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徽州行的行程中我倒是真的没把这个文字上的景点当回事,不料游过之后觉得还是有必要做个美篇留着,与大伙分享,因为当时确实被惊艳了一把,同去的伙伴们都是这个感觉。这里虽未能存留东晋时代的气息,但绝不失明清徽派建筑之魂魄。</h1> <h1> </h1><h1> "守拙园"座落在黟县西武陶村,陶村为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裔陶庚四迁居地。村中至今仍保留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址。</h1> <h3><br /></h3><h1> "守拙园"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中的一处,也称"钟毓处"。当年陶渊明在此游历时,受黟县小盆地秀山丽水的陶冶和人们挚爱田园生活的感染,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自此以后,人杰地灵的黟县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h1><h3> </h3> <h1> 这座牌坊是三间四柱五层冲天式,石雕古朴精湛,造型富丽堂皇,正楼匾上雕的是"聖恩",背面雕的是"御赐",下面雕的是"守拙园"。"聖恩"和"御赐"显示这座牌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恩准和恩赐的。 </h1> <h1> "守拙园"一个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不去争名夺利,选择归隐山林、田园。"守拙园"的意境就是体现陶渊明"拙"的思想,以"拙"的生活方式,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h1> <h1>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走在窄小静谧的石径小渠边,回味着《归园田居》中的词句,感受着陶渊明那份一生要坚守自己纯真的本性。</h1> <h1> 走过石径小渠,出了这个门,眼前豁然开朗。</h1> <h1> 故渊,是守拙园的一大亮点,是因《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而得名。陶渊明将自己比作羁鸟、池鱼。觉得自己被官网网住,最终回到自己向往的田园生活。</h1> <h1> 故渊就是这个湖。整座池的设计非常特别,它没有堤岸,从这儿看过去像是没有边际。那天到这里时天蓝云白,池面无风,蚌形的锅底湖水平如镜,滴水不漏。它与天空相映照,与自然相统一,置身岸边,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受到"天人合一"、"天地合一"的境界,感悟出天与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h1> <h1> 前面的老房子背靠南山面朝水,一眼望去,相信来此的人没有不啧啧赞叹,顿生"不想走了"的念头。</h1> <h1> 讲解员的讲解已无人在听,她也早已见怪不怪,匆匆收场回到原来的地方躲凉快去了,留下我们在湖边忙于拍照,忙于惊叹!</h1> <h1> 陶氏宗祠、五柳堂、聚贤堂及古民居等建筑环池而建。</h1> <h1> 房前屋后栽种桃李榆柳、植有四季花草,五棵柳树就在湖边。</h1> <h1> 桥、廊、井、巷、亭台、楼阁错落有致。</h1> <h1> 还有文人墨客驻足凝视的文化纪念墙,众多碑刻,一块石刻一个故事,一方门额一段历史,回味无穷,因无人能拍胸脯认全上面所有的文字,而被人们称为对书法家表示敬意的"弯腰墙"。</h1><p class="ql-block"><br></p> <h1> 2014年重拍《搭错车》,主要外景都是在守拙园拍的。假如不知道这部片子,那么我就问一句:"酒干倘卖无?"😄</h1> <h1> 站在楼台上观览美景,更能真正感受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心惬意!</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读了多年的《桃花源记》,在此看见了大同社会的美景!怎不让生活在缤纷繁杂世界里的人心生向往?最终推测:东晋时代的陶渊明也许是处于民不聊生的社会,但这位五柳先生写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却也真的令人怀疑,毕竟东晋名将陶侃是他的曾祖,有殷实的家底是肯定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老子不干了!"才是真的,姑妄猜之,“尽信书不如无书”吧!😄</b></p> <h1> 人少景美,游完整个园区,仅看见两位拿着三脚架专门来此拍照的美女,再无其他游人。回到牌坊前合影时,天空已有密布的浓云,这景与开始的景相比逊色了许多,所以,在此处看景,天时很重要!</h1> <h1> 注:相关资料摘自网上。感谢Helen提供的美景照,感谢容忍我肆无忌惮地盗图并在守拙园为我留下美照的姐妹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