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 山西之旅

和平

<h3>盛夏时日避开京城酷暑,约上几位知己好友,一同驾车来到我的祖籍--山西省代县,一起看望我阔别11年的家人和亲友。</h3> <h3>从北京出发走京港澳高速经涞涞高速、繁河高速,行驶377公里近4个小时,便抵达已阔别11年的山西省代县东滩上村。</h3> <h3>顺着村中小路往前开,便一眼看到了熟悉的村庄和那二棵郁郁葱葱上百年的大柳树。</h3> <h3>这是村里的寺院-峨阑寺</h3> <h3>看到熟悉的村庄和院落,一种亲情之感油然升起,因为不仅是我的父亲出生的地方,并在16岁时离开这里,而且至今仍有一些亲人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h3> <h3>爷爷用辛勤的双手,辛苦耕耘积累了30亩地,十亩树林及10几间瓦房,土改时被定位富农,均贫富后给留了几亩地和几间瓦房,多亏大门框上挂着的“光荣军属”,才免于更大的横祸。</h3><h3></h3><h3>如今,院门前的水井已被填埋,原来的模样依稀可见,村里为家家都引入了免费的自来水。</h3> <h3>进入熟悉的院落便勾起我尘封的记忆,并想起我慈祥的奶奶。当年在我结婚之月携妻子到老家看望了年迈的奶奶,并保留下珍贵的合影照片。</h3> <h3>如今院中果蔬累累,一片生机勃勃景象,看到久违的纯天然、无化肥无污染的蔬菜,顿时感觉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h3> <h3>硕大的倭瓜长势喜人</h3><h3></h3> <h3></h3> <h3>代县(古称代州)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如珍珠洒落于代县山水之间,此次故地重游既来看望亲人,又可陪同好友领略山西名胜古迹。正所谓“中华大地80%的地上宝藏存于山西,80%的地下宝藏存于陕西”,由此可见一斑。</h3> <h3>代县边靖楼人们俗称为鼓楼,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楼上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牌匾。</h3> <h3>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h3> <h3></h3> <h3>雄伟壮观的代县古城门</h3> <h3>边靖楼前合影留念</h3> <h3>代县文庙创建于唐代,1367年(元至正27年)重修。1983年至1986年国家又拨款维修。</h3> <h3>文庙内东有忠义祠、文昌阁;西有明伦堂、节孝祠。忠义祠左右清代设有学正、训导二署,形成一组庞大的儒学建筑群,宏敞伟俊。而且珍藏了2000多件珍贵文物,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州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h3> <h3>代县文庙是代县已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是华北已存最大的州文庙。</h3> <h3>从代县县城20多公里便来到雁门关,它坐落于代州古称北部勾注山脊。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战国列称九寨之首,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向以关山雄固,北塞门户著称,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h3> <h3>北宋时期,杨家将抗辽侵犯中原镇守三关之一就是雁门关。</h3> <h3>北宋时期,这里就是国家的大门了,从这里出入都要有官文,要盖官印。出去就是大辽、大金和契丹国了。最早汉代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就在这里和匈奴大战,保卫国家的疆土。</h3> <h3>雁门关位于两山的山坳当中,早先每年都有大批的大雁南来北往,往飞期间故而得名《雁门关》。从城楼上看出去,塞外山峦叠嶂,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h3><h3></h3> <h3>登上雁门关数级台阶,真有一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赶脚</h3> <h3>弟妹和侄女陪同我们全天游览,我们一家在当年杨家将抗金兵的雁门关长城留个合影。</h3> <h3>张开臂膀,拥抱雁门关</h3> <h3>导游在介绍景点</h3> <h3>气势巍峨的雁门关</h3> <h3>雁门关北大门</h3> <h3>城墙战鼓,严阵以待</h3><h3></h3> <h3>长城大风歌,写的气势磅礴。</h3><h3></h3> <h3>从东滩上村驱车十几分钟便来到代县鹿蹄涧村的杨家祠堂,是为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而修。</h3> <h3>杨家祠堂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木结构四合院,上下二层,占地770平方米,由大门、戏台、过厅、廊房、正厅组成。</h3> <h3></h3> <h3>鹿蹄涧村的由来刻于碑上,值得一看。</h3> <h3>杨公祠堂展览前言</h3><h3></h3> <h3>我们一行来到忻州古城,一眼望去,城楼气势雄伟,城楼红色夺目,给人一种威严庄重之感。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历代多为郡、州,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家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匙”之称。</h3> <h3>从忻州古城出来后,一路驾车来到阎锡山故居。阎锡山是国民党时期的风云人物,他是“山西王”,统治山西38年,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模范省。</h3> <h3>阎锡山故居始建于1913年,完成于1937年,共27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700余间),纵观这组气势恢宏,格局变幻的近代建筑群,不仅是研究阎家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沉浮的历史遗迹。</h3> <h3>阎氏故居建筑以鲜明的民间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尤其是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h3> <h3>从院墙的细微之处,看到当年的辉煌气势。</h3><h3></h3> <h3>阎锡山故居的最高点-- 得一楼</h3> <h3></h3> <h3>蒋介石给阎锡山颁发的任命书</h3> <h3>抗战期间阎锡山与蒋介石、冯玉祥合影</h3> <h3>国共合作抗战期间阎锡山与朱德合影</h3> <h3>忻口距离忻州城20多公里,以前只是听说过抗战时期山西的几个大的战役,诸如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就是太原保卫战中的一次重大战役,但具体情况不得而知。</h3><h3></h3> <h3>我们的车刚开到会战遗址入口,便被村民迎进遗址里面,今年恰逢忻口会战80周年纪念日,忻州市电视台正在进行采访,看到有参观遗址的二辆北京车进来,即对我等一行进行了采访。</h3> <h3>有一位当年抗战老兵就是这里的村民,他在这里为采访的电视台和我们做着义务解说员和向导,他在介绍当中一直拉着我们的手,我们向这位英雄老兵致敬!</h3> <h3>忻口会战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是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朱德、卫立煌、黄绍竑)指挥实施的太原会战的中心战役。</h3> <h3>抗战时期国军在忻口的战备窑洞,共有49孔。</h3> <h3>此次战役是国共二军配合抗日的一次成功典范,国军投入兵力20万,日军投入10万,战役历时21天,据抗战老兵介绍当时战况惨烈,开战当日便有5000国军士兵阵亡。此战役国军3个军长阵亡,歼灭日寇逾万人,这是部分阵亡将士的名单。</h3> <h3>由于过去的政治原因,了解忻口会战的人不多,国家也没有用太多的笔墨歌功颂德。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永远铭记和缅怀这些抗战中牺牲的烈士,让我们向为国捐躯的英烈致敬!</h3><h3></h3> <h3>距离峨口镇南面一点就是著名的白云寺(当地人称为东西寺),它是五台山的北大门,现在该寺修缮的非常好,每年有众多的国内外施主和皈依门徒来到这里做义工和祈福。</h3> <h3>我的二嫂引领我们一行前来白云寺,领略了庄严圣地的风采,并聆听了大方丈及二方丈为我们进行非常精彩的沟通介绍,并为我们祈福。</h3> <h3>白云寺位于五台山北大门的峨口镇,之所以在当地称作东西寺,是因为它是峨口镇东村与西村的交界共有。原属峨口佛光庄的庄园,与佛光寺有不解之缘。东面部分称白云寺,西面部分称文珠寺,二寺楼阁相连,浑然一体,所以当地人称作东西寺。</h3> <h3>“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观一觅题。密雪埋溪僧未归,韶春入树鸟先啼”.....是白云寺的秀美迷住了乾隆帝,还是乾隆帝惊语了白云寺上的悠悠禅意....谁也说不清三百多年前乾隆老爷子迷恋白云寺的真实写意。据史料记载,乾隆帝每临五台山,必驻足白云寺,或听风,或观雨,然后一舒胸臆。这首轻灵飘逸的《白云寺小憩》,就是乾隆帝驻足白云寺时写下的诗篇....</h3> <h3>这是在白云寺后花园,寺院依山而建,下临潺潺溪水,背腹巍峨群山,楼耸白云,瓦耀穹庐,钟楼相交,山鹰回旋,景色十分壮观。</h3> <h3>公主寺,位于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杏园乡,公主寺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占地4000平方米,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中轴线有三进院子,寺内最有价值的是过殿、大雄殿,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h3> <h3>公主寺修缮历史记载</h3><h3></h3> <h3>公主寺始建于北宋,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该寺建筑完整规模宏大,寺内壁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h3> <h3>历经上百年的彩绘仍栩栩如生</h3><h3></h3> <h3></h3> <h3>虽是近代的高仿古钟,却也仿佛穿越时空,依稀听到那古禅院中的钟声。</h3><h3></h3> <h3>在来公主寺的路上有个公主村,当年是否村里住着公主却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不过在公主寺斜对面几十米的土岗上有个龙王庙,我们远远望去房屋已破旧不堪,门前有棵上百年的枯树,可是走进房内却不由大吃一惊....</h3> <h3>虽然庙内面积不大,但里面雕梁画栋,绚丽多彩的壁画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h3> <h3>虽已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但当年富丽辉煌的景象可见一斑。</h3> <h3>从公主寺出来,我们慕名来到不远的观音寺。</h3> <h3>代县穆柯村旁的穆柯寨,据说这里曾是穆桂英征战过得地方,后人为了纪念她,在此修建殿堂以作纪念。我的奶奶就出生在穆柯村,从我记事儿起就知道这里有个穆柯寨。据说山东肥城,河南洛阳,乃至北京十渡都有个古寨,据说穆桂英曾在此把守边关,因而在古战场遗址上也修复了一个穆柯寨。北方如此多的穆柯寨,再度表明巾帼英雄穆桂英在老百姓心中千古流芳。</h3> <h3>穆桂英祠堂院内大钟</h3><h3></h3> <h3>木格村</h3><h3></h3> <h3>在北京就听朋友说,山西宁武县有个300万年的冰洞,抱着好奇的心理,在酷热的夏天,享受一下冰洞的凉爽也不失为一件乐事。</h3> <h3>门票每人120元,穿着租来的棉大衣,进入到冰冻内一探究竟.....洞内四周全是冰,由冰形成的冰柱、冰帘、冰瀑、冰花等,千奇百怪、不一而足。洞内大大小小的景致玲珑剔透,或晶莹夺目,或婀娜多姿,或雄伟壮丽,无不令人惊叹。</h3> <h3>洞内总体面积不大,比我想象的要小许多,因为打着彩灯的缘故,显露出色彩缤纷的颜色。</h3> <h3>穿着军大衣,在里面都出汗了,建议下次有朋友来这里穿着夹克就可以了。</h3> <h3>宁武万年冰洞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的冰洞,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期,距今已有300万年历史。它的奇特在于以本地洞外的气候条件论,根本构不成结冰的环境,而洞内一年四季冰柱不化,越往深处冰越厚。</h3> <h3>来到我奶奶的娘家代县峨口镇穆格村,这是我奶奶的侄子居住的院子。</h3> <h3>你看门上精致的雕刻和房檐彩绘,如今已不多见。</h3> <h3>与二表哥及二表嫂合影</h3> <h3>门窗精致的彩绘和木雕</h3> <h3>告别时送我们出来到街口。</h3> <h3>从喧闹的城市来到幽静闲适的农村,多么惬意。</h3> <h3>清新的空气,瓦蓝的天空,在繁峙县雁头村西边的田地里。</h3> <h3>数十年前的土窑洞,如今已多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h3> <h3>斑驳的土墙,尽显岁月的沧桑</h3> <h3>鹿蹄涧农家庄园的金毛与老田的亲和力多么强烈</h3> <h3>一向害怕狗狗的王哥见到金毛也一见如故,喜不自禁。</h3> <h3>山西不仅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且还有吃货们的最爱....,这是在繁峙城最著名的一家驴肉馆,小舅在宴请我等一行品尝驴肉宴,真是比河涧驴肉还要好吃几倍,连我这个不爱吃肉的人都吃了许多。</h3> <h3>说起山西美食,与我们同行的几位好友真是赞不绝口。这是姐夫安排在繁峙县城东边的一家农家庄园里,我们品尝完葡萄园亲手采摘的葡萄后,就被安排到农庄品尝山西农家特色菜。</h3> <h3>二个姑娘长得多么甜美,左边的是姐姐,今年中考时以繁峙县第2名的成绩考入忻州一中,在忻州2万多名中考生中名列94名,她的目标是北大、清华....努力吧姑娘!</h3> <h3>农家庄园晚餐后,我们来到城东南的繁峙滨河公园欣赏夜景,如今的繁峙县城已今非昔比,除被评为全国文明卫生模范县以外,县政府加大力度投资兴建湿地公园,造福人民。</h3> <h3>在公园栈道散步时,我想到一个县级公园修建的如此亲民,为大家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免费公园,这在任何大城市都是少有可贵的善举。</h3> <h3>山西人一向以忠厚淳朴而著称,对自己则精打细算、勤俭持家。</h3> <h3>临走的前一晚,表姐的孩子在峨口一家富有特色的餐馆招待我们一行,使我们又一次尽享山西美食并叙亲情。</h3> <h3>与我姑姑的后代,表姐夫一家聚首团聚、其乐融融。</h3> <h3>他们在一起合影留念也是机会难得。</h3> <h3>短短的山西之行即将结束,虽然仅为短短的一周,却太多的体验到山西的古朴民风和厚重的文化根基,体验到所到之处的亲情和不舍。</h3> <h3>这是父辈出生和生长的地方,也是血脉的根基。我们不仅饱览了名胜古迹,也缅怀了革命先烈; 不仅团聚共叙了亲情,而且也进一步了解了佛教文化,陶冶净化了我们的心灵...</h3> <h3>虽说此次山西之行去了不少地方,但大家在返京的路上还是意犹未尽,也为下次重返山西故地留了个念想。特别是山西的美食,如正宗的刀削面、碗坨、栲栳栳、炸腰子、炸麻花、大馒头、黄米面的炸糕.....这次有二位女士一位体重增加6斤,一位增加4斤,哈哈.....想.减肥的朋友还敢来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