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到离别四十多年的知青点,仿佛又回到当年的岁月,感慨万千,当年留下的房屋已经是断壁残垣,菜地已成葡萄园,农田依旧产出稻谷,心中留下的却是沉甸的思绪,住水库深山纸棚下伐木的往事;人拉犁、耙田旱田改水田的辛勤劳作;春节、双抢(夏收夏种)、五一节、元旦才能吃上猪肉,一餐能吃一斤半红烧肉仍吃不饱吃不腻的肚肠;有生活劳动结下的友情;有未果的暗恋、初恋和扯不断的恋情,有半自动步枪和全部子弹被盗走的故事;有半夜抓泥鳅黄鳝、一抓一铁桶、没姜没蒜缺油煮出来仍吃得津津有味的乐趣;有组织宣传队去县城、公社、去宝山、半边山、荡坪矿部演出的热闹场面;有建纸厂做土纸的历练;有随广佬师傅种菜的早出晚归;有经历浸谷种、下秧、拔秧、拔稗草、割稻、晒谷、碾谷成米的全部过程;有犁田耙田的一身泥浆;有电鱼失去并长眠在这里的战友;还有各自埋藏在心里的痛苦和秘密。</h3><h3> 这里是知青生活的起点,也是各自人生轨迹的拐点。有的人(男知青)因家中无子女参加工作而幸运的参加工作、有的人参军入伍光荣的踏上军旅生涯、有的人凭学习功底考上学校走进深造的学府、有的人接父母的班由矿山子弟变成矿山员工、有的人靠"关系"异地参加工作、有的人别无它法只能坚守到当地招工离开这里,缘份使大家聚在这,命运又让各自分开,就如同汇聚在长河坝水库的水,必定要流入大海,最后升腾并漂散到各地。</h3><h3> 这张照片是在宿舍楼的大门内拍的,当时楼板还没铺好,楼上还不能住人,照片中的地面都未能整平。照片中的人从左至右依次是会记陈小平、保管张水生、田承隆、团支书薛传仪、农枝员张荣标、带队干部钟才香、谢福英、卫生员张小燕、萧平、张秀英、老农黄兆奎。这可是青年农场的全部班子成员。农场人数最多时达76人。</h3> <h3> 在这里(俱乐部的门口)集中坐解放牌汽车去青年点的。</h3> <h3> 这是与家人分别的地方,每人背着相同的被、席(用安置费统一购买发放的),提着镀锌铁皮桶登上解放牌汽车。这里有妈妈依依不舍落下的泪水,有爸爸语重心长鼓励的言语,有弟妹惜别的目光和家人共同的挥手。</h3> <h3> 清晨荡坪大礼堂前的日出。太阳从这里升起,仿佛也象征我们步入社会的人生也将从这里开始。</h3> <h3> 现在看这张"光荣证"时最多也就有三分荣誉感,余下的七分每人自有自己的感受,对我而言可能还有三分的无奈,三分的惆怅,加上一分无尽的思念。</h3> <h3> 荡坪坳的云海似乎也告诉我们人生并不总是艳阳天,也许就象这云海时而翻腾,时而漂流,有聚在一起时的壮观,也有分而不见的虚无,但总有一丝情感让我们去回顾这段经历,去回味这段时光。</h3> <h3> 这是从宿舍楼的后面拍的照片,小洋房是姓黄的村民在当年的晒谷场也是球场上第二次建的房子。建晒谷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材料是用手扶拖拉机到石榴河的各石灰窑下装的丢弃的石灰渣,按比例配上黄泥和少量水泥(水泥是向宝山坑口讨要来的)加水手工搅拌好后,铺到整平的地面上,厚度大约八公分,然后用木打板(平面木锤)拍实。由于不是一次性铺完整个场地,又沒有水平仪,导致最后整个场地高低不平,下雨时低处积水给晒谷带来不便。</h3> <h3> 当年的宿舍楼已经是柑桔园。宿舍楼分二层,没整好楼板就入住的。进大门后左右各有一个走道,走道两边是门对门的房间,每个房间住二人。左边住男生,张建军和饶日辉住左侧第一间,右边住女生,右边右侧第一间住的是田华英和吴秀英。你还记得你住的是哪间吗?同住的室友是谁吗?</h3> <h3> 这是当年的知青宿舍楼吗?不是已经拆了吗?怎么那么象?简直就是一模一样?这是宝山尾矿库下面的、原来崇义县六、二六卫校的房子,因为大坝青年点的宿舍楼就是按这橦房子的图纸建的。</h3> <h3> 这是二楼的过道,过道的宽度刚好能让人靠双手、双脚往上蹬,退伍兵"老官"就是这样从这里蹬上去,跳进放枪的房间偷走枪支弹药的。</h3> <h3> 曾宪伟住球场侧最后一间房,每天早晨拿扁担当枪使,"杀、杀、杀"锻炼身体的叫唤声让喜欢睡懒觉的你不开心的记忆还有吗?记得他是家中"无子女参加工作"照顾在矿机械厂当钳工的。</h3> <h3> 照片上的房子是当年也是现在的厕所,也许你会发现房子太矮不象是当年要上木塌板的厕所,这是因为知青撤离后,宝山坑口派人拆走了瓦和瓦樑,后来居住在这里的姓黄的村民把墙削矮后又盖成厕所。在这厕所有老官偷枪逃跑的故事,想听的话可微信@张秀英。如果你问为什么是宝山坑口来拆走瓦梁,我现在就回答你,不单拆了厕所的还拆了整栋宿舍楼的瓦和木质门窗、梁,因为盖房的钱是荡坪钨矿出的。</h3> <h3> 这是农场的仓库,右边这间屋子是带队干部和老农的宿舍,左边这间是谷仓,再往左是烧水房,谷仓的后面是澡堂。烧水房的上面是厨房和食堂。</h3> <h3> 这是在晒谷场上黄姓村民第二次盖的小洋楼。仓库后面的公路当年是没有的。</h3> <h3> 农场仓库后面的红砖房是当年的澡堂。现在已改成猪舍。</h3> <h3> 路边的鱼塘还在,当年养鱼、浸泡谷种的地方。当年知青点的人员组成除了知青还有每二年更换的带队干部和老农、原来公社猪场留下的人员,其中有几个上海知青,公社在铅厂组建上海知青点后都离开。带队干部依次是:邹清奎、钟才香、张队长,老农有原来猪场的姓黄的老场长(铅厂人)、姓黄的老农(关刀坪人)、余队长(石硫河人),还有单身拐脚、姓田的并老死在这里的老农,饮亊员郭桥凤,石罗人罗福招(女的)等人。当我们回顾知青生活时应感谢他(她)们的陪同。即便是四十几年后的今天,我还是要对他(她)们说声谢谢。</h3> <h3> 照片左边的房子是农场的仓库,往右边的路是去广佬菜农陈世坤的菜场。在菜场种菜二个多月,那是一生中流汗最多,体力消耗最大的日子,那是在收摘西瓜后的七至八月,五亩左右的瓜地全部种上冬苞菜或六十天生长期的罗卜,整地、下种(或种苞菜秧)、施肥,浇水,最累的是几乎每天下午从五点左右挑洒水桶浇菜一直要持续到天黑,累得连晚饭都吃不下。挑洒水桶的辛苦可能只有魏春生等几个在宝山种过菜的才有体会。特别是下过太阳雨菜地没被雨淋透的情况下,必须马上浇水,否则菜的叶子很快就枯萎、生病、烂掉根部直至死掉。洒水桶是在木桶的底部开一个园孔,在园孔里伸出一竹管,使得桶中的水顺着竹管流出洒在菜地上。一担水100斤左右,盛水和浇水时手腕要使劲,肩上还要承受100斤左右的重量,边走边洒完桶中的水。</h3> <h3> 这水塘曾是蛤蟆成堆的地方,在一年当中的某个季节里,你肯定记得看见过的大蛤蟆背小蛤蟆的景象。但你未必记得吃蛤蟆肉的滋味。</h3> <h3> 当年与陈世坤种菜的菜地,现在已是葡萄园。</h3> <h3> 左边的水塘蛤蟆成群,右边的菜地当年被我们改为水田,当时农场的水田只有三十亩左右,后来増加到近五十亩就是为了解决粮食自给的问题。</h3> <h3> 葡萄园的示范牌</h3> <h3> 当年猪场的宿舍、谷仓、碾米机和粉碎机房、猪栏、猪食房都已倒塌。这里有张水生粉碎瘪谷(半粒米不到的谷子)时满身谷糖的记忆;有田华英吴秀英用菜刀切猪草落下的眼泪,才有后来矿机械厂无偿制造安装的切草机。</h3> <h3>田承隆在看当年的"牛棚"</h3> <h3> 这"牛棚"的楼上曾是张移生、陈小平当年的宿舍,楼下住着两只水牛。也是鳏夫老农田老拐长久的居所才保留至今。</h3> <h3> "牛棚"的木梯再也经不起张移生的踩踏了。</h3> <h3>从河边大路进猪场的小路。</h3> <h3> 猪场的前身是公社养猪场,现在仅剩下左侧一部分,原来的厨房、饮事员的住房及双叶门的大厅。</h3> <h3> 这是猪场的大厅,左边是饮事员的住房和厨房,右边是宿舍和老仓库。曾经和薛传仪同睡一床数月之久。</h3> <h3> 猪场的大厅现在是鸡舍。</h3> <h3> 猪场碾米机房的大门好象在向人们叙说曾经的热闹场面。</h3> <h3> 已倒塌大半的猪场。</h3> <h3> 当年曾经在这河滩上种黄豆。</h3> <h3> 纸厂的周边已成为村民的菜地。纸厂当年建有榨浆机房、机房内还有回形纸浆槽。最大的厂房内有园形筒状烘干设备和压滤对辊机,粘上纸浆的羊毛毯经过对辊机脱水后,在另一个辊筒上卷成纸卷,切割后再一张一张分开晒干,烘干机在试产后因效果不好、烧柴火的烟尘大而没有使用,后来改为人工靠晴天露天晒干。晒纸记工分实行的是记件制,天不亮就起床去争晒位、抢工分的几员女将有你一个吗?邬开连的一只手就是在对辊机下致残的。</h3> <h3> 为了能让汽车在春季将竹片(造纸原料)从河对岸运上浸泡池,纸厂前架木桥的事还有印象吗?装运竹片的汽车打滑上不去山坡上,然后再人背肩扛把竹片运上浸泡池的情景你不会忘记吧,因为竹片中的白色虫子🐛(原料在山上砍伐、储运、春天下雨潮湿,时间过长长了蛆)掉进你的脖子里的无奈也许会让你想起来。</h3> <h3> 当年打木桩、用竹片围桥墩、用松木架木桥的地方。</h3> <h3>当年那个位置是没有塌方的。</h3> <h3> 砖柱后面的水泥砖房就是当年的榨浆机房,机房上面的山坡上建有八个浸泡竹片的大水池,有一共用的滑槽滑到榨浆机房。</h3> <h3> 照片上的桥是进长河坝水库的桥,当年没有这桥,水泥路往右拐就是去纸厂、猪场、青年点的路。</h3> <h3> 风华正茂的张移生,身着矿山工人特有的工作服,手戴当时稀罕的手表,眼神透露出期待,脸上又流露出迷茫。这也许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心态。照片上依稀能看清溢洪口上的栏杆,这栏杆上还有二个人影,可能就是你当时玩水的身影。</h3> <h3> 石罗青年点的廖振林,建纸厂时留下的照片。</h3> <h3> 这是青年点第一个参军入伍的薛传仪。穿上军装的时候让我们大家羡慕得无法形容,也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产生了思考。</h3> <h3> 同薛传仪一起入伍的还有石罗青年点的翁文章、曾春荣。</h3> <h3> 这是纸厂劳动空闲的戏水?是纸厂建木桥时的玩耍?是收工洗衣后的娱乐?这三位美女你肯定认识。</h3> <h3> 这是在哪拍的照片?从左至右依次是廖福娣、张小燕、黄桂香、陆冬英、单文清,这其中有你吗?</h3> <h3> 史甬平和陈伟入伍时的集体照,史甬平好象是大余吉村青年点的?在这张照片中有你吧,你是否记得七六年九月那个特殊的日子,一队脚蹬翻毛工作皮鞋的男知青步行二十多里路到公社参加一位伟人的逝世追悼大会吗?进场时的脚步声和扬起的尘土让全场人刮目相看。</h3> <h3> 没穿军装的薛传仪。这是在水库二级坝下面拍的照片,当年只有水中桥,进水库从这里要上坡的。</h3> <h3> 监督员(带仓库锁匙成员之一)单文清,春季雨天不能出工时下跳棋不仅打发时间还增添不少乐趣。</h3> <h3> 这是谁爬到对面的石头上拍照?</h3> <h3> 这照片中的美女可能只有自己才认得出来。这桥当年可是木桥,现在巳改为水泥桥</h3> <h3> 田华英和黄桂香在水库二级坝的下面、进水库大门前拍的照片。</h3> <h3> 手扶拖拉机手张相南的旁边一个是杜吉云,另一个是你吗?有关这台手扶拖拉机的故事可多了,有兴趣可以微我和@张相南、陈小平。</h3> <h3> 这位美女也许没想到几十年后能在这看见当年的英姿。</h3> <h3> 田华英是老资格的猪倌,照片中的猪场墙上"农业学大寨的"农"字还能看出来,时隔四十多年后,张水生仍记得他写这五个大字的情景。不少女生还记得下放的初期,每逢宝山选厂放映新影片的晚上,总能看到一长串手电筒的光亮在十里的路上移动闪亮着。</h3> <h3> 这是当年时尚的pos。</h3><h3> 因家庭社会关系的原因,身为民兵连长却不能成为武装基干民兵的自己,那心情那感受那滋味是别人无法体会的。</h3> <h3> 曾经当过饮事员的黄桂香。</h3> <h3> 长期在宝山菜场当菜农的魏春生。</h3> <h3> 当年文笔出众的曾四妹。</h3> <h3> 这是在当年宿舍楼前拍的照片,背景中的宿舍楼仍模糊可辩。这是同住一宿舍的张秀英和曾四妹。</h3> <h3> 劳动女强人古利英</h3> <h3> 装模作样看书的自己。</h3> <h3> 文艺骨干顾伟华</h3> <h3> 卫生员张小燕</h3> <h3> 这是现在进水库的桥,在桥下留下不少当年的照片。</h3> <h3> 沿着河边一圏的用砖砌成的围墙是当年没有的,白色的长条房子还是当年的老房子,红色屋顶的房子是后来建的办公室,在办公室旧址原来的旧房子我们曾经住过数月,原因是青年点的宿舍楼还没盖好,住在这里每天吃饭都要步行到猪场去,非常不方便。</h3> <h3> 这是现在加高后的水库大坝(一级坝)。在这有上山住纸棚下伐杉木的故事,伐下的木头从深山中拖到水库的水面上,扎成木排用山上做的竹扁担当桨,划水运到大坝的右侧,再肩扛人抬运回农场,手工锯成木板才把宿舍楼的楼板整好,楼上才入住。还用木板给每个知青做了一个杉木箱,这箱子想必还留在你的家中。你是上山伐木的六人(八人?)之一吗?如果你是这八位“勇士”之一的话,你一定不会忘记怎样在造纸棚内,用竹片做简易床的,造纸师傅是怎样脚穿草鞋采踏纸浆的,一张张土纸是怎样成型、压滤、烘培、打包成捆的。你也许还记得每周划竹排进山来,给我们送米送菜的张水生吧。他们都是公认最能吃苦又会游泳的男知青。</h3> <h3> 这是现在拍的水库大坝的坝顶,因摄影技巧欠佳,没能拍全。大坝的水现在已通过管道疏通到崇义县城做饮用水。在这里游泳、跳水、每两年的秋季放干水捕鱼的情景历历在目。</h3> <h3> 原来的坝内式发电机房已改为坝外式,原来机房的门窗已封堵,但是两个出水口还看得清楚。坝外式机房的引水钢管和机房的起重机是荡坪钨矿机械厂加工制造的,也许张建军有记忆、电焊工件可全是电焊班加工的,你曾经是电焊枝师和班长。</h3> <h3> 最左侧的房子就是发电机房,</h3> <h3> 这是上水库大坝的路、桥。改建的坝外式发电机房就在右边房子的前面。</h3> <h3> 下面是水库的老宿舍,上面的是后来改建的办公室。</h3> <h3>现在的二级坝</h3> <h3> 张水生、钟队长、单文清、潘君当年一起拍"丰收照"的晒场如今的样子。</h3> <h3> 当年猪场的晒谷场已经是菜地。</h3> <h3> 颗颗汗水换来的粒粒稻谷,丰收的喜悦从每个人的脸上流露出来。这张"丰收照"可能不少人也是第一次看见。</h3><h3> </h3><h3> </h3> <h3> 这是代表青年点会同崇义县其他青年点的代表到安远县参加全区知青代表大会的合影,这张照片中可能还有你认识的万志明。</h3> <h3> 大河坝知青点战友在2009年7月的同学毕业三十五周年聚会时的照片。</h3> <h3> 顾伟华可是当年知青宣传队的编导、导演、演员。</h3> <h3> 如果想知道一九七五年每十个工分值多少钱,也许只有陈会记能记起。@他</h3> <h3> 如今的"舞友"当年进了知青宣传队吗?李细芳是先回老家挿队再转迁到大坝的吗?</h3> <h3> 当年是食堂管理员,现在是退休的老教师。</h3> <h3> 相见总少不了大坝知青生活的话题。</h3> <h3> 陈伟是第二批下放到青年点的,也是青年点第二个参军入伍的。你还记得当年双抢挑谷时抱回一只穿山甲的幸运故事吗?</h3> <h3> 这是第二批来的龙翠芳吗?青年点后续又来了几批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因相处时间短,现已记不住姓名、年龄、像貌,当你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同时也收到我对你们的挂念和祝福:你们过得好吗?</h3> <h3> 这位美女是吉红红吗?好像是第三批下放到大坝的。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当你给你的后辈讲叙你人生中这段不平凡的知青生活时,你一定会有不少感概,还不如现在就翻出当年的老照片微信给我,补充到这篇文章中,让你的感概和这篇文章一同呈现给他们。</h3> <h3> 这几张是新增的照片,这其中有你吗?</h3> <h3> 这是上海知青王庆平,当年宣传队拉手风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进上海复旦大学。还记得当年公社"知青办"主任刘英祥既是宣传队的领队,还是乐队的二胡乐手。还有一位姓梁的揷队老知青(记忆中是石榴河的)用带有浓重的大余本地口音演唱男声独唱,既是歌手也是乐手,还会谱曲哼给我们品尝,后来好像考入赣南师范学院艺术系深造。</h3> <h3> 这是真枪实弹的女民兵。有年春节被姓官的、常来青年点玩耍的、因为有点痴呆的退伍兵偷走了一枝半自动步枪和全部子弹,发现枪支被盗的当晚,被扣压在青年点的老官(大家对这个退伍兵的习惯称呼)借上厕所逃走,跟着去厕所监督的张秀英回来报告时语无论次、惊慌失措的样子,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滑稽可笑。事后方知老官连夜跑回家把偷来准备用来打猎的步枪和子弹背到水库里面的深山中他平时守猎的窝棚里藏了起来。</h3> <h3> 这是现在的宝山尾砂坝(囤积尾砂的坝),一九七五年的秋季,农场为了增加收入外出搞付业,在宝山矿区组成三个小组,一个组就在这里筑坝护土,组长好象是薛传仪,第二组在宝山电厂挖土方,塌方差点伤了人,第三组给十三队在铁石岭和宝山坑口上面山上的钻井机台㮽运材料。大家住在宝山选厂兰球场下面的工棚里,吃饭就在选厂食堂,电厂发电机组冷却水(热水)引到澡堂用于淋浴,那澡洗得才叫爽。深更半夜还去坑口上面的钻井机台上打吊锤处理卡钻事故。</h3> <h3> 这是尾砂库。远处的房子就是宝山坑口,远处白色的就是废石堆。</h3><h3> 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炒面不是爸妈做的、不是北京深圳星级酒店的,而是马路边上宝山贸易公司的炒面,几乎每次从青年点回家都要去吃上一盘,这是因为肚子油水少啊。</h3> <h3> 这是当年给钻井机台运材料要经过的铁石岭,这个组里的成员有肖平、马亚林,有你吗?</h3> <h3> 站在罗鼓山拍的荡坪全景。</h3><h3> 知青点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罗鼓山中学毕业的,他们从这里奔向农村,走进各自的青年点或回乡务农。</h3><h3> 回忆知青生活,欣起尘封的记忆,翻出泛黄的照片,重读能看出泪迹的书信,唱起当年的知青小调,免不了要问问自己,知青生活的得与失是什么?失去的是依附在父母的身边、陪伴弟妹、安稳平淡的生活?得到了独立面对现实、经受艰难生活的考验?失去的是中学直接进入大学学习时间上的中断,得到的是从谷种到秧苗到谷粒直至饭粒才能体验到的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失去的是几年的青春年华?得到的是汗水和泪水洗涤过的心灵?对每个知青个人而言也许失去的还有很多,但对知青群体而言,似乎又没有失去太多,却得到走进工作岗位后能经受磨难的品质。</h3><h3> 回首往事岁月蹉跎,这段生活肯定有你我他一生中的多个之最:这一生中吃过的最香甜的米饭,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米饭是新谷碾成的新米,这每一粒米饭都是自己辛勤劳动的汗水换来的、最苦的日子、最差的饭菜、最重的体力活、流过最多的汗水、最难忘的初恋、最长的相思、最消沉的等待、最迷茫的期望等等之最。但是有一个共同的之最,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最早的励练。</h3><h3> </h3><h3> 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留下的不是悔恨而是品尝,不是报怨而是激励,不是一勺苦酒而是一杯清茶,不是忘情草而是回味果。</h3> <h3> 当年盖宿舍楼拉瓦、纸厂运竹片联系汽车的"外交部长"、曾经同一个宿舍的室友、不用自己动手洗衣服(女生会帮洗)、现在天国旅游散步的郭荣明。</h3> <h3> 知青生活的是烙在脑海中的记忆,</h3><h3> 知青经历是写进履历表中的章节,</h3><h3> 知青岁月是熔入骨子里的坚毅。</h3><h3> </h3><h3> 在这篇音乐相册的结尾,谨以此向己在天国漫步旅游的张、郭、邬、吴等知青战友拘个躬, 祝他(她)们旅游愉快。</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q2rioc3?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青春的祭奠----知青的告白</a><br></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hmw7ui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