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传说中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即民间所说的“七夕节”,此时正是牵牛花盛开的季节。牵牛花是我国传统名花,其枝蔓柔美,花色清新,深受人们喜爱。历代关于牵牛花的文学、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其中不少都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相关。</h1> <h1> 以写梅花而著名的宋代诗人林逋在《牵牛花》中写到:“圆似流泉碧剪纱,墙头藤蔓自交加。天孙滴下相思泪,长向秋深结此花。”诗中说牵牛花的喇叭口,如流泉喷涌圆圆的水花,又似淡蓝色羽纱剪裁而成。旺盛的藤蔓在墙头互相缠绕,其花朵大概是由天孙(即织女)思念牛郎时滴下的相思之泪在深秋结成的吧。宋代诗人杨万里也曾写过《牵牛花》诗三首,其中一首说:“素罗笠项碧罗檐,晚卸蓝裳著茜衫。望见竹篱心独喜,翩然飞上翠琼簪。”诗的头两句写牵牛花的形状、变色的特点、说牵牛花像倒立的斗笠,笠顶白色,笠檐则为蓝色,日出之后卸掉“蓝裳”换“茜衫”,由蓝色变成浅红色。后两句则以描写牵牛花喜欢攀缘爬高的特点。</h1> <h1> 七月七,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络绎时光中,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但是,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多愁善感的日子。“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银河凉。”还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h1><h1> 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故事把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天上的星象联系起来,透露出其他民间故事所没有的神秘气息和传奇色彩。</h1> <h1> 宋代词人秦观也被牛郎织女这个悲中有欢,欢中带悲的故事激发了文思,他将这个可歌可泣的故事中的意境,以长短句很巧妙地表达出来。“鹊桥仙”是这些作品里很美的一首。</h1><h1> 千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h1><h1>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h1><h1> 牵牛花不仅以它独特的传奇色彩给人类的精神享受,更以它那长蔓柔枝,轻叶艳花,雅致非凡的形态和气质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情趣。</h1> <h1> “竹引牵牛上玉台,东篱月下暗香来。无情风雨无情碎,几度凋零几度开”。是对牵牛花“短暂的生命因不懈地攀行而绽放美丽,渺小的力量因积极地向上而展现出勃勃生机”的具体写照。不过也有人说,牵牛花攀岩附势,没有坚强的脊梁,如果没有别人的力量它只能躺在地上。是的,没有别人的力量它只能盘缠在地上。但是,无论什么样的环境,只要它的种子落地就能发芽,只要发芽就能生根,只要生根就能茁壮成长。只要生长,就能开出一片繁花,就能无怨无悔地为别人芳香。</h1> <h1> 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读到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短文《园花寂寞红》,说的是他的邻居,一个接近米寿的德国老太太,在丈夫死后,一个人罗锅着腰,在花园里艰难地采集牵牛花的种子,她说“我的丈夫死了,但他爱的牵牛花不能死”。老太太的丈夫已不在,完全可以随其女儿一起回到德国去。但是,一栋十分简陋的小房子,一个过去开满牵牛花的小花园拴住了她那永久的回忆。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坚守在异国他乡,一切都是为了死去的丈夫,为了第二年春天还能见到丈夫一生喜爱的牵牛花开。</h1><h1> 季羡林先生的这篇短文让我们领略了爱情的珍贵和人世间的离愁滋味,体会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h1> <h1> 人间自有真情在,你瞧这对老夫妻互戴牵牛花的情景多美呀!可你想象不到,他们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已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如今已走进耄耋之年。你更想象不到,他们今年不幸,双双患了重症,目前正在接受化疗。可你看到了,他给她戴上一朵粉红牵牛花,多开心。她再给他戴上一朵,仿佛回到了旧日的初恋的时光。“七夕”情人节,请为你爱的人送上一朵牵牛花!</h1> <h1> 七夕节是情人节,也是乞巧节,是个充满浓浓爱意,充满希望,充满浪漫的节日。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特别有中国味的节日!记住牵牛花!</h1> <h1>八月二十六日摄于丰台区航天中学外墙(三张)</h1> <h1> 照片绝大部分摄于南五环亦庄桥边环路</h1> <h1> 最后几张照片来自网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