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新年临近,在新加坡的学校里也要各个班级布置教室。我带着学生集思广益,都了解猴子的造型不容易制作,有个学生便提议可以用香蕉的图案装点一番。这个建议可以说与我事先预想的完全不同。要是我设计,恐怕会选择用桃子来代替。
走出学校,便不难发现,猴子到底吃什么水果似乎早就形成了“挺桃派”和“挺蕉派”两大阵营。有些舶来的服饰或文具品牌的应季设计是清一色的香蕉,店铺里金黄一片,大大小小的香蕉遍布每个角落。牛车水和春到河畔的灯饰活动,各种猴子散落花果山中,手里捧的,树上结的,都是粉汪汪的大仙桃。更有趣的是,你很难在同一个设计中同时看到桃子和香蕉并存的情况。
那么猴子到底是吃什么呢?我不是生物学家,更对动物的习性缺少研究。脑海中孙大圣闹蟠桃会的印象挥之不去,但我也的确看到小孩子拿着香蕉去逗那些动物园的猴子们…… 我想说到底,这是个地域差异引起的文化差异问题。显而易见,当前凡是涉及华人传统文化的那些新年设计,猴子都是吃桃的。几千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以北方文化为主导的,北方地区由于自然气候的原因多植桃树。桃子桃花甚至桃木均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诗经中“桃之夭夭”到武陵人误入的桃花源;桃花盛开,刘关张三结义;桃花飘零,林黛玉独悲泣。李香君鲜血染成桃花扇,民族气节成千古。《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桃木辟邪之说久已有之。可见,桃作为传统意象,绵延散落在中国文化中,而且早就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反观,香蕉则是热带水果,只能在两广福建以及东南亚地区种植生长。因此无怪乎孙悟空和他那帮小猴崽们自然是只知有桃,不知有蕉的了。
几个世纪前,香蕉由东南亚逐渐传入西方国家,广泛种植,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直到今日,欧美流行文化中充斥着香蕉的符号,从歌曲、商品到时装、海报设计,无所不在。香蕉也成了最喜闻乐见的大众水果之一,随便问了问身边几个欧美澳纽的朋友,都一致认为猴子吃香蕉对他们来说显得更自然。
在本地,香蕉固然比桃子更宜生长,西方商品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渗透也更强烈,但关乎节庆文化时,设计师们就不得不照顾起华人的审美习惯,都毫不犹豫地回归到传统上,塑造出一系列吃桃的猴子来了。而那些纯粹商业考量的点缀,为了符合适应西方文化的民众的口味,就不约而同地用了香蕉。
文章开头提到那个建议用香蕉装饰的孩子也是华人,但恐怕受的文化熏陶已经渐渐西化,所以对华人的“猴子爱吃桃”这种传统仿佛全然不知。不过,这似乎倒巧合般地呼应上了“香蕉人”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