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不被雨打风吹去 ----忆曲姐二三事

张曲

<h3> </h3><h3> (作者苏昊,麓山2011届毕业生,高考语文136分,单科进入全省万分之一,考入同济大学。)</h3><h3><br /></h3><h3> (一)</h3><h3> 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文或许是一门最玄乎的学科,它无法靠着"刷题"来获得提升。回过头来我才发现,如果将语文视作一门"科目",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兴趣点来切入,提升自己感知学科的某一项能力,进而才能站在一个新的高处来"破局"。 </h3><h3> 彼时的我对语文这门科目的认知还停留在"大家考出来分都差不多,意思意思不被甩开就好",考试还是那么四平八稳,作业还是应付的过去,但我发现语文课却越来越有意思了。现在想来曲姐或许是有策略的:课本内的内容很快被讲完,曲姐开始和我们分享她之前的写作和经历,有时甚至用二十几分钟朗诵自己的作品,并和我们说写作时的心路历程。在曲姐说这些的时候,班上都是鸦雀无声,大家都竖起耳朵在听,在想,在感受。"深恐华年如是,多少恨,载也无舟。将呼酒,还忧醒后,更作新愁。"我至今记得第一次听到曲姐口中念出这样句子时自己的感受,激动莫名,感慨万千,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 </h3><h3> 用现在的话说,当时已经恨不得"跪着听"了,和曲姐相比我们都是粗人。渐渐的我们发现传统得语文作业越来越少,有时候甚至就是一篇现代文阅读四道题了事;取而代之是更多的课外资料,或是可以与教材课本内容相呼应的课外阅读,或是上课时偶尔聊到的一些奇怪的点,曲姐兴致勃勃的找到资料然后和我们分享。一首屈原的作品,要求全文背诵的,时至今日我已经忘了个干净。但我记得其中有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就是因为这个"木叶",曲姐旁征博引解读大半节课不说,课后还印发了豪华的阅读资料(现在还在我老家的抽屉里),于是乎晚自习看了个痛快,对"木叶"怕是永生难忘了,还顺便记下了"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这样美好的句子。 </h3><h3> 又回到开篇所说的观点,当我们积累到了一定量,就会引发质变。上课原本可以被一带而过的"木叶",给了一个我们走近《湘夫人》的机会,更增添了了我与其他"木叶"在不同作品里重逢时的亲切感。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曲姐的才华无疑驱使着我们积累更多的跬步,在语文的路上兴致勃勃的走下去。 </h3><h3><br /></h3><h3> (二)</h3><h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诗词是最精炼美好的语言,能给人灵气,与古人对话更能无形增添自己的浪漫主义气息。曲姐用诗词征服我们并打开我对语文的兴趣后,渐渐又让我对诗词"上了瘾"。</h3><h3> 苏轼的《赤壁赋》是语文课本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学完之后我心潮澎湃,恰好教师节临近,借着周末写随笔的契机鼓捣了一篇"《颂师赋》",学着赋的那种格式,整整捣鼓三天,折腾出一个"次品"出来,拿给曲姐看。曲姐看到我这具有喜感的题目没忍住笑了,改成了《师颂》,并帮助我认真修改完工。最后的成品是这样的: </h3><h3> 师颂 </h3><h3> 时维九月,岁在金秋。师长欣逢盛日,学子共祝佳节。普天同庆,华夏欢腾。吾叹曰:师者,当受倾国之礼也。 </h3><h3> 且观吾师,夙兴夜寐。披星而作,戴月而归。终岁白手,尽日苦心。诵吟佳篇范作,剖析典例精援。铁牛紫犁,耕麓山之沃土;美文妙曲,赋湘水之灵韵。磨剑十年,终成大器;洒誉千里,竟成奇葩。</h3><h3> 噫!嗟吾师也,若明星矣,欲晓亮而夺日之辉;若海波矣,独永清而藐世之浊!危时益挺,困而弥坚。慕冬至之芳梅,衣冰霜而傲雪;仰名岳之磊石,乘奇峰以凌云。一言以蔽之:物臻极致,气自非凡! </h3><h3> 吾从学于此,生长于斯。路漫漫而修远,吾上下而求索。深感吾之步履,非全赖师之功,亦需凭己之力也。感师之多劳,恨己之不器,语出衷肠,言自肺腑:悬梁刺股,不负恩师之嘱;凿壁偷光,共铸翌年之昌! </h3><h3> 值教师节,弟子苏昊谨嵌师李梅芳、张曲、唐磊、彭华平、李晓亮、赵紫犁、陈明、李明星、吴美文、喻永清、贺明岳、高海波等名讳,作师颂以再拜献之 。 </h3><h3><br /></h3><h3> 彼时曲姐会把班里有闪光点的周记随笔整理打印,挂在班级外的窗户上,相互学习,奇文共赏之嘛。大家的得意之作被贴出来的时候,内心都获得了巨大的鼓励。当时我这篇自诩"孤篇盖麓山"的美文毫无悬念获得了大家的啧啧称奇,那时年少轻狂,当时的自负自满已经不足一哂,但从那之后我获得的激励与肯定一直陪伴着我走到现在,对古典的诗词歌赋有了新的理解。原来古人的那些诗句、那些表达方式能够这么强烈的激起大家的共鸣、能够如此的充满美感。</h3><h3> 我开始收获在诗词及所有传统文化上志同道合的朋友:高三冬天大雪,与友人互作《蝶恋花·雪》以共勉;开始与友人一起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求"中获得对彼此的认同。读大学后,去杭州探望老友,回来后记下短诗一首《望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流雨已为他乡客,此番良晤又一秋。有君复何求。"未曾想得到了惊喜的回应《望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湖净山空环旧客,别君三度又逢秋。得此再无求。" </h3><h3> 如今的我,会在演讲台上用"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来获得台下诸君的共鸣,会在子夜来前一个人走回宿舍的路上用"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祝福那些远在天边的挚友。诗词能给生活增加美感,给自己在披襟斩棘的路上一些温柔的点缀。曲姐自己的生活充满诗意,温润美满,只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便是幸福。作为七尺男儿,我深知男儿当自强的道理。庆幸能够有曲姐的濡染与鼓励,让诗词成为我生活的佐料。砥砺前行途中,偶尔停歇能歌一曲自己的《满江红》,人生便也多了不少圆满。 </h3><h3><br /></h3><h3> (三)</h3><h3> 曲姐教我们写作,一个字,"真";八个字,"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求你认真的去与生活交手,用心去过好每一天;真知灼见,要求你对生活有自己的思考,遇事有自己从不同角度独立思考形成观点的习惯。 </h3><h3> 这哪是教作文,这当真是在教做人。 </h3><h3> 不真,写不好作文,更做不好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会让自己活在一个孤岛上,不会有真挚的感情与情感,周围的一切都只是泛泛的海水,在纷繁美好的世界中孤独终老;而拒绝思考、没有思想则会活得像一具没有灵魂的干尸。</h3><h3> 我一直认为教书和育人是两层境界,站在第一层的顶峰已然不易,升到第二层便是功业了。我曾请求有文化的曲姐给我起一个"字",以便我附庸风雅。当时正在学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面提到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元年,恰好我年少嬉皮,喜爱在课堂上搞笑逗乐,曲姐便将我的&quot;昊&quot;字拆开,唤我"苏天宝",我倒也美滋滋,安心受之,在我所有的语文练习试卷上全署名苏天宝。曲姐终于还是没忍住,一天将我的"天宝"划去,写上"苏子勖"三字,并留言:"子,寄意三苏,望能成为第四苏;勖,勉励之意,左边日在上,目在下,谓日月当仰视,敬畏之心不可无,右边有力,望能脚踏实地,勤勉努力"。</h3><h3> 我再一次倒吸一口凉气,头皮发麻。从那一刻起,这五六年过去,发现自己有所懈怠,我都会问自己是否对得起曲姐当初寄予的期待,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字"。这个"勖"字像一个印记,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会鞭策我不能停止努力。</h3><h3><br /></h3><h3> (四)</h3><h3> 昨晚和曲姐的一位高徒在一个群里聊天,我说了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曾坐在同一间教室内看曲姐激扬文字,如今在不同的行业内希望能干出一番事业;平日里交集甚少,但从点滴中还是可以窥见,他还是那个有着赤子之心的少年。传统文化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面,发现了一个能与生活坐下来好好聊聊的新空间。曲姐让我们相信,诗词带给我们的风流不会随磨砺而逝,随年华而去。这份风流,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豁达,是"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心气,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气,分外笃定,历久弥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