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远离政治的晚年

韩凯~谢绝送花

<h1>【作者按】今天,是敬爱的华国锋同志逝世九周年纪念日。对华老的人品、胸怀及历史功绩的评价,随着岁月的沉淀,让人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原貌。谨将六年前本人写的这篇追忆文章《华国锋:远离政治的晚年(曾刊于《中国新闻周刊》及《人民日报》属下《国家人文历史》等刊)。因当年对华老的报道仍处“禁区”,许多内容因涉敏感而不能触及;现将原文编发,以表达对华老的深切怀念,并恭祝韩芝俊伯母身体健康!</h1> <h1>  京西皇城根南街9号院,微风拂过院内的葡萄架,茂盛的绿藤沙沙作响。和她们朝夕相处的主人华国锋,生前就住在这里。<br>  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在北京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从1981年6月辞去中共中央主席算起,华国锋度过了27年远离公众视野的生活。其间虽4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但其象征意义已远远大于实质意义。而这个9号大院,更多的时候充盈着平静而规律的生活气息。</h1><h1></h1><h1><br></h1><h1><br></h1> <h1><b>与葡萄的情结</b></h1><h1></h1><h1><br></h1><h1>  葡萄,是有关华国锋退居生活的一个重要话题。华国锋的妻舅透露:早在1983年,华国锋就到北京郊区找了好几个葡萄园,学习如何种植和管理葡萄。华老的外孙女王苏佳说,那些种果树比较好的地方,比如香山、植物园,其工作人员有时也会跟华国锋切磋一些果树种植方面的经验,包括葡萄。</h1> <h1>陪父亲(右二)和湖南的齐寿良叔叔,按照约定的时间,探访这位抗战时期的老战友。</h1> <h1>  1988年4月,笔者曾陪父亲一起拜访华家,院中支着两个很大的葡萄架,当时华老介绍,这里最多曾种着五六十个葡萄品种。到了收获的季节,不仅全家人共享,还要送给部队的战士。“味道真的很不错”,王苏佳回忆起往事就眼圈发红。<br> </h1> <h1>  华老虽与种葡萄结缘,自己却几乎不能吃,因为检查出患了糖尿病,他的饮食被严格控制。每天的主食被控制在2两8钱:早上5钱,中午1两3钱,晚上1两。但有时候也会破例。有一次吃饺子,华老吃了十多个,还想吃,经夫人韩芝俊的批准,才又给了两个。</h1><h1> 这位与华国锋一起生活了近六十年的老人,自称是华老的“老保姆”、“老护士”,对丈夫的生活料理一直极为细心。每当华国锋外出,她总要亲自给他穿上大衣,围好围巾。在华国锋重病住院期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去探视。笔者记得就是在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上,许多人都满含热泪、泣不成声。但华老夫人在略显疲惫的神态中,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坚毅,平和,慈祥。</h1><h1><br></h1><h1><br></h1> <h1>  王苏佳认为姥爷对葡萄的判断力非常神奇。“这葡萄还没长出来,他就会告诉你,它在什么时候会长成什么样。”力所能及的时候,华国锋便亲自管理这些葡萄架。到了力不从心时,他就在一旁指挥,由司机、厨师、医务人员和警卫战士完成修剪的工作。</h1> <h1> 最忙的时候是遇上刮风的日子,“一刮风,他就急忙出门捆葡萄。”除了葡萄,院内还种了其他的果树,樱桃、苹果、李子、桃、核桃等,一进这个院,满眼都是绿。果树下韩芝俊开辟出很多小菜园,品种繁多:苦瓜、丝瓜、南瓜、辣椒……有一年的丝瓜足结了600多斤。日常的供给绰绰有余,还晒制了菜干,供淡季使用,并赠送一部分给友人。</h1> <h1><b>没看上北京奥运是最后的遗憾</b></h1><h1></h1><h1><br></h1><h1>  在这个绿意盎然的院子里,韩芝俊每天五六点钟就起床,先是在庭院中的菜园里劳作,半个多小时后把华国锋叫醒。华老醒来后,一般会在院子里走一圈,或者在屋子里坐一坐,就到了早饭时间。<br>  </h1> <h1>  据王苏佳介绍,华老的早餐以牛奶为主,有时会加个鸡蛋羹,但他一直习惯在牛奶里放一勺或半勺咖啡。主食有时吃点馒头片,或者油分较少的麻花,华老的牙口很好,馒头片喜欢吃烤得很硬的那种。菜则以圆白菜为主,或者炒洋葱。吃完早饭,华老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报上,有党报,还有都市类报纸。他看报纸很痴迷,“有时候叫他吃饭,都叫不动他”,王苏佳说。午饭则以面条为主。据跟随华国锋20多年的厨师谢师傅介绍,山西的那些面食像莜面、猫耳朵、刀削面,华老都爱吃,还喜欢吃羊肉臊子——出生在山西省交城县的华国锋,一辈子都在吃家乡的面食,说话也是满嘴的山西口音。</h1> <h1>  午饭过后,华国锋一般要午休到下午4点。如果身体允许,有时会见一到两拨客人。据儿子苏斌说,几位原国家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胡耀邦的后人,都与华家保持着联系。 </h1><h1></h1><h1> <br></h1>  <h1>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则以慰问居多,有时候也会通报一些人事安排。苏斌说,父亲经常讲的一句话是:“你们干得好”,并且能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些到访的客人,事先要跟华的秘书曹万贵约好。曹从1968年华国锋还在湖南任职时就开始跟随华,整整40年。对于这个自己服务一生的老上级,曹万贵接受采访时只说了一句话:“他胸怀很宽广”。</h1> <h1>  华国锋的晚饭则很简单,喝点粥,吃点饭,有时吃个烧饼,粥以二米粥和南瓜粥居多。接着他会看看《新闻联播》,王苏佳说这一习惯雷打不动。晚饭后华国锋必定在院子里散步,每次散步也总是一家三代一齐出动。同住一个院子的领导人和他们打招呼时总说,这是幸福的一家子。<br>  “他还一直想看奥运”。8月1日出院时,家人以为能一了他这个心愿,但在家只休了一个礼拜天,就因病情再度恶化又住进医院。跟随华老八年的司机朱春华清楚地记得,8月2号奥运彩排,给他票时,他说:“我老了,不去了,你们去吧。”这一次住院,华国锋就再也没能离开北京医院421病房。 </h1> <h1><b>晚年话题从不涉及国内政治</b></h1><h1></h1><h1><br></h1><h1>  除了散步和练气功,练字是华国锋晚年的一个锻炼项目。苏斌说,父亲去世前的那几年一直潜心练字,技艺大有长进;跟一些书画名家也多有切磋,启功就对他的字给过很高的评价。有时他还会参加一些小型笔会和书法家协会办的活动。</h1> <h1>  华国锋在政治上如日中天的70年代中后期,他的题字曾经获得广泛赞誉。引退后,华老的墨迹也渐渐消弭,只留下“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字,仿佛在辉映历史。<br></h1> <h1>  不过近些年,华国锋的字又有风生水起的趋势,在一些风景名胜,如湖南张家界、陕西华山和山西壶口,都能看到他的墨迹。行内人评价华老的字为“浑然大气、骨力尽现”。他在85岁时写的“清静”二字,见过的人普遍评价为大气、从容、很见功夫,如今高悬在华家会客室的中央。他的作品拍卖行情日渐看好,也多被人收藏,有一幅字,有人出价到150万元。</h1> <h1>  有人练字意在静心,但华国锋心里似乎一直很平静。人们对华国锋的历史评价越来越归于客观公正,官方和老百姓都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及奠基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在粉碎“四人帮”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他光明磊落、为人宽厚的人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接近他的人都说他比较能想得开。</h1><h1> 多年来,华国锋的话题从不涉及国内政治。苏斌说,一有人在他面前说起以前的“那些事儿”,他就摆手不听。直到去世,华国锋脑子都非常清楚。厨师谢师傅对华老的记忆力印象深刻:有些以前来的人,家人和他们都记不得了,华老还记得很清楚。</h1> <h1>  华国锋退下来后,依然保留了原有的待遇,有一个警卫班专门为他服务,“国家在各方面还是很照顾的”。对于子女,华国锋一般不会严厉批评,但会要求他们好好努力,“一直都鞭策我们”,王苏佳说,“他还要求我们做个节俭的人。”华家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厨师做饭,孙辈洗碗。华老的几个孩子,既没有出国的,也没有靠家里关系经商发迹的,都本分朴实。大儿子苏华,在空军某部,现已退休;二儿子苏斌,在北京卫戍区,也已退休;大女儿苏玲,在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任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二女儿苏莉,是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干部,被安排担任华国锋的生活秘书。</h1> <h1><b>每年有两天必去毛主席纪念堂</b></h1><h1></h1><h1><br></h1><h1>  华家的客厅很高很大,足有七八十平方米。客厅里摆放的家具很普通,地毯是由几块接铺起来的,墙上挂着已经发黄了的旧友书写的书法作品,整体上简单而洁净。客厅的中间摆着一圈灰布包裹的老式沙发,让人联想起毛泽东当年接见外宾时的书房。客厅的南面有七八个书柜依次排开,只是书不如毛泽东那里多而杂。右边是马、恩全集,百科全书,工具书,左边则是一些线装的古书。书柜与沙发中间摆放着一台24寸的彩色电视机。</h1> <h1>  华国锋平时很少出门,不愿兴师动众,给别人带来不便。有一回“五一”节,他带着孙女去逛北海,还是被人认出,群众拥挤围观,有不少人拍照----公园也没逛成,回到了家,小孙女还对他发了一顿脾气。还有一次晚上去王府井,华老被一些下班的工人发现,问:“您是华主席吗?”华说:“我不是。”又说:“天已经晚了,快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h1> <h1>  但一年中有两天,华国锋是一定要出门的。一是毛泽东的诞辰:12月26日;另一天是毛泽东的忌日:9月9日。他会带着家属和工作人员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并且要亲自喊行礼令:“向伟大领袖毛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这个传统,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h1><h1><h1> </h1><h1>(来源:人民网 本文摘自《国家人文历史》作者:中国新闻社 韩凯 )</h1></h1> <h1>  对华老丧事的报道,我们虽没有国社的待遇,但凭借人脉关系和克服一切因难的辛苦付出,还是拍摄了从凌晨北京医院开出的灵车,到遗体告别仪式结束的前后过程;完成了发稿任务,还留下了一些拥有我社版权的独家图片。</h1> <h1>中新社北京八月三十一日电 题: <br></h1><h1>“<b>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br>  ——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侧记</b><b><br></b> <br> 中新社记者 韩凯 邓敏<br> 八月三十一日,在经历了前夜的一场秋雨后,北京碧空如洗。在八宝山,人们与华国锋作最后的道别。<br> <b> 告别大厅:规格颇高 来者广泛</b><br> 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的正中央,华国锋的遗体为鲜花环绕、党旗覆盖,北面墙上的遗像面露微笑、神情安详。灵堂两侧,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中央军委等领导机关以及中共高层领导人敬献的花圈顺序摆放。<br> 华国锋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据知情人士透露,参加华国锋告别仪式的规格相当于中央常委级别。早在九点半的告别仪式开始前,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及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李岚清、罗干等众多中央高层已经前来向遗体告别。<br></h1> <h1>  从九点三十分开始,排于东礼堂外的等待人群缓步进入悼念厅内向华国锋遗体告别。他们中以中央各部委机关干部居多,也有不少来自科技、文艺、教育、体育、卫生、军队等各界人士。曾在一九五四年与华国锋一同在湖南湘潭地委工作的陈继祖亦于悼念厅内赋诗一首,其中“忠贞报国为民酬 大义凛然促团结”的字句颇受人们赞许。据一位工作人员估计,前来悼念的人数大概近两千人,几乎全是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br>  据悉,三十一日清晨七点,中组部部长李源潮、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国务院秘书长马凯等前往北京医院接灵,与华国锋家属一起护送载有华国锋灵柩的灵车经由长安大街到达八宝山。</h1> <h1><b>休息室内:华老夫人 情深意长 </b><br> 由于前来悼念的各界人士很多,都要过去与华国锋夫人韩芝俊等家人握手,致使告别仪式进行得较慢。而追悼会时间又定为九点半到十一点半,为了节省时间,后来向遗体告别的民众不得不六人一排、三排一同向遗体鞠躬致敬,也把华老的夫人请进大厅西侧的小休息室内。但仍有不少与华家比较熟悉的老同志和专程赶来的怀念者,还是执意要见到华国锋夫人,当面说上几句话。<br> </h1> <h1>  年近七十八岁的华老夫人在女儿及亲家的陪同下,接待着一拨又一拨的悼念者。胡耀邦的儿子胡德平一进门就双手握住韩芝俊的手说:“我代表母亲前来,请您多多保重!”……人们劝老夫人不要多讲话,她却一再说:“我没事,不少同志这么老远来,我想出去见见大家,时间该延长就延长。”同时,还不忘关心晚辈们的身体,嘱咐小孙女华洁贞说:“时间还长呢,要吃点东西”。<br>  这位与华国锋一起生活了近六十年的老人,自称是华老的“老保姆”、“老护士”,对丈夫的生活料理一直极为细心,每当华国锋外出,总要亲自给他穿上大衣,围好围巾。在华国锋重病住院期间,她几乎每天都要去探视。<br>  前来慰问者中有不少中共老一辈革命家和现任领导的子女,以及在湖南、山西工作过的老战友。许多人都满含热泪、泣不成声。但华老夫人却没有落泪,在老人略显疲惫的神态中,给人的感觉仍然是:坚毅,平和,慈祥。</h1> <h1><b>东礼堂外:自发悼念 缅怀伟人</b><br> 和悼念厅内的深情肃穆一样,礼堂外的广场上,民众亦自发地拉起横幅、举起画像,向这位前中共领导人致以最后的敬意。<br> 在等待进入灵堂的过程中,人们都在交口称赞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和他光明磊落、为人宽厚的人品,而这恰巧与签名台前供人拿取的《华国锋同志生平》中对他的评价相吻合。这份“生平”指出,在毛泽东逝世后,华国锋同“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进行了坚决斗争,并提出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华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作出的重要贡献。”“生平”强调:“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br></h1> <h1>  广场上最为显眼的是一位五十余岁的中年男子拉起的黑底白字的横幅,上书“顾全大局胸怀坦荡 丰功卓著英明永存”十六个大字,旁边亦有不少民众自发地轮流替他举起横幅, 称赞他这十六个字客观地诠释了华国锋的一生。<br>  八位专程从湖南赶来的中年人在广场上拉起了一道横幅:“深情怀念华老 学习华老顾全大局高风亮节的精神”,横幅两边还由专人捧起两张泛黄的华国锋画像。<br>  十一点半,追悼会结束。华国锋的灵柩由八名身着礼服的军人抬起,两名持枪军人护卫送上灵车前往火化。多位高举华国锋画像和悼念横幅的民众,目送华国锋的灵车从他们面前缓缓驶过而久久不愿离去。(完)</h1> <h1><b>敬爱的华主席,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b></h1> <h1>恭祝韩芝俊伯母身体健康!</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