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ff8a00"> 我们"老高三"在68年下乡的知识青年,年龄最大,念书最多,感受到的"再教育"也最多。当年心里最放不下的就"高考的愿望,就是再去"念书"。到了72年,我没能再去"念书",却开始了"教书''。我们"青年点"这十个从沈阳下乡插队到法库卧牛石公社大荒大队的"老高三"的知识青年,经过艰苦的农作劳动的考验,受到贫下中农的好评。除了去当兵的、当了生产小队长的,一下子就有六个成为了乡村代课教师。</font></h1> <h1> 1972年县里各公社都成立了高中,各大队也建起了初中。公社集中抽调了一些中学老师,聘用了下乡、还乡的高中毕业生。当看到我们自己动手和学生们一起打'土坯子",盖起了教室垒起了校园,挂起了"法库县第十四中学"的牌子时,心里也涌起了一股从未有过的热血激情。走进教室的学生们充满了学习的渴望,也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知青"老师多了些"好奇"的亲近。</h1> <h1><font color="#b04fbb"> 为了能给学生们搞个"图书室",我借着假期回沈阳的机会,找到熟人,一连两天"钻"进旧物收购站的废纸堆里。翻出了80多本旧书,装了两纸箱子。除了一些数理化旧教材,一些辽宁地方历史、地理教学参考书、地图册、画册,还有《三打白骨精》、《上甘岭》、《山英雄谢 荣策》等"小人书"(我还意 外 翻 到了一本很破旧的《简爱》和《猎人日记》等几本旧小说,《朗诵诗歌选集》,还 有一本民国版《比较文学史 》,成了我的"私藏读物")。一时间,"图书室"添了光彩,成了"热点"。<br> 在校长的支持、鼓励下,我们还买了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士英还拿来了自己的小提琴,让学校组织的文艺宣传队,能连拉带唱地演出全场的"红灯记"。到公社各大队循环演出,赢来一片喝彩,小有名气。当年我们学校宣传队的李梅、孙红、王振江三名学生,还被选送 到"铁岭文工团",和赵本山是同台、同事。</font></h1> <h1><font color="#167efb"> 在1998年,插队30年时,我们青年点同学,又一起回到卧牛石,"回眸"大荒,再见乡亲。走访了当年的生产队长、民兵连长,··.看到了山变了,水变了,人却没怎么变,遇见了的就像久别的亲人。妇女队长高兴得好一顿落泪。在"公社中学"里,恰好遇见了我当年教的第一个班级的班长刘敏杰,已经当了校长,还是沈阳市的先进教师。</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接受再教育的"知青",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经历,真是让我们有了"知青"的荣誉感,有了人生的"成就感"!问起当年的学生,真的"出息"了不少人。过后,在沈阳"发了财"的学生贾萍,还把当年"红灯记"剧组的几个学生从铁岭、北京招集到沈阳,和一帮"大荒"的学生一起,宴请了我们这几位沈阳"知青"老师。多年后再见,当年的学生都已长大成材。这些"大荒"山里的 年轻人有好几个成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当年的"小铁梅"己成为箸名的服装设计师,参与了北京奥运会的服装设计。曾给她那长得漂亮的林老师设计制做了好几套时装,让林老师显得越发"时髦"。其实,算起来他们并不小多少岁,拉起家常,提起当年,谈笑风生,真像是兄弟姊妹一般。,</font></h1> <h3>2008年9月。沈阳</h3>