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童年时我家住在尧头村南庄,1950年6月23日出生,是从小伴我成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故乡就是我的根,它给了我金色的童年,留下了无数的记忆与梦想,现虽然远离千里之外,但始终心系故乡,俗话说‘’根深叶茂,饮水思源‘故乡永远蕴含着丝丝缕缕的血脉关系,一辈子都不能忘怀曾经养育过我的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山西之行尧头山,七岩山游记——美篇,在原制作的基础上,又重返故乡,为逐步完善故乡居士山风景,与亲友们拨冗相见,了解实情,受到了亲人们的鼎力相助,主动陪同,不畏路险,亲临至居士山半山腰现場,拍下了非常珍贵的摩崖石刻碑,(見图有详实的历史记载)。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p><p class="ql-block">故乡之行,我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眷恋,用图文抒发对故乡的情感上,为把童年时光和家乡的历史沦桑通过美篇记录下来,让家乡风土人情更近一步走进大家的视野里,在记忆故乡美景,展现故乡风采当中,夲着以真情实感,力求完善易懂,没有矫揉造作,以平实的手法,将故乡情景记录的一个个温馨的回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张张美好的画面都以美篇形式形象逼真的呈现给大家,为自己家人朋友,记录下一段美好和一段永远的难忘,留下笔间的记忆是我的初衷。</p><p class="ql-block">美篇了却我多年的夙愿,至此终于如愿以偿。以飨大家,垦请斧正。</p> <p class="ql-block">以上小楷书法内容摘抄自序言,拙笔之情,字体无功,写的不好,敬请谅解!</p> <p class="ql-block">图为南王村大寺上的大戏台。多少年来是村民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地。尧头之行从这里启程。</p> <p class="ql-block">大戏台旁,有一条由北向南的长巷街,是我幼小从窑头村迁移南王村定居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的醉美故乡尧头村之行,2017年8月6日陪同年迈的大姐由南王自驾车,路经黄场峪七岩山景区,进入蜿蜒起伏的盘山公路,行驶在两面山峦之间,狭窄的盘山公路,空谷幽深,180度急弯此消彼长,似玉带环绕,弯弯紧连,层层迭起,左边侧临深沟,悬崖有知名的平峰崖,腑瞰眺望令人生畏,右边路倚危石,:陡峭的绝壁,仰望高空摇摇欲坠,有惊无险,叹为观之,可谓鬼斧神工,险峻之美独具一格。大有雄伟壮观之势,秀丽风景大饱眼福。翻过盘山公路可见梯田层叠,遥望远处路标尧头村就是我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沿途路经此处是知名的平峰崖,山区人无人不晓,高处纵览,两山间壁立千仞,如裂开一罅,就像利斧劈开一样,峥嵘崔嵬,雄浑峻峭秀丽,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天然巧成的平峰崖,盘旋在群山之间,是一道超凡脱俗的自然风景,非常壮观。</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的故乡——尧头村</span></h1><p class="ql-block">车停放处是尧头村我的故里主庄(南庄)。</p><p class="ql-block">尧头村与南王、东霍村、董家堰、岔口、巨宝庄村、砂岭村、李家坪村、玉池凹村、百泉郊、炭窑沟村相邻。位于村西1000米是举世闻名的居士山,村东的石人梁,有多处自然山体景观是定襄南山美景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已成为人们旅游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尧头村分东、西、南、北四庄,地理位置东西庄地势较底,紧邻山脚下,南北庄地势高于东西庄,北庄古人称“梁子上”,南北庄是张家大姓,西庄姓韓的比较多,东庄姓孟,岳的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尧头村为鼎盛时期,人口最多,达到顶峰阶段。村内不仅四庄弯曲小路四通八达,而且还是连接整个山区人的唯一交通要道。早在1958年中国兴起”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北庄成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以后,进入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阶段。注: “三级所有”是指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分别属于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有。 “队为基础”一般指生产队为基夲核算单位。北庄设有大队,大队书记,(注:到1959年至1961年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生产大队又在北庄建起了农村集体公共食堂,也叫集体灶。在那个年代里沧桑岁月,艰难度日三年)。</p><p class="ql-block">北庄既是人民公社,又是尧头村中心小学校,还有殿庙,磨坊,小铺,小诊所以及大戏台为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九十年代起,忽然掀起了迁移家舍的热潮,短短的十来年时间全村一百多户人家都已迁移至定襄,南王,龙门,管庄等地。如今整个山村各庄住宅大部分己人去楼空,残垣断壁,面目全非,仅剩几户老人固守家园。</p><p class="ql-block">岁月温润,故乡依旧,青山在,水長流,感恩故乡,难舍乡情,每一次触及都是我馨香的过往,感恩风风雨雨从沉淀下来的美好回忆。故乡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辉煌,那么美好,赏不完看不够。</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永远的故乡情怀 </span></h1><p class="ql-block">与爱人故地重游有感而发,写的不成诗义,尽请谅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心灵深处有远方,尽善尽美是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千里之行游故乡,笔间耕耘留芬芳。</span></p><p class="ql-block">离别家乡几十年,怀着对家乡的那份眷恋和那段逝去的时光,这里所经历岁月的点点滴滴感受到的只是记忆。</p><p class="ql-block">故乡是我生活学习过的地方,美好的童年从这里开始,有故乡老屋,儿时风光,亲人亲情,仿佛还有父辈的辛劳的身影,所有的一切都还停留在心头,让无声的记忆成为珍藏,去静静的回味,静静的遐想……。</p><p class="ql-block">渐渐远去的逝水年华,那些值的回忆的东西虽然已经离开我的视线,但是在我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已经在岁月的默然下不语中沉淀成一幅长长的画卷。那些人那些事还都在,有些东西却再也回不去了。</p><p class="ql-block">家乡见证了我的成长路。每次重游故乡,都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追忆,太多的收获。</p><p class="ql-block">家乡静谧的村庄纯朴、清新、自然。是一块藏在大自然中的风水宝地,它没有喧闹和纷扰,只有美妙和惬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它倾注了我无尽的思念。无论走到那里,做梦都在自己的老院子里,老院子便是我心中最美的景,无时无刻都在我心中牵绕,永远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来到尧头山,也是我大姐几十年的夙愿,从记忆中走来,亲眼目睹了熟悉的村庄,心中有道不完的情愫,叙不完的思绪,是他一生中最好的人生诠译。</p> <h3>不虚此行,与大姐留影一张。</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美丽的家乡——近山</span></h1><p class="ql-block">这是尧头村看到的盘山公路,之字形的山路是985国防公路,尽头之处是“南坪梁”北空的“雷达站”就座落于此。</p><p class="ql-block">近看这座青山名近山,紧邻南庄,左侧靠黄松脑,右侧铁拐脑,距离村仅一公里即可到达,是村中唯一的一片小森林,眼前那一片片葱葱郁郁的树林,虽然没有名山大川那么美丽,但它独有的自然风景却让人沉醉,登上山顶,俯视山下远近风光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倘若你走近这片小森林体验一回夏的感觉,可悠然享受大自然融合之乐,草木蔚秀,幽阒静悄,随处驻足观赏到的是一棵棵高大的松柏树,闻到一股浓浓的芳香,漫山遍野的青草花卉和大树,能见到松鼠的跳跃,免子的奔跑和七彩艳丽的野鸡在四处逃窜,聆听到乌语的鸣叫,还有那常年不息的溪水,从山间蜿蜒清澈,顺流而下,发出哗哗流淌的响声,这一切可谓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突显其近山之美令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p><p class="ql-block">每当我看到近山,这片曾给家乡带来过无穷的生机与活力,心中赞美之情油然而生,我爱它的美,它的朴实无华,为乡村泽润了万物,孕育了子子孙孙,承载了历史,蕴含了文化。</p><p class="ql-block">我爱近山之美,大自然馈赠予山村的一块源生态环境,深蓝的天空,深绿的山林,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在充满生机的境界里有看不够的风景,诉不完的情,近山那山青水秀,优美的环境,是一块大自然赐予的美景。我深深的爱着这片近山之美!</p> <p class="ql-block">离开城市的喧嚷,道路的拥挤,空气中的雾霾,来到故乡,目之所及,山村绿绿葱葱,笼罩在山区的薄雾氤氲润泽,旑旎的风光别有一番景象,一年四季五彩缤纷,这美丽诱人的风景,带给人们美好的憧憬,让人留恋往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尧头山是一方换然天成的神奇宝地,四面穹山绵延不断,险峻挺拨,新奇秀丽。峰林峡谷纵横,一弯一景,一程一貌,是大自然给予山村人的馈赠。</p><p class="ql-block">多少年来,先人们在这块净土上,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常年累月,早出晚归,起早贪黑,节衣宿食,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给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茬苒岁月,历史见证了先人们早先背井离乡,走出大山,在位于忻州市十几公里处的半山坡,一水的尧头村人,搬迁至此,安家落户,起房盖屋,开垦荒地,辛勤耕耘,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村庄起名叫‘’兴旺庄‘’。</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先民们的勤劳聪明与智慧,让后人感叹不已,肃然起敬!</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仅剩几户人家的尧头村,还在固守家园,大部分村民,搬迁入住至定襄南王乡的其它村庄。2017年我故乡之行同老乡交谈,大多数老年人看待搬迁,入住他乡是处于无奈,他们共同的心声,仍然是怀念故乡的静谧,悠闲自得的生活,一句话故乡难离,乡音难改,根系故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庄,眼前这一层层依坡而筑的梯田,起名叫“小南坡”数百年来,先辈们历尽沧桑,祖祖辈辈筑埂开田,向高山要粮。从森林边缘到悬崖峭壁,凡是能开垦地方,都开凿了梯田。经历了几百年、多少代人的努力,形成了从山脚一层层直盘绕到山顶,坡度之高,层层叠叠,高低错落有致,使尧头村梯田日臻完美。</p><p class="ql-block">正值暑夏,大美尧头山,空气清新,沁人肺俯,远望松柏林立,山青草绿,在蓝天白云衬托下,层层梯田弯弯曲曲,交相辉映,真可谓四季色彩斑斓,春如层层银带,夏如滚滚绿波,秋如满山铺金,冬如冰雕玉砌。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犹如一幅浩瀚苍茫,气象万千的水墨画,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塌陷的窑洞和能瞧见的墙就是我曾住过的老宅院。老窖洞留给我的是他曾经的美好与酸楚。</p><p class="ql-block">老宅院高低不平,无院墙,每每想到冬天,夜深人静,如遇恶劣天气,狂风肆虐,风沙打着窗户沙沙作响,怒吼声一阵高似一阵,卷缩在热坑中的我惴惴不安,亳不夸张的说,好似要把房子掀起来的劲头,像这样的气候环境时有发生,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冬日虽留下一丝丝酸楚,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被风雪笼罩的恬静的小村庄,披着白雪的远山近坡比平时变的格外秀丽,村庄条条小道,家家房顶,颗颗树杈上都银装素裹,点缀着雪花,晶莹剔透,白洁无瑕,如似人间天堂!</p><p class="ql-block">夏季炎热的天气,老宅院四处通风,凉风习习很惬意,看着院内自种的牡丹花,牵牛花尽情绽放,枝叶茂盛葱茏,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红的似火,黄的似金,粉的似霞,在微风的吹动下,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记忆中的童年老屋有无穷的乐趣,在那物质匮乏,山区人普遍都生活极简,记忆中过年才有新衣穿,饺子吃,大人们给买几张年画贴在墙上,无任何装饰也显的家立即亮起来,年味十足,一张张内容丰富,好看极了。还有童趣乐事,如捉迷藏,东躲西躲,心惊胆战,踢键子,要脚步轻快,身形灵巧,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应用自如,得心应手,跳绳也如同踢键子,要身手敏捷,自如穿梭,这些有趣的游戏就像彩虹般绚丽多彩。儿时的天真,纯真,无忧无虑的时代真的太美好了,一言难尽。</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看见的是我儿时住过的老宅院墙。殘恒断壁的痕迹是经过岁月的漂洗,虽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但留下的还有那最纯,最美的那一份,看似无声胜有声,演绎着那曾经的往事。瞬间一段段往事浮现在眼前,千里之外对老宅院昔曰的怀念,始终是不变的,是父母含心如苦把我养大的地方,看到石垒的窑洞和残恒断壁的每块石头都胶溶般地溶在我的血液中,每块石头都记载着老人们的勤劳与血汗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这块老宅院已经没有人住多年,每次重返故乡都要停下来多看几眼,看见他就想到从前,这是老人奋斗一生置下的家业,也是我儿时生活过的乐园,这里见证了我的成长,这里有我回不去的记忆和舍不下的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堡阁台:</span></p><p class="ql-block">南庄(堡阁台)位于老宅院背后,翻墙而过,顺坡而上,几百米即可到达高处。堡阁台得名由来已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伫立于尧头村之上,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可瞭望四面环山,远处可见最高山峰柳连尖,还有赋有传奇色彩的景观石人梁,近处可见东,西,南,北四个村庄,庄庄背靠群山,其建筑物依坡而建,错落有致,风格独特,景色各异,环境幽雅,风景宜人。</p><p class="ql-block">每到夏季,花草树木环抱堡阁台,装扮着绿绿葱葱,一派春意盎然,这时的堡阁台如似观景台,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喜欢到此玩耍,踏着青草,有逮糊蝶,逮蝈蝈的,还有站在高处如似观景台,看着一群群麻雀飞过,花儿四周开放,红的,黄的,粉的,每一朵花有自已的色彩。周围蝴蝶飞舞,蜜蜂嗡嗡,乌儿叽喳,有逮蝴蝶,捉蜻蜒的等。在微风吹拂下既快乐,又惬意,尽情享受心情的放松。</p><p class="ql-block">特别是雨季,可欣赏到雨后的山间小路上,云烟氤氲,弥漫在山村周围,流云绕山穿谷,像雾又像云彩此起彼伏,环顾山村四周,烟袅袅,雾渺渺,树朦胧,犹如仙阁,引人入胜,这里一年四季各有其景,别有一番景色,旖旎风光,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注:尧头村东的石人梁也是定襄南山美景之一。古人有景观”石人梁”的传说:这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据传,原来这里不是一个石人,而是有一男一女两个石人,男的叫石头,女的叫巧姑。他们整日相依相偎、恩恩爱爱、形影不离,同时护佑着定襄这块祥瑞的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岂知有一外地来的风水先生法怀(估计是法海一类人,权且取名法怀谐音“发坏”),妒嫉这里的风水,千方百计要寻思破坏。怎奈,石头巧姑整日面面相对,互相照应,法怀无空可钻。</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石头、巧姑不知为何闹了别扭,都别转身子谁也不理谁。法怀一看,有机可乘,偷偷潜到巧姑身边,趁她不注意,用力猛一推,一下子把巧姑推下悬崖。随着一声惨叫:“石头哥……” 待石头回过神来,巧姑早已坠落山崖,不知所终。石头痛惜至极,抓起法怀摔的粉碎,而自己也懊悔万分。就这样,整天孤零零站立在山崖侧畔,思念着逝去的亲人。</p><p class="ql-block">传说不总是美丽的,但这个故事却给我们以现实的思索,如果我们自身团结友爱,外人将永远无机可乘。要紧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珍惜爱护那份美好却又易逝的情缘。</p> <p class="ql-block">儿时的回忆尧头村老家南庄为(主庄),人口最多,姓张为大户,无杂姓,村庄坐落在群山之中,凭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狭窄曲折的小道与毗邻东西北庄连接在一起,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而且昔日铁拐脑距南庄最近,还是山区村民进出的必经之路,每每经过南庄都要小憩,久而久之相互之间来往频烦,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紧邻多姿多彩的近山,茂密的松柏亭亭玉立绿树成阴,溪水淙淙风景优美。(除东庄有水井外,北庄,西庄共用南庄近山溪水)人称:‘’上井‘’</p><p class="ql-block">建筑群体依坡而建,高低错落有致。</p><p class="ql-block">如今的南庄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已人去楼空,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是山依旧恪尽职守,村庄依旧隽刻在山村人的脑海里亘古不变。</p> <p class="ql-block">此图作品来源于笔名朝阳拍摄,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得已联系,凑巧的是我歪打正着,没想到尘封的故乡老图片唯有他能拿的出来,当天以微信的方式给我转发过来后,顿感朝阳有心记录为他感到骄傲自豪,图片来之不易,非常珍贵,终于让我得以如愿,在此为他对我的鼓励与支持深表谢意!</p><p class="ql-block">此图为南庄全貌,时光茬苒,岁月如梭,故乡老屋久经风风雨雨,随着历史变迁和沦桑,古老的石墙己失去往日的辉煌,当看到老屋就充满了童年的回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记忆里,瞬间浮现在眼前的只有返复看过的老屋,那是我童年抹不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此图摘自朝阳拍摄,图中显示南庄,北庄全景。</p> <p class="ql-block">[摘自朝阳,cp]这张壁画(仕女图)是我记忆当中非常刻骨铭心的一幅画,这副壁画是来源于尧头村四爷家的炕围最边上的一幅画。犹记得早在幼年时候还在母亲怀里的时候我就有了记忆了。记得母亲抱着我每当来到四爷家串门儿,一进门进入我眼帘的就是这副画,我不敢直视她的眼睛,因为她的眼睛很诡异,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恐惧感…</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到了2007年的时候,我重新回到了故乡,再次进入这个早已荒凉已久的院落,房屋还未曾坍塌,我走进这个曾经令我的童年产生阴影的老宅屋内,再次凝视这幅让我曾经恐惧的壁画。自己毕竟是长大了,看着她的眼睛再没有恐惧感了,但是这幅画对我意义重大,一定要拍下来,保存下来。</p><p class="ql-block"> 时光再次掀过五六年,2012年,尧头村这个名为故乡的地方。将面临一场空前的浩荡,因土地局最新的政策,村落所有的房屋必须要铲平,因此在几天的时间内,故乡的房屋全部被推土机铲平,真是让人唏嘘不已,慷慨万千…[/cp]</p><p class="ql-block">能田回复朝阳:</p><p class="ql-block">朝阳,壁画在山区人家实属罕见,可见你四爷家家风家教可见一斑,壁画主题歌尽尽桃花扇底风”的意思是:舞姿曼妙,直舞到挂在杨柳树梢照到楼心的一轮明月低沉下去;歌女清歌婉转,直唱到扇底儿风消歇。不难看出璧画承载着历史,无声胜有声,人物画像眉清目秀,栩栩如生,作品保持至今,有非常好的观赏价值!</p><p class="ql-block">我已收藏!谢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窑洞情怀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怀念老家岁月沧桑中的老窑洞,现存窑洞旧址传承至今已上百年,古老的居住形式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和谐美观,它不仅是山区人民智慧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现存老窑洞虽走过了多少风雨,经受了多少磨难。而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依然是一部史书,记录着沧桑和岁月,从中无不渗透着山区人对窑洞的热爱和眷恋之情。它的存在是尧头山上的一道亮靓风景。值的观赏!</span></p> <p class="ql-block">这杏树是窑洞主人家的,是一棵几十年的老树,与我家的老宅院仅隔咫尺之遥,从小对老树情有独钟,老树见证了多少人的成长蜕变,阴凉下经过了多少人的家长理短和闲言碎语。漫步在老树下,环绕四周,闭目静思,勾起了一些童年往事,想起村庄伴随晨曦第一缕阳光缓缓射入,各家各户做饭的风箱声清脆悦耳,一股股炊烟袅袅,如同云雾环绕村庄,夜暮来临,各家各户的油灯如同天空的星星闪闪发光,划破了山庄的宁静,这些点点滴滴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总之,故乡的一棵树,一片土,一朵云,一团雾,一阵风,一滴雨都浮现在眼前。故乡的美,故乡的纯,故乡的真都刻印在脑海里,铭记在心底,永不忘却。</p><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ed2308">南庄铁拐脑</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南庄铁拐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南庄铁拐脑昔日是山区村民进ll出的必经之路。崎岖不平的山路坡度大,步步登高,翻过盘山几公里处人们叫石片梁,(为整片大石头)而得名,此处可目及到山村玉池凹,继续前行可到达砂岭村。</span></p><p class="ql-block">石片梁方圆几公里之内的耕地都属尧头村人耕种,这里气温低,通风条件好,适应种植莜麦,胡麻,碗豆等低产植物。</p><p class="ql-block">每到秋收季节,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铁拐脑这座山路无论是人背还是牲畜驮,往返不计其数,每走一程都是气喘吁吁,汗流夹背,耗费体力之大,其中如遇恶劣天气,很少有庶风避雨之处,只能雨淋前行,虽然环境条件差,很艰辛,但是他们面对收获的喜悦,苦中也有乐,随口唱出优美动听的信天游至今好像还是那么优美动听,永不消失,如今的铁拐脑公路替代,交通便利,蜿蜒曲折的道路宛如一条长龙,身姿靓丽优美,使人留恋往返,争相拍照。</p> <p class="ql-block">手指老宅院紧邻房背后的堡阁台,我大姐端详后,很惊讶地说,我都不敢认。</p> <p class="ql-block">姪女搀扶着大姑,脚下走到哪都情不自禁的驻足观看。熟悉的故里,静谧的山村,少有的空气,令他心驰神往,目不暇接,忘却一切。</p> <p class="ql-block">(南庄)照片不太请晰,房主叫张银田,原任某小学校长,房子整修别致,给人一种自然之美,在此居住,幽阒静悄,悠闲自得,可静心以思。守着故土,守望蓝天,无忧无虑,别有天地。(南庄唯独一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摄银田家。独特的自然风光,是一个人们理想中的美丽童话山村。</p> <h3>南庄风光</h3> <p class="ql-block">南庄,谷子綠绿葱葱,长势喜人,山区庄稼空气质量达标,安全优质,无污染,无公害,绿色环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邂逅巧遇西庄村民放羊人韓年年,赶着羊群,牧羊犬在前,在蓝天白云下,悠悠自得,大约有几百只羊,场面十分壮观,发展前景看好。这里不仅是山区牧羊人的好地方,而且还是平川牧羊人的首选之地。</p><p class="ql-block">每到盛夏季节,山区到处青山绿草,以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吸引着平川众多牧羊人,领着犬,甩着长鞭,背着行囊进驻山区,来享受这长达三月之久的天然牧场。</p> <h3>(西庄)</h3> <p class="ql-block">西庄摄于2010年。(西庄)姓韩为大户,过去水资源缺乏,常年往返于紧邻南庄人们叫‘’上井‘’来打水,解决饮用水的问题。地理位置偏低,位于尧头村山脚下,紧邻一条绵延十余里峡谷深沟,人称西沟,进入狭窄山腹之中,最险之处岩壁上刻凿着一段脚窝和手攀岩的坑洞,仅容一人能过,两山间长年溪水潺潺,蜿蜒曲折,既没有浪花四溅,也没有水声涛涛,只见清澈见底,平静温雅,涟漪不见,悠悠无声,却脉脉含情。</p><p class="ql-block">溪水周围伴随着绿草盈盈,清新的空气,凉爽的清风,让你觉的神气清爽,陶醉其中。西沟如此的魅力被人们称之为‘情人谷’称溪水叫(凡水)这种水不能饮用,昔曰西沟是岔口村,董家堰,聚宝庄村民进出深山的交通要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3>东庄</h3> <p class="ql-block">居士山半山崖山脊(海拔1429米)有一石灰岩巨石,劈出一面,隶书,镌为高3 米、宽1.3 米的摩崖题刻碑,字迹因千年风化,漫漶不清。据清光绪《定襄县补志》载,是刻于魏武定四年(546年)重九登高节,名将尔朱荣游此山时其部属所刻颂辞。这些摩崖造像和摩崖碑铭就是此山的最早纪录。日前,忻州市文物管理处联合相关专家,借助浙大三维数字技术,对定襄居士山摩崖碑逐字识读与辨认取得重大突破,成功辨识出一些内容,确认该碑为西晋将领胡奋平定并州胡乱获胜后的纪功碑,由此揭开定襄摩崖碑千古面纱。这是我省迄今为止确认的首块西晋碑,对研究山西地区魏晋时期民族文化历史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h3>东庄</h3>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故乡里的一个幽雅寂静的小屋 </span></h1><p class="ql-block">走亲访友,叙家长理短。俗话说,最美还是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来到东庄这个美丽的村庄,亲人这小宅屋木石结构,背靠山体,坐落于半山坡,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将小屋包围起来,与清新自然的环境融为一体,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几间宅屋石垒结构,经长年风吹雨淋,现如今虽已斑驳点点,虽失去了往日的色彩,但它却依然牢固结实,时光里有着它昔日的辉煌。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沧桑,体现出先辈们精湛的建筑技艺。</p><p class="ql-block">宅屋室内陈饰简单,没有电脑,没有洗手间,没有大客厅,没有木床,只摆放着一些老式的老物件厨框,大躺柜,大灶台、及一盘土坑还在延续使用,可见他们恩爱夫妻,志同道合,勤劳节俭过日的传统美德。他们有着过去一种简朴的美,纯净的美,这是一间充实的小屋。</p><p class="ql-block">小屋坐北朝南,环境幽雅寂静,没有喧哗,没有噪音,出门便可观察到外面随时间而变化的美景,可享受到大自然花的芬芳,草的芳香,还可看日出看曰落,赏美景,别有一番天地。</p><p class="ql-block">见到故乡亲人,交谈中温暖的乡音,叙着浓浓的乡情乡事,你一言我一语,多少往事一言难尽,在短暂的时间中还有很多话要说,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说再见。在此表示感谢亲人们的盛情接待。愿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創造更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东庄姓孟,岳的为大户,地理位置同西庄相同都处在山脚下,紧邻一条深沟,人们叫东沟。</p><p class="ql-block">东沟地势偏辟,村民进出大多数人选择尧头沟,只有极少部分距离东沟近的人选择走东沟。毗邻东山昔日五六十年代,曾经人们开采硫磺矿产,并建过硫磺厂。东山不仅硫磺,而且还有其它有色金色矿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神爷庙,坐南朝北,位于尧头村古道最高处,视野开阔,道路狭窄,地势险要,平时无风胜有风,此道古时是连接定襄、盂县、阳曲的必经之地。从古道现存路碑和狭窄山腹之中刻凿着许多台阶,以及石阶上的骡马踏坑来看,窑头应为茶坊口古道未通之前定襄进出南山的主要运输通道。</p><p class="ql-block">古道距县城约十五公里,绵延在两山间的这条曲曲弯弯,曲里拐弯的山路是过去通往茶房口,南王的重要交通要道,村民称尧头沟,此路出村一至二公里处,可看到的就是人称山神爷庙,继续前行为下坡道,约四至五公里处可见一天然岩洞,村民称叫(板窖)岩壁常年潮湿,局部有滴水,可容几十人,洞内立碑一尊,记载着先人们捐钱修道的功绩,人们来往路经此处必然小憇乘冷,再往前行几公里处一块有趣的怪石,先人们起名叫‘石猪爷‘’顺山而下可听到溪水潺潺,哗哗流水,不远处可看到茶房口,全程十几公里,是唯一一条能用牲畜驮和人背货物的要道,经过多少代人的行走和牲畜的驮行,弯弯曲曲的崎岖小路将石头都磨的油光铮亮,从熟悉的记忆中走来,往返尧头沟古路已不计其数,无法计算,许多记忆浮现在脑海中,见证了曾经前辈们牵着螺马驮着物资发出哒哒的蹄声和吆喝声,还有那身背重物,汗流夹背,穿行在古道中的那一幕幕情景至今萦回在我的耳际。曾经的繁华与热闹,艰辛与付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悠悠古道它似乎在穿越了许多历史烟云,向人们倾诉着历史的故事和曾经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如今尧头沟这条古道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古道只能从记忆中想象它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图中可看到去往尧头沟的古道,前方不远处就是三神爷庙。</p> <p class="ql-block">(北庄)无人居住,断壁残垣的石垒窑洞和眼前留存较好的窑洞清晰可見。大部分房屋已清除,杂草丛生,已认不出往日的模样,远眺梯田,庄稼看不见了,烙进我灵魂的北庄已经不再是北庄了,那依坡而筑,错落有致的石垒建筑物看不到了,屋顶上的缕缕炊烟再也没有了,那人欢马叫声,鸡啼乌呜犬吠声再也听不到了,虽然看不到了北庄,没有了北庄,可对北庄的情意,无法疏远,一缕炊烟,一片蓝天,一声乌呜,永远是割舍不了的亲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眼前看到的是北庄留下来的幸运房,百年老房已岌岌可危,无人居住,周围百年老树至今仍然是枝繁叶芪,满树的绿叶,枝干遒勁,生机盎然,它们与房相伴独自站在那里,守望着村庄,守望着家乡,成为北庄的一大景观。</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难忘的回忆</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怀念山村母校,感恩我的老师</span></h1><p class="ql-block">尊敬的梁老师:</p><p class="ql-block">仼时光飞逝,情怀依旧,我想写下这些回忆,记住我人生童年的那段最美好时光,感谢我学习过的地方,感谢我的老师!</p><p class="ql-block">此次重返尧头山,在居士山半山坡拍摄的北庄图,从图中看大戏台,隆福寺地处北庄一块唯一的平坦之地,追忆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跃进时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原址的隆福寺庙被拆,重筑成为尧头村中心小学校。</p><p class="ql-block">时光茬苒,由于时代境迁,北庄已是面目全非,原小学校已经在视野中消失,再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所能看到的只能从想像它的过去。</p><p class="ql-block">有过多少往事,有过多少孩童仿佛就在身边,路过这些熟悉的地方,那如烟的往事终是从记忆中来,一幕幕,一帧帧鲜活如初的往事再次把我拉回到那年。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熟悉的母校,敬佩的老师带给我一个个温馨的记忆,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张张美好的笑容,还有许多欢乐的,开心的,心酸的模糊记忆仿佛就在昨天,那太多太多的追忆,一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在这里我只有一颗真诚的心来赞美我的梁老师和我的学校——我爱您。</p><p class="ql-block">记忆中曾经的小学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尧头村中心小学校除夲村学生外,还含盖有其它偏远山区小村的学生。学校坐落在北庄一块唯一的平坦之地,位置高敞,属村中心位置,南庄,东庄,西庄均距离学校相差无几,南紧邻大戏台之间是学生们玩耍的好方,尤如大操场,虽没有球架,但是一个蓝球可供多人争抢,每当抢到一球那也是怡然自乐,此外还有滚铁环等……。</p><p class="ql-block">东面居高临下,东庄可尽收眼底,是放飞小纸飞机的最佳位置,在风天可飞的很远很远,直至人们看不清踪影。学校占地面积不大,呈四方形,建有正房及东西房,房子间数已记不清楚,西房为伙房及山区学生住宿所用,正房及东房为教室所用,校园虽不大,但却容纳着夲村与来自各山村的学生,每到星期天,学生都要翻过一座山,往返十几里地,背着父母们做好一星期的饭菜来到学校学习,当时那种朗朗的读书声,歌唱声和欢声笑语声,还有敲响铁轨的上课声,至今还回荡在耳边的那种学习情景,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曾经的尧头村小学校在教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时代的精华,是一个时代的反映,体现了小学浓厚的时代文化气息和朴实、典雅的人文内涵。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成为了教师工作的家园和学生成长的乐园。给我们童年往事留下了一生中最好的最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如今时隔六十多载,又在原校址上不偏不斜的盖下了隆福寺庙,真可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化真大,我端祥隆福寺现址后确认我原有的母校就座落于此,这里不仅是我曾经学习毕业的地方,也是全山区孩子们学习毕业的地方,更是您一生教书育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鉴于综上所述,我于2019年7月回到老家,怀着感恩之心,表达您对我的教诲和关心,开车专程来到南王拜访您这位我学习生涯中最敬佩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二年是您陪养我一直至初小六年级毕业的学生,虽离别五十多载,远隔一方,但是在我的脑海里影响至深,印象中一个字就是“严”,在严中教我们学到了文化知识,给我们在成人之后祭定了基础,这在任何一位老师当中是无法比拟的。</p><p class="ql-block">很高兴与您见面,看到您精神俊烁,在家依然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闲暇时伏案疾书,潜心研究书法,写出的书法作品,笔力劲挺,字迹隽秀,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突显老师在书法艺术上功底之深。鉴于您这种锲而不舍,有恒心有毅力的学习精神,书法作品不仅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股浓浓的家庭文化气息。记忆中我虽不是您出色的学生,但是我心目中最崇敬的还是您。因为那个年代的山区饱受着贫穷落后带来的苦难,在艰难困苦的生活学习环境下,上不起学的乃至上学欠交学费和辍学的都不在少数,记忆中的梁老师除教学外,还利用空余时间来往于四庄,走村串户与儿童家长不止一次的劝解,其中不仅使面临掇学儿童得已返校,而且还挽救了年龄偏大的失学儿童给予了上学机会。除此之外,学校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由于缺乏体育活动项目,又是您亲自去南庄木匠张二毛家,走访商量数次,为学校制做了第一台乒乓球案,为孩子们既锻练了身体又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记忆中的点滴不能忘却老师的良苦用心,当看到找出的一张张泛黄的尘封老照片时,由于年代久远,儿时的毕业留影已很难辩认。看到那一拨一拨童年毕业留影的面孔,足以证明您在贫困山区执教,几十年如一日,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培养出了无数优秀学生,走出大山,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为山区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为此,我们学子们会念念不忘您的栽培,您永远是山区学子的骄傲与自豪!您精彩的一生是我们永远敬佩和赞扬的!</p><p class="ql-block">我爱我记忆中的校园,更爱您梁老师!</p><p class="ql-block">我衷心的感谢您辛苦了!</p><p class="ql-block">注:梁老师:为把一些点滴回忆拣拾起来纳入美篇,没征求您意见请谅解,希您看后还可斧正,如有更改之处,可用微转发过来,我会诚垦的接受,加以改正。谢谢!</p><p class="ql-block"> 此致</p><p class="ql-block"> 敬礼</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九年 七月</p> <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摄于北庄大戏台,大戏台是山乡村民扩建而成,石垒结构,北朝老松台,南朝近山,东西向地势较底,为东西庄。</p><p class="ql-block">大戏台迄今为止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从繁华到落寞,大戏台昭示着人世间的沦桑和变迁,如今傲然屹立无声胜有声,见证了村民对戏曲生活的热情。</p><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北庄是尧头村人娱乐,教育,购物为一体的埸所。设有大队,公社和教育中心小学校,有殿宇寺庙,店铺药店,是一应俱全的村庄</p> <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2017年8月6日,时隔七年重返尧头山,再次拍摄了北庄大戏台,每当看到依旧傲然l屹立的大戏台,自豪感不禁油然而生,昔日定襄慰问山区,大戏台前挂着汽灯,为村民演过人们喜闻乐见的,深受欢迎的河曲二人台‘’走西口,’挂红灯,五哥放羊,打金钱,卖莱‘’等精彩节目,有定襄晋剧团演出的‘’三娘教子,打金枝,走山’’等传统剧目,大戏台见证了村庄的历史,文化的繁荣,人世的兴旺,它承载着文化,就像一道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大戏台前是北庄唯一一块平坦之地,当作打谷场,小时候,农村还是集体制,每当金秋之季,秋收是村民们最忙碌的季节,打谷场男女老少齐上阵,一片繁忙景象,那时候没有脱粒机,村民们收获颗粒的唯一工具叫‘落歌‘农村用语’’如莜麦,糜子,谷子,豆类等都要用打‘落歌‘来完成,打落歌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分二队排列整齐对打,不时挪动脚步,这排提起,那排放下,拍打声有种音乐般的享受,一起一落尘土飞扬,场面壮观,这种场面虽然渐行渐远,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他们曾经存在的影子活在人们心间,成了一份抹不掉的乡愁。</p><p class="ql-block">如今大戏台台前谷子绿绿葱葱,点缀其间,尽显光彩他展示的是尧头村人质朴勤劳与智慧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全佛寺位于尧头村北庄,坐北朝南。2018年全佛寺主体结构完工后,村举行了隆重的贺尧头居士山六月六古会誓全佛寺主体工程顺利完成。有视频显示,现场唢呐吹奏,扭秧歌队表演,还有拍照图片,并记载着居士山全佛寺史记,据史料记载,全佛寺始建于明洪武间,约公元1368年,碑记,清嘉庆年间重修,坐北朝南,建有大雄宝殿,阎王殿,东殿,钟楼,鼓楼等。</p><p class="ql-block">殿内坐拥佛祖,阎王和雷公等大小三十余种尊神像,壁画佛像上百种,大门右侧建有钟楼,左侧鼓楼,寺庙岩门石柱,雕阑画栋,伟岸森严,有千佛碑立于院内,还有碑记,全佛寺背靠老松台,(居士山又称笔架山)与村中戏台堡阁台在同一轴线上,且与尧头古道相切,巧的是堡阁台酷似香炉台,相传每到伏至,各路神灵在此点香,以赐天之风调雨顺,地之五谷丰登,民之福寿安康,几百年过去,全佛寺修以无继,几见损毁,抗曰战争时期,被日夲人烧毁,抗戦胜利后,重修了寺庙。改革开放后破四旧时期改用为学校和大队部。随着时代的迁移,学校被拆,一些爱心人士,不为艰辛,捐款出力,又在原有的寺庙遗址上重建全佛寺,於2018年主体结工程完工。我们作为山区的子孙后代不得不为它们的精神所敬佩,工程仍在继续,我们为它们的幸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p> <p class="ql-block">为全佛寺辛勤劳动的建造者们留影,道一声辛苦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重新全佛寺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主体工程,总占地面积750平方米,正殿三间,配房(耳房)东西各两间,东西房各五间,有钟楼,鼓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配套设施:东墙,围栏,石阶,石栏,硬化绿化,侧所,窖洞整修,停车埸,戏台翻修,路面托宽硬化,蓄水池等,目前正在筹建中。</span></p> <p class="ql-block">全佛寺现場施工人员正安设计规划要求进行垒台阶。</p> <p class="ql-block">我们徒步从南庄到北庄,北庄可瞭望西庄,东庄,视及之处,一目了然。百年老村日渐凋零,北庄杳无人迹,东庄不详。</p><p class="ql-block">由于时代变迁,移民,大部分老宅面目全非,杂草丛生,只能靠回忆而已。</p><p class="ql-block">总之,一切都是曾经。曾经熟悉的一座座山,一条条沟,一道道梁犹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无法触摸。曾经五六十年代,鼎盛时期的尧头村人多兴旺。那些年,那些事,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辈子都会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随同家人共赴阔别多年的故里尧头山,登临了闻明遐迩,举世皆知的居士山又称老松台,这是我平生梦寐以求的一件事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多年的夙愿。</p><p class="ql-block">登高致远,襟山带河,气象森严,远远望去忻定盆地尽收眼底,台顶平坦如台,可观赏三景,视及之处,每处景点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赋有传奇色彩,其中中正殿观音殿,左右雷公殿,关公殿感触最深,儿时的记忆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记忆五六十年代左右雷公关公殿完好无损,墙上无论壁画还是雕刻造形丰富,风格纷呈,画面动静相融,勾勒的人物形态须眉毕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之,绝世无双。</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位于老松台西侧,特立其最高处,石砌底座呈四方形',座上方塔式六方形,阁虽小,但设计小巧玲珑。门前镌刻有楹联”文光高北斗,佳气满南山”是老松台三景之一。</p><p class="ql-block">魁星阁, 阁内供奉“独占鳌头”的魁星点斗像,神像旁还立有一块“司桂籍灵曜魁星之神位”的古旧牌位。魁星,即奎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宿之一。在县城东南方的高山上建造这座魁星阁,据说是缘于“巽峰宜文秀”,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无考。</p> <p class="ql-block">记忆中,每年到六月六老松台是尧头村人有着过会的习俗,俗称(礼生)来祭典祈求祈祷,预示着一年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到六月六那天全村老小登山至此,由德高望众的长辈牵头,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一切安排就绪后,将一只羊牵到神像中央给羊不时浇水,大家用虔诚的心跪地,长者有时念念有词,有时默默祈祷,待羊全身摆动后祭典完毕。</p><p class="ql-block">然后大家用餐,主食以粘糕为主,场面十分壮观,从记忆中走来从未见到过此场景。</p> <p class="ql-block">老松台有水窖两口,由于年代久远,只找到其中的一口水窖,水窖至今还储存有一定水量,不渗不漏,石垒结构,牢固结实,完好无损。老松台水窖曾经是尧头村人每年六月六过会时唯一取水之处。</p> <p class="ql-block">现存北堡遗址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长21米,占地面积378平方米。堡平面呈正方形,正面建石碹窑洞三孔,上悬观音庙匾额,窑顶上建有木结构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前辟廊,单坡硬山顶。东西两侧各建石窑一孔,东为关帝殿西为雷公殿。据说东魏时期的跖拔庆,曾封为任城王,于武定四年,筑室于此,隐居其间,至今残碑上可清晰地辨认出“魏任城王”“神位”“光绪二十九年七月立”等字样。2004年民间集资进行了维修。2003年定襄县文物保护单位。</p> <h3>北堡视频</h3> <p class="ql-block">南堡靠北山顶石塔兀然,三孔石砌石窑,宽11.4米,深3.1米,占地面积35.34平方米,平顶,主体结构为明清风格。据传为王维、王缙兄弟读书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祖籍山西祁县,出生于永济,一生以长安为活动中心,是否来此读书待进一步考证。雍正《定襄县志》考证为东魏任城王遗迹。此东魏任城王居士室,正是老松台又名居士山的由来。据说东魏时期的跖拔度,曾封为任城王,于武定四年,筑室于此,隐居其间,至今残碑上可清晰地辨认出“魏任城王”“神位”“光绪二十九年七月立”等字样。该三间石窑被民间改造为三个庙,中为文昌庙,西为后土庙,东为王维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堡水陆洞,六月六过会祭典,祈祷于此。</p> <p class="ql-block">位于尧头村西一公里处的老松台,又称居士山,这里不仅是人们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更是摄影极佳的好地方。此图站于景区位置极佳处的北堡处府视而拍,登高望远,远近山川,咸在目中,襟山带河,气象森严,映入眼帘的是进入七岩山景区的村庄名黄埸峪,错落有致的房屋,葱郁的树木,还有一汪湛蓝的碧水,倒映着蓝天,在山峰绿草的相依相伴下旖旎风光交相輝映。</p><p class="ql-block">图中放大后可见一条进入景区之路,溯沟而上两旁峰峦叠嶂,前面越走越险,越走风景越美,大小山峰重重叠叠,沟中溪水哗哗,不远处见到白玉石的栏杆,青石板铺成的蜿蜒曲折小路,即可到达七岩胜境。</p> <p class="ql-block">手指湛蓝的天空,洁白的白云及北庄山顶之上的老松台。</p> <p class="ql-block">绿油油的土豆长势很好,土豆是山区盛产的主产植物。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温适宜,优质的土壤,充足的阳光,盛产的土豆以沙,面香而受到平川人的喜爱,家喻户晓,人人皆知。</p> <h5>时光茬苒,辗转岁月,年迈的大姐已阔别故乡七十多年,重回故乡,蓦然回首,她心中最想表达的是故乡情怀,在今天的村庄,虽已没有了昔日的模样,但是毕竟他是土生土长,对各家各户所住位置,称呼姓名都了如指掌,对熟悉的山坡如黄松脑,大南坡,小南坡,麻池沟,老妖坡,诸多梯田地名有文常爷,山药崖,南边,四后地,红沙沟等都能如数家珍,清清楚楚背下来。从小喝的近山溪水,吃的土豆小米等杂粮长大,至今最难忘却的是秋收季节,最想吃的饭就是蒸一锅大杂烩,有沙喷喷的土豆,香味十足的胡萝卜,又面又好吃的没茎七寸连,清香扑鼻,时至今日,在他记忆中的美味。回味无穷,难以忘却。</h5><h5>总之,记忆中的成长终在故里,这里有属于他岁月的点滴,刻下他童年故乡成长的足迹,故乡永远是我们生长的根。</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家的盘山路。陪着年届八旬的老大姐望着回家之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暂短时间,被故乡风情陶醉其中,恋恋不舍,意犹未尽,留恋往返。</p><p class="ql-block">故乡村庄的那些朴实的人和事一桩桩一件件记忆犹新,童年留下的那天真无暇,诚实可爱的笑脸揮之不去。</p><p class="ql-block">返回的盘山路,弯弯曲曲,依然是那么靓丽壮观,路上游人或驱车,或摩托车三轮车,络绎不绝,汽车喇叭声,游人呐喊声,回旋于耳,响彻山谷,乐在其间,穿行于快捷的985国道,车流来来往往,来者大多数游人羡名而来,观光闻明遐迩的定襄南山老松台,又称居士山。</p> <p class="ql-block">寄语;</p><p class="ql-block">大美尧头村,大自然的神奇美妙造就了你,你的美,会让后人评说,赞美你可爱的家乡尧头村!你不会孤单寂莫!</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爱的家乡,人们一辈子都被家乡的魅力魂牵梦绕地吸引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有无尽的思念。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人们都会世世代代眷恋着,想着,惦着铭记在心,永远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未了的情,未了的缘。下次再见!</p> <h3>在七岩山景区前留影</h3> <h3>进入”七岩山”风景区之路</h3> <h3>沿途拍七岩山视频。</h3> <h3>俯摄七岩山全景图。</h3> <h3>府摄七岩山全景图</h3> <h3>府摄七岩山全景图</h3> <p class="ql-block">八月六曰我们陪同老大姐来到了,闻名遐尔,名不虚传,历史悠久的七岩山,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奇特的天然溶洞,被誊为定襄的古八美景之一的‘七岩山’游览观光。</p><p class="ql-block">景区新铺的石板路,车直达七岩洞山脚下。盘山而上,道路两边全部采用汉白玉石制做的栏杆,石板铺的台阶,非常壮观,搀扶老人登上她曾未走过的新铺路,直到洞前身临其间,看到了近年来塑画大师的精雕细画,整个景区的建造,山石,道路,亭台,殿宇以别具匠心的建造技术,融合了古代风格,达到了完美,俯瞰全景顿感七岩圣境透着灵气,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宏伟壮观的石阶路,是一条靓丽的风景线</p> <h3>睡佛殿</h3> <p class="ql-block">由七岩洞盘道而上,半山处的洞穴即睡佛洞,犹如挂在墙壁上的一幅画。此峰支脉,环抱七岩,上有峰岫,坪顶如楼台状,名曰站山,自山腰西北而下,全部为白玉石的栏杆和新铺设的石板台阶路直抵黄场峪村。</p> <p class="ql-block">七岩山的中心,在七岩洞。这个在半崖的岩洞深二十余丈,宽七、八丈,高两丈多,前俯后仰,方位是东南向。所以每到夏至前后三天内有“七岩晚照”的美景。旧有对联: 岩窍自天开,影倒夕阳,洞外岚烟频霭翠, 泉流从石出,机涵太极,个中风雨骤兴云。</p> <p class="ql-block">(资料);七岩山 在山西定襄城东南十五里,自来为忻、定名胜。山洞中流泉滴滴,聚成水池,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佳景。元好问游七岩山诗有“落景未知还”句。东魏天平三年(536) 僧慧端等造摩崖佛像千尊,称千佛寺,本名灵光寺。寺址在今洞口西北。清李镕经著有《七岩山志》。</p><p class="ql-block">岩山腹地有七岩洞,洞内高大宽阔,可容百人。洞顶滴水如珠。长年不绝。洞内有七宝池,故在宋代以前七岩山有七宝山之称。七宝池又名惠泉,小巧如坛,水清见底,雨涝不溢,天旱不涸,用去复来,到位即止。洞内长年潮湿幽暗,只有到夏至前后七天,夕阳西下时,阳光可直射洞底,到时候,洞壁被辉映得金碧辉煌,若置身其中,如入仙境,美不胜收。金代诗人元好问《游七岩山》诗有“落景未知还”之句。定襄县志将“七岩晚照”列为定襄八景之一。在七岩山沟的西壁上,与七岩洞相望,北朝东魏天平年间建有干佛殿(古称灵光寺)。如今殿已不复存在,但千尊摩崖造像仍清晰可辨,并刻有上下两层碑文。</p> <p class="ql-block">七岩山位于山西北部定襄县留晖村东南5里,距县城15里。农历七月初一是七岩圣母的生日,因此每到圣母庙会期间,山上山下(七岩山和留晖村)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九年七月初一,回老家如愿以偿,看到了忻州晋剧团演出的打金枝,并附有视频录像选段。整个露天剧埸里,居多老年人喜好晋剧,忘记日晒忘记疲备。专心致至聆听着字字句句,对于晋剧的文化可以说人们百看不厌。看过演出后,又品尝了老家的特色面食大肉片湯,荞面河捞,尽显其美味,回味无穷,这就是山西文化的一种魅力所在吧!</p><p class="ql-block">时光静好,随着祖国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出行大多数是电动三轮车摩托车,还有一部分家庭都已有了小骄车。在七月初一这天,无论是山上七岩洞还是山下留晖村别有一番景象。是从小记忆中走来从末见到过的场景。壮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资料);七岩洞前,原建有惠应圣母祠。惠应圣母原指的是春秋时期赵襄子的姐姐——磨笄夫人。磨笄夫人自幼许配代州代夫人。后来赵襄子为了扩大领地,设宴将代王毒死,派人迎姐姐回归。夫人说:“吾受先君之命,摈于代十余年矣,代王何故,主君屠杀之?今代已死,吾将奚归?且吾闻,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吾不敢怨,亦不敢归,遂泣而呼天,磨笄自杀。”</p><p class="ql-block">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烈女,在七岩山七岩洞前建庙,四时祭祀,香火不断。到宋朝时,朝庭尊崇烈女、加封为圣母。大约到了元代,人们逐渐赋予圣母一个新的使命,就是给无子嗣的人家送子。于是,圣母祠前更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常。</p> <p class="ql-block">(资料);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三乡五里乃至更远的村民们,便提着供品,拿着香、纸、炮等,熙熙攘攘纷拥而至。在圣母祠前烧香,叩头祈祷,上布施,然后到七岩洞内的七宝池中捞取鹅卵石。捞到后,便小心翼翼地用红布包好,带回家中,供在灶君神位前。如当年怀孕,次年得子,便要到圣母词还归原捞取的石子。当然,还石子仪式要比捞石子时隆重得多。要蒸供,做花,给圣母披红。更有甚者,还要雇用八音会吹奏,给圣母穿新衣等。</p><p class="ql-block">久而久之,七宝池便被呼作捞儿洞,惠应圣母也用山名作了姓,称七岩圣母、七岩娘娘了。年复一年,捞儿洞的鹅卵石被捞去的多,还回的少,以至于入不敷出。于是,住庙的憎人们便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罗筐将山沟里的小石头拣来,在圣母前供奉一下,再投入捞儿洞。再后来,僧人们便不再往池中倒石子,而是由一庙祝在池边守着,屁股下面坐一个石子口袋。捞儿者如果布施不丰厚,任凭你捞来摸去,也不能得到半粒石子。这时,看池者便会说你心不诚,如果再上布施后,看池者便会为你“打水”。所谓“打水”,便是看池者用手在水池中划拉几下。再捞时,施主们便会如愿以偿了。</p><p class="ql-block">悲忠法师原籍阳泉,十年前来到七岩山灵光寺住持寺庙,当时的灵光寺满目疮痍,到处是断壁残垣,一片荒芜。悲忠法师肩负如来使命,十年如一日,一边弘法一边修桥铺路,如今看到七岩山灵光寺郁郁葱葱的树木,大部分都是法师住持寺庙期间亲自种植的。为了节省本就不多的募集资金,年迈的法师舍不得雇人修路,与居士们一起用自己瘦弱的身体搬运石头。可以说灵光寺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撒满了法师的心血与汗水,法师用大无畏的佛教精神与般若智慧把七岩山灵光寺修缮一新,为佛教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p> <h3>啟智门进去是‘佛腿洞’‘‘文殊洞。’</h3> <p class="ql-block">据传说,文殊去五台路过此地,认为此处为风水宝地,故在此居住一晚沐浴,在沐浴时畄下腿部痕迹。人们据此传说,少求吉利形成‘抱佛腿’。</p> <h3>佛腿洞入口。</h3> <h3>洞内可见佛腿。</h3> <p class="ql-block">文殊洞内山体独特,天造而成,风光之美不可方物,远望连绵不断的山脉,秀美而壮观。</p><p class="ql-block">天然岩洞,景色宜人,时有佳气,绝无纤尘,风光之美,处处皆可入诗入画。观之,叹之,不由得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竞能造出如此奇妙的形貌,总是那么的令人神往,赞叹不已,留恋忘返。</p> <p class="ql-block">奇特岩洞,眺望远处,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山峰奇秀,层层叠叠,犹如天连着山,山连着天,连绵起伏的山峰,错落有致,千姿百态,各逞其秀,峰虽不高,则有灵气,置身其中,宛如进入梦幻境地,人间天堂。</p> <p class="ql-block">白色的汉白玉栏杆与岩石铺成的台阶,在布局设计上,自然环境与山形坡度结合紧密,山体坡度较缓处,设有分段的台形布局,巧妙的人性化设计,与山体融为一体,既美观又安全,给多姿多彩的‘’七岩山‘’增添了色彩,风景更加迷人,拾阶而上,可看到如镶嵌在半山中的卧佛寺,继续登高,陡峭之处侧临深沟,行至此段,脚登台阶手扶栏杆,无恐惧之感,平稳前行可到达文殊洞,观赏到最靓丽的石洞门与天然岩洞的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返回途中,俯瞰全景,视目之处,汉白玉栏杆,岩石板铺的路,蜿蜒曲直,曲径通幽,清雅古典的小桥,飞檐翘角的亭台,雄浑庄严,挺拨俊逸,蔚为壮观,还有虔诚的人们熙熙攘攘,提着供品前来祈祷,祈福的,不时的炮竹声响彻山谷,烟雾弥漫在山间,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衬托着七岩圣境风景绝佳,时有佳气,更加神秘,神奇。</p> <p class="ql-block">尧头山,七岩山之行,一路风景,一路收获,诸多风景无法触摸,只是草草离开,了解甚微,没有记载。此次重游在美篇制作过程中,在与家人鼎力协助下,为把尧头山,七岩山用图文反映出真情实感,记录下一些点点滴滴,让往事重现儿时回忆,留下不能忘怀的岁月,以慰藉家人,朋友和自已。</p><p class="ql-block">这次与以往不同,因陪同年迈大姐,拍照多搜集资料多,为与大家共同对七岩山的,人文自然景观有所了解,加深记忆,制作了美篇,以飨大家,由于才疏学陋,制作见拙,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承蒙大家的厚爱同我一起浏览尧头山,七岩山之游所作的美篇。</p> <p class="ql-block">编后语:</p><p class="ql-block">故乡之行尧头山,七岩山游记——美篇,在制作过程中,为了更进一步完善作品,弥补缺憾,经过翻阅相册,搜集到了几张尘封七年之久的老照片,整理好后纳入作品中,并加以文字编辑说明。</p><p class="ql-block">此外,还特意说明一下,编揖中的文字与图片部分不相符,注解原因,所拍摄图片为七月夏未,正值盛夏,到处山青水绿,而且抒发内心情感大部分以怀旧追忆的篇幅较多,如故乡村庄,东沟,西沟,尧头沟这些老路没有捕捉到图片,只能按村庄顺序来加以文字说明,跟图片没关系。还有诸如对老松台的过会,村庄以及老宅院的描述都是按村庄拍摄的图片来进行划分,以下就不一一赘述了。</p><p class="ql-block">故乡之游,以回忆的手法,写出了童年的切身体会,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不但有历史悲剧,还有先辈创业精神,其目的是启发后人,慰藉家人,留下永远的记忆。</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的关注,文章冗长乏味,请大家包涵,谅解,感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