱坞最吃香的华裔女演员。后排正中者,是她的丈夫潘有声先生,一位茶叶商人。</h3> <h3>  在上海街头。</h3> <h3>  与苏联演员合影。</h3> <h3>  这四张都是与电影界的同行合影。图中右二是周璇。</h3> <h3>  左起:袁绍梅、胡蝶、舒绣文、朱秋痕。</h3> <h3>   来到香港后,她帮丈夫开工厂生产“蝴蝶牌”热水瓶,产品曾热销一时。图为商店开业情形。</h3> <h3>  中间是胡蝶,图左是王人美,图右是王莹。</h3> <h3>  这张照片拍于1966年,当时58岁的胡蝶,与香港著名编剧、制片人朱旭华合影。</h3> <h3>  晚年照片。</h3> <h3>  胡蝶(居中)和老朋友王丹凤及丈夫柳和清合影,这时胡蝶77岁。王丹凤夫妇远道专程拜访她,在温哥华家中所摄。</h3> <h3>  在温哥华的岁月,她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但时常有华侨慕名来访,和她拍照。六小龄童也远赴加拿大去拜访她。人们并没有忘记她。</h3><h3> 一代女神,香消玉殒,电影传奇,随风而逝。她81岁那年逝于加拿大温哥华,临终前对身边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h3><h3> 此言足见她的乐观与风雅。</h3> <h3>  话说1933年这一年,既有电影皇后产生,也该有电影皇帝产生,这位帅气男士便是。</h3><h3> 当时他的得票数位居男演员榜首,人称“电影皇帝”。他叫金焰,朝鲜人,他的潇洒英俊的外表和阳刚硬朗的表演,着实为当时的银屏带来一种清新健康之风,一扫男演员那种酸腐或油滑的表演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请看电影《大路》) 他还因此收到上万封姑娘的求爱表白信。</h3> <h3>  他的第一任妻子叫王人美(《渔光曲》女主角,有“野猫”之称),两人结婚后争吵不断,于十年后离异。</h3><h3> 这是金焰和和第二任妻子秦怡在香港的合影,拍于1948年1月,金焰当时38岁,秦怡26岁,两人刚刚结婚。金焰和秦怡被郭沫若誉为“银屏双翼”,金焰于1983年12月去世,“芳林嫂”秦怡仍健在,居上海,今年95岁。</h3> <h3> 金焰的电影剧照,高大帅气。</h3> <h3>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2006年,有一个叫朴圭媛的韩国女士,出版了这一本书,她自称是金焰的外孙女,朴女士还请大作家莫言为此书作了序。</h3><h3><br></h3> <h3> 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界也涌现了一批优秀演员。假如要评选电影皇帝和电影皇后的话,在我心目中,电影皇帝无疑是赵丹先生,电影皇后非王晓棠女士莫属。这两位演员已成昨日黄花,今天的年轻人恐怕是闻所未闻了。</h3><h3> 1961年6月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指示文化部,要评选出人民喜爱的电影明星。1962年,文化部组织全国观众评选出了22位观众喜爱的“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22大电影明星”,并将他们的照片悬挂于各影院当中,取代以前悬挂的苏联22位影星。</h3><h3> 我们似乎不应该忘记这些老一辈的优身演员,他们曾为新中国的电影表演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为处在艰苦岁月中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比的欢乐。年过花甲之人,应该看过他们所演的许多电影。他们的大名是: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田华、王心刚、王晓棠、祝希娟。</h3><h3> 与今天的演艺界艺人相比,他们才是真正的“德艺双馨”,不计名利,不讲片酬,没有绯闻,没有潜规则。他们只知道扎扎实实的体验,勤勤恳恳的演戏,认认真真的做人。</h3><div> 今天的所谓明星,哼,给他们拾鞋都不配。</div> <h3>  22大电影明星的头像及姓名。</h3><h3> 这种评选仅举行了一次,便没了下文。后来取而代之的,是“电影百花奖”(代表民众)、“电影金鸡奖(代表专家)”、“电影华表奖(代表政府)”。</h3> <p class="ql-block">  看看与胡蝶同时或稍后的女明星的命运吧,有的被旧上海纸醉金迷的环境所吞噬,有的在战乱中迷失方向,有的在文革中饱受摧残,或被整死逼疯。唯有胡蝶的一生,虽历经波折、遭遇劫难,但她在紧要关头,总能运用人生智慧沉着应对,终于度过道道难关,成就了圆满的一生,活到了81岁,打破了“自古红颜多薄命”的魔咒。</p><p class="ql-block"> 有人评价胡蝶的一生,是“始于美貌,终于智慧”。还有人说她是“红颜不薄命”。纵观她的一生,确有几分道理。</p><p class="ql-block"> 将胡蝶和阮玲玉两人比较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她俩身上相似之处颇多:两人都是当红的大明星,容貌演技不相上下(阮玲玉小两岁);都生于上海,祖籍都是广东;各自的丈夫都是茶叶商人;在爱情婚姻问题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烦。不同的是,阮玲玉25岁就自杀了,可谓红颜薄命;而蝴蝶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更大的屈辱(重庆三年),却活到了81岁。有人分析说,这主要是由她们的性格、素养不同所决定的,阮玲玉生性软弱,心理脆弱,缺少主见,也缺少人生经验。而蝴蝶却乐观开朗,身处困境仍坚韧顽强,遇见大事更富有人生智慧,为人也谦和低调。另外,阮玲玉书读得比胡蝶要少。正因为如此,蝴蝶成了笑到最后的美人。</p><p class="ql-block"> 蝴蝶在遇到事业和婚姻的重大问题,总能做出理智的选择。作为一个电影演员,她勤勉刻苦,业余时间拼命地练习骑马开车游泳。她还能敏锐的预见到有声电影时代即将到来,于是向梅兰芳学习京剧和国语,等到有声片的时代来临时,她马上就能顺利过渡,成为新的银幕宠儿。而有些普通话不好的演员,马上就被新时代电影淘汰了。在爱情婚姻方面,尽管她的周围有大批的达官贵人、各界政要追求她,可她不为所动,自有主张,最后找了一个忠厚实在的小商人潘有声,她认为这种人是可以托付终生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她也从不含糊,人格未辱,大节不亏。比如,在抗战时期,日本人找到蝴蝶,以很高的报酬为诱饵,请她拍一部《胡蝶游东京》的电影。蝴蝶深知日本人的用意,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于是以自己已有身孕为理由,当场拒绝了对方的要求,事后赶快逃到香港隐居起来,为自己留下了一段好名声。在解放前夕,她举家迁往香港定居,这样有意无意间,就避免了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所遭受的灵肉摧残。</p><p class="ql-block"> 人说蝴蝶是集美貌与智慧一身的女人,这恐怕是恰当的。</p><p class="ql-block"> 欢迎各位看官转发分享。</p><p class="ql-block"> (梁亦威撰文/201708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